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广州
  • 会议文集: 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
  • 主办单位: 教育部;华南农业大学
  • 出版时间: 2015-11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8>
143条结果
  • 摘要:利用我国1999-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在考虑林业财政支出滞后性的情况下使用DEA模型对区域林业财政支出效率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区域林业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受技术进步下降的影响,我国林业财政支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年均下降24.8%;林业财政支出的滞后效应拉大了林业财政支出效率的变动幅度;林业财政支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区域间存在一定差距;林业财政支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一定的空间趋同性,林业财政支出比例及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均与林业财政支出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改进林业财政的投资结构,调整林业财政领域的资源配置,加强政府对林业产业的资源倾斜以及实施林业大区域创新管理等措施来提升区域林业财政支出效率.
  • 摘要:所有权结构反映了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对企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和绩效表现影响重大.本文从治理结构(所有权结构)出发,建立了OPP(所有权(ownership)-路径(path)-绩效(performance))模型,通过对林改后三明林业企业实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集体林改明晰产权的措施有利于林业企业与林户合作.这种合作带来的治理结构(所有权结构)的改变以及基于此的规模和技术路径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林农致富和生态保护,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展望未来,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林业经营合作模式与林业企业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完善企业投融资体系,政府应该加大对林业企业的金融补贴,为林业企业与银行建立对接平台,方便林业企业利用林权抵押进行贷款,拓宽融资渠道。发展林业第三产业,三明林业产业目前以林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为主,三明政府应该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依托林业第一、第二产业的资金支持,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森林公园旅游、林业文化创意园、林业教育等第三产业,推进产业升级优化转型,促进林业产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更好地实现,才有助于当地企业、产业实现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OPP架构下林业企业能在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 作者:高文金,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道德、道德教育限于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范畴之内.但是,由于当代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出现了人口、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性危机.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教育已成为道德、道德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道德教育面临生态危机的新课题,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生态道德的普遍生成,它在这方面索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树立人与人关系的新观念,规范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就生态伦理而言,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意识。因此在家庭、学校、在整个社会进行生态道德的培养和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 作者:孙中叶,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成为了我国农业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农业产业链重要推动力量--技术创新的影响,只有通过将现代科学技术规模地应用到农业供应、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较高水平的农产品经济效益,才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农业”,而要实现现代农业上、中、下游产业的无缝衔接,则必须各个环节的协同创新来保障.因此,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实现从支持项目到支持创新链的转变,还要加强农业技术源头创新能力建设和农业共性技术开发,并且建立面向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鼓励金融创新,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等。
  • 摘要:本文分析了多元就业选择条件下农民就业选择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运用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对农民就业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家农业生产、农业打工、非农受雇、非农自雇、家庭帮工等五种就业类型中,农民就业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且做选择时都会受到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运用多元Logit模型验证表明,4种家庭因素(家庭总人口、家庭总收入、家庭金融总资产、家庭总土地)和5种个人因素(性别、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状况)均对农民的就业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且对新生代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影响效果不同.文章认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需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承接转移等多途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有更多的就业选择,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通过政策性投资将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并构建起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务农创业机制.
  • 摘要:基于推进秸秆资源化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和女性农民成为主要农业劳动力的现实,利用湖北省391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女性农民和男性农民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及家庭禀赋对农民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是当前农民作物秸秆资源化处理的主要方式.大部分农民都对作物秸秆进行了资源化处理,占总体样本量的72.89%.同时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民中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农民10.67个百分点.个人人力资本、家庭人力资本禀赋、家庭物质资本禀赋、家庭社会资本禀赋均是影响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重要因素.对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中的非正规教育.此外,家庭社会资本中技术信息的获取难度越小、家庭物质资本中耕地面积越大、家庭人力资本中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越高,农民越倾向于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而家庭物质资本中经济地位与农民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呈倒“U”型关系.人力资本和家庭禀赋对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有着较大的性别差异.与其自身人力资本相比,女性农民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更多地受到家庭禀赋的影响;而人力资本对男性农民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女性,男性农民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受到其自身人力资本和家庭禀赋的共同作用.此外,家庭物质资本主要通过经济地位影响女性农民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而影响男性农民的行为则主要通过家庭耕地面积.根据以上结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以中等收入家庭为重点推广对象、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土地合理流转,配置相应技术设备,降低实施难度以及做好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服务保障工作等是当务之急.
    • 作者:蔡轶,夏春萍,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本文首先采用1998-2013年我国瓜类生产面积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FLQ指标、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考察了中国瓜类生产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瓜类生产地理集聚显著,在时间上呈现出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水平上表现为各地区差异较大,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和相对稳定的特征.然后以瓜类价格的波动成因为切入点,运用变异系数法、X-12-ARIMA法、H-P滤波法和协方差分析法探寻了2007-2013年、即瓜类生产地理集聚趋于稳定期间的价格波动状况,并分解了价格波动来源.结果表明,瓜类价格呈现出随时间不断上涨的总趋势;从价格波动来源来看,季节性变动和趋势性变动是瓜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来源.
  • 摘要:本文采用F(a)re-Primont指数方法(FP指数),对1978-2011年中国28个省(市、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分解.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农业TFP的水平值为指标,采用方差分解法系统考察了农业TFP的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农业TFP的地区差距表现出“U”型变化特征,并呈现扩大趋势,该趋势与农业技术进步及剩余混合效率的波动趋势十分吻合;从中国农业TFP的省际差距来看,剩余混合效率的差距在整体地区差距中的贡献率逐渐降低,技术效率的地区差距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其中,东部的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剩余混合效率的波动,而中西部的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差距;从基于投入产出数据指标的聚类结果,推测,剩余混合效率的波动才是中国农业TFP剧烈波动最主要的原因.
  • 摘要:本文利用湖北省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未出售秸秆农户的秸秆资源出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揭示秸秆市场化迟迟未能形成的内在约束.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户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方式仍以传统的肥料化(农户比例为56.7%)和燃料化(农户比例为31.6%)方式为主,但也有45.2%的农户表示直接将秸秆焚烧或遗弃,反映了农户现有利用方式消化能力的不足必然致使部分秸秆得不到合理利用;第二,67.6%的农户表示愿意出售秸秆,从推进秸秆市场化的角度而言,这一比例略显偏低;第三,从影响农户秸秆出售意愿的关键因素来看,性别为男性、文化程度越高、种植规模越大、认为市场信息获取越容易、认为秸秆运输越便利、所在村有人上门收购、对秸秆禁烧政策越了解的农户,其出售秸秆的意愿越大.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户秸秆出售意愿以及推进秸秆市场化等问题进行了对策性研究.
  • 摘要: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2004-2012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总产量增长中的种粮投入因素的影响及其对粮食产量增长率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生产中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均远大于物质服务投入强度,劳动力成本强度的影响则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2004-2012年间,尽管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逐渐下降.种粮投入对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增产率变化的贡献均在80%左右,播种面积减少是出现粮食增产速度下降现象的主要原因.稻谷产量增长率变化中播种面积的贡献比重逐步加大;小麦增产率变化中播种面积贡献的比重则显著下降,而玉米的投入贡献比重变化不明显.本文认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稳定和扩大播种面积是基础,保护耕地是关键,应针对不同作物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投入政策与机制.
  • 摘要:本文采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2013年林业碳汇经济总产值并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采用DEA模型,从碳汇投入产出角度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通过构建林业碳汇类型发展矩阵,探讨各地区林业碳汇经济效益区域协调性,以期为制定差异化林业碳汇发展政策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结果表明:我国碳汇总储存量为1712192.83万t.经济产值排名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总值的77.6%,而排名后10位的仅占全国总值的3.5%.西藏碳汇经济总产值最高(8685791.17万元),上海最低(7155.38万元).我国碳汇效益整体偏低,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仅为0.518,其中纯技术效率为0.594,规模效率为0.875.只有上海、江苏、浙江等7个地区实现了投入产出效率相对有效性,投入产出达到了最优状态.根据林业碳汇经济产值与投入产出效益数值差异分析发现:吉林、福建、四川等5地属于“双高型”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等7地属于“高效型”地区;广西、黑龙江、内蒙古3地属于“低效型”地区;北京、天津、湖南等16地属于“双低型”地区.
  • 摘要:传统的生猪生产效率测算很少统筹考虑环境保护与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双重需要.本文采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将规模化生猪的“非期望”产出纳入生产效率研究框架,对2006-2013年环境规制下我国规模化生猪的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环境规制条件下我国规模化生猪生产率呈现一定幅度的增长,表现出“波动性”增长的时序趋势特征和“差异化”增长的区域分布特征;不同养殖模式下均有一定数量的环境技术“创新者”出现,成为生猪养殖技术创新和推广的主要力量,而且越大的养殖规模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显著;考虑环境规制条件的规模化生猪生产率近年来受国家环保政策法令的影响不降反升,取得一定的“波特双赢”效果;各产区生猪生产效率和最优养殖规模均存在一定差异,需视自身资源、环境和经济等发展条件,选择适度的经营规模推动生猪生产效率提升.
  • 摘要:本文使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各省份1998-2011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并基于此以累积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为指标,利用核密度和条件密度估计方法,系统考察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非均衡性空间特征比较明显.基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0个省(市、区)划分为“高速组”、“快速组”、“慢速组”与“零速组”四类地区.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增长分布形状以“单峰”分布为主,但“双峰”分布趋势开始显现.其中,东部地区出现“三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逐渐由“单峰”分布变成“双峰”分布;西部地区则有“两极”分化的可能.条件概率密度估计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具有很强的内部流动性,并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从三大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TFP增长分布表现出流动性的同时呈“多峰”分布,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并未出现“多极”分化.总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紧密结合起来,依靠现代科技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 摘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趋紧,农村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市场化手段被认为是深入推进反贫困工作的有效选择.为探究市场化反贫困思路是否符合实践需要,本文基于广西和陕西419份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引入市场参与维度对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进行拓展,针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户市场化贫困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参与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MPI)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收入和教育维度,二者MPI贡献率较高;生活设施维度MPI贡献率最低.据此提出反贫困工作要有的放矢,市场化减贫战略要深入推进,以及常规反贫困手段要巩固加强。
  • 摘要:生态养殖模式是规模化养殖场破解畜禽污染难题,实现生态化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能值分析表明,武汉银河猪场以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通过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农牧渔复合生态养殖系统.与单一的养猪系统相比,该生态养殖系统在资源减量化、环境承载压力和生产效率方面均有改善,通过分析生态养殖模式的综合效益,以期为推动畜禽养殖业的生态化转型提供参考。
  • 摘要:近年来,吉安市青原区主动融入大井冈旅游经济圈,坚持全线规划、全域打造、全面配套、全力推进“一带四景”建设,重点推进青原山、渼陂、富田、东固等四大景区开发,努力将青东公路打造成一条红色文化传承带,庐陵文化展示带、绿色生态观光带,把现代农业和古镇新村融为一体.在此,作者客观描述了吉安市青东公路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的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发展瓶颈提出不仅要统筹规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整合项目、统筹资金、合力共为,强化科技支撑,努力引进人才,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创新管理机制,全着力打造“东井冈”品牌,突出农业六大富民特色产业在观光带建设中的重要位置等可行新建议。
    • 作者:魏美华,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办学只有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紧密结合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拓宽办学口径,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训实习实践锻炼,才能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反过来又能助推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 作者:魏美华,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本文分析了吉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优势,指出了吉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规模小,带动能力弱,财务管理人员匮乏,合作社运行不够规范,合作社登记注册的多,实际运行的少,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部分农民的合作意识不强,同一地域内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产业)或业务雷同,缺少自己核心产品或服务,产能也容易过剩,政府规范管理水平低,管理混乱等问题,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作者:王长海,梁政,
    • 会议名称: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5年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思想宝库,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多个方面,其内容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解决好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总结现阶段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不仅要强化环保宣传鼓励农民参与,还要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 摘要:本文回顾我国蚕业的发展及其经营管理体制演变,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对蚕茧交易及其治理结构进行讨论.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不同类型交易的制度安排有三种治理结构,即市场治理、科层治理与混合治理.分析表明,对蚕茧交易实施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的行政垄断没有效率,同时,市场治理结构效率较低而科层治理(统一治理)没有可能性,因此,从交易属性考虑,蚕茧交易与混合治理结构(双方治理)是相匹配的.涉及蚕茧交易的政策应当摒弃直接干预,但鼓励企业与蚕农建立混合治理结构,促进蚕业的转型升级.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