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新美术》 >砚边拾萍录──从“六法”得到的启迪

砚边拾萍录──从“六法”得到的启迪

         

摘要

一、“六法”中包含的二条思路 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绘事“六法”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此“六法”的提出是建立在东晋·顾恺之《论画》基础上,在当时是针对人物画而言的,随后作用于山水、花鸟,最终成为各种题材绘画的共有准则。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对“六法”的探究首先应从二条思路入手。就“六法”的内容来看,一条是顺向的,即从品评的角度出发;一条是逆向的,即从学习、创作的角度出发。 A.先从顺向的角度看,即品评的角度。 按谢赫的说法,依次是: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也就是说,要品评一幅作品的优劣,首先应以作品的气韵而定,渐而逐步过渡到后五法。即:先以格定画,后以法论优劣。 对后五法而言,从品评程序上看,前后有些出入,试加以论述并做调整。 对于一幅中国画作品来讲,特别是花鸟画,构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邹一桂认为:章法构图是画之关键,应居首,形、色、笔、墨皆因布白而定。因此“章法”在其提出的“花鸟画八法”中被放在首位,这一点,也得到后代诸大家,如潘天寿、齐白石等国画大师的验证。特别是潘天寿先生,十分注重画面的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