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 2013
  • 召开地: 北京
  • 会议文集: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出版时间: 2013-03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5>
82条结果
    • 作者:黄灵玉,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近年来兴起的量子技术呈现出不同于经典技术的特点,带来了新的哲学启示.原以为量子世界是不确定的,但是,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可以受到量子技术的控制.量子世界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量子技术是人的意向与量子结构的相互构成.从超越量子技术本身来看,它是人的微观实践方式与生存方式.
    • 作者:吴建国,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本文属于硬科学哲学研究,用“时间相等原理”,对现代与传统的物理哲学进行了基本概念(物理过程、时间、路程、速度等)和原理层面(伽利略变换、洛仑兹变换)的分析与批判,从而透视出那些已经成为“科学常识”的物理学知识背后隐藏的问题(时间本质问题、客体“距离”转成主体“路程”问题、主体即时感知问题、物理过程建构性问题、计量时间方法本质问题、伽利略变换条件问题、洛仑兹因子意义问题、狭义相对论实质问题、洛仑兹变换推导过程解释问题、双生子悖论问题、相对论的四级建构问题等等).并且在“时间相等原理”平台上,清晰明确地给予了系统性的逻辑推演和过程解读。
    • 作者:张斌,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生态问题引发的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多层次矛盾与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作为现实缘由促成了环境正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环境正义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标准的确立需要立足西方正义思想史考察典型的正义诸理论模式,由于它们在统合环境保护与社会正义层面存在诸多不足,它们都不能成为环境正义的理论基础,从而应该重新思考环境正义的理论实质。环境正义作为类正义是立足于类性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关系,以人、自然、社会本质统一的人的存在方式确立正义规则,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正义模型。
    • 作者:张云飞,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针对启蒙运动在张扬理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异化和生态危机,塑造和张扬生态理性构成了生态启蒙的主题.在哲学上,生态理性是一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原则、以生态理性人格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系统性、价值性、和谐性是其基本原则.在科学上,生态理性是人们基于对自然运动的生态阈值的科学认识而自觉实现生态效益的过程。生态阈值是指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涵容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为此,必须使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上升和转换成为生态经济理性和生态科技理性,必须培养和造就生态理性人格。唯有如此,才能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
  • 摘要:微观客体是“限制在一定分布空间的转动物质球,且在相应的微观环境中,不宜做质点抽象”。未经观察的(自然)静态微观客体,其分布半径R0可由康普顿物质波波长λ0建构:T0=λ0/2π=h/m0c;而其曲率由:K0=1/R0=m0c/h定义.运动微观客体的分布半径R会因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曲率k会因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微观客体在双4维复数时空呈现为物质波的运动,而在4维实时空呈现为点粒子的运动.微观客体空间结构的波动就是物质波。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关系,由复数时空中的波函数和实数时空中微观客体的概率事件间的映射来确定。
    • 作者:朱诗勇,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时至今日,真理的概念问题仍然是一个哲学争论的重要话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处理好真理概念的日常运用与哲学研究的关系、真理与真理性、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真理的定义与蕴含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把真理概念看作为认识论的概念,并根据认识的基本逻辑推出“真理是与对象相符合的信念”。对象符合论在逻辑原理上克服了以符合事实界定真理概念引起的混乱,在操作上与实验科学的实践相容,在信念评判上贯彻了真理性标准但抛弃其二值原则,在语义学上坚持了对科学的日常理解,在科学信念上统一了反教条主义和反怀疑论。
    • 作者:庄穆,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一是由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工业实践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扭曲的已然关系,二是由现代生态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之本来所是与本来应是的本然关系,三是人与自然实际形成的关系是由人类实践活动建构的实然关系.现今已经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扭曲关系是在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合理的实践建构,其结果是生态环境危机及由此带给人类文明不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在当代,要克服生态环境危机,须以生态学的思想观念为指导,通过生态实践过程调谐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成,使之通向生态文明。
    • 作者:邬焜,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基本反映了人类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从简单性走向复杂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决定论走向非决定论的性质。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体现的正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科学自身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决定论的性质。由于仍然坚持了科学增长、客观真理和无主体的客观知识的观念,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观虽然在传统的确定性科学观的壁垒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但是,他的科学观偏离确定性科学观的距离却并不很远.由于库恩在其范式革命论中引入了主体性成份,这就为否定存在绝对而客观的真理扫清了障碍,而库恩强调的不同范式可以相并列的不可通约性则为多元主义的科学观提供了前提,这就导致人类的科学观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方向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科学观主张方法的多元性、理论的多元性,他要反对的仅仅是传统的把科学看成是获取绝对客观真理的、科学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决定论的观念,而并不是反对一切科学.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科学观以极端化的方式张扬了科学自身发展的非确定性、非决定论的复杂性特征.科学发展的复杂性的现实以及复杂性科学观要求人们必须不拘一格的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并在不同的科学方法、理论,以及科学与伪科学、与哲学、与宗教、与神话等人类创造的所有文化形式之间建立某种自由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反馈环链,只有这样,科学以及人类的文化才可能获得自由而健康地发展。
    • 作者:王志康,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在自然环境变化的事实和人类生存价值取向的矛盾。分析了生态文明失控的重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在生态系统状况日益失控的情况下,理性似乎告诫人们: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彻底破坏原来人类已经适应了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将反过来使人类经过长期努力的文明丧失殆尽;而要防止生态系统失控或失稳,就必须放弃文明发展。rn 人类不能在一个完全由自己控制的生态系统里永久享用一种固定模式的文明。开放的生态文明,就是要人类不再固守或拘泥于在一种固定的生态系统状态下的一种固定的文明发展模式,人类的文明活动系统与地球生态系统,两者共同产生跃迁。因此,本着平和的心态,以开放和进化的眼光面对现实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切变化,尊重自然界的事实和规律,相信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正确的定位人类的生存价值和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合理调整人类物种与其他生物物种的关系,改变能量获取与消耗的方式等,一个美好光明的人类文明前景必然会呈现在人类的面前。
    • 作者:王国文,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相对论中补充空间第四维,可以揭示洛伦兹变换和相对时间的本质,自然消除了爱因斯坦的时钟佯谬(双生子佯谬)和杆-仓佯谬(梯子-谷仓佯谬)等,而在量子论中补充潜波,可以揭示波函数和算符的本质,自然消除了波粒佯谬和EPR佯谬等。还提出了量子隧穿的跳高模型,消除了粒子在势垒内的负动能和虚动量佯谬。还讨论了量子力学的经典极限,指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具有同样的实在性,这就消除了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间的鸿沟。
    • 作者:陈雯,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当今时代,“工程-环境”悖论凸显,这一问题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工程-环境悖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资本逻辑下逐利的工程价值观,工程活动主体的复杂性,及工程“座架”对自然的暴力是这一悖论的根源.生态价值观的引导,构建工程-环境-伦理生态,呼唤工程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责任,是人类超越工程-环境悖论的可能路径。
    • 作者:程海东,刘炜,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由于人文传统与工程传统所面临的尴尬,技术哲学自经验转向以来,技术认识论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作为技术哲学的理论支撑,技术认识论需要分析具体的工程技术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分析技术活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以及它们的演进和整合,从技术活动过程的角度看,技术知识可以区分为功能性质知识、物理性质知识、手段-目的知识和行动知识四种类型。此外,情境性也是分析技术认识的一个重要基点,具体的技术认识都是情境中的认识,情境因素是技术认识的内在构成部分。技术认识论的研究不仅对弥合人文传统和工程传统,构建技术哲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拓宽认识论的研究视域。
    • 作者:李永胜,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工程生态观,本质上是人们如何认识、看待并处理工程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它是人与自然关系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折射。当代工程观的凸显,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原因。rn 当代工程生态观是在反思传统工程观的基础上,自觉回应工程活动的现实困境与挑战,并顺应生态文明的潮流而形成的有关工程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根本观点,它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最高准则,以不断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宗旨,其核心是生态平衡取向的“绿色工程观”,基本特征是,它不在把工程看作是一味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是把工程看作是协调人与自然、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实践活动。rn 因此,确立正确的工程生态观,有助于实现工程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实现工程宗旨、目的、功能的转变与提升;有助于实现工程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促进工程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破解发展问题的生态困境;有助于探寻工程创新的方向,找到推动工程演化与发展新的智慧着力点。
    • 作者:吕乃基,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所谓“一体两翼”的技术哲学研究纲领,是以“商品”为体,以生产和消费为两翼,分别考察“体”与“两翼”;探索“两翼”间以“体”为中介的反馈和相互作用,以及研究一体两翼整体的提升和发展规律.作为中国的技术哲学研究者,有必要在探讨一般意义的研究纲领之时,特别关注中国语境下的“一体两翼”,以推进中国技术和技术哲学的发展,以及以特殊性来丰富和发展普遍性。
    • 作者:牛杰,张培富,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工程学科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工程学科中的分支学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同时各个分支学科内部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各自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差异使得工程学科内部被分割出了各种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单元,工程学科在总体上自然也成为了多元的、亚文化的复合体,从而形成了文化上的“割据”现象。
    • 作者:张培富,李爱花,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会大学与近代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教会大学与近代中国医学社团及刊物的创建、教会大学毕业生与近代中国医学体制化三个方面,对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医学体制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系统考察。
    • 作者:郑言,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要实现中医学真正的复兴,必须将中、西医学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而不是认为西医学是高于中医学的.显然,地方性知识的概念为二者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使它们具有了某种平等性。通过对中西医“地方性”的了解,两者各自保持了自己的品格,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
    • 作者:齐振英,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留学生在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民国初年以中华学艺社为首的一批由留日学生创办的民间科学社团借鉴西方科学社团发展的经验,通过创办科学刊物、召开学术年会、创立科研机构、审定科学名词、设立科学奖金、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在推进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作者:王子明,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人的本质和新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人的本质决定了新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后方向和要求.人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取决于科学的进展.基因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对人本质的重新定义,但同时基因组工程导致的人工化也带来了哲学上的困境和难点.人的本质不应是单纯的生物学的意义,亦非形而上学的人性的混合体或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一种实体性、思想性和场性的融合统一.人类的本质必将随着人类自身的探索、发现、改造和创造镜界的不断提升而持续演进.同时,相对于神性,相对性的人类本质在参照体系中得以体现.新生态文明建设必然符合人的本质的演进规律.
    • 作者:郇庆治,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态新人”或“社会主义生态新人”的培育就像是一场漫长的“十字军东征”-关涉到人类本性的文明性改变或提升。正因为如此,“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将是人类(社会)自身的深度变革,而不会简单是自然生态的物态改变,结果将是,人类与自然的重新融合与统一而不再是继续疏离与对立,尽管更多是在价值认知与心态的意义上而不是原始的自然而然的意义上。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