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文艺争鸣》 >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及其诸变型

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及其诸变型

         

摘要

<正> 引言,死亡主题的哲学意义雅斯贝尔斯说:“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死对于哲学的深意到底何在?这要从死对于生的意义说起。人的生命是一个有终点的历程,这个终点就是死(不在)。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人类,在他具备反思自身生命的能力之时起,就意识到了自己必死的命运。这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人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生物。固然,人人都不可能直接体验倏然离去那一瞬间的感受,因为离去即意味着失去一切知觉。我们存在时死不会降临,等到死神光临时,我们已不在(伊壁鸠鲁)。但这并不能使人摆脱死亡意识与死亡恐惧,因为大量间接经验启示我们:凡人必死。重要的是:这种对死的意识极大地铸造了对生的看法。只有

著录项

  • 来源
    《文艺争鸣》 |1992年第3期|79-90|共12页
  • 作者

    陶东风;

  • 作者单位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