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的临床意义

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结直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共116例,采用多重荧光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6个单核苷酸重复位点(NR-21、NR-24、NR-27、BAT-25、BAT-26、MONO-27)以鉴定微卫星状态。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检测PD-L1和错配修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通过分析研究结直肠癌MSI与PD-L1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相关临床意义,并分析PCR与IHC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在MSI-L/MSS与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间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化和PCR毛细管电泳法的检测结果经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74);结直肠癌组织中PD-L1表达在结直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pTNM分期、有无神经或脉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MSI-L/MSS的结直肠癌患者中,PD-L1阳性率为28.3%,低于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的70.0%(P<0.05)。结论 PMSI-H可以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PD-L1的阳性预测标志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