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 2014
  • 召开地: 合肥
  • 会议文集: 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自然辩证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
  • 出版时间: 2014-11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3>
56条结果
  • 摘要:从弗莱彻的研究的主旨来看,境遇伦理学主要是要对抗长期统治西方的基督教伦理道德,矛头直指基督教传统伦理学的律法主义和教条主义,但实际上,境遇伦理学不过是对传统伦理观,特别近代以来古典伦理学中的"主体"因素的张扬.本文力图从伦理思想方法、道德原则和价值目标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中所蕴含的主体向度,阐释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
    • 作者:DING Nan,丁楠,
    • 会议名称: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摘要:本文介绍了DDT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了DDT恐惧的具体表现形式,及产生恐惧的具体原因。技术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与摩擦,因此,构建一种前瞻性的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程序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确定技术目标、选择环境范围、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环境影响测试及综合评价与结论。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弥补法律方面存在的不足,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
  • 摘要:药物设计是药品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也是控制药品风险的关键环节.纳米药物设计是实现风险控制的"源头"治理,设计过程采用的价值敏感设计方法是设计者负责任创新意识的展现.由纳米制剂的结构效应和尺寸效应客观决定的纳米药物设计者责任不仅表现为对纳米药物风险的技术评估(TA)的责任,而且需要从建构论视角探索纳米药物风险的建构性技术评估(CTA)体系.建构性纳米药物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纳米药物设计者实施负责任创新的路径应关注知识提升、道德规范、法律制约及政策导向四个维度.
    • 作者:Bo Yang,杨博,
    • 会议名称: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摘要:大数据时代孕育于生态环境之中,基于生态哲学视角对其本质特征进行审视可以找到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大数据爆发的可能,大数据的爆发同时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数据洪流-计算机技术构成了一个新的生态圈,人类思维及人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必将伴随着许多新问题的产生.用生态理论看待这种关系的变化,不但可以建立起关于人-数据洪流-计算机技术的生态系统,同时对出现的关于人类未来存在的隐喻问题给予反思,为人与计算机技术之关系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道.
    • 作者:黄欣荣,
    • 会议名称: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摘要:大数据时代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的真正到来。从伦理观来说,大数据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数据足迹、隐私保护、行为预测、人性自由等诸多问题。为了大数据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尽量规避风险,我们将制定和遵循大数据时代的新伦理与新规范,迎接更加自由美好的明天!
    • 作者:张桂芳,
    • 会议名称: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摘要:大数据作为一种高级的信息生产力,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式.大数据时代人的发展方式的变革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大数据价值与功能的开发亦离不开人的发展方式的变革.大数据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但目前学界对大数据的四V特性却是统一的:数据规模大(Volume),数据种类多(Variety),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大数据改变了人们惯常以来的实体性生产方式,数据的实质已经发展成生产要素.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其精髓在于人分析信息时思维方式的转变.大数据时代人的思维方式结构的变革,即个体思维转化为集合思维;单向的、究根思维转化为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云计算技术成为主要的思维中介.大数据时代人的思维方式表征为超敏捷性、全数据性、接受混乱性、关注相关性.大数据也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并且这种改变不只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模式、企业运作和经营模式的改变,甚至还引起科学研究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 摘要:鲍德里亚在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指出日常生活中的物具有双重属性:功能性和符号性.物是功能性与符号性的统一,组成"功能-符号"物.物主要通过个性化和广告的机制进行符号化运作."功能-符号"物在当代的价值体现在品牌战略和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方面.
    • 作者:Fei Wang,王飞,
    • 会议名称: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摘要:德国、奥地利、瑞士三个国家有着共同的语言,地理位置毗邻,都为联邦制国家,都有着相当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应对科研不端问题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少差别.尽管它们的具体管理模式、处理方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定义的宽泛性、调查程序的严格性、对检举人保护的周密性、对青年科学家教育的系统性方面这三个国家有着共同特点.它们做法的不同提示我们国家在改进预防和处理科研不端体系时,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自身实际制定适合自己国情的科研不端治理模式与处理方式;它们做法的共性也向我们展示了在有效地治理科研不端方面的普遍经验,我国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 摘要:本文将结合学界关于结构实在性的最新研究试图对技术人工物自然类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时结合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分析推进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性,进而从整体上推进技术哲学。
  • 摘要:中国铁路工程文明源自西方重要的"物器"文化并承载着工业文明精神.以牵引动力方式为分期标准看,中国铁路工程文明展示出蒸汽机车的"中西文化"碰撞,内燃、电力机车的规范的"科层制",动车组"和谐"的"技术理性"和磁悬浮嵌入"国际化"交通枢纽的历史发展过程,由此推动了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人类创造"人工界"的科技理性主义的胜利,倒不如说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人本主义的胜利.中国铁路的变迁及其所蕴涵的"现代性"的工业精神,即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在推动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变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摘要:复杂性是现代技术的显著特征,而风险却与复杂性行影相随,现代技术或已成为风险技术;技术不断发展,而我们却不断陷入困境,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面向世界的方式.通过分析科学模型、控制复杂性和管理复杂性与风险技术的关系,或可为规避风险寻求启示.
  • 摘要:本文考察了当代技术哲学家对技术知识分类的依据、视角,分析了技术知识分类中存在的优缺点。认为技术知识的分类要能够说明一个技术人工物从设计到生产出产品的全过程。
  • 摘要:"文化科技创新"对于我国从"制造国家"向"创造国家"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科技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文化因素的介入.文化因素是文化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内生力量,而文化创意则是其中最核心、最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力量.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创意如何促进文化科技手段和工具创新、催生新型文化业态、保障文化科技产品增值等,深入阐述了文化创意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以从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内部寻求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的动力因素,探讨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方式和途径.
  • 摘要:技术哲学存在着工程派和人文派两种传统,皮特的实用主义分析技术哲学结合了这两种传统的优势,他从技术本身和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对技术进行思考,并对具体的技术人工物进行技术解释.皮特的技术解释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他关于对技术的定义和技术失效的技术解释过多的涉及技术之外的原因.以哈勃望远镜的失效为例,本文从逻辑角度对其进行具体的技术解释,指出了对应原则的不足.在从结构到功能的技术解释模式中,应当用原子结构-功能子来替代.皮特关于技术是"人类在劳作"的定义过于宽泛,而技术是理性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检验.
    • 作者:刘一鸣,
    • 会议名称: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摘要:当非专业的民众遭遇专业技术,科学信息的低效传播会造成知识上的隔阂,酿成公共科学事件.2014年8月的湖南产妇死亡事件是科学传播失败的生动案例.在此事件中,掌握科学信息的传播者未能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丢失了科学的话语权,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由此出发可以分析出造成科学传播不畅的原因,首先有科学家和民众对科学传播的认识差别;另外,从科学传播的要素进行分析,还有三方面的原因:传播对象具有天然的复杂性,传播主体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和传播环境中的噪音干扰.针对公共科学事件中的科学传播困境,可以从三方面对科学传播进行改进:将大众媒体作为传播重点,探索科学传播的新路径,加强科学主义的舆论引导.
    • 作者:吴国林,
    • 会议名称: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摘要:本文对工程派技术哲学,人文派技术哲学进行了考察,分析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技术推理和逻辑路径。其中技术人工物作为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起点,以分析哲学方法、实践推理等位基本方法。
  • 摘要:伊德的身体理论是其技术哲学的出发点,涉及到体验的身体、文化的身体和技术的身体三方面的内容,其中技术的身体是在体验的身体和文化的身体基础之上的整合,也是伊德身体理论的核心,其本质特征是技术的具身性.伊德从身体理论出发阐释了其现象学技术哲学思想,阐明了具身技术通过转化人的知觉和身体经验,可以达到身体与技术的澄明.但是现实的问题却是人们为了追求技术对人类知觉的增强或扩张,忽视了身体知觉的基础性地位,使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异化,也遮蔽了"人—技术"关系的本质.伊德的身体理论重视身体知觉的基础地位,强调从身体出发来塑造技术,进而达到人与技术的部分共生,这对于合理扬弃"人—技术"关系的异化现象,并使身体和技术在真正的意义上达到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WU Hong,吴红,
    • 会议名称: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主题研究愈加热烈,而这一主题恰恰是SHOT及其会刊《T&C》创建时的主要研究对象.回顾SHOT和《T&C》的发展,美国凯斯理工学院的工程教育、专业技术的历史研究以及欧美工业博物馆的建设、历史学家克兰兹伯格等人的努力促成了SHOT创建.SHOT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对技术史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作者:罗嗣超,
    • 会议名称: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摘要:绿色技术创新目前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但如果缺乏科学的理解,人类就会在绿色技术开发与运用的过程中走向异化.因此,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对绿色技术做出试探性的分析,通过将这一课题拆分为两方面,即绿色或技术的绿色化,与技术或绿色的技术化,来规定绿色技术的内涵.前一方面是明确了"绿色"这个概念的两部分规定,即和谐与幸福,并指出只有这两部分能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绿色的内涵才可能真正得到澄清,技术的绿色化才真正具备实现的可能;后一方面则是先明确了技术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引出技术的两部分内容,即实践的技术和观念的技术,指出绿色需要通过这两方面去使自身技术化,成为现实的力量.通过对绿色技术的规定,本文试图能为绿色技术的科学发展提供更为辩证的思路.
  • 摘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建设的重点.而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对实现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创新绿色技术,不仅能促进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还能降低经济社会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