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济南
  • 会议文集: 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山东大学
  • 出版时间: 2015-04-25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4>
69条结果
    • 作者:洪汉鼎,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自近代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传统哲学需要一个现代转型,似乎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似乎对此观点提出了疑义,这种疑义是从所谓中国哲学理论的"失语"状态引起的.按照这种疑义,由于近代以来借用西方话语来进行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中国学者在国际对话中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因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表达、沟通和解读上长期处于"失语"状态.这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与东方和古代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当代诠释学的宇宙实际上就包含这两个主题,它既横跨中西,又通达古今,诠释学就是中西方和古今代之间的桥梁或中介。因此可以从诠释学角度来来探讨这两种关系。
    • 作者:李尚信,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关于《周易》古经的丰卦,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理解.本文通过对丰卦的卦、象、辞、意进行反复的调适与整体思考,提出了一种新的整体解读思路,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批评.《周易》古经很可能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明确谈到去蔽的著作。虽然《周易》古经所讲的去蔽并无多少哲学的意义,但它对后来荀子等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去蔽思想无疑是有重要启示作用的。
    • 作者:Xiao meifeng,肖美丰,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孟子是重要的士角色身份承担者和士活动践行者,也是重要士理论构建者,在颇成系统的孟子士理论体系中,设计和构建士典范模式无疑是最重要的层面,孟子士典范模式有丰富的意义蕴涵,有独到的理论识见,很有原刨性。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对士典范模式较系统和完整的设计和构建。
    • 作者:李光宇,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朝鲜时代在地士族超越政治理念和哲学思维体系,将性理学与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和伦理体系相结合.对此,在各种社会组织和自治规范中也反映了性理学名分.从古代开始自然形成的各种契与结社组织以性理学自治规范乡约的形态改变了其外形.rn 北宋时代蓝田县吕氏兄弟最早制定的乡约因南宋的朱子有所增损.作为朝鲜时代自治规范被广泛实施的乡约正是朱子的《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尽管在性理学引入初期乡约是被收录于《小学》和《朱子大全》的一篇规范条目,但15~16世纪因在地士族而开始被用作乡约的自治规范.在朝鲜普及和扩散的乡约形态根据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非常多样.以一乡、洞里、村为单位实施过,以门中、交友和各种相扶相助组织等的运营名分也被运用过.rn 多样展开的乡约形态中值得注目的是以一乡为单位实施的乡约.16世纪以后,名望高的性理学者制定和主导这种乡约,在政治上得到了士林派的支持.退溪李滉、栗谷李珥制定的一乡单位的乡约因继承他们学统的性理学者们得以扩散,17世纪以后还被谋求顺利实现地方统治的地方官所奖励.rn 朝鲜时代地方的自治行政机构留乡所成为实施乡约的中心地.留乡所是以风俗的矫正和教化为名分而设立的,作为辅助和牵制地方官以及纠察乡吏的地方,是在地士族们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乡约得以普及和扩散后,在地士族们就把留乡所的运营名分和规范以及组织体系与乡约相结合.以乡约提供的性理学名分为基础,强化了17世纪前后以留乡所为中心的乡村统治秩序.rn 然而,17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以及在地士族中心的身份秩序混乱,导致留乡所的权威只能被弱化.在这种变化中,18~19世纪在地士族们更坚定地制定了乡约,试图恢复留乡所的权威和以其为中心的乡村统治秩序.同时,地方官们作为统治手段劝奖实施乡约,还曾获得在地士族的协助,直接制定在赴任地实施的乡约.然而,通过实施乡约试图恢复在地士族中心的乡村统治秩序的努力在在地士族权威被弱化的时代潮流中,大部分停留于名分的标榜或口号上.在这种情况下,所谓自治规范的乡约名分褪色,乡约组织也曾被作为地方官令的基层组织而运营,也曾体现出从自治名分到统治名分的性质变化.朝鲜时代庆尚道密阳都护府实施的一乡单位的乡约也可以在这样的框架下理解.据此,本文将通过从15世纪开始到19世纪为止密阳在地士族和地方官主导的一乡单位乡约的变迁过程和时代特性,考察性理学自治规范乡约在朝鲜时代被标榜为统治和自治名分的样相.rn 密阳地域展开的一乡单位的乡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作为第一个阶段的15世纪后期是通过金宗直的活动在密阳准备乡约实施基础的时期.士林派的宗匠金宗直向政府建议复设留乡所,举行乡射礼、乡饮酒礼,同时,在密阳也直接实施与此相关的乡村教化政策.在以留乡所为首的乡村教化政策中结合性理学的规范和仪礼,试图确保对在地士族中心的留乡所运营的名分.同时,金宗直对自己家乡设立的留乡所,即密阳乡社堂加以活性化,在一乡实施性理学仪礼方面也走在前头.对此,金宗直给密阳乡校的校生写信,奖励实施乡射礼、乡饮酒礼,直接制定密阳留乡所乡社堂的乡宪.同时,对为运营乡社堂而准备的义财,即基金形成和运营也曾干预过.在金宗直的这些活动中,尽管没有直接谈论或标榜乡约,但是后代密阳的在地士族们认为当时金宗直在密阳实施和普及了乡约.为了提高在一乡实施的乡约权威,把金宗直的乡村教化政策视作乡约的范畴.最重要的是,金宗直的这些活动成为16~17世纪密阳地域确立乡案秩序和实施乡约的重要基础.rn 第二个阶段是在地士族中心的乡村统治秩序得以确定的16~17世纪.此时,密阳地域在地士族们以乡社堂为中心,强化以其为中心的乡村统治秩序.尤其致力于确立作为乡社堂乡员名簿的乡案秩序.他们排他性地运营乡案入录,主导乡社堂运营.同时,获得地方官密阳府史的协助,制定在乡社堂实施的乡约,确保对乡社堂运营的权威和名分.在密阳地域确立乡案秩序估计是在16世纪中期以后.流传至今的密阳乡案座目之一"嘉靖甲辰以来乡员"是1544~1600年期间的乡社堂乡员名簿.这里网罗了当时密阳代表性的所有学者和官僚.乡社堂乡员的社会地位能担保乡案秩序.在这种氛围下,17世纪上半叶密阳乡社堂制定了将要实施的乡约.该时期制定的乡约中流传至今并成为以后制定诸多密阳乡约典范的《戊子乡约》是1648年密阳府史姜大遂与密阳的在地士族们一起制定的.rn 《戊子乡约》继承了17世纪初期制定的金圻乡约与玄风乡约的传统.金圻乡约与玄风乡约以遵循《朱子增损吕氏乡约》的四大纲领体系为根本,过失相亲的细则采用1556年制定的退溪乡约,其他细则反映当时在地士族的立场做了部分修订.在《戊子乡约》中,制定了与运营相关的额外立议,都约正、副约正、面约正、直月等构成的乡约组织包括作为乡社堂组织和地方行政基层组织的面里组织的规定值得注目.这是试图通过乡约权威确立实现与官权和谐的在地士族中心的乡村统治秩序.rn 最后第三个阶段是乡案秩序崩溃的18~19世纪.在社会和经济变化中,17世纪中期以后,因乡任的权威逐渐弱化和复杂多岐的乡村社会内的矛盾,密阳乡案于1691年最终被罢弃.尽管乡社堂及其成员乡任和乡员的权威因乡案得到保障,但因罢置只能被弱化,乡社堂再也没能成为有名望的乡村内部在地士族的社会基础.对此,18世纪密阳的有志在地士族们重新制定乡约,致力于恢复乡社堂的权威和在地士族主导的乡村统治秩序.在密阳,18世纪个别制定乡约的曹夏玮和申国宾的活动是代表性的事例.尤其曹夏玮制定《乡约增定》,大力强化了乡约组织的权威.不仅主导了乡村教化,而且对一乡的校任、吏任等也赋予了人事权.虽然曹夏玮的乡约实际上没有得到实施,但体现了试图通过乡约复原在地士族主导的乡村统治秩序的坚强意志.rn 18世纪密阳的个别士族主导了乡约制定,而19世纪密阳地域的乡约是由密阳府史主导制定的.这是因为以乡村教化和顺畅的地方统治为目标的地方官,与通过实施乡约试图恢复乡村社会主导权的在地士族间的利害关系相一致的缘故.由此,1836年李汇宁在任时《丙申乡约》,1865年李象亿在任时《乙丑相约》,1878年申奭均在任时《戊寅乡约》,1889年郑秉夏在任时《乙丑章程》陆续得以制定.19世纪的乡约是参考1648年的《戊子乡约》和18世纪曹夏玮的《乡约增定》而制定的.与《乡约增定》一样,强化乡约组织的权限,考虑到当时的时宜而追加了新的条目.然而,在以在地士族为中心的身份秩序和乡村自治机构的权威被弱化的时代潮流中,这种乡约无法按意图实施.不过是标榜乡村教化的政策性口号而己.在这种情况下,1889年制定的《乡约增定》事实上因面的行政业务从事者被规定为约任,所以主导乡村教化的乡约本然的意义也就大为褪色.
    • 作者:铁省林,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对于当代诠释学来说,哈贝马斯的诠释学不仅独树一帜,而且重新界定了诠释学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把诠释学规定了研究交往理解的学科,探索了诠释学理解的界限,把一般的诠释学提升为批判的社会科学,从而拓展和加深了诠释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对推动当代诠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哈贝马斯主要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病例、病症来说明他的深层诠释学,但他的目的却不限于精神分析学,不限于探究个体自我,而是以精神分析学为范例,将其扩展运用于整个社会,将深层诠释学最终指向一种社会批判的诠释学。
    • 作者:LIU Dai,刘岱,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将化繁从简,只专注于说明,为何可说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是连贯一致而非相互矛盾的。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勾画了两幅差异巨大乃至截然相反的哲学风景画,这种差异大到人们会受其迷惑,以为它们相互对立,甚至相互否定。这就使人们不自觉忽视了它们之间关键性的共同点或共同笔触,而这些共同东西恰恰说出了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另一面,甚至是真实一面。
    • 作者:李炯佑,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慈藏是新罗统一期前后6-7世纪做出卓越贡献的代表性僧侣。因此,《三国遗事》和《海东高僧传》等详细记述了他的活动内容。尤其透过《三国遗事》来看,包括《慈藏定律》在内,《台山五万真身》、《台山月精寺五类圣众》、《前后所将舍利》、《皇龙寺九层木塔》条等凸现了慈藏在唐经历的活动与归国后有关王京和五台山事迹的业绩。同时,日本的天台宗僧侣圆仁于9世纪中叶留下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收录了该时期罗、唐、日三国的交易和宗教等多样的内容。其中,圆仁一行在新罗法华院和五台山度过的数月间的内容也成为能够考察罗、唐、日三国佛教文化性质的珍贵资料。笔者上次曾经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为基础,对交易和佛教仪礼进行了考察。本文将对有关罗、唐两国的五台山事迹和信仰的性质进行考察。
    • 作者:周栢喬,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今天阅读《墨子》,虽然见识了论辩之森严,但於兼爱与非攻等政治思想的背後,探知关乎人性的一些真知灼见,就有困难。因此,要想像当年「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盛况,’的确有难度。碰上这个情况,也许要追问历来解读《墨子》是否有不足之处。研究《墨子》,第一个困难是该书衍文夫章特多,前代学者之校雠卓有成效,後人有幸不再为此而惆怅。第二个困难在於确定墨家思想的学术地位,主因在於没有墨学的承传者,帮助我们认识墨家所独有的贡献,以此监定其地位。通过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评论来寻找墨学的特色,看看能否帮助克服第二个困难,进一步认识墨家的学术地位。
    • 作者:张志平,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贯穿了整个哲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对此问题的探究也构成了哲学的核心使命.正因如此,哲学史上有关人的思考可以说是林林总总,且层出不穷;不夸张地说,有多少位哲学家,甚至就会有多少种有关"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不论是相近还是去远,都构成了"人"这个同一性概念的差异化的不同侧面.可以从现象出发,对人的本质做出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一般性描述:人就是与世界和他人共在的,并在这双重关系中构建其自身的,能在与应在、潜能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辩证运动;他通过符号化的能力而拥有自己的历史及历史意识,并因此而能不断积淀起更大的创造力,以筹划自身更好的存在。
    • 作者:孙丽君,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作为商品交换的艺术作品所形成的商业价值对于艺术作品来讲并不是一种本源的价值。商品价值是从属于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而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又是来源于艺术作品中所储存的精神能量。可以看出,某些艺术作品具有一种能力:它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人们的思索,正是依据于这一价值,艺术作品才有可能被一次次重新传播,构成为商品。作为商品的艺术本质上来源于这一艺术作品中所储存的精神能量。艺术生产的精神能量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补充还存在于许多地方。
    • 作者:黄小洲,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伽达默尔着重提到了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他认为埃斯库罗斯是经验本质的重要见证人,是他发现了这样一个公式:通过受苦而学习。在伽达默尔看来,这一公式表现了经验的内在历史性的形而上学意义。因为人类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苦难遭遇来吸取普遍性的教训,从而领悟人类历史经验的普遍规律——人自身的有限性。伽达默尔指出:”人应当通过受苦而学习的东西,不是这个或那个特殊的东西,而是对人类存在界限的洞见,对人类与上帝之间界限的绝对性的洞见。它最终是一种宗教的认识一一即那种促使希腊悲剧诞生的认识。”’因此,教化所促进的不是人类的自大,而恰恰是谦卑自省。按照伽达默尔的意思,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可以说是一个未受到教化的人。
    • 作者:黄启祥,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思想酝酿己久。《神学政治论》中的一些思想在他年轻时就己萌芽和发生,甚至已经表达出来,他因此受到犹太教会革除教籍的惩罚。后来,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这些思想不断得到扩展。所以,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也并非只是因应当时尼德兰的政治和宗教斗争的需要。《神学政治论》的主题是划分开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斯宾诺莎论述的不只是哲学与犹太教或基督教的问题,而是哲学与作为哲学对立面的所有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绝非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对于犹太教的批判,也不只是针对基督教尤其是新教的批判。综合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对宗教的论述,可以说,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实际上是他对所有建制性宗教的批判。
    • 作者:沈享民,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Herbert Fingarette出现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上有其特殊的意义。他在1972年出版的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引起中国哲学界的重视,有以下几个理由。第一,Fingarette不是一般的汉学家(sinologist). 二次世界大战後英美世界的中国哲学研宄,名家辈出,A.C.Graham,D.C.Lau, Benjamin Schwartz,以及DavidS.Nivison各领风骚。然而,这几人出身自汉学圈,都被视为汉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被世界的哲学主流所忽略,毋宁是自然的事。事实上,汉学圈的中国哲学研究者涉入世界哲学主流研究的情形也不多见。第二,居哲学主流之一的分析哲学学者,鲜少将关心投射至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Fingarette则是例外。他是一专业的分析哲学专家,投入中国哲学的研究,并给予孔子的哲思高度的评价,可以看成中国哲学逐渐受到世界上其他哲学传统瞩目的信号。第三,Confa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立论鲜明,与传统见解大不相同,其论述策略与诠释观点值得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参酌。
    • 作者:孙冠臣,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中,分别考察(批判)了人类的三种能力:认识能力、欲求能力、情感能力,并确立了它们各自的先天原则.他说:"一切灵魂能力或者机能都可以被回溯到这三种不能再从一个共同根据推导出来的能力:认识能力、愉快和不快的情感和欲求能力."由“意义”“价值”“历史”“内涵”等所引起的情调,在这里己不再属于形式美(质)的范畴,经由壮美/崇高(量)的过渡,康德将它们安排在了依存美(艺术)的领域中。“美的理想”只能在依存美那里寻找,而且,美的理想在最高的目的性的理念中,它与理性相结合的道德的善联系着,理想在于表现道德。由于本文仅限于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问题研究,因此,关于康德壮美(崇高)以及依存美(艺术)的分析是如何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现实性的问题。
    • 作者:王姗姗,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老济南人都还能记起济南老火车站的身影—典型的德国哥特式建筑.然而这座建于1912年的济南标志式建筑却在1992年被强制拆除.2012年,济南市政府决定重建老火车站,济南老站的昔日风貌将"原汁原味"的重现在济南人面前.于是,济南老建筑存续问题,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济南老城还有很多老建筑,尤其是历史民居建筑’,它们远远没有府学文庙的幸运,散落济南老城的角落,默默的守望着这座城市,等待着人们的救赎与更新。笔者认为在伽达默尔理论的启发下,济南老建筑保护应该实现二重目标:一、真正发挥历史建筑的偶缘性特征,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历史建筑的时间中介作用,完成过去与当代的真正结合。二、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装饰性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历史建筑与周围境遇的完美融合。济南的历史建筑不应只属于济南的历史,更应该属于济南人的当下生活。
    • 作者:李章印,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如是我闻”的字面意义并不是其全部意义。其全部意义需要通过其文字和字面意义而指引出来,需要在佛经的整个语境中并且也在人类生存的整体与境中加以理解和领悟,需要循着文字之踪迹而在整体的存在理解中追踪出来。在这里当然也无法把“如是我闻”的全部意义仅仅通过文字而表达出来,但其基本意思大致可以这样来说:一个有所开悟并追求本真此在的阿难,一个是阿难又不是阿难但姑且可以说成是阿难的人,在对本真生存的追求中,在无所取舍的聆听中,在全身心地感悟中,在生存的敞开之中,聆听到或感悟到或进入到一种实事的解蔽之中,这种解蔽了的实事就是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的如是之真理,就是戒除贪嗔痴之后那种明镜式的生存,就是水波不二的人生之真谛。
    • 作者:李海涛,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东亚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形成了东亚佛教文化圈和东亚儒教文化圈.就古代东亚佛教文化圈而言,韩国佛教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中国佛教的受容国,不仅积极主动地吸收和继承中国佛教宗派及其思想,而且还以自己的方式对中国佛教思想及其经典进行韩国式的理解与解读,突显了佛教在韩国的地域性特色.本文以普照知讷及其《看话决疑论》为中心,重点考察高丽佛教对临济禅的早期受容,特别关注普照知讷对临济看话禅思想的处理方式.
    • 作者:张兆民,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来说,他确实包含着自由主义正义观所具有的一些观念,但马克思不同于近代自由主义正义论之处在于,马克思此时的正义思想兼具古典和近代的特色。从平等的角度来说,马克思的正义观念是主张平等的正义,应属于近代的思想。但是从他对人的尊严的高扬和捍卫来说,他的思想应属于古代,因为在他的正义观中所体现的人人平等,并不是因为人人卑微而平等,而是因为人人高贵而平等。此时马克思的思想虽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念,但它却代表了劳苦大众的立场,显示了正义的执着追求。
    • 作者:王前,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机体哲学是从哲学角度研究各种机体的存在、演化和相互关系的哲学分支.在哲学史上,明确以"机体哲学"为标识的研究,主要是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开始的,但其思想萌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机体哲学在中国和西方曾沿着不同的思想轨迹发展,各有其不同的观念体系和思维方法.以“机”为逻辑起点的机体哲学研究希望提出一种新的解释框架,能够更清楚地解释涉及各种类型机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视域中开展这方面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有机联系,而且有助于中国哲学和文化走向世界,在处理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作者:杜保瑞,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之作,将针对《圆善论》一书的思路,做一解析,并提出批评的意见.本书之做,以康德「最高善」观念切入,以「德福一致」命题为对象,以孟子文本为疏解材料,以天台圆教为模式,企图建立儒家的圆善理论。笔者认为,迹冥论是套用的理论,本身是来自郭象对庄子的误解而出现的,牟先生以之曲解道家而使用了。天台圆教观是为与华严争胜而建立的,内容也是对华严的曲解而发展的,主张华严缘理断九,牟先生藉之以评点儒学理论,刻意高低儒门内部各家优劣。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