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义佛教'概念之缺陷

         

摘要

格义作为中国佛教早期的一种解经方式, 采用儒道概念来解释佛教, 对于佛教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 但在流传中也出现了违背佛教根本思想的倾向.随着佛教经论的翻译逐渐完备和佛教本有的理解路径的通畅, 格义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近代以来, 日本学者在陈寅恪、汤用彤先生对格义重新阐发的基础上, 从用语、习俗、思维方式等角度来探讨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差异, 得出了中国两汉魏晋以来的佛教是格义的佛教, 格义佛教是中国化佛教的本质特征等诸多结论.但这些结论显然不能成立, 根据主要是:早期汉译佛经虽然使用了儒道术语, 但这些术语的使用受到了佛教思想体系和解经原则的严格制约;汉魏两晋以来流行的毗昙学和般若学奠定了中国佛教的思想基础, 并对中国佛教思想具有修正和净化的作用;中国佛教对内、对外采用不同的话语系统, 日本等国学者偏据对外性的话语系统来观察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悖离史实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