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新丝路》 >浅谈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艺术发展历程——以明清四大奇书为例

浅谈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艺术发展历程——以明清四大奇书为例

         

摘要

元末明初,在我国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施耐庵和罗贯中以及明代中叶的吴承恩等人将一个个民间流传的故事集大成而加以详细叙述,整理成长篇小说,这些长篇小说因为分成章或回,所以称为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经历了较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文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以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最具有代表性。关键词:成书过程;创作意识;表现题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 自的性格内涵。也日趋成熟。如果我们将审视的目光从各个系统转向长篇小说 五、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的整体,将各个时期各个系统的代表性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在 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情节结构,有一个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一条纵轴上,化复线为单线,则很能显示出艺术方法的发展变 交叉的发展历程。早期的章回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基本化,而且其整体趋势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的。本文就从以下几个 上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单向推进故事进程的,大多表现角度浅谈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为线性结构。一、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 《水浒传》结构形态是英雄个人的传奇,也是以故事的发生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大都经过文人记录、 发展过程推进,由这一个英雄引出下一个英雄,前者隐去,后者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的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样一个漫长的集体 凸显,呈现为线性序列。《西游记》的线性序列更为明显:尽管众编著的过程。从成书的方式来说,一是滚雪球式,以《三国演义》 多降妖故事之间呈现为并联关系,然其情节依循故事发生的自为代表,从陈寿的《三国志》开始,至唐末流行于民间的三国故 然进程展开,故事与故事之间亦是按取经行程作前驱与后继的事,北宋讲史说话人的“说三分”,到元人杂剧终于滚动成鸿篇巨 连接。制。二是聚合式,以《水浒传》为代表,它糅合了戏曲、话本等诸多 当古代章回小说由集体累积型创作发展到作家个人独立艺术中的水浒故事。《红楼梦》则与上述三部不同,其没有蓝本可 创作阶段时,网状交叉结构就成了一种可能甚或必然趋势。《红以借鉴,是以小说的艺术形式而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楼梦》便是这样的一部章回小说。它的情节元素可以有多个 前二、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驱的和后继的事件,可以有多个情节元素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将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按创作的时间排序便会发 多元展开,这就使整本书呈现出多层面的网状复合结构。现,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创作出发点都是历史,六、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但又一步步远离历史;而《红楼梦》创作出发点是现实,而且是越以往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总是侧重于浪漫主义的粗线条的来越切近现实,切近作者本人的经验世界。总体构图总是借助于夸张、渲染等表现手段描绘惊心动魄的场《西游记》写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同样是从历史出发面和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后期小说则着重运用日常生活口语,选的。但作品中形体怪异的神魔形象以及平妖斩魔的奇幻故事没择日常生活细节,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真实自然地有一丝历史的影子。自此以后,对现实生活的近距离观照与思考再现社会生活,平直写来,不尚雕饰。这标志着我国古典长篇小使成为长篇小说创作中一种新的思维定势,创作思维定势发生说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的一大进步,它有力地推动了后世通了从虚幻寄托到现实写照。俗小说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三、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人物来自于历史记载、 七、结语传说和作者的想象,不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原型的。作者崇拜古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代表明人古事的民族心理使这些人物充满神秘色彩。这些小说都以塑 清四大奇书中,由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演义小说《三造正面英雄形象为主,他们都与现实中的英雄有着很大的距离, 国演义》,经由英雄传奇小说的高峰之作《水浒传》的进一步发具有超常性特点。 展,再到神魔小说的高峰作品《西游记》。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四、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 上,都标志着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已逐步由萌芽阶段发展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 到了成熟阶段。此后,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前一阶段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远距离寄托的载体;作者借 史时期。以寄托的理想、愿望是确定的、不变的决定了这些形象的内涵是 参考文献:凝固的。他们差不多都是在上场不久就显示出基本性格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