首页> 中文期刊> 《地质学刊》 >鲁东地区白垩纪地层格架及白垩系与古近系分界问题的探讨

鲁东地区白垩纪地层格架及白垩系与古近系分界问题的探讨

         

摘要

鲁东地区是我国研究晚白垩世和早古近世地层的经典地区,研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积累了大量有关白垩纪和古近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资料.主要介绍在胶州市西郊实施的鲁科一井所揭示的白垩-古近系界线地层的剖面资料.根据岩芯剖面的研究,该区白垩-古近系界线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红土崖组、史家屯组和胶州组.对红土崖组的含义重新作了厘定,该组是指介于下伏地层辛格庄组与上覆地层史家屯组之间的1套以产丰富恐龙化石为特征的洪积相、冲积相红色碎屑沉积,客观上包括了原来“金岗口组”的地层.史家屯组是重新恢复使用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原先的红土崖组中的“史家屯玄武岩段”提升而来,该组位于王氏群顶部,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厚度可达970余m,与下伏地层红土崖组和上覆地层胶州组均为整合接触.胶州组以1套紫红色粉砂岩为主,夹灰绿色-黄绿色粉砂岩、泥灰岩及少量砂砾岩,与下伏地层王氏群史家屯组为整合接触,但与上覆地层的关系仍不清楚.此外还对鲁东地区晚白垩世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恐龙动物群的分布、地质事件、古气候和古环境等进行了探讨,提出白垩-古近纪之交时期,鲁东地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恐龙繁盛—恐龙消亡—火山喷发—地外撞击(?)—森林大火—白垩纪生物灭绝—古近纪生物群复苏.该过程表明:(1)将鲁东地区白垩-古近系界线置于胶州组172-148层的这段地层中是合适的;(2)白垩纪末期生物灭绝与地外撞击事件的关系可能比较密切,而非鸟型恐龙的消亡看来与地外撞击事件的关系不大;(3)从世界范围来看,非鸟型恐龙均消亡于白垩纪末期撞击事件之前,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陆地上非鸟型恐龙的消亡与该事件直接相关;(4)白垩纪晚期曾发生过一系列地质事件,这些事件导致当时的气候、生态、环境等逐渐恶化,生物逐渐失去它们原有的家园,数量和多样性逐步减少,一步一步走上不归之路.非鸟型恐龙也是一样,它们的消亡不是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阶步式的,是多个事件的影响叠加造成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