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四川动物》 >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声音通讯行为研究

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声音通讯行为研究

         

摘要

cqvip:对很多动物来说,特别是刚出生的、视觉、身体运动能力等发育不健全的幼体,声音信号的识别与传递是其种群长期续存的重要保障。由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新生幼仔不具备自主移动能力且双眼紧闭,主要依靠声音与母体进行交流,因此,利用Shure VP89M指向性麦克风和Tascam DR-100MKII录音设备对0~45 d大熊猫幼仔的声音进行采集,在Adobe audition 3.0内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哺乳期雌性大熊猫的行为进行详细记录。研究结果发现,1)大熊猫幼仔的声音主要为Squawk、Squall和Croak。Squall基频值(1160.96 Hz±224.99 Hz)和主频值(2239.94 Hz±742.73 Hz)最高,Squawk的基频值(820.53 Hz±160.45 Hz)和主频值(931.98 Hz±435.12 Hz)次之,而Croak的基频值(728.74 Hz±120.34 Hz)和主频值(735.92 Hz±138.48 Hz)最低;2)幼仔发出叫声后,母兽的回应率和行为类型均随叫声类型不同而不同:母兽对幼仔叫声的回应率为62%,其中Squall的回应率最高(67.4%),回应的行为以舔仔为主;其次是Croak(59.0%),以舔仔为主;而Squawk最低(57.8%),以叼仔为主。大熊猫幼仔初期仅仅依赖声音与母体交流,在充分了解其声音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幼仔与母兽间的互动行为,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圈养大熊猫的育幼行为,为育幼过程中的人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