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现代舰船》 >七秒钟灾难降临

七秒钟灾难降临

         

摘要

<正> 1941年11月25日,在夜幕的掩护下,日本联合舰队航母编队从母港悄然启航,执行大本营下达的“虎”作战行动——跨过大洋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进行长途奔袭。12月7日清晨,从6艘航母起飞的354架作战飞机分先后两个攻击波对珍珠港内的美军舰船及岸上设施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狂轰滥炸。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美军毫无招架之力,8艘战列舰被击沉4艘、重创1艘、伤3艘、另外10余艘主力战舰也非毁即伤,损失飞机近200架,伤亡超过3500人,原先船坚炮利的太平洋舰队此后瘫痪竟达半年之久。回顾整个攻击过程,最为惨烈的一幕当数战列舰“亚利桑那”号的爆炸沉没,与这艘主力战舰一同殉难的还有她的1177名舰员。为了告慰逝者、铭记 12月7日是耻辱的一天,在这天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蓄谋已久的突然袭击——F.D.罗斯福 1941年11月25日,在夜幕的掩护下,日本联合舰队航母编队从母港悄然启航,执行大本营下达的“虎”作战行动——跨过大洋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进行长途奔袭。12月7日清晨,从6艘航母起飞的354架作战飞机分先后两个攻击波对珍珠港内的美军舰船及岸上设施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狂轰滥炸。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美军毫无招架之力,8艘战列舰被击沉4艘、重创1艘、伤3艘、另外10余艘主力战舰也非毁即伤,损失飞机近200架,伤亡超过3500人,原先船坚炮利的太平洋舰队此后瘫痪竟达半年之久。回顾整个攻击过程,最为惨烈的一幕当数战列舰“亚利桑那”号的爆炸沉没,与这艘主力战舰一同殉难的还有她的1177名舰员。为了告慰逝者、铭记历史,战后就在“亚利桑那”号沉没的地方,美军建起了一座通体洁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正视历史首先就得了解历史,半个多世纪来人们对珍珠港事件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对“亚利桑那”,她已经成了一个历史的标志。通过最近十余年来的努力,研究人员对导致“亚利桑那”号沉没的弹药舱爆炸过程提出了新的、更准确解释。新线索来自兰杰·亚当斯带领的一个潜水小组,1996年4月10日,他们首次发现并确定了“亚利桑那”舰艉处一个长期不为人知的内向破孔。在重新查阅当年日军的空勤记录、弹药装备资料以及日军参战飞行员的回忆录后,新的调查有了重大进展。日军的空勤记录表明,在攻击开始后的前一个小时,第一攻击波的俯冲轰炸机并未接触到美军的战列舰,鱼雷机也未对“亚利桑那”号的泊位放雷。爆炸发生之前,只有两拨、各5架高空轰炸机对“亚利桑那”进行了攻击,共投下800公斤(80式)穿甲航弹。关于“亚利桑那”号弹药舱爆炸过程,美国海军舰船署曾提出过两种假设性解释。虽然这两种说法未必确实,但它们都已成了历史记录的一《现代舰船》1998.10 部份。有一段现场拍摄的电影画面记录着弹药舱爆炸之前半秒钟,1号主炮塔前曾燃起了大火。一种假设据此认为,有炸弹击中了舰艏航空燃油舱,进而引发了1号炮塔前的大火,大火再引爆了356毫米(14英寸)炮弹弹药舱。这种说法的可疑之处在于——舰身残骸中燃油舱的外壳并没有向外的破口或向外的扩张变形来印证这样的爆炸过程。此外,油箱与弹药舱之间的距离有28米(92英尺),这中间大约一半的距离上,也就是油箱后部13.4米(44英尺)处有一道330毫米(13英寸)厚的横向钢隔板,它在舰艏爆炸或受撞击时可对战舰的关键部位进行必要的保护。这样的艏端横隔装甲应能防止舰艏的爆炸波及弹药舱。另一种早先的解释认为,炸弹在“亚利桑那”号装甲甲板上爆炸,少数炽热的弹片通过敞开的舱口串入了甲板下、两座炮塔之间放置炸药的地方,极易燃的黑火药立即被引爆,爆炸产物进而引燃了周围的弹药舱。但有三点可以证明这种假设更不准确。首先,原来靠黑火药作导火索才能点燃的炮弹底火药包已经进行了革新,新补充的药包在它的衬袋里自带了发火药,不需另存导火索。其次,这一解释假设了舰上水兵在十分钟警报后未能到达战位,所以通往弹药舱的舱口未能进入“Z”状态(所有舱口、舱门关闭),而事实上炮塔里的水兵在爆炸发生之前已经使他们的战位进入了“Z”状态。此外,这种解释还错误的估计了日军航空炸弹的威力,认为它们无法穿透“亚利桑那”号的装甲甲板。虽然在最早的“亚利桑那”号损失报告上列出了八个炸弹击中点,但日军飞行员的估计却仅四个,应该说日军较保守的数字更现实。根据新的调查,四个击中点的日方公布数字也需要再减两个,因为它们只是极近距离上的击偏点。当时,日军轰炸机以V字形编队实施轰炸,根据现有的投弹点记录,研究人员绘制了一个简单的电脑再现图来帮助确定80式航弹的弹着点(如图所示)。当时美舰“贞洁”号靠泊在“亚利桑那”号外舷,结合“贞洁”号中弹情况的有关文献再通过视图,“亚利桑那”号上的弹着点及两舰之间水中击偏点的位置便一目了然了。两舰之间的两个航弹落点十分耐人寻味,奇怪的是还曾有几份报告指出有鱼雷在那儿爆炸。爆炸掀起了巨大的水柱,很多资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