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6
  • 召开地: 云南临沧
  • 会议文集: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民族学学会
  • 出版时间: 2016-11-05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2>
40条结果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民族”与“国家”作为当下社会的一对叙事结构,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诠释着“国家在场”下多民族多元共存的一体化格局。国家在场与国家权力之于族群、民族的认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成吉思汗祭祀是人类祭祀活动在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一个缩影,作为蒙古民族“标志性”文化现象,在长时期的仪式展演中逐渐凝定为族群记忆、地方记忆、民族记忆,表达着蒙古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如果仅将成吉思汗祭祀视为一种历史的文化遗存,就不能认识到它在当下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性。若从“非遗”视角来看,成吉思汗祭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具有解构、建构、重构文化的功能。既是蒙古族现代祭祀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重构蒙古族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历时与共时,“重构”是历代祭祀文化“变迁”的重要特征。“公祭”所体现出的文化展演,体现出官方祭祀文化的当代变迁。鄂尔多斯市政府(代表国家)征用了“族群符号”“重构”了现代官方祭祀,打造了地方文化景观—成吉思汗祭祀“经典符号”的生产过程。笔者认为:无论从成吉思汗祭祀“历时性”溯源,还是从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共时性”文化土壤来看,成吉思汗祭祀是达尔扈特族群在不同的时代,在其拥有的历史记忆中“主动”与“被动”的双向选择中所走出的一条传承与发展之路。“主动”目的在于在社会变迁中通过保持“小传统”的手段,力图保护其族群文化,这一选择既与历史传统有关,也贯穿着诸多地方性知识。“被动”则体现出国家征用族群符号,打造地方文化的过程。从而实现 “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 作者:李良品,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土司文化是指由中央王朝与西南、中南及西北各土司区各族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与土司制度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土司文化的特点有四:多元性、丰富性、民族性、不可再生性.土司文化蕴含着思想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资源(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建构土司文化遗产“五位一体”的保护与利用系统,让政府组织、企业行业、各类学校、专家学者、人民群众等不同组织共同发挥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作用。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公共精神是人"类"意识的伦理表征、政治规范和价值标准,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和公共生活扩大的需要.社会转型中的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公共生活的扩大以及个体的优化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公共精神.政府在公共精神培育中起着主导责任:培育公共领域,让公共精神成为行动者的自觉认同;突出国民、公民、市民、村民等同质身份文化;宣传以地域为命名单位的文化特色.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地名的地理位置、地名起源及名称变化等地名文化的研究,探讨延边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地名是记录当地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与民俗、军事、政治、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可为研究当地历史与文化提供宝贵资料.作为中国朝鲜族自治区,延边地区的地名尤为特色,其土著民族满族、从朝鲜半岛跨境而来的朝鲜族,及迁移而来的关内民族汉族,共同构成了延边地区多元的民族形态.这些民族在开拓和建设边疆的过程中,产生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地名文化.同时,地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体现着延边多民族的文化特性,延边地区的多元文化就是由土著民族与外来民族文化之间通过长期交流与影响而形成的多元共存文化.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包容性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环境、社会、公共治理和贸易伙伴五个维度的复杂反馈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方法,分析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包容性发展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因果反馈关系,构建包容性发展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广西东兴市包容性发展系统为例进行系统仿真,通过对模型中主要参数进行模拟调控,提出东兴市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是沿边地区较优且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闽籍华侨在海外的重要影响力的基础上,指出了闽籍华商侨助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建设积极作用,并建议广泛宣传国家政策,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搭建拓展沟通平台,注重侨领社会影响,整合华侨组织资源,调动各方社会力量。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组成部分与推进措施,必将对我国各方面的建构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也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也必将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提供良好契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将不同民族对各自民族的忠诚引向对国家的忠诚,将多元的民族认同引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通过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文明对话交流,以及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大力宣传中华文化和民族政策,有效提升国家认同,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从而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认同,在各民族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的紧密关系,强化国家意识,真正打造一个休戚相关、互利共赢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简单介绍当前民族团结教育政策实践的现状;其次从经济发展阶段下文化现象的趋同性出发,对比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在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所发生的关于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事象,试图找出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借鉴:最后,从民族团结教育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出发,尝试展望"一带一路"战略为民族团结教育带来的新发展机遇.
    • 作者:李东晔,满鹏辉,戴晓晔,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的编制,以及对前期试点的50个项目的评估验收等工作,全面深入地分析使用影像方式对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传承人有实践能力,但由于没有实践场合、道具、原料等无法实践。出现此种情况,应由实施单位出面和项目保护单位协调解决。传承人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已无法进行完整实践。此种状况下,可请传承人推荐一位最能代表他的实践能力的徒弟代为实践。传承人尽量参与其中的某些部分,也可请传承人对徒弟的实践进行点评、解说。应注意要求徒弟按照传承人的传统方法讲行实践,且应随后对徒弟进行补充访谈。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申遗成功对广西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它不仅提升了花山文化的世界知名度,细化了花山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且为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用资源.同时,申遗成功也给政府与当地民众带来经济纠纷、当地民众与游客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应该借助申遗成功的影响与资源,采取扩大宣传、申请花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健全文化传承发展制度等措施以摆脱困境,从而更好地推动申遗成功后广西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基于萨义德东方学的文化启示,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后殖民主义语境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萨义德东方学"对于中国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启示;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中国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中国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武术的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国外各个地区虽然对岩画所采取的措施和力度不太相同,但是能够成功申请到岩画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都很重视岩画的研究与保护。他们一方面加强对岩画本体的保护与研究,探索岩画科学、规范、全面记录的方法,并试图建立数字档案;一方面积极探讨岩画的管理办法及保护法规;因势利导,搭建各种公众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岩画保护社会氛围;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岩画的开发利用,形成岩画保护可持续性发展。尽管我国近年来无论是政府、学者还是民众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岩画的价值,并在不断探索、尝试各种岩画保护方法,但是,我国岩画保护从整体水平上还是与国外有些差距。因此,不但要吸取国外先进的岩画本体保护方法,更要学习国外先进的岩画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岩画保护的良性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我国岩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本文以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旅游学中的舞台化真实性理论和体验旅游的相关理论,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更加合理化为目标,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坚持“保护为主,合理管理,适度开发”的原则。根据其特性和价值提出了营造真实文化氛围和场景使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造自主民族品牌,将文化打造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开发策略.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加大宣传,打造全民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等措施.
    • 作者:白海军,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草原旅游从无到有,形成蓬勃发展的态势,到目前,草原旅游已经成为内蒙古旅游的最主要形式,但是因为路途遥远与沿途服务设施缺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目前这类问题正成为草原旅游的瓶颈,因此建议进行草原旅游驿站建设,草原旅游走出国门是大势所趋。所以对于草原旅游驿站这样非常宏观,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布局设计来说,非政府不能实行,今后的草原旅游规划中需要政府在将地方旅游规划搞好的同时,需要更远更广的规划,以及与其他地区甚至是与国外同类地区的规划协调,最终形成一张以驿站为节点的草原旅游网状旅游格局,形成完善的草原旅游体系。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首先由民族学家格尔兹引进学术界,其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这种知识是指一个民族在世代延续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智慧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得人与资源相互和谐.笔者在贵州侗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侗族乡民有种植和食用糯稻的习惯,而对于糯稻的选择是对其所处自然环境的适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习惯;最后在祭祀的过程中使用糯米作为祭品,使其赋予"神性"从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得到了强化.这一系列的运行方式正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体现.这样的地方性知识能够保证侗族乡民发展中的稳定延续,对于其他民族而言这样的地方性知识虽然不具备普同性却能够有借鉴参考之处。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本文结合血缘和民族身份认同等因素,将西北民族走廊的家族类型分为保持民族身份家族、跨民族身份家族、转换民族身份家族三种类型,并以三个家族为例对西北民族走廊家族认同的规律、特点等予以研究.一方面是我国民族来源或形成的丰富多样性的诠释,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诠释。同时也要看到,国家政治、民族政策、民族识别等因素对“家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三个家族都因同治年间民族起义而遭受到不同程度劫难,唐氏家族民族身份的多元化等。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是对其主体性的忽略乃至曲解,直接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成效,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毁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即在于其主体性,作为非物质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民众是其当然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性特质要求在其保护工作中必须贯彻活态性、整体性、原真性和在地化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必以民众为核心,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推动其创新和发展.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鄂伦春族在漫长的融合、迁徙、发展和游猎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具有狩猎民族独特内涵的狩猎文化、兽皮文化、桦皮文化和萨满教文化,非物质文化内容深厚而丰满,几乎涵盖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特色是无人能取代的.因此旗政府应不断加大对鄂伦春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力度,为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民族地区旅游业是以特殊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形式.近年旅游业迅速的发展,旅游地女性是重要的参与者,同时开拓了女性的视野,其参与动机、方式是多元化的.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乡为调研点,对旅游发展初期地的女性社区参与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地不同民族女性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区经济环境、就业方式的选择、地区传统文化、家庭生活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参与动机呈现多元化.对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表现出建设家乡形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便照顾家庭以及提高家庭收入等.当地女性成为"农家乐"、"牧家乐"老板或雇员,采摘园的雇员和组织成立刺绣合作社等参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旅游开发的进程,也为女性创造了就业机会,保护和传承了哈萨克族的传统民族文化.
    • 作者:,
    • 会议名称: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摘要:賨作为藏彝走廊地区一种跨区域的族群共享流行于大理邓川坝白、回、汉等族群,伴随历史变迁,打賨现今主要成为当地回族民间融资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邓川坝"打賨"不仅是简单的民间货币信贷,还与经济传统、族群关系及族际互动相关联.运用经济人类学整合理论视角分析这一区域"打賨"历史变迁过程中所呈现的内容与特征,进而诠释区域内族群的经济诉求与文化实践.打賨呈现的资金族际流动及经济共同体形成使得处于同一区域下的不同族群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形成族群关系紧张,也并未出现“一截骂一截”的族群偏见而是整合形成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共同体,回族经济成为地区性的发展典范,为周边其他族群提供了经济经验,由此客观上实现了经济互赢与族群互动。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