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北京
  • 会议文集: 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公安部;民政部;国家行政学院
  • 出版时间: 2015-06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2>
38条结果
  • 摘要:玉树灾后重建是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伟大工程.这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玉树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民族宗教文化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并在重建中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重建精神,创造了一个个灾后重建的玉树速度和玉树奇迹,玉树灾后重建所有项目的规划设计,都由国内知名的设计单位设计,做到多方案遴选,优中选优。重建的所有规划设计方案凝聚了国内一流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的才华和智慧。各援建指挥部建立了自上而下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等各个环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层监督的工程质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灾区各级政府成立了由专业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党政干部、民主监督代表和业主“五支队伍”为主的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并行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各企业建立了一系列规范管理、强制管控措施,构成了原材料质量保障体系。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应对危机中,志愿服务一直是配合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战场,在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应对危机和化解社会风险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不仅在一定层面上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更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但目前由于志愿服务缺乏法治化的基础、制度化的保障、组织化的管理、专业化的队伍以及有序化的参与渠道,出现与政府协同配合的程度不高、资源重叠与浪费的严重现象,也给应急管理带来了挑战.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精神,笔者认为应对危机与风险的治理,既需要提升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更需要社会公众与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与政府形成合作共治相交融的治理模式.因此,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构筑和提升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组织化与专业化的能力,努力打造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化、品牌化、规范化水平,才能全面提高全民共建共治社会治理的应急管理能力.
  • 摘要:"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在回顾总结建设成果的同时,也看到了在应急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不足.本文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应急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对中国"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建议,以期促进中国应急管理和服务效益进一步提高.
    • 作者:杨旎,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源性和复杂性、非常规决策的新特性、技术系统的新进展和新时期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正全方位挑战着传统应急决策模式的理念、思维、方法、技术.基于系统论的分析视角可整体、系统、动态地考察应急决策中的各要素.通过对传统应急决策模式下应急决策的中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和咨询子系统的构成和互动机理的研究,提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强政府性、层级性和单一性的决策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从系统优化的角度,为传统应急决策模式的创新和战略转型提供了构建面向大数据和开源信息的开放式信息系统、构建权责完备的专业咨询系统的路径.
    • 作者:张志海,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应急传播是公共舆论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突发事件中,政府的传播角色体现在,政府是突发信息的汇集者,新闻管理的决策者,应急处置信息的发布者,公共危机处置的解释者.从中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发展的脉络与轨迹,可以看到其经历了宣传模式、"公关"模式到传播模式的历史演变.在新时期,创新应急传播机制必须启动新闻发布预案,构建应急传播预警机制;组建处突新闻发布中心,完善应急传播组织机制;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有效实施应急传播新闻发布机制;服务记者采访工作,启动应急传播管理机制;搜集境内外新闻报道,健全舆情监测研判机制;实施新闻发布评估,强化应急传播问责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政府引导公共舆论、化解社会矛盾、疏通公众情绪,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能力与水平.
  •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铁路舆情处置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协同视角,从协同参与方、舆情监测、舆情调控、舆情发布等方面,对铁路运输企业舆情协同应对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如何完善铁路舆情协同应对机制,为妥善处置各类铁路突发舆情信息、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应急处置能力提供参考建议.
    • 作者:庞宇,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网络介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无疑会增加社会的动荡指数.社会情绪根源于社会矛盾,消极和积极的社会情绪交织在突发事件中,政府相关部门处置事件难度加大.分析总结社会情绪演变的规律和特征,从社会心理维度关照事件的涉事主体以及网民的情绪和心理,从而有效引导网民的负面情绪,降低事件的发酵和升级.
  • 摘要:目前,中国城市存在突发事件发生种类多、频率高、影响广泛、后果严重的普遍问题.为了提升政府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应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并互相合作的应急治理网络结构,加快由当前以应对为主的政府主导型应急管理分级分类体系,向预防、应对与恢复并重的多主体协调与各类资源整合的整体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转变,实现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
  •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经济社会新常态,新特征新挑战更加突出,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城市的公共安全更是首当其冲.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高度集中,风险错综复杂,使得城市危机四伏,牵一发而动全身.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的处置就是城市应急管理的典型.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科学技术强力支撑,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协助,取得较好的处置效果.但是凸显出官员政绩观错位、应急法制薄弱、信息透明度不高等短板,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转变政绩观,加强应急法制建设,促进信息透明等路径,来全面提升中国城市应急管理的效果,维护社会秩序健康运行.
  • 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以"一案三制"为总体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在专业应急、属地管理、应急社会化上均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涵,汲取相关理念,提出新时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通过整合与协作提升专业化、通过授权与规制提升分权化、通过促进与管理提升民营化.
    • 作者:朱红梅,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离不开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志愿服务特别是参与应急救援的志愿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组织化、有序化程度较低,参与应急救援的志愿服务专业化和可持续能力低;激励和保障制度不足;志愿服务在应急救援中与志愿组织、其他社会、政府沟通缺少相应的机制;志愿服务亟须完善与政府社会的协调机制.本文以汶川、雅安地震为例,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从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制、政府引导支持志愿服务参与应急救援活动、健全志愿服务参与应急救援机制、深化志愿服务在应急救援中的专业化培训制度四个方面提出志愿服务在应急救援中的制度化建设意见,推动志愿服务发展.
    • 作者:陆继锋,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危机风险和突发事件日益增多、民众公共安全需求日益增长的严峻形势下,规避应急管理"碎片化"弊端,推动应急管理改革和创新,是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应急管理尤其要注重横向的政社、党政、军地、政府间和政府内部部门间的协同,又要注重不同层级政府、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最终从理念意识上实现从“管理”到“治理”,从“分头管”到“协同治”的转变,提高整体应对能力。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构建履盖全社会的应急管理网络,优化应急管理机构并整合职能,设计信息共享的应急管理系统。
    • 作者:王江伟,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法学界主要从群体性纠纷解决、行政法治和宪法公民权三种研究视角,就如何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出对策建议.然而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应然层面探讨制度设计,而少有基于经验材料分析中国法律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治理失灵"现象.基于"乌坎事件"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表明,权力运行监督的法律失效、维护权益救济的法律失灵、法律维稳的工具主义是导致目前法律治理群体性事件失灵的主要原因,应从树立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维、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出台可操作性的现场处置法律规程三个方面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
    • 作者:王卫东,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对世界经济竞争与挑战,发挥自身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提升中国开放经济质量的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给中欧合作注入新能量,拉近中欧之间空间距离,进一步促进中欧之间全方位的合作关系,诸如经贸、能源、基础设施、金融与安全等方面.但是,"一带一路"战略也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误解与挑战,有人将其视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来自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的各种因素,都给其贯彻实施带来困难,也必然给新时期的中欧合作关系带来风险与挑战.因此,中国需要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欧美西方国家加强沟通与交流,增加理解与信任.中欧双方应该健全合作机制,进一步加深在经贸、投资、金融、科技与城镇化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增进政治互信.尽快将"一带一路"所提供的发展动力转化为全面的地缘合作关系.
    • 作者:丁兴安,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外利益将得到更大的拓展.与此相对应的海外利益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如何在战略推进中更好地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成为海外利益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预警的前提下如何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成为战略推进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分析海外利益的风险点,结合政治、经济、外交、法律以及其他手段做好海外利益风险的防控工作.
    • 作者:刘士竹,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近年来,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安全生产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而隐患排查、整治不彻底、未能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是历次事故中暴露出的严重问题,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由此,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治理工作成为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山东省、市、县各级安监局和乡镇安监站、设区市级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以及典型省属、市属危化品企业的访谈、调研及问卷调查,了解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治理体制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情况,特别关注对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治理影响巨大的考核奖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总结提炼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 作者:黄红华,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政府主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是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篇章的最前沿理论与实践战略高地以及应对全球化经济新形势的战术价值洼地;它主要在四个层面上发展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四个层面上创新风险管理的新实践;必将促进中国政府在布局"一带一路"过程中,不断完善参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改革世界经济新格局的角色定位.本文从"一带一路"的政府风险管理新视野出发,东西方市场经济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迄今为止,政府风险管理的最佳方式是政府购买服务与风险外包方式的前提下,就政府如何购买"一带一路"风险管理法律服务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合理规制,律师主持,公众参与,国家主权、公共权力适度的让渡,合理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方面规则对策建议.本文仅是抛砖引玉之作.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时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网络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地位.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是中国网络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网络强国的重要基础.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其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不是某个机构、某个部门的事,需要自上而下、全民参与.公众参与在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危机应对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除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各司其职,更需引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智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从原来的"管理"转变为引导、服务和治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有针对性的组织民间力量维护网络安全,落实网站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多方位的齐抓共治,实现互联网安全领域的健康发展.
  • 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对中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推动应急能力建设成为中国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急科技是全面推进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重要支撑.在调研国外应急科技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突发公共事件特点以及应急能力建设现状,提出了应急科技项层设计框架构想,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科技体系提供支持.
    • 作者:欧阳兵,
    • 会议名称: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作为一种不同视角,把社会信任嵌入对公共舆论危机事件(简称公舆危事件)诱发机理的研究中会带来新的认识.社会信任嵌入的实质是将社会信任模型的分析逻辑、特别是均衡的基本要义移植到公舆危事件的分析上,由此得出公舆危事件的发生模型.模型解析过程将重点围绕信息发布方、结合信息受众方同时展开,其中所揭示的机理表明,平衡被打破是公舆危事件发生的最基本成因,基于其上的治理方案也将围绕保持平衡而成形.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