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易传》符号解释视域下的儒道互补会通

《易传》符号解释视域下的儒道互补会通

摘要

文章从易学解释对象、对道的解释和天人观三个方面论述了儒道互补会通。作者认为,脱离卜筮语境的易文本符号,意义不确定,为后世解释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自由的理解和解释的空间,此为易文本符号成为儒道两家的文本和思想重要源头的原因。作为易文本解释之作《易传》不可能脱离文本、完全按照早期儒家已有思想解释,而是必然要选择儒道两家观点、思想和思路。《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要取决于易文本阴阳符号,从方法论和哲学体系建构框架为儒道两家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而"见仁见知"承认了前理解存在和以前理解为前提形成合理的偏见,展现了儒家在易学解释中严谨的易学态度和宏大宽厚的学术视野,最终指向儒道兼收并蓄,避免了儒家在解释道时走向任何一端,这是《易传》之所以能够超越了儒家自身、融儒道两家为一的主要原因。《易传》虽是儒家解《易》之书,却不同于一般儒家解释作品。《易传》之道,既非儒之道,也非道家之道,而是内涵儒道两家的易道。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易传》解释学在尊重易文本原义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接受了儒道两家已有的论证思路和思想内涵,既重天道也重人道,从天道论及到人道,系统而圆融,建构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易学特色的天人合一的体系,真正实现儒道互补和会通。

著录项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