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过程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过程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制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而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很高。单纯脂肪肝脂肪蓄积对人体没有过多的影响,也是NAFLD中预后最好的,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在肝星状细胞激活、细胞凋亡蛋白刺激、解偶联蛋白-2上调等情况下也可能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NASH是NAFLD中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原因。有关其发病机制众说纷纭,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肠道,认识到肠道发生病变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细菌移位、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等所产生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自始自终起着关键作用。而内毒素(endotoxin,ET)可能激活肝脏Kupffer细胞,一方面使其增殖和变形,增强吞噬和杀灭细菌或病毒能力,另一方面伴有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的释放,后者又反过来加重了肝脏的损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对肠道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NASH形成过程中IETM形成机制的研究加以综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