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为什么无人“对号入座”

为什么无人“对号入座”

         

摘要

<正> 《法制日报》曾登过一篇言论, 题为《有感于无人“对号入座”》,说 的是“笔者写过一篇文章,揭露某单位某领导有贪污受贿行为”。文章见报后,却无人“对号入座,“就像一枪打中靶子而无反应。”作者为此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是有些人的脸皮变厚了,不怕曝光了;二是问题普遍,无法“对号入座”;三是有些贪污受贿分子变“聪明”了,明知是批评自己,也不“对号入座”。 读罢此文,我和作者一样,也确实感到了“问题的严重 性”,但仔细一想,“问题的严重性”仅仅是贪污腐败分子“脸 皮厚了”、“变聪明了”、“问题普遍而无法对号入座”了吗?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