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山东曲阜
  • 会议文集: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
  • 出版时间: 2015-09-27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6>
102条结果
    • 作者:曾亦,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孔子生当礼崩乐坏之世,依据亲亲的精神,提出了孝道的原则,并折衷虞、夏、殷、周四代之礼,而对周礼进行了改造.本文主要通过对古礼的具体分析,探讨孔子是如何对周礼损益的,从而对儒学在今日之转化提供借鉴.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儒学亦应该随顺时代的要求,亟须进行现代转化.
    • 作者:卢巧玲,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论语》是研究孔子的最重要材料,正确解读意义重大,其中最关键的是首篇首章的那句话.作为全书的开篇,"学而时习之"的"学"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关系到整部《论语》乃至孔子思想的准确把握.从孔子之学、孔子的追求以及孔子对待"人不知"境遇的态度等方面,完全可以印证"学"与"道"相近,应该作名词来理解,指"思想主张".首篇首章的几个分句连贯一致,与孔子的人生主题相应,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 作者:刘续兵,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儒家孝悌之道,关系道德伦理,影响国家治乱.孝悌的产生和发展,均从"亲亲""尊尊"原则而来.而"爱"和"敬"两种不同的情感,实与"亲亲"和"尊尊"密切关联.由孝道的几个不同层次,可以看出从"爱"到"敬"、从"孝"到"忠"的延伸扩展,以及儒家由"内圣"到"外王"的发展理路.
    • 作者:陈以凤,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从为仁之本、礼之文理的角度诠释孝道,强化其在人之为人、报本返始方面的重要性,论证行孝的合理性.在如何行孝层面,他们主张遵循礼义:养生送死事亲以礼,敬为根本,力礼相当;"从义不从父","以义事亲".先秦儒家通过从仁、礼、义三方面的诠释,充实了孝道的理论依据和伦理内涵,体现出多重意义上的理性意蕴.其重视亲亲之道,坚持父子平等,提倡情理兼具、中道而行的孝道思想,与后世将父子关系绝对化的愚孝判然有别.应从先秦儒家孝道理论中汲取养分,发扬其理性精神,,形成尊老敬老的道德之风,实现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 作者:谷文国,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周公作为宗周礼乐的创制者,其影响及于后世者关涉甚大.宗周之后关于周公祀典的礼文及其祭祀路径在历史上代有变迁.概而言之,宗周之际,周公祀典是以天子礼乐展现的,规格极高,凸显的主要是祖先祭祀的孝道精神.鲁国灭后,周公祀典长期湮没不闻,后世帝国政府虽不乏有封爵周公后人之举,延续其家族意义上的祖先祭祀之路径,但主要方式却是以公共性质的圣人祭祀形式展开的,彰显的是其蕴含的文教精神,规制去古远甚,不仅不具有殷周之际帝王封诸侯之后以奉其祖先之祀的精神,而且亦不足以匹配周公在历史上之地位.周公祀典的礼文规制既受制于世俗政治力量,也与孔子及其祀典的规制有密切的关联.
    • 作者:程旺,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教化观念指引着价值观应有的内在根基和实现方式,可为当代价值观建设提供积极有效的理论导向及路径支撑.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纠正以往价值观建设的某些误区和偏失;有助于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及其长效稳定;主张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机结合;强调从个体价值观到社会、国家价值观的一体有序推展;提倡道德培养与价值观建设的合力共育.
    • 作者:董卫国,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传统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以儒学为信仰的.然而,今天我们却面临着信仰危机.信仰应该有四个层面的含义:超越性或终极性的价值诉求、心灵生活的意义来源、可以普遍化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原则、解释生活的理论和安顿日常生活的仪轨等.传统儒学具备信仰的内涵,并且作为信仰的儒学与宗教信仰不同,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信仰".rn 文化信仰包含三义,其一,信仰的核心是人文教化的理念,此人文教化的理念核心精神即是贯通于天地人的即内在即超越的精神.其二,信仰建立于人文教化的基础之上.人文教化的核心目的在于成就此信仰,信仰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的.第三,此信仰的超越性精神,是靠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文教化(伦理规范和礼乐仪轨)而不是靠宗教的形式来传达的.要重建国人信仰的天空,必须复兴传统儒学,必须疏通儒学本有的义理系统,并且恢复儒学在民间的教化机制.
    • 作者:黄燕强,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礼记》的祭祖礼表现的是家族成员对祖先"报本反始"的俗世情怀,而非宗教徒的祈求神的充满而与神合一的宗教情感.因而,祭祖礼表面上把祖先当作神灵来崇拜,实际上祖先是虚悬的位格,由祭礼而组织家族活动,以联系家族成员的情感,使家人体认到家是存在之源,从而为守护自我存在的合理性根据,而把自己融化到家庭中、与家人结合为一体.rn 这是一种"家庭化"的运动,家人在家庭化的过程中体认自我的伦理名分和践行相应的伦理义务,由此修养心性道德而成己、成人,再由内圣的至善之性而推及家国天下,从而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以完成外王的政治理想.所以,祭祖仪式并非宗教性的,其目的旨在建立和睦的家人情感与和谐的家庭秩序,由家之齐而令国治、天下平.
    • 作者:宋健,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君子固穷",不仅在摹写道德境遇("命运"抑或"时运"),更规范着道德品格(知、情、意的统协).儒家与康德伦理学深具"道义"色彩,视道德为责任与目的而非谋求幸福的手段;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就运气而言,康德为求道德的必然性,分别从现实与理想两个层面夹杀运气;儒家则将厄运升华为忧患意识,进而构成道德实践的动力.就幸福而言,康德在现实层面疏离幸福,仅把"德福一致"安放在"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的公设之中;儒家同样承认经验世界的幸福有其偶然性,但"德福一致"并不一定只是抽象的玄谈,可在"成己成物"的人生境界中具体实现.
  • 摘要: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回顾欧洲是如何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以及儒家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在历史上几次被欧洲文化接收与引入的实例.其次是以儒家自身所具宽容性与灵活性为例,分析了关于儒家作为国际化思维的天然优势.最后,展望了儒家思想在解决当代与未来国际问题上的优势与前景.
    • 作者:梁涛,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北宋儒学复兴的整体规划,其次分析了引庄入儒与以道补儒行为,重点分析了王安石的政治哲学以及体系建构。王安石将道家的形上理论与儒家政治实践相结合,推天道以明人事,阐明天道以树立政治宪纲,建构儒家的政治哲学。通过吸收、借鉴《庄子·天道》等篇中大道或道体之全观念,将天道自然与礼乐刑政相结合,融儒道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 作者:任鹏程,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亚圣孟子认为,成人之道即是顺由人之本性,率性而为.换言之,德性涵养不掺杂人为刻意或故意.故意也就意味着选择.故而在孟子道德哲学中,理智之心没有用武之地!而荀子则认为,如果按照孟子的逻辑思路发展,不仅圣王所制定的礼义等文化规范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且儒家经典知识的传承也成了问题.进一步而言,仅仅靠良心的内省,难以在战乱纷纭的社会中保证人之向善.所以,荀子倡导礼乐法度等人为教化.他认为,人类的言行举止离不开理智之心的指导.同时,人之天性和心又是不善的.因此需要虚壹而静,然后以仁义之道予以改造.依荀子所见,教化即是人格养成的基本途径.
    • 作者:肖伟光,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论语》"克己复礼"章千古聚讼,朱子称之为"传授心法切要之言".本文将力求"圣人本意",并遍引古今中外之说以实之.当孔子之时,"天下无道"乃既成事实,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正是孔子乃至孔门弟子孜孜以求之宗旨,而孔子发明"仁",正欲以此来行"礼"达道.颜渊"问仁"与"问为邦"两章相表里,更进一步地说,"问仁"章乃内圣外王之全,而"问为邦"章实以发明外王之道为主,乃对前者之补充与发挥.颜子最得孔子真传,亦为王佐之才,孔子告之以平天下之道,亦有夫子自道之意,正如孔子对颜子所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rn "天下归仁焉"当解为天下之民归心和归往于有德有位之人,孟子将这句话更晓畅地变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坚实奠定了儒家民本思想之根基.《论语》、《孟子》及其他典籍中证据颇多.由是观之,朱子"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之注解,自有其问题意识与深刻价值,但必非"圣人本意"."空言心性,偏尚事功,亦不可谓非儒术,特非其全耳",吾人当正本清源,涵融孔孟至今各种明体达用之说,渐次恢复儒学固有之规模与气象."仁"与"礼"及诸德目之辩证关系亦有简约说明.
    • 作者:杨柳,宋健,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是在该词的一般意义上,叠加了芬格莱特独特的学术观点:"礼"不再腐朽不堪,而是富有"型塑性"与"行动性"的神奇魅力(magical).就型塑意义而言,分涉两类"自我"观:个人中心者将"私我"系缚和执着于各种事情上,而君子的目标则指向完善自我("成己")与成就他者("成物").就行动意义而言,一者视"选择"为一种神秘的内心、私人或精神活动,而芬格莱特却认为"选择"同样可以源于美德的能动性与社会性.总之,"礼"在芬格莱特眼中充满"公共之美";而追寻"公共性",与其说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术的底色,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愿景与难题,时下尤待深思.
    • 作者:林素英,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曲阜虽然有「孔子六艺城」,然而其设计旨在发展观光旅游业,历史文化则居於其次,因此要真正传播孔子的六艺文化深刻内涵,培养术德兼修之君子,仍须依靠孔庙之特殊文化空间.本文从台北孔庙推出六艺体验区等再生计书,不但活化原先古老刻板之形象,也使孔子燮得更可亲可近,因而希望曲阜孔庙能善加利用该地与孔子之亲密关系,规划能发挥孔子六艺之教的体验区,将极有助於仁人君子之养成,朝真正的「首善之区」迈进.
    • 作者:左汉林,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唐代郊庙雅乐的创制与沿革的过程,及祭孔礼乐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武德时期是唐代郊庙雅乐的承袭初创期,贞观初年是集中创制和基本完备期,高宗时期是补订期.武则天时期是郊庙雅乐的巨变期.盛唐时期是唐代郊庙雅乐的恢复重建期,中唐和晚唐时期是唐代郊庙雅乐的衰落期.太宗贞观前期和武则天时期是唐代郊庙雅乐创制的两个高潮时期.祭孔礼乐是唐代郊庙雅乐的组成部分.孔子的地位在初盛唐时期处于不断上升之中,从从祀周公不断升格为先圣、宣父和文宣王.唐代的祭孔乐章反映了孔子地位的提升.唐代郊庙歌辞模拟和继承了前代郊庙歌辞的写法,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文学性.
    • 作者:干春松,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现代儒学的概念争议由来已久,而康有为却向来被纳入传统儒学而非现代儒学的视域中.本文认为康有为立足于经学的立场,试图在坚持儒家立场的基础下消化西方的政治理念,进而建构中国国家形态.他提出的孔教观念和政治儒学的方案都构成了现代儒学的基本议题.因此,我们应当对康有为进行重新审视,他才是现代儒学的起点.
    • 作者:田辰山,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安乐哲是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的比较哲学阐释者本人借这个机会、通过这篇论文,想说明: 美国比较中西哲学家安乐哲先生通过论述"儒家角色伦理"所实践的自己角色,是一个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的阐释者.本文认为:1)"角色伦理"提供了一个"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的典范;2)安乐哲对中国哲学的意义浸透在他对"儒家角色伦理"的论述之中;3)安乐哲事业体现着儒家思想、中华文化对于当代、国际文化的意义,因而也构成儒学前沿问题高端学术意义.为反衬这个论点的重要,需多讲些安乐哲对中华哲学与文化与西方的比较阐释者的角色.
    • 作者:王钧林,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孔子对政治有着透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还有着一份坚定的执著.他一心为政,却不甚在意为政方式.本文分析了孔子定义的两种为政方式:一种是“用之则行”的、出仕而有官有位的为政方式,一种是“舍之则藏”的、不出仕而无官无位的为政方式。以及两种为政方式的权利界限与交替转换。
    • 作者:张瑞涛,
    • 会议名称: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摘要:黄宗羲虽为补业师刘宗周"四书学"之阙漏而撰著《孟子师说》,但其本质仍是他自身哲学思辨的流露.从"匡正"政治哲学视角诠释梨州的《孟子师说》,可以发现,黄宗羲在政治本体方面,强调"仁本政治"对政治主体施政方略的规制和引领;在政治主体方面,强调"君道"对人主君王、"臣节"对仕官辅臣政治修养的培育;在政治实践方面,强调君臣共治和民本政治,并以君民和乐、天下太平为政治理想.《孟子师说》不仅承续了师说,还重新诠释了孟子思想,既照应黄宗羲"一本万殊"的为学大旨,又凸显了晚明清初儒家知识精英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特质.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