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妓院

         

摘要

近来笔者在思考李格尔与当代观者转向的关系时,读了利奥·斯坦伯格的《哲学妓院》,觉得此文在当代艺术史写作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遂将全文译出与大家分享。斯坦伯格于2011年3月去世,享年九十一岁,《纽约时报》讣告标题为“生动的作家和大胆的思想家”,准确概括了他的特色。他的艺术史思想因“大胆”而著名,但首先吸引人的是其“生动”的散文风格。斯坦伯格的母语是俄语,先后学了希伯来语、拉丁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而他的艺术史写作则得益于伟大的作家,得益于乔伊斯,并非得自艺术史家。有人评论说,他的语言天赋将他置于罗斯金与佩特、戈蒂埃与波德莱尔的文学传统之中;还有的学者将他的写作视作典范,提示年轻学者关注他生动而机智的文学技巧,以改变学术工业中充满行话的艺术史写作现状。关于这方面可参见Paul Barolsky,"Leo Steinberg’s Full-Bellied Sail Swelling in the Wind and the Art of Writing About Art",in Source:Notes in the History of Art,Summer 2012/Fall 2012,Special Issue in Memory of Leo Steinbery,pp.58-60。不过此文并不是一篇鉴赏式的艺术评论,而是一部艺术史文献,研究毕加索绕不过的经典。在撰写此文十多年前,斯坦伯格接受了图像学的训练,经历了从批评家向艺术史家的转变。一般认为,在毕加索研究领域,此文是一座分水岭,之前是形式主义占压倒优势,之后向图像志方向发展。不过笔者以为,他的方法很难简单归类,涉及艺术鉴定、形式与风格分析、图像志、心理生物学分析、语境研究等多种方法,但这些又统统化作了对意义的探寻,而这种意义并非是传统图像学所探寻的“存在于艺术现象中的终极意义”,而是一种关涉人性以及现代人境遇的意义,它既存在于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形色布局之中,也存在于观者的主观体验与身心共鸣之中。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作为一位艺术史家的本分:面对作品做长时间凝视与思考,在这一点上他与李格尔很相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