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重庆
  • 会议文集: 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伦理学会;重庆伦理学学会;西南大学
  • 出版时间: 2015-11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2>
38条结果
    • 作者:黄各,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从表面上看,政治与伦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其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很强的联系,人们的政治活动以及优良政体的构建都需要伦理作为其存在基础和价值评判标准.这一点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以\"人伦\"和\"个人\"为价值本位的两种不同的传统伦理观对于现代中西方所不同的政治理念的影响.不过,这两种伦理价值观念在影响各自的政治进程时,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其伦理反思,发现各自的问题所在,并尝试寻找能综合二者的伦理价值理念,以为当代的新政治理念提供合理的存在基础.
    • 作者:赵海涛,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儒家的智慧中道是每一个世间人都能通过学习与实践而拥有的,世间人都有可能通过修行与磨练在此生成圣成贤;耶教圣人的智慧中道却是唯神唯灵的,它只属于神,只有神才有资格拥有这种智慧,世间人不论如何修行都永远不可能成为神或超过神.儒家的中道更多是一种智慧、修养与境界,是一种合情合理的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与准则,是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正平和;耶教的中道也是一种智慧与境界,但是这种智慧与境界却是只能为神所拥有,并且也只有神才有资格运用这种智慧来审视世人.孔圣与耶稣基督共有的仁爱与宽容,都是站在一种超越视角俯视众生时而有的智慧与慈悲.
    • 作者:袁雨宸,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精神生活的个体化困境是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之一.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社会结构及其组织原则的个体化,精神生活中\"个体主体性\"与\"公共主体性\"的矛盾尤为突显.其具体表现为在资本逻辑宰制下,精神生活公共性向度的式微、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及自由个性的缺失.扬弃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个体化问题重在坚持对资本逻辑的持续批判,从而使\"个体主体性\"与\"公共主体性\"之间保有必要的张力.
    • 作者:王成峰,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平等包括状态指向的和权利指向的两个方面,前者诉求体现为结果平等,后者体现为机会平等.在有关正义的理论中,更多的强调机会平等,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却始终存在着对结果平等的期待,对机会平等的追求并不能真实地取代结果平等,而且也正是基于结果平等才显示出机会平等的意义,因此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的平等问题必须给予结果平等更多的关注.通过增加社会基础善来缓和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矛盾,在社会实践中,就是要构建社会安全保障网络,在再分配领域中,要在经济增量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对存量改革给予足够的重视.
    • 作者:朱浩,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心性\"问题是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论题之一,自先秦至近代围绕此议题而产生之观点众多,1840年后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10年章太炎在其出版的《国故论衡》中对\"心性\"予以了又一次的探讨,集中阐释了\"心性\"之概念,探究了\"心性\"的发生与发展,评析了传统思想中对于\"心性\"的认知,并且辨别了\"伪善\"与\"伪恶\"的概念,启发民人要敢于寻求真正意味中的\"心性\".
    • 作者:卜俊兰,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乐\"是人在面对事物时而自然回应出的一种愉悦情感.孔子所倡导的\"乐\",是一种伦理生活和道德信念的\"乐\",他认为只有坚持一种道德信仰过伦理性的生活,人才是快乐的.\"孔子乐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从人生境遇、伦理关系以及个人审美的角度讨论其\"所乐之事(物)\",即\"贫而乐\"、\"友而乐\"、\"乐(yuè)而乐(1色)\".孔子之乐实质上是一种境界之乐,表现为物我相融,心外无物,与外物、与他者无关.
    • 作者:郭晓林,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人性善恶作为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不仅儒家哲学从其发端之初即已开始讨论,就是元伦理学等现代流派亦对之进行了深入探讨.毕竟,伦理学作为\"入学\"的特质,规定了不得不直面人性本身.在众多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讨论中,儒家心性伦理之基本观点即是\"性善论\",并且从孟子到王阳明,这一主张不断被深入讨论.一方面这是儒学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源自伦理学的实践本质,需要对理论本身深入研讨和反复确证,以回答不同时代所面临的伦理问题.阳明的\"致良知\"理论恰好集中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从实践的角度力图确证性善论,以为儒家心性伦理的\"工夫论\"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 作者:吴祖刚,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荀子的道德哲学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之上,知识获取是道德得以可能的前提.然而在荀子看来,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先秦诸子大都犯了\"蔽\"的错误.为此,荀子专门作《解蔽》篇以分析先秦诸子之蔽,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杜绝蔽的方法——\"虚壹而静\".\"虚\"所解之蔽是在获取新知过程所遇之蔽,\"壹\"所解之蔽是\"非道\"对\"道\"产生的遮蔽,\"静\"所解之蔽是非正常实践推理导致的蔽.
    • 作者:武林杰,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作为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之首,晋商以其精湛的商业经营技巧、票号间的规模经营以及敏锐的商业经营意识而著称,内在的诚信经营意识也是晋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精神或信仰恰是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所欠缺的.文章旨在通过对于晋商诚信道德形成原因、价值原则及保障机制的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提出当前中国诚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建议.
    • 作者:王秀军,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网络伦理或者网络道德越来越需要重视,网上外贸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有:网络诚信问题和网络犯罪,隐私问题,文化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科学技术与幸福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建立全球网民或者全网络的伦理规范势在必行.
    • 作者:张娅,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医疗安全不仅有赖于建基于正义的制度给出根本性保障,同时还有赖于医疗制度内的道德行为人之间一种特殊的关怀关系的维系和补充.因此,必须确立\"正义是制度的首要德性\"这个价值基准,并树立人权在医疗安全中的不可侵犯性的地位,才能对医疗安全制度性进行理论改善.由此推进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立和职能的完善,并强调关怀在医疗安全的实践改善上的重要作用,以此全面保障人的医疗安全这一项人权的真正实现.
    • 作者:张苏强,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伦理问题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气候正义开始成为研究的显学对象.绿色思潮主义者将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视为解决\"吉登斯悖论\"的唯一法门,但依旧陷于窠臼,只有摒弃这两种形式正义,厘清正义的绿色气候与绿色的气候正义之间的鸿沟,以最高道德标准的国际视角提倡全球正义才能从生成、演绎和行动上理顺气候正义的逻辑.
    • 作者:李小燕,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在探究机器人的道德意义的进程中,机器人伦理学内部发展出了两条不同的方法论进路: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和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将机器人的道德意义建立在机器人的客观本质和特征之基础上.这既使它因无法有效解决作为其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而陷入了巨大的理论困境:一方面,它无法抽象地确定哪些特征与道德相关,另一方面,它也无法确定机器人的客观本质和特征;又使它因无法合理解释人类在具体的人—机器人关系中所特有的与机器人的客观本质和特征不相符合的经验、行为和感受而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实践悖论.通过将机器人的道德意义与机器人在具体的人—机器人关系中所呈现于人类意识面前的表观特征相关联,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表现出了极大的战略优势:它既能避免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所陷入的理论困境,又能克服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所遭遇的实践悖论,同时还与人类生活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对于促进人类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本身就确证了从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走向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必然性.
    • 作者:张亚茹,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不断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现实道德难以应对的伦理问题,对社会与他人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此,需要从关注网络信息伦理教育,重视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学术评价机制,拓宽网络伦理教育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伦理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氛围;强化网络剽窃行为监管,扩大网络知识产权宣传;完善网络剽窃法律法规,提高科研人员自律意识等方面积极应对,促进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维护网络环境下学术风气的纯洁性.
    • 作者:刘海娟,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关于中国公益慈善诉讼立法的现状,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慈善诉讼立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慈善活动中常出现的诉讼难、起诉难、审理难、判决难、胜诉难、执行难的现实立法困境,另一方面也在于公民个体难以成为慈善诉讼的主体.为此,追溯到古罗马晚期斯多亚学派慈善伦理学家塞涅卡,其提出忘恩负义者不能诉诸法律权限的立法困境,以证明善施法律超越性的行为本质.其论证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反思善施法律超越性的道德理由;提出忘恩负义诉诸法律权限的恶果;认为善施的道德权责异于\"家庭法官\"的合法特权;对忘恩负义的应有惩罚.这种观点证成了公民个体难以成为慈善诉讼主体的立法困境.更为重要的是,塞涅卡所提出的善施的法律超越性的观点,为慈善诉讼立法的伦理限度提供反思,即慈善行为的道德权责优越于法律权责,其伦理限度在于确立对慈善诉讼主体限度和慈善权责限度.
    • 作者:幸玉芳,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当前学术界对霍布斯的政治、法律、哲学、社会学方面的思想研究较盛,但对其伦理学中关于幸福的思想研究尚少;而霍布斯关于幸福的思担是其伦理思想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即试图从幸福的定义、幸福实现的条件、霍布斯幸福观的特点及其合理性三方面对霍布斯的幸福观作一归纳梳理.霍布斯的幸福观从人性入手,认为幸福是对人生一系列目标欲望的不断满足和追求的过程;幸福的实现有赖于运用理性克服激情的缺陷,通过契约组建国家,从战争、苦难的自然状态过渡到和平、幸福的公民社会;它正视了人性的需要、强调了现实之基础,又突出了公民美德的重要性,更注意到全体性和普遍性.
    • 作者:杨俊英,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哈特曼认为在自由问题上康德是开拓新道路的第一人.他在\"第三个二律背反\"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自由概念,即作为理性自我规定的肯定性自由.跟因果决定相比它是另一种更高的决定类型,即原则自主性(意志自律).但是由于拘泥于先验观念论模式,他没看到自由问题的更高一层,即应当二律背反.真正的意志自由是面对着原则作出服从或违背的决断自由,即人格自主性.这是在新本体论的亮光下才能进一步理清的.本文首先根据本体论基本法则,表明意志自由实际上只是范畴自由的一种特例;其次迸一步对价值与人格这两个自由维度进行新的形而上分析.最后以自由问题的诘难法为引线具体探讨新的自由二律背反,从而获得完整的伦理自由含义.
    • 作者:俞正来,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其批判哲学是德意志民族精神和启蒙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他在科学理性广泛运用的背景下为知识澄清了前提,划清了界限,提出限制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给信仰和道德留下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当今转型时期的社会,除了依然是科学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表现出来,人们往往重新陷入必然和自由,理性和信仰的二律背反.康德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当今社会依然有效.围绕着中国道德建设的问题,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吸收和扬弃康德道德哲学有其必要性.实践本身是社会尺度和自然尺度的统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化建设;在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既促进物的现代化,也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作者:王茂诗,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最美现象\"是近些年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其蕴含丰富的伦理精神.\"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体现,主体人物仁知勇品性的伦理表达,还是现实生活真善美合一的伦理升华.为进一步弘扬最美精神,启示着道德榜样需要常态化的塑造,道德信心需要梯次性树立,道德高地需要多方位共建.
    • 作者:赵国锋,
    • 会议名称: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摘要:摩尔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在摩尔那里,\"善\"是不可定义的,就是说,不存在可以定义\"善\"的分析命题.然而,由于摩尔对此观点的论证是在归纳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而且其论证的前提中还蕴涵了一个关于概念分析的错误主张,所以,他的论证并不是完满的.尽管如此,摩尔的论证仍然以一种非常有力的方式向表明了:\"善\"这个词项与其它词项之间的确拥有某种\"不同之处\".这个观点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它使得所有的元伦理学家们都面临这样一个关于道德命题的\"特殊性\"的问题,即:如何解释道德命题所具有的那种\"特殊性\".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