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南方农业学报》 >叉角厉蝽成虫对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叉角厉蝽成虫对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摘要

【目的】探明室内叉角厉蝽对粘虫幼虫的捕食潜力,为叉角厉蝽应用于田间防治粘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透明塑料盒为测试容器,在室内设不同密度(3、6、9、12和15头/盒)的3、4和5龄粘虫幼虫供叉角厉蝽成虫(1头/盒)取食,统计叉角厉蝽成虫的捕食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固定粘虫幼虫密度(50头/盒),设不同密度(1、2、3、4和5头/盒)的叉角厉蝽成虫,研究捕食者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等比例(天敌∶猎物=1∶10)增加叉角厉蝽成虫和粘虫幼虫,研究干扰反应对捕食量的影响。【结果】叉角厉蝽成虫对3、4和5龄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在室内条件下,叉角厉蝽成虫对4和5龄粘虫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分别为10.09和3.55头,明显低于对3龄粘虫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78.74头)。叉角厉蝽成虫对3、4和5龄粘虫幼虫的搜寻效应方程分别为S=0.9009/(1+0.0114N)、S=0.7291/(1+0.0723N)和S=0.9322/(1+0.2626N),在相同虫龄内,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捕食者密度对搜寻效应的影响及干扰反应的拟合结果分别为E=0.4254P-0.551和A=8.3413P-0.127,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叉角厉蝽的平均捕食量都会逐渐减少,叉角厉蝽成虫与粘虫幼虫等比例增加时,叉角厉蝽也会产生种间干扰。【结论】叉角厉蝽成虫对3龄粘虫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潜力,因此选择粘虫幼虫3龄时释放叉角厉蝽成虫为宜,但在田间实际释放时需考虑叉角厉蝽自身密度及种间干扰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

著录项

  • 来源
    《南方农业学报》 |2020年第8期|P.1992-1997|共6页
  • 作者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昆明650201;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昆明650201;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昆明650201;

    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 昆明650021;

    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 昆明650021;

    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 昆明650021;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昆明650201;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昆明650201;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昆明650201;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S476.2;
  • 关键词

    叉角厉蝽; 粘虫; 捕食功能; 干扰反应;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