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北京
  • 会议文集: 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 主办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 出版时间: 2015-11-21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3>
45条结果
    • 作者:胡万亨,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按照决定论的思路去考察掷硬币这一经典的"随机"事件,事件的结果将追溯到投掷动作的发出者.在机械抛掷的情况下,掷硬币将不再是一个随机性的过程,或者说起随机性将大大减弱;在人工抛掷的情况下,掷硬币的结果将取决于抛掷者的随意的初始动作及个人的习惯.若要对后者使用"概率",那么它既不是信念意义上的"主观概率",也不是由硬币构造决定的"客观概率",而似乎是由无知导致的带有"主观"色彩"随意概率",它难以超越频率去解释频率的发生规律.概率论中的"概率"失却其经验意义而得到更大的普遍性和应用范围,缩小内涵以扩大外延.然而其确定概率取值时的等可能性假设常常会遭遇经验直觉的挑战.从决定论的视角考察,掷硬币的结果并不是简单地由"什么硬币"即硬币构造确立的,而是由"怎么掷"即抛掷动作决定的.所谓均匀硬币的"1/2"的概率的假设,似乎并没有其理性基础.
    • 作者:邝岩,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20世纪80年代,鲍勒开辟了19世纪进化思想史研究的"非达尔文革命"领域,批判以达尔文为中心的进化思想史研究,强调非达尔文思想在进化思想史上的突出地位.然而,2008年,鲍勒又提出"如果没有达尔文,同时代人无法提出论证充分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历史假设.通过分析鲍勒的相关专著及文献,探讨其看似矛盾的观点背后的"反辉格式"的科学史观及"反事实历史"的研究方法,消解其结论表面上的前后矛盾的对立,达到方法及思想层面的辩证统一.对鲍勒的达尔文进化思想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进化论的历史地位,同时,鲍勒的科学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对科学史的研究也具有启示作用.
    • 作者:李健民,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现代性已经成为全球正在经历的发展过程,其中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哈丁从立场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从新审视现代性与传统这一矛盾,为女性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地位进行从新定位,成为后殖民主义与后库恩时期的科学哲学时期的较为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科学中的女性问题"到"女性中的科学问题"的认识论转向.哈丁的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是具有对科学发展方向的建设性的意义的,但是科学毕竟有一套自己发展的模式,毕竟数百年的科学发展己经产生了巨大的成就,科学发展己经形成了自身的规律,这一事实是无可置疑的,多个视角的批判只是为了让科学变得更加全面性,并不是为了彻底消解掉传统的科学哲学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某种操作主义,从某种实际操作的效果出发来关注科学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因此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作为一种视角是值得参考的,对于指导科学发展有一定的有限方面的意义,但是却很难动摇长期以来科学发展的传统的知识模式。这就说明了男性中心主义的科学模式的确是难以站稳脚跟的,但是女性主义独自建构的科学模式也是不存在的。
  • 摘要:铁剑作为西汉时期步兵的主要兵器应用于战争中,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其发展进程对研究汉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西安市雁翔路文化产业创意谷墓地出土的汉代铁剑为研究两汉时期铁剑的材质、成分、制作工艺水平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样本.本文对该墓地出土的12件汉代铁剑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对组织中的夹杂物进行了成分分析,判定有4件炒钢制品、7件铸铁脱碳钢制品、1件块炼铁制品,多存在折叠锻打痕迹.在块炼铁制品中发现浮凸组织.将铁剑的科学分析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进而探讨这一时期西安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面貌,以补充两汉时期西安地区铁剑的研究内容.本文对西安市雁翔路文化产业创意谷墓地出土的12件汉代铁剑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就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经分析的12件汉代铁剑中有块炼铁、铸铁脱碳钢和炒钢三种材质类型,其中1件为块炼铁制品,6件为铸铁脱碳钢制成,5件为炒钢制品,且均为锻打而成。除此之外,在这些汉代铁剑的制作过程中,还运用了渗碳、淬火等技术。对汉代铁剑不同部位之间的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其可能存在着某种制作规律。比较遗憾的是,本文发表之时,西安市雁翔路文化产业创意谷墓地的发掘报告尚未出版,这批汉代铁剑的背景空白使得墓主人身份与铁剑规格、材质及工艺间的研究无法展开。
    • 作者:付磊,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梳理了我国煤炭开采工艺发展历程,开采装备及技术发展历程,煤矿机械化发展路径,煤炭开采主导技术发展经历的三次变革和煤炭技术装备引进与研发路径,找出影响煤炭企业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煤炭生产的需要、社会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才因素、管理体制因素.
    • 作者:雷环捷,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在西学与实学的双重背景下,徐光启完成了其军事思想所需的思想储备,明确了富国强兵的主旨.萨尔浒之战、宁远之战、己巳之变、吴桥兵变这四个关键性历史节点既贯穿着其军事思想践行和发展的过程,也勾勒出明末科技与宗教互动模式的轮廓.互动模式受到动力性因素与抑制性因素的双重影响,并都可以从科技之于宗教、宗教之于科技两方面进行剖析.从某种程度来说,徐光启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实践正是明末科技与宗教互动的体现.
    • 作者:陈玮,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明末士大夫对西方科学的态度问题是中国近代科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引入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建立判断态度并归类的标准,以此标准对明末士大夫的态度进行考证和分类,最后根据分类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从总体上看,仅少数明末士大夫西方科学表明了态度,其中以肯定态度为主,占已统计士大夫的86.1%;从传入的西方科学类别来看,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数、理、化、天、地、生、医、农等多学科的知识,但明末士大夫比较感兴趣的仅集中在天文、地理、数学三方面;从士大夫的官职来看,对西方科学感兴趣的主要集中在钦天监和礼部,而礼部是发生争端的主要部门。事实表明,明末士大夫阶层与西方科学的接触有限,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并且与士大夫官职及其所接触的学科具有较高相关。尤其是在天文历算方面,西方的天文历数方法受到明末士大夫的高度关注,对中国明末及清朝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士大夫对西方科学的态度是影响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进程的重要因素.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突出人的历史主体性.通过对明末士大夫的态度进行考证、分类和分析,不难发现,对西方科学表明态度的明末士大夫只占极小比例,而持肯定态度的占这部分士大夫人数的约86%.此外,士大夫对西方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类别、士大夫所处部门密切相关.
    • 作者:谷晓阳,甄橙,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工作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随着糖尿病逐渐成为常见病,作为其主要治疗药物之一的胰岛素也变得广为人知.本文简述了我国胰岛素生产的历史,重点阐述了其与我国结晶牛胰岛素之间的历史渊源.一直以来,许多文章在介绍结晶牛胰岛素或胰岛素时都会将二者联系起来,但少有文章清楚说明二者的关系,已有的关于结晶牛胰岛素的学术研究多是从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哲学等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尚未见讲述结晶牛胰岛素和商业生产胰岛素的历史渊源的论文。2015年是人工全合成结晶胰岛素成果发表50周年,笔者拟于此际结合相关史料,对二者的历史渊源做一初探,介绍了包括结晶牛胰岛素:从蛋白质到胰岛素;杨氏“胰岛萌”:从民国到新中国;从结晶牛胰岛素和胰岛素:从实验室到制药厂等问题,并对当时产学研链路不通的处境表示了无奈,科学研究成果到商业价值的转化,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对此问题未行深入讨论,希望能够在日后了解更多详尽史料后进一步探讨该问题。
    • 作者:孙慧中,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围绕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与生成知觉观的争论焦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作用是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因果作用,还是构成作用.阿瓦·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采取生成的知觉观,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感觉运动理论以"经验盲"症状为重要经验证据.但是,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构成性假设解释(COH)并没有优越于传统知觉观给出的因果性假设(CAH),也没有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经验盲"的案例并不能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充分证据.结合对行动概念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发现,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 作者:孙晓竹,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首先梳理了回回香药的传入和发展的历史.其次论述了香药对传统中国医学药物方剂的种类、配置等的影响,以及对中药药性的四气五味理论的补充.最后着重分析了以"真一流溢说"与"四元""三子"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回回香药与回回(回族)民族宗教、生存条件等的相互影响.追溯香药历史渊源,总结香药哲学来源及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回族医学作为一门带有浓厚宗教哲学色彩的医学,只有对他的哲学基础—“伊斯兰哲学”进行深入地研究,才能更好地继承回族医学的精华。运用哲学的方法和角度来提炼香药使用中的哲学思想,是继承和发扬祖国民族医药学的重要内容,对于继承发扬具有东西方医药文化特色的回族医药文化来说,也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的。
    • 作者:王公,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卡尔·波普尔(KarI R Popper)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其学说曾引起世界学术界轰动,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中国学界早期引介波普尔学说的科学思想史研究中,一直延续着大量的模糊说法,对于波普尔学说引介入中国的时间、路径、领域和影响等问题尚缺乏了解.查找到的文献证据表明:第一,在时间上,波普尔学说进入中国始于"文革"之前,而不是"文革"之后、改革之初;第二,在数量上,文革前至少有近二十篇文章引介波普尔学说,并非"仅有几篇";第三,波普尔哲学的核心内容"分界问题"和"证伪主义"早在1959年就被完整的介绍到中国;第四,波普尔学说最初进入中国学界的领域是历史哲学而不是西方哲学;第五、波普尔学说最初在中国是作为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反面教材进行批判的对象.
    • 作者:庞西院,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从技术现象学的视角看,身体和技术均非二元对立的客体性的存在,而是双向地交互影响着.一方面,身体以其结构和功能影响着技术,表现为"身体化的技术";另一方面,技术愈加贴近身体,甚至内化于身体之中,表现为"技术化的身体".技术是身体的第二自然,身体是技术的有机构成,身体与技术相互交融,彼此互塑.身体与技术的关系的启示是,要跳出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即:从实体性思维转向关系思维,从概念思维转向实践思维,从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
    • 作者:乔文艳,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与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都是昆虫爱好者.首先对二人的生活背景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分析二人的著作和书信交流,透视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的碰撞.达尔文对昆虫的热爱源于"一种搜集的热情",法布尔认为自己对昆虫的观察是一种嗜好,是生活的乐趣.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观察和研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法布尔则通过对昆虫的观察对进化论提出了深深的质疑.两人因昆虫而产生的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作者:颜建超,章梅芳,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2008年北京花丝镶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会各界对花丝镶嵌的关注不断增多.然而,对于何时出现"花丝镶嵌"这一概念,少有人进行讨论;"花丝镶嵌"概念及其工艺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更未达成共识.前人在研究花丝镶嵌时,往往直接叙述花丝镶嵌起源于何时,在各个朝代有怎样的发展等等。然而,几乎没有人关注过现代花丝镶嵌与古代细金银制作工艺的关系。为此,首先要探究的是“花丝镶嵌”这一概念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并被使用。主要考察以“花丝镶嵌”命名的传统手工技艺或制作工艺及以“花丝镶嵌”命名的细金银工艺品出现的时间。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及在综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讨"花丝镶嵌"概念的由来及界定,认为中国古代并没有以"花丝镶嵌"命名的传统手工技艺,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才出现"花丝镶嵌"这一概念;花丝镶嵌是以金银珠宝为主要原料,以花丝、镶嵌为主要工艺,并灵活集合了其他如錾刻、镀金、点翠、镂空等细金制作工艺,是一项集成的传统手工技艺.
    • 作者:张鑫,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罗森伯格的"兑现式"生物学还原论认为,生物学中还原的含义是用"何以必然发生"解释兑现"何以可能发生"解释,而分子遗传学和经典遗传学符合该含义下的还原关系.然而,罗森伯格兑现式的生物学还原论是否一劳永逸地化解了反还原论者的质疑呢?本文认为,罗森伯格通过重新给生物学中的还原行为下定义,解释了反还原论者的重要质疑,即,生物学中没有法则却为何有还原:不过,本文认为,标新也给这种兑现式生物学还原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新定义之下还原的内涵已经全然偏离“还原”原有的内涵,罗森伯格笔下的还原更像是一种解释对另一种解释的补充,两种解释之间平滑地衔接,不具有还原所通常具有的断裂性,或者说跳跃性。不过首先,本文将过分简要地描本文认为,"兑现式"还原论中,被还原者设定了一个纲领,而还原者仅仅是对这一刚领的补充,二者平滑的过渡,不具有还原的跳跃性.因此,罗森伯格"兑现式"的还原过于偏离了还原的含义,它并不构成对生物学中的还原论的辩护,而是绕开了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争论.
    • 作者:赵海翔,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宜居城市是西方在工业化的浪潮下,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关于城市建设的理念.北京市在这个理念下提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宜居之都建设.宜居之都建设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重维度,其中最关键的进行生态治理.本文针对北京宜居之都建设中的生态治理问题,提出可能的治理对策;并在环境伦理的高度上,分析其"治"与"防"的辩证关系.为北京市的宜居之都建设提供参考,从解决具体的问题对策来讲,就是要做好科学的城市规划,明确各功能区的定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疏散市中心的机构和人口;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增进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能力;通过科学普及、素质教育、政策引导、宣传等措施,提高居民的生态责任意识,使之能够能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并落实在生活习惯上,形成生态文化的氛围和生态文明的共识,最终做到预防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这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阶段。
    • 作者:王民选,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权力是从外部干扰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因素,有三种类型的权力在学术活动中起着作用.政治权力对学者的压力形塑了学者的价值观,求真长期不占据价值观的最高地位,政府机构以及学术机构中的行政权力对学术活动涉入太深,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一体化,权力得不到监督是造成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公权力在治理学术腐败时的缺席是学术腐败得不到根本解决的直接原因.因此处理好学术和权力的关系是解决中国当前学术腐败问题的关键所在。
    • 作者:邢鑫,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关于李善兰等译的《植物学》卷八中的分类术语和内容来源,学界看法不一.本文通过考证指出,英国植物学家林德利的《植物界》(Vegetable Kingdom)是内容来源之一.卷八中的分类术语科是Order的译语,相当于今天的科.卷八中出现的植物科名对后世影响极大,本文给出了其原文以及和今天科名的对比.通过确立《植物学》卷八所依据的内容来源,笔者首次发现了《植物学》卷八中部分术语的原文,为理解文本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确定卷八中植物科名的确切含义。但是对于《植物学》卷八中的植物科名和现代科名之间的关系尚未探讨。要想理清这一关系,必须考虑日本在中国近代科学术语中的巨大影响.《植物学》中的术语对明治初期日本产生过巨大影响,并在甲午战争后通过各类翻译而直接影响中国科学术语的形成。因此,很难判定《植物学》中的植物科名究竟是直接影响了后来中国科名的形成,还是通过日本植物学著作的翻译而影响中国科名的形成。这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
    • 作者:刘辛味,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泽尼克的生平经历,尤其是其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艰辛,文章也解释了其论证的相衬法以及利用相衬法发明相衬显微镜及其简要的应用介绍,不被看好到最终功成名就的历程,文章不仅要介绍获奖的发明,更是要通过获奖者的求真之路启发世人对思考梦想与创新的意义。荷兰物理学家弗里茨·泽尼克(Frits Zernike)由于论证相衬法,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获得了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衬法在光学成像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为全息技术奠定了基础。早期的相衬显微镜较多的用来生物学和医学观察透明物休,50年代应用到矿物晶体微形貌学中,在材料结构分析领域发挥作用。泽尼克在1930开始因为个人兴趣开始关注光学领域,泽尼克的相衬法和相衬显微镜是经典物理的一个重要应用,完全透明的相位物体使透射光的强度不发生改变,物体各部分对透射光的影响只引起相位差,卢末(Lwnmer)曾提出在理想情况下,显微镜成的像在结构和相位方面和物体相似。观察到各处光强相等,不能看出相位物体的结构。泽尼克通过引入相位板的方法把不可见的相位误差或者相位变化转成了一种可见的振幅变化,观察到了相位物体的明暗对比,这种方法就简称为相衬法,文中还包括相衬法目前的一些新进展,泽尼克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具有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尽管泽尼克处于一个近代物理发展的蓬勃时期,但他对那些令人兴奋的现代泰然自诺,从他的工作和著作中发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他最大的特点。兴趣与能力的结合是他成功的基础。尽管受到战争的影响,相衬显微镜因为其独有优势进入了大众视野,最终帮他赢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相衬法和相衬显微镜之外,泽尼克在波动光学领域和统计力学里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今天在X射线成像上利用相衬法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希望今天的科研工作者能在己经范畴内做出真正的创新成果,可能这些成果就能带来一座诺贝尔奖。
    • 作者:刘铮,
    • 会议名称: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本文通过技术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这种专业哲学的视角来解读雾霆这一当代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现象。可以通过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对雾霾进行一种现象学分析.文章介绍了技术中介的含义,指出雾霾不仅作为一种技术中介出现,而且也是一种"涉身的技术",还介绍了技术道德化的概念,指出可以通过维贝克所谓技术设计的手段和民主化的评估等方式实现节能减排,防治雾霾。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