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两栖作战装备丨两栖攻击舰的产生与发展

2019-02-19 来源:

两栖攻击舰是集对陆攻击/支援、两栖兵力投送、对陆作战指挥和本舰自卫防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水面舰艇,是两栖编队的核心舰,通常作为两栖作战的旗舰。两栖攻击舰可大量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直升机、气垫登陆艇、登陆部队、坦克、车辆及其他装备和物资,同时开展垂直和平面登陆作战,并可通过舰载机发动攻击,为陆战兵力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两栖攻击舰以其作战能力、活动范围、建造技术和成本等综合优势,成为当前各国海军装备发展的热点,下面以美国为例论述两栖攻击舰发展历程。

第一代两栖攻击舰。由老式航母“西蒂斯湾”号改装而成,拆除了该舰的弹射器和阻拦索,增加升降机,划分起降区,加宽内舱通道,使其具备搭载直升机的能力,第一代两栖攻击舰由此诞生。但是因飞机甲板和机库面积小,不能不能配置大型运输直升机和常规登陆艇等排水型登陆工具,不具备立体登陆和对陆攻击的能力,在两栖攻击作战和登陆作战使用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第二代两栖攻击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军研制的两栖攻击舰—“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LPH),首制舰“硫磺岛”号,满载排水量约19000吨,19609月下水,1961年服役。“硫磺岛”级是最早专门设计建造的两栖攻击舰,实现了立体登陆作战,其配置的电子武器装备主要用于防御作战、无线通信和直升机飞行引导。但该型舰无法将大型作战装备投送到登陆地域,功能相对单一,通用性较差,难以直接强攻滩头,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被“黄蜂”级两栖攻击舰所替代。

第三代两栖攻击舰。20世纪70年代,美军提出了“均衡装载、成建制输送”的两栖作战理念,第三代两栖攻击舰—“塔拉瓦”级通用两栖攻击舰(LHA)应运而生,可将一个陆战队加强营的人员和作战装备投送至作战区域。“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兼有直升机攻击舰、两栖船坞运输舰和登陆物资运输舰等功能,除搭载大型运输直升机和气垫登陆艇外,具备搭载AV-8B“鹞”式垂直/短矩起降战斗机的能力,“在必要的时间将部队送到必要的地点”,或作为攻击舰实施攻击,具备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目前该型舰陆续到达退役时间,将逐步被“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所替代。

第四代两栖攻击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海军提出了“超视距”立体登陆的两栖作战理论,由此研制了第四代两栖攻击舰—“黄蜂”级多用途两栖攻击舰(LHD)。“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集直升机攻击舰、两栖攻击舰、两栖指挥舰、船坞登陆舰、医疗船等多功能于一身,满载排水量约4000042000吨。该舰最多可搭载42CH-64E运输直升机,可根据作战任务搭载不同数量、种类的直升机。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首次装备了AN/KSQ-1两栖突击引导系统,用于两栖突击作战指挥引导、数据处理,并支援海军陆战队突击登陆。在陆战指挥方面,为实现“超视距登陆”和“舰到目标机动”的作战思想,海军陆战队战术指挥控制系统部署到“黄蜂”级两栖攻击舰上,担负海军陆战队两栖作战的指挥任务。“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首次搭载了新型气垫登陆艇和改进型“鹞”式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具备搭载MV-22“鱼鹰”偏转翼飞机的能力,是现役最大的两栖攻击舰,可实施两栖攻击、远程兵力投送、为陆战兵力提供空中火力支援任务,还可承担战术攻击、反潜、空中保护等任务,充当航空母舰的角色。该舰突出了“由舰到目标机动”的作战能力,增强了指挥、通信和控制能力,可执行全空域的控制,能提供战略性的海上补给,可在浅水域进行两栖战及在任何锚地进行装卸,可作为两栖作战的指挥舰,具备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五代两栖攻击舰。进入21世纪,美军提出了《21世纪海上力量》设想,具备“海上打击”和“海上基地”的能力,实现其“前沿存在”和“前沿部署”,由此开始开发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第五代两栖攻击舰)—“美国”级两栖攻击舰(LHA-R),用于替代“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该舰满载排水量超过50000吨,最大航速22kn,搭载的标准舰载机编队包括6~10架F35联合攻击机、12架MV-22偏转翼飞机、4架CH-53K重型运输直升机、4架AH-1Z攻击直升机、3架UH-1Y通用直升机以及2架MH-60特种直升机,可运送1800名至2000名陆战队员。“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具有更好的维修能力及更强的燃料及军械储藏能力,保持更长的行动时间,将作为联合或多国部队海上远征力量的主要部分,是前沿部署远征打击群的核心舰艇,提供前沿存在和力量投送能力,为海军陆战队多种作战提供空中支援,包括小规模突发事件和大规模作战时执行强行进入任务,通过全球灵活机动部署,来保卫美国的利益,对敌进行威慑和打击。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