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浙江中医杂志》 >运用脏腑辨证治疗久泻心得

运用脏腑辨证治疗久泻心得

         

摘要

@@ 久泻病因十分复杂,病程缠绵,病情寒热虚实变化无定,因而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潜心研究,运用脏腑辨证,详诊细辨,对其进行探讨性地治疗,从肝、脾、肾着手,收效良好,略具心得,现不揣浅陋介绍如下.rn1 从脾治:理中、建中、补中,气阳有别rn久泻病人大多表现面色萎黄,形体虚弱,四肢困倦,腹泻、腹痛,稀便或有粘液,从脾论治为基本治法.然有中焦虚寒,中阳不振,中气虚弱在气在阳的病机区别.见泄泻清稀 ,不渴,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宜用理中汤,温中有补,补中有运为首选方;若脘腹挛痛,喜得温按,又当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非建中莫属;如果少气懒言,饮食无味,舌嫩色淡,脉虚大.则宜升阳益气补中为法.处方用药,看似均有参、术、草之类, 但由于是气虚还是阳虚主要病机不同,治法就有温中散寒,补气温阳,升提补气之别.曾治陈姓患者,男性,42岁.干部.1999年3月12日初诊.自述1年前因外出不慎饮食,出现腹痛泄泻,大便夹有粘冻.先经输液抗生素治疗2周,腹痛好转,但泄泻时有发作,发作时大便稀溏,每日2~3次.要求服中药治疗.就诊时腹痛绵绵,喜温按喜热饮,大便呈黄色稀水便 ,少有粘液,无里急后重,食欲不振,腹胀肢冷,矢气频频.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细弱 . 证属中焦虚寒,运化失司.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茯苓、炒白术各10g,干姜、枳壳、陈皮各5g,炙甘草4g.连服10剂.症状明显改善.改服理中丸1月而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