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环境科学研究》 >1980—2015年京津冀地区雁鸭类潜在栖息地连接度变化及驱动因素

1980—2015年京津冀地区雁鸭类潜在栖息地连接度变化及驱动因素

         

摘要

近几十年来,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严重影响了湿地水鸟的栖息地质量及栖息地间的连接,对水鸟类的迁徙、繁殖产生较大干扰,为了从整体上定量分析近几十年来湿地栖息地质量及连接度的变化,采用MaxEnt模型( maximum entropy model,最大熵模型),基于京津冀地区雁鸭类的出现点和环境因子反演其潜在栖息地,并根据图论法原理,利用ECA指数(equivalent connected area,等效连接指数),度量1980—2015年潜在栖息地连接度的变化. 结果表明: ①1980—2015年京津冀雁鸭类潜在栖息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6 898 km2 减至2015年的3 764 km2,减少了45. 0%,其中,低适宜区面积降幅最为明显,为50. 5%;2009—2015年高适宜区有增加趋势. ②1980—2015年雁鸭类潜在栖息地连接度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的连接度下降速率大于2000年以前;潜在栖息地连接结构的空间分布有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趋势,连接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为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 研究显示,区域气候趋暖变干、水资源的供需失衡、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及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潜在栖息地面积与连接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而近些年保护区的建立及生态补水措施等生态保护政策对高适宜区的退化有一定缓解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