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海洋与湖沼》 >红沿河海域常见水母的食物组成分析——基于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标记法

红沿河海域常见水母的食物组成分析——基于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标记法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种类水母对浮游食物网的摄食影响,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标记法,研究分析了渤海红沿河海域常见的4种小型水母(伞径直径<5 cm:卡玛拉水母Malagazzia carolinae、球形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帽铃水母Tiaricodon coeruleu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 和3种大型水母(伞径10-200 cm:沙海蜇 Nemopilema nomura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和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水母的食物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卡玛拉水母、球形侧腕水母、帽铃水母、半球美螅水母和白色霞水母均偏肉食食性,食物组成中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更高,高于海月水母与沙海蜇.在食物粒径谱上,帽铃水母和半球美螅水母较大粒径的食物比例均高于小粒径的悬浮有机物(POM)比例.卡玛拉水母和球形侧腕水母各个粒径食物比例接近.大型水母中,白色霞水母的食物中大粒径的浮游动物的比例高于海月水母,更高于沙海蜇.由此看来,小型水母和大型的白色霞水母的暴发会直接影响大中型浮游动物数量,海月水母的暴发对不同大小的浮游生物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沙海蜇的暴发会大量摄食<1 mm的小型浮游生物和POM,对大中型浮游动物以及更高营养层生物(鱼类等)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蜇伤以及饵料竞争导致的.因此,不同种类水母暴发对浮游生物的影响存在差异.本研究从摄食角度初步探究了水母对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为水母暴发的灾害防治提供了数据支持.

著录项

  • 来源
    《海洋与湖沼》 |2021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26607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266071;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青岛266237;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 青岛26607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266071;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青岛266237;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 青岛266071;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大连116023;

    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266071;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青岛266237;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 青岛266071;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水生生物生态学;
  • 关键词

    水母; 食物来源; 脂肪酸; 稳定同位素; 红沿河海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