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文OA文献 >劉紹銘
【2h】

劉紹銘

机译:刘绍铭

摘要

劉紹銘教授的求學和寫作的過程充滿艱辛。小學畢業他就當印刷學徒,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看報,並開始寫作投稿。一九五六年他到台灣大學讀書,他靠寫稿維生,他替《工商日報》、《中央日報》、《聯合報》等報紙寫小說。一九五九年他與同學辦《現代文學》雜誌,也寫作投稿,他的創作就由通俗文學轉向純文學。畢業後他回港在友聯出版社當翻譯,後來赴美留學。劉紹銘有不少譯作,最初翻譯的視乎讀書和教書的需要,將沒有翻譯的著作翻成英文或中文。他形容翻譯是「借來的生命」,翻譯與創作並不衝突。他說他寫作需要吸收新的知識,而翻譯正好相輔相承。劉教授有感於香港作家的孤獨和困難處境,因為社會太商業化,作家很難得到讀者的支持。另外,香港的廣東方言的語言環境也有礙學生去運用和磨練語言。因此,學生要掌握好語言,要寫好文章更需要自發的學習國語。劉紹銘的作品有《吃馬鈴薯的日子》、《二殘遊記》、《九七香港浪遊記》、《偷窺天國》、《傳香火》、《小說與戲劇》、《情到濃時》、《文字豈是東西》等多本作品,翻譯則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一九八四》等。
机译:刘绍铭教授的求学和写作的过程充满艰辛。小学毕业他就当印刷学徒,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看报,并开始写作投稿。一九五六年他到台湾大学读书,他靠写稿维生,他替《工商日报》、《中央日报》、《联合报》等报纸写小说。一九五九年他与同学办《现代文学》杂志,也写作投稿,他的创作就由通俗文学转向纯文学。毕业后他回港在友联出版社当翻译,后来赴美留学。刘绍铭有不少译作,最初翻译的视乎读书和教书的需要,将没有翻译的著作翻成英文或中文。他形容翻译是「借来的生命」,翻译与创作并不冲突。他说他写作需要吸收新的知识,而翻译正好相辅相承。刘教授有感于香港作家的孤独和困难处境,因为社会太商业化,作家很难得到读者的支持。另外,香港的广东方言的语言环境也有碍学生去运用和磨练语言。因此,学生要掌握好语言,要写好文章更需要自发的学习国语。刘绍铭的作品有《吃马铃薯的日子》、《二残游记》、《九七香港浪游记》、《偷窥天国》、《传香火》、《小说与戏剧》、《情到浓时》、《文字岂是东西》等多本作品,翻译则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九八四》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