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召开年: 2014
  • 召开地: 北京
  • 会议文集: 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出版时间: 2014-10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2>
28条结果
    • 作者:张禹东,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宗教与东南亚社会间的关系依然是一个复杂而影响深刻的问题。东南亚地区的宗教将以其独有的特色实践着宗教与社会、宗教与宗教、宗教内部结构的互动和演变史。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作为东南亚华人族群特性保持的精神支持、华人社会凝聚的重要纽带、华人居住地社会的润滑剂、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的桥梁,也将继续扮演着文化传承者、传播者和交流使者的角色。
    • 作者:刘金光,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东南亚国家宗教具有多变性、神秘性和混合性的特点饭后说明了宗教因素对整合东南亚国家的意识形态、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合作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及宗教对东南亚区域发展起到的阻碍作用。最后重点从伊斯兰教、 佛教、基督教和华人宗教角度分析了发挥宗教在我国实施对外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 作者:嘉木扬·凯朝,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前田惠学先生的生平、著述与德业,然后分析了前田惠学先生的主要佛学思想,指出即“所谓佛教,就是以佛陀为初祖,把涅梁乃至开悟和救度视为最究竟的价值乃至最终目标(旨在实现此目标)的综合性的文化体系,最后论述了前田惠学先生与东南亚佛教的关系。
    • 作者:孙亦平,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其奉为最高宗旨的"道"至今都是越南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性和影响力的符号之一.从时间上看,道教在创立之初就传入越南,从民间传播到上层社会,19世纪又逐渐回归民间,形成了漫长的传播史.从传播途径上看,早期道教先从陆路(云南或广西)进入越南,后来在东晋时,孙恩、卢循起义又通过海路将天师道传入越南.金元时创立的全真道在明末清初南下传教的过程中,又通过多条线路进入越南.道教在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向越南传播中形成了如下特点:神灵信仰是道教在越南传播的主要象征符号;道教经常与佛教相伴而行;道教神灵与越南民间信仰相混杂,衍化出一些具有越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道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母道教与高台教;劝善书是道教在越南传递教理教义和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一种方式,在维系越南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 作者:张云江,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真空教"是在东南亚地区,尤其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较为流行的民间宗教门派.笔者对新加坡"真空教"的现状做了初步的考察,发现新加坡的真空教处在比较严重的衰退危机之中.笔者分析了新加坡"真空教"现在发展所面临的七个方面的时代问题,并认为这应是东南亚地区具有中华传统的民间宗教普遍面临的新时代如何生存、发展的基本课题.笔者另外还对"真空教"的宗教性质定位提出了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 作者:段立生,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本文通过对泰国60座中式寺庙的实地考察,认识到宗教信仰是华人移民的精神支柱.人口的移民不仅是生存条件的时空转换,而且也是他们的宗教信仰文化在时空上的交流与拓展.现存泰国各式各样的中式寺庙所表现出来的华人移民的多神崇拜,实际上反映了华人的多种精神需求,也是移民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华人的宗教信仰不可避免地要对泰国社会产生影响.任务是,从实际出发,认真、客观地探讨和研究各种宗教信仰,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和政策,服务于当前国内国际社会实践的需要.
    • 作者:钟大荣,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考察宗教和外交的关系,认为通过宗教路径,可以扩大和加强我民间外交.华侨华人宗教作为特殊的民间外交主体和方式,有助于我民间外交的开展,利于树立中国国际形象,为我国家重大利益服务.
    • 作者:李栋材,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海外华人华侨宗亲组织是华人社会的重要社会团体,对于华人华侨适应海外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很显然,海外华人华侨宗亲组织在形式和观念上延续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亲组织的主要特征,所不同的是海外华人华侨宗亲在传承的基础上作出一定调适,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移居地环境和服务华社.以往研究更注重海外华人华侨宗亲组织的社会功能分析,但是却忽视了华人华侨宗亲组织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海外华人华侨宗亲组织运行机制的基础是具有高度内聚力的传统宗教制度,宗亲组织是传统宗教的社会形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一点为既有研究所忽视.
    • 作者:梁晓芬,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之后,与傣族的原生性宗教经历了冲突、调适及互渗共存的历史演进过程.笔者认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本土化要求是南传佛教与傣族原生性宗教冲突与调适的动因,而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得以实现其本土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两种宗教文化的全面接触和互渗交融中,南传上座部佛教逐渐完成其本土化,并因此获得了在云南傣族地区生根、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最终演变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傣族特色的云南上座部佛教.
    • 作者:提卡达希,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佛教慈善组织事业是基于佛教信仰建立的,由佛教信众发起成立或参与运作的,志愿从事慈善公益活动、提供社会服务的民间非营利性团体,在社会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云南省临沧市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慈善事业实践探究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临沧市南传佛教的运作模式.当代南传佛教正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优势,帮助更多的人得到解脱,以佛教慈悲关怀实践活动抚慰特殊人群心灵,教导民众敬老爱幼,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伦理道德、抵制社会丑恶现象、实施教育医疗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而发挥了宗教的重要作用。
    • 作者:周娅,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发现于我国云南省境内西南边疆南传佛教地区的贝叶经典籍,不仅是上座部佛教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的载体,其内容还包括傣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我国西南边疆傣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集成.它对当地社会发展有着保护和集成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社会环境等三方面重要的影响.
    • 作者:冯瑜,合富祥,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云南回族曾经一度是东南亚地区最活跃的商人群体,他们依靠长途马帮运输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中间商",商品的流动携带了文化的流动.一部份云南回族移居缅甸和泰国居住,在当地成为了"潘塞"人、"和"人,对"云南回族"的身份认同成为了东南亚地区云南籍穆斯林共同体意识的标志.云南回族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群体,该群体为东南亚地区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将云南回族纳入到更广阔的进行考量,能够丰富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
    • 作者:高志英,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在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各教派纷纷向东方推进,以及之后与云南相邻的缅甸沦为为英国殖民地的双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中缅跨境民族,如彝、哈尼、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怒、德昂、独龙等十几个跨境民族都有了基督教信徒,并呈快速发展趋势,形成了一个沿中缅边境分布的基督教文化带.无论是该基督教文化带形成之初,或是在中国20世纪五七、五八年开始的政治运动,或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变迁,都因有着共同族源、共同语言、共同风俗习惯的跨境民族共享基督教信仰,而颇具民族与区域特色,并影响着跨境地区、民族的发展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以历史文献与田野资料相结合,在梳理中缅跨境民族基督教文化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其缘由、特点、内涵及其社会影响.
    • 作者:辉明,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穆斯林人口占印尼总人口的88%.2002年10月12日巴厘岛爆炸案发生后,伊斯兰祈祷团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伊斯兰祈祷团"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恩鲁克网络"的组织过程.本文以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国际危机组织对伊斯兰祈祷团披露的信息为主要依据,分析了恩鲁克网络的建立过程、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进而深入探究恩鲁克网络与伊斯兰祈祷团一脉相承的关系.
    • 作者:贺圣达,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东南亚在中国对外发展战略中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地位,然后说明近30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东南亚区域发展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多样性突出的东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东南亚各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交织,呈现出正在重新塑造该地区整体形象和东南亚各国面貌的新特点,最后论述对于伊斯兰教对东南亚发展尤其是政治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对中国和中国一东南亚关系的影响,应从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高度,从睦邻、安邻、富邻、建设和谐周边,有利于中国和东南亚和平、稳定和发展的高度,积极应对。
    • 作者:郑筱筠,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随着东南亚地区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研究宗教在东南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本文拟从当代东南亚宗教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宗教与东南亚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东南亚宗教在当代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作用,以期进一步探讨东南亚宗教对我国发展战略的影响.
    • 作者:龚浩群,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作为当代泰国佛教改革运动的最重要代表,佛使比丘的佛学思想对于当代泰国的社会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佛使比丘对于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强调,向自然学习的主张,以及他所倡导的禅修运动,为当代泰国思想界反思经济发展模式,反思个体的社会责任提供了思想支撑,并推动了当代泰国的环保运动和性别平等运动等社会运动.佛使比丘的思想和实践,体现了当代泰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与以建构现代国家意识形态为中心的近代宗教改革不同,当代泰国的佛教改革运动是对于近代佛教国家化改革的反动,实现了从以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国教建构,到以社会为中心的思想性介入的转变;当代的佛教改革运动既包含了对佛教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重新阐释,也包含了实践层面上对新的信仰方式的追求和对于具体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
    • 作者:陈景熙,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今日的世界各国德教组织,均以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和"不欺、不伪、不贪、不妄、不骄、不怠、不怨、不恶"组成的"十章八则"作为共同遵循的纲旨."在德教看来,十章八则是华人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更是全体德友必须提倡和遵循的生活实践准则."按诸德教紫系文献,"十章八则",特别是"十章"的逐步建构的过程,与德教的基本逻辑的建构,与新马华人因应政治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认同调谐,有着密切的关系.德教十章八则的纲旨,源自其道德救劫的基本教义,在德教南传新马地区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宗教扩散、派系竞争、认同演变等具体因素的影响而凝练形成,传承至今,成为各国德教会面向华人社会传承中华文化时所强调的核心价值体系。
    • 作者:石沧金,李群峰,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1967年南洋德教总会停战的要求,使其属下各阁纷争不断."丁未年事件"改变了德教发展格局,究其原因则是德教蓬勃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实质是德教理性化的尝试,虽然失败,但德教会仍然不停的改变自我,以适应时代要求.
    • 作者:范正义,
    • 会议名称:2012东南亚宗教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 2014年
    摘要:早期华侨华人将民间信仰移植到侨居地,在侨居地进行原乡的再造,是出于认同原乡的目的.但吊诡的是,当原乡出现于侨居地后,华侨华人的认同对象却从原乡转变为当地.文章认为,中华礼仪风俗在侨居地的传播带来的华夷之别的消亡,以及华夷一体与天下"一统"局面的出现,是华侨华人再造原乡的行为转化为认同当地的桥梁的主要原因.而华侨华人在侨居地谋求好的地理风水的行为,则是华侨华人对侨居地认同感增强之后,从旅居生活向定居生活过渡的反映.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