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 2014
  • 召开地: 北京
  • 会议文集: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出版时间: 2014-03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2>
33条结果
  • 摘要:传统的哲学是一种以概念分析为中心的思辨哲学.思辨哲学"思辨"方法的局限导致了直觉具有"一致性破缺"、文化敏感性和易变性的"直觉危机"的发现,进而引起了思辨哲学中对"哲学承诺"的寻找和"去经验"的冲动;科学的进步促使哲学家展开经验导向的实证研究:哲学内外多股力量的合流促成了哲学实验的开展和实验哲学的诞生.实验哲学包括"基于实验的实验哲学"和"基于思辨的实验哲学"两大类,将哲学问题"科学化",运用系统的实验方法特别是"直觉探查"的新工具来解决哲学问题,实验哲学做出了包括"诺布效应"和"自由意志的时间真实性基础"等一系列重要哲学发现.实验手段是传统哲学方法的重要补充,有助于解决思辨哲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新工具引发了一场重要的哲学变革.
    • 作者:Li Ji-tang,李继堂,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为他们1964年提出的希格斯机制在2012年被欧洲核子中心(CERN)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探测器找到的希格斯粒子所证实.这不仅是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一次重要肯定,也是LHC物理的一个里程碑.找到希格斯粒子意味着物理学真正进入LHC物理时代,LHC是人类迄今最大的科学工程,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人类最成功的物理学理论,寻找希格斯粒子的过程把最成熟理论跟最大的实验结合起来,对科学哲学中理论和实验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使人们认识到实验数据的分析成为连接理论和实验的关键.
    • 作者:Xiao Lang,肖朗,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作为深刻反思现代西方文明的伟大思想家,海德格尔深刻反思了现代科技文明.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哲学,现代科学这种近代产生的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并不能认识事物本身,其方法论的优先性,即通过一种主客二分的方式让理论把现实固定于某个对象领域.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技术,技术的本质是一种架构,在此人和物都变成了可以技术处理的东西.但是技术的本质现身在自身中蕴含着救赎的可能性,海德格尔认为在古希腊技术本有艺术的含义,现代技术变成一种主客二分的设置,但是在艺术中还保留着一种非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他希望将这种他称为诗意的方式推到所有的人与物,从而回到物本身,人也能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 作者:姚礼明,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本文尝试一种跨学科研究.文章坚持独立思考,对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完全崭新的阐释,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文章认为,世界1,就是由石头与星球,动物与植物,桌子与板凳,等等本真实物构成的世界,可以命名为本真实物世界,其最大特点就是具体性和独特性;世界2主要是一个意识的世界,其本质和核心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认知活动,可以命名为心智思维世界;世界3则是一个符号意象世界.文章联系实际,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对三个世界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涉及到文、理两类的哲学、史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动物行为学、认知神经科学,尤其是数学科学等多门自然学科知识.文章认为人是"三个世界"完整而有机的结合,而所有学科则都可以统摄于"符号意象世界"之内.文章最后运用"三个世界"理论对《道德经》的第一章进行了解读.文章结构严谨,观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语言平易朴实,经常在不经意处见真知,充满实事求是的智慧.rn 三个世界理论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其潜在价值和深远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后续研究.
    • 作者:朱春艳,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于光远的休闲哲学是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哲学,对人类的自由与幸福的追求是于光远的理想与目标.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为理论依据,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理论与实践,对休闲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发,提出休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指向人的生活的幸福与愉悦,是人"成为人"的必经路径,表征着人的活动的价值指向和道德选择.于光远休闲哲学具有实践性、创造性、价值性和历史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 作者:蔡圆圆,刘二中,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中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和水资源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并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十分必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尤其是2006年“水专项”列为重大科技专项以来,中国的污水处理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通过对近年来外国污水处理技术专利申请状况以及中国污水处理技术专利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污水处理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其增速明显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西方主要国家的污水处理技术仍处于较先进水平,但由于市场相对饱和等原因,创新能力发展趋缓。
    • 作者:陆昱,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精神生产理论作了并不完备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认为: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精神生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精神生产的发展具有世界化趋势,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还展望了精神生产的未来前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精神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精神经济开始登上了人类发展的舞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是否掌握精神经济的主导权,不仅涉及到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该国的国际竞争力.
    • 作者:孙明哲,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当代,建构论被理解为一种挑战实体论哲学思潮.尽管学者们为建构论寻找了众多理论基础,并在很多学科中进行着探索,但是由于人们对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忽视,使得建构论没能跳出自然-人为二元对立认识论的囹圄.通过对"经验"概念的社会学转化,以及"库存知识"与"经验沉积"两个概念的应用,舒茨实质上已经超越了胡塞尔的限制,建立了一种崭新的认识论的基础.这种认识论基础可以超越自然-人为二元论,并对"社会建构"这个概念提供更为坚实的根基.
    • 作者:陶迎春,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在问题指项和疑项这一逻辑层面上,分析比较评价一个问题比另一个问题更深刻的各种可能的情况、比较评价时所需的可能的条件和具体的方式,为比较评价问题深刻性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新途径.
    • 作者:王志康,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因果、概然、复杂性这三个概念分别突出地标志科学探索的三个阶段和事物的三种特性.rn 科学最先进入机械决定的世界.因果概念首先获得明确确立.一切事物均由必然的因果链条锁住.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有可预知的轨道.近现代自然科学在这一世界的探索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现或建立起了各种表示这一特性的函数关系.rn 尔后科学的视野进入统计决定的世界.单个事物的性质不确定,但由许多单个事物组成的整体的性质可由概率统计决定.科学由此进入到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一切领域.概率关系突出地被视为事物的一种普遍特性.rn 长久以来,科学一直在机械决定和统计决定的世界里周旋与徘徊.rn 一个既非机械决定又非统计决定的世界,终于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被正式摆到了科学面前,向传统的科学提出挑战.它是突现的、不确定的、非周期的、混沌的、密码的.需要新的数学工具.标志这一科学新阶段和事物特性的术语就是:复杂性.rn 本文拟通过探讨因果、概然、复杂性三者的关系,阐明复杂性认识与传统(机械决定或函数关系和统计决定或概率关系)认识截然不同的方法论.
    • 作者:He Jing,何菁,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达致人的完满存在、追求并实现"好的生活"的价值诉求决定了"我"的伦理存在性,并赋予工程伦理"善-应当"逻辑结构的道德哲学解释依据.作为实践理性的善,工具善确证了工程伦理内在的道德规范形成的前提和根据,人格善解释了工程行为者道德来自行为者实践理性的本质特征.作为工程伦理的规范系统,"应当"关注工程行为自身的正当性,表现为工程行为者的内在善,并通过内化为行为者个体德性的努力,不仅将"我"所应担负的责任或义务形式化,又敦促个体行为者在工程实践中逐渐形成美德.工程伦理"善-应当"逻辑结构的现实展开,是努力解决"我"在工程-人-社会-自然这一整体中"实然→应然→必然"存在之困境、矛盾、冲突的实践过程,是"我"有意识地为促进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的和谐共生、繁荣共在、蓬勃共进的目的性进程,为人类进行工程实践提供了最高律令.
  • 摘要:博弈的核心问题是博弈信息,对博弈信息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反映了博弈者的博弈能力,并指导博弈行为和策略.论文在界定博弈信息的基础上,以博弈信息的自在、自为和再生信息为研究对象,以博弈信息的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和再生性为研究内容,深层次分析博弈信息的本质特征及其哲学意义,为博弈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对博弈论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作者:李金辉,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数据类型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因此出现了测量、计算的新技术,云计算、网格计算、数据并行处理技术使得处理大数据得以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使大数据化不同于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小数据"时代,本质上这是一个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应该重新反思人与机器、技术之间的关系、人与大数据技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摆脱机器和技术的决定论和数据决定论论,重新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人应该驾驭、引导大数据的使用,使大数技术为人所用.
  • 摘要:转型技术体系意指当前高新技术与传统常规技术结合后呈现出的一类新技术体系,它具有传统常规技术的普遍使用性和高新技术的不可预料性等特质.转型技术体系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这类技术体系的研究有助于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旨趣等方面完善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贯彻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进路、突显技术哲学的实践向度;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撑.
    • 作者:沈继睿,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在技术哲学聚焦于具体技术的转向中,媒介作为信息时代的技术代表,自然需要技术哲学的关注.媒介与技术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对媒介的反思也一定对技术哲学有所教益.从发展历史来看,技术哲学与媒介研究也有类似的发展过程,值得相互借鉴.基于对媒介研究中技术本质、技术价值、技术演化、技术与社会四类媒介-技术思想的梳理,探讨其中蕴含的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标准、技术演化路径和技术决定论,以期对技术哲学有所增益.
    • 作者:王耀东,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工程公共风险是因工程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公众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潜在负价值.应对工程公共风险的有效方式是治理.在工程公共风险治理中,存在普通公众通常缺少理解高度技术性问题的能力、公众对风险的关注有时过于简单、参与者只关注自己角色定位、公众参与导致无法保护商业机密等困境.这些困境在下列意义上得到消解:公众参与并非简单无效、公众参与可以尊重多元利益和价值、公众参与可以增强公众对技术、工程及其产品或服务的理解、公共利益优先于商业机密。公众参与是有限度的.
  • 摘要:"人"是构成社会系统的基石和核心要素,"人性假设"是研究社会系统的逻辑起点."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表明"人"是一个复杂的"悖论体",凡是有人参与的系统都是"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GCAIS).系统和社会系统可分为硬(社会)系统(物系统)、软(社会)系统(事系统)和巧(社会)系统(信息系统)3类;也可划分为渺观社会系统、微观社会系统、宏观社会系统、宇观社会系统和胀观社会系统5个层次;"量子信息生态社会系统"具有量子性、信息性、全息性、分形性、自组织性、协同性、生态性和涌现性等属性.
    • 作者:张秀华,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工程、技术与科学是人们实证地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它们同宗教一道作为人们的存在方式,共同构成人之生存的基本建构,满足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探究不能脱离现实的人之生存实践和历史性境遇.在基督教背景与不同的阐释立场下,依循总体性原则,既有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下进路:一是基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内在关涉,延伸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到工程技术与宗教的关系上,以至于形成把工程技术与宗教对立起来的"冲突说",认为工程技术服务于经济发展,而宗教隶属于精神和文化领域;二是试图为工程技术寻找宗教文化根基的"相融说",强调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直接支撑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工程技术是深层宗教文化准则的物理表达形式;三是在上述两种观点之间存在一种调和的立场,也可以叫做宗教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调和说";四是立足"协同"概念基础之上的工程技术与宗教的"协同说",在该视角下,考虑到每一个领域如何能有助于其他视角的努力,每一个领域通过与其它领域的互动而被促进.应该说,这些研究都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然而,尚有待在不同文化处境下对工程技术与宗教的内在关系做出进一步说明.
    • 作者:HUANG Ting,黄婷,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德里达通过解构"自然—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指出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和文化(技术),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无限的技术替补之链,从而批判了卢梭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悲观主义思想.从解构论来看生态文明,就不是要像技术悲观主义者那样把技术看做是败坏社会的、最好抛弃的工具,向往回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完满的原初社会,而是把技术看作人的生存方式,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历时形态,不断对技术进行建构.
    • 作者:吴建国,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摘要:自然辩证法研究成果正日益成为"专业人士"自己赏玩的"玄幻作品".本文力图以科技工作者能够读懂的"去深奥"的直白论证方式,用变量、描述模型方法系统呈现世界观、自然观方面的哲学问题和观点.世界观是指主体使用描述模型形成的关于客体世界的图景;主体变量设置,是其关键问题.主体是可以自主行为选择的具有能动性的客体.主体变量的出现,赋予客体世界自身变化以"非确定性";使"历史"仍有一条确定路线,"未来"却因之生出众多的可能路径.对于未来形态"掷色子"的不是上帝,而是众多的主体(如蝴蝶效应等);这要求用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而非牛顿力学的轨迹解释;也使自然的加速进化具有了必要条件.机械决定论描述模型(A),适用于没有主体变量的机械世界.主体决定论描述模型(B),适用于描述已经出现主体变量的客体世界.人化决定论描述模型(C),适用于描述人类成为主体变量主导的客体世界.三类描述模型对所适用对象,均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规范.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