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编织站

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编织站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编织站,包括夹子段,所述夹子段上设有用于夹持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的夹子,夹子可随着夹子段共同绕着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旋转定位系统,所述旋转定位系统用于控制夹子段旋转到指定位置。通过设置包括夹子段和旋转定位系统的编织站,编织站可利用夹子夹持的方式带着储纱器的移动,利用旋转定位系统控制储纱器的移动角度,同时编织站可根据产品需求任意排列组合,可满足多种结构三维编织物的加工需求,节省设备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944029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811430669.9

  • 发明设计人 李静;李姗姗;王京红;杨桂;

    申请日2018-11-28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贺兆乐

  • 地址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延静里中街3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06:55: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6-19

    授权

    授权

  • 2019-04-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D04C3/48 申请日:201811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9-03-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机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编织站。

背景技术

三维编织是一种织物成型工艺,用高性能纤维经三维编织工艺可支撑绳缆、带、网、板 材、管材和异形织物等,这类编织物结构、功能独特,具有高强、高模、高可靠性、耐高压、 耐磨损、延伸率精确可控等特点。但这种织物的自动成型设备长期被欧美俄垄断,严重制约 了我国三维编织产业的发展。

三维自动编织机是三维编织物的加工设备,编织站是这种设备的核心驱动部件。较为典 型的三维自动编织机有步进式和旋转式两种,如中国专利CN1312408A和CN107780042A,其 中,步进式三维自动编织机的驱动方式多采用气动驱动,每一行和每一列各有一组驱动源; 旋转式三维自动编织机的驱动方式主要为可减速编织站电机通过一系列齿轮传动带动拨盘旋 转,旋转的拨盘拨动拨盘槽内的锭子在轨道内交错运行。

这两种驱动方式运行单一,只适用于某一种三维编织物的编织,限制了三维自动编织机 的广泛使用,且在这种编织机上无法进行新工艺的开发和试织,无法满足三维编织技术的发 展需求。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 编织站,以实现对编织站的是否参与编织、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的控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编织站,包括:

夹子段,所述夹子段上设有用于夹持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的夹子,夹子可随着夹 子段共同绕着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

旋转定位系统,所述旋转定位系统用于控制夹子段旋转到指定位置。

进一步,所述夹子段、旋转定位系统与编织站同轴设置,编织过程中,夹子夹持储纱器 进行周向旋转,当旋转定位系统判定夹子旋转到指定位置,夹子停止旋转。

进一步,还包括旋转轴,旋转轴位于编织站的中心、沿着编织站的轴向向两端延伸,旋 转轴分别穿过夹子段、旋转定位系统,旋转轴可进行周向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和停止转 动,旋转轴带动夹子段和旋转定位系统进行周向旋转。

优选的,旋转轴自靠近编织面一端向远离编织面一端依次穿过夹子段、旋转定位系统, 旋转轴带动夹子和旋转定位系统进行周向旋转。

进一步,所述夹子沿着编织站的径向设置,并可沿着编织站的径向伸缩,夹子沿着编织 站的径向向外伸出时,夹持储纱器,并带着储纱器共同绕编织站的周向旋转,夹子沿着编织 站的径向向内缩回时,松开储纱器,停止旋转。

优选的,所述夹子段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编织站电机,夹子上设有沿着编织站径向延 伸的齿条,夹子段上还有与齿条相配合设置的夹子齿轮,编织站电机通过控制夹子齿轮来控 制夹子的径向伸缩。

进一步,所述夹子段设有多个夹子,各夹子等角度周向间隔分布。

进一步,所述旋转定位系统包括旋转码盘和旋转定位传感器,旋转码盘与夹子段随着旋 转轴共同周向旋转,旋转定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旋转码盘旋转的角度,当旋转定位传感器检测 到旋转码盘旋转了指定角度,判定夹子段旋转到指定位置,旋转轴停止旋转。

优选的,旋转码盘包括计数码盘和定位码盘,旋转定位传感器包括计数传感器和定位传 感器,计数码盘上设有多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计数孔,定位码盘上设有一个定位孔,计数传 感器检测到所设定数量的计数孔时,旋转轴旋转速度降低,直至对应定位传感器检测到定位 孔,旋转轴停止旋转。

进一步,还包括离合控制系统,离合控制系统可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电机进行连接以 控制旋转轴的周向顺时针旋转和周向逆时针旋转,和离合控制系统可与电机断开连接以控制 旋转轴停止旋转。

进一步,还包括动力控制系统,动力控制系统控制旋转轴的周向顺时针旋转、周向逆时 针旋转和停止旋转。

进一步,还包括轨道盘,轨道盘位于编织站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轨道盘的靠近编织面的 一端设有用于检测储纱器断线的接近传感器,轨道盘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设有用于检测储纱 器移动到位的位置检测传感器。

优选的,轨道盘的中心、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提环,提环沿着编织站的轴向延伸,用于 提出和放置编织站。

进一步,还包括导电滑环,导电滑环的一端与旋转定位系统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编 织站的轴向延伸,用于旋转轴、夹子段和旋转定位系统的供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包括夹子段和旋转定位系统的编织站,编织站可利用夹子夹持的方式带着储 纱器的移动,利用旋转定位系统控制储纱器的移动角度,同时编织站可根据产品需求任意排 列组合,可满足多种结构三维编织物的加工需求,节省设备成本。

2、该编织站为模块化结构,加工方便、成本降低;在三维编织过程中,可根据工艺需要 变更编织站的启用和禁用,或增减储纱器。

3、该编织站维修方便,可以进行整体替换维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 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 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 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编织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发生断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位置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定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定位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定位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计数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定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定位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旋转定位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旋转定位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编织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夹子段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 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 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 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 包括框架900、多个储纱器100和多个编织站800,编织站800设置在框架900的中空内部、 并在框架900内组成阵列形式。编织过程中,编织站800绕着编织站800的轴线周向旋转, 各储纱器100在编织站800的夹持作用下,绕着编织站800的外周、在框架900靠近编织面 的端面上移动,以令各储纱器100所携带的纱线相互编织,在编织面处形成三维编织物。

本实施例中,框架900位于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支撑板901,支撑板901用于支撑储纱 器100,支撑板901与编织站800的轴线相垂直设置,储纱器100搁置在支撑板9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各编织站8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轨道盘200,轨道盘200与编织站800 同轴设置,支撑板901上设有与轨道盘200数量相等的圆形镂空部903,轨道盘200搁置在 镂空部903内,镂空部903的直径大于轨道盘200的直径,以形成环形轨道904,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呈圆饼状,并与镂空部903同轴设置,轨道盘200与支撑盘901 平齐设置。

本实施例中,相邻镂空部903相交设置,相交位置形成相邻编织站800的共享巢,每个 编织站800均设有4个绕编织站800轴线间隔90度角度的、与相邻编织站800共同的共享巢, 储纱器100通过共享巢移动到相邻环形轨道904上、继而绕着相邻编织站800的轨道盘200 周向移动。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包括底座盘柱107和底座101,底座101和底座盘柱107均沿着编织站800的轴向延伸,底座盘柱107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底座101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底座盘柱107与底座101相固定设置,底座101的直径远大于底座盘柱107的直径,底座盘柱107与底座101同轴设置。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搁置在支撑板901上,底座盘柱107穿过环形轨道904伸入框架 900内,编织站800夹持底座盘柱107、并周向旋转,以带动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包括夹子段801,夹子段801设置在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 一侧、并可绕着编织站800的轴线周向旋转,夹子段801上设有夹子8011,夹子8011夹持底座盘座107,以带动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还包括电机902,电机902用于驱动编织站800 的周向顺时针旋转和周向逆时针旋转。

在三维编织过程中,编织站驱动储纱器的过程如下:

(1)驱动某一个编织站的夹子移动到指定储纱器的位置;

(2)夹子伸出,夹住该储纱器的底座盘柱;

(3)编织站旋转,夹子跟随编织站旋转,带动夹子夹持的储纱器旋转;

(4)当储纱器到达到指定位置后,缩回夹子,完成储纱器的移动。

实施例三

如图2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编织设备1000的大容量储纱器100, 该大容量储纱器100包括储纱管108、纱线传递单元500和张力调节单元600,纱线传递单元 500用于将储纱管100上的纱线自储纱管100传递至编织面上,张力调节单元600用于在纱 线传递过程中进行纱线张力的调节,以令纱线在张力作用下进行退绕。通过设置纱线传递单 元和张力调节单元,

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上过线轮104设置 在储纱器1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纱线 自储纱管108通过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传递至编织面。

本实施例中,该储纱器100还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储纱管108、纱线传递单元500和张力 调节单元600的底座101,底座101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底座101内部中空设置以形成中空内部110,储纱管108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并与底座101同轴设置,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 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呈圆柱状,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贯穿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 和对应第二侧面、并与储纱器100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以在第一侧面111上形成贯穿部1111, 贯穿部1111呈矩形弯折的光滑曲面,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 1111上,并位于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 上。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固定设有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 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 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向远离编织面一端延伸,上过线轮104安装在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的 朝向储纱器100外部一侧,以固定安装上过线轮104。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固定设有滑块1051和与滑块 1-51相配合设置的滑块直线轴承106,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均位于底座101的第一 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并均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并与底座101的第一侧面的未贯 穿部分光滑过渡,滑块1051与滑块直线轴承106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下过线轮104安装在滑块1051上,下过线轮105可在纱线张力作用下向编织面一端滑动,由于下过线 轮105、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相互固定连接,下过线轮105在纱线张力作用下向编 织面一端滑动时,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也共同朝向编织面一端滑动。

实施例四

如图2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多个上过线轮104和多个下过 线轮105,各上过线轮104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各下过线轮105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在中轴面上的投影交错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各上过线轮104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 的贯穿部1111上,各上过线轮104处于同一径面上,并与第一侧面111的未贯穿部分处于同 一光滑曲面上。

本实施例中,各下过线轮105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 的贯穿部1111上,各下过线轮105处于同一径面上,并与第一侧面111的未贯穿部分处于同 一光滑曲面上。

本实施例中,纱线自储纱管108上传递至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纱线在 各上、下过线轮上形成蛇形走向。

实施例五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断线检测系统 300,该断线检测系统300包括断线检测片301和接近传感器302,断线检测片301设置在三 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储纱器100上,接近传感器302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轨 道盘200上;在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离开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 当储纱器100发生断线,断线检测片301落入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接近传感器302感 应到断线检测片301,判定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发生断线。通过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上设 置断线检测系统,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可实现实时断线检测功能,在编织过程中,只要有任 何一个储纱器出现断线情况,断线检测系统均可检测到这一断线情况、可使自动三维编织设 备停止运行并发出警报。

本实施例中,在编织过程中,储纱器100可在电机的作用下沿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同时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可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 片301和接近传感器302位于轨道盘302的同一侧;在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 纱线的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完全离开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此时,接近传感器302 检测不到断线检测片301,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正常运行;当储纱器100发生断线时,断 线检测片30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回落至原位、落入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此时,接近 传感器302感应到断线检测片301,判定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发生断线。

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包括底座101和底座下盘103,底座101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呈镂空状,以构成储纱器100的支撑骨架,以固定储纱器100的储纱管108、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等,底座下盘103设置在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侧,底座盘 柱107垂直穿过底座下盘103、端部与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以固定底座 下盘103。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部分夹持在底座101和底座下盘103之间,并且储纱器100可 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旋转,断线检测片301设置在储纱器100的底座101内部、位于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接近传感器302设置在轨道盘200的未被夹持区域、位于轨道盘2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底座盘102,底座盘102用以支撑固定底 座101,底座盘102和底座101相固定连接、并同轴设置,底座101呈镂空的圆柱状,底座盘102、底座下盘103、轨道盘200均呈圆饼状,底座101、底座盘102的直径相等,底座101、 底座盘102、轨道盘200、底座下盘103四者平行设置,底座101和底座下盘103分别设置在 底座盘102的两侧,底座盘柱107垂直穿过底座下盘103的中心、并与底座盘102的远离编 织面一端相固定,底座盘102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与底座101相固定;轨道盘200部分夹持在 底座盘102和底座下盘103之间。

实施例六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还包括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用于将储纱器100中的纱线在电机109的驱动下传递至编织面,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均设置在底座101的镂空内部,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 内部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底座101内部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纱线呈波浪 状分别缠绕在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以使得纱线在张力的作用下可进行退绕。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设置在底座101的镂空内部、位于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 的一端,同时位于上过线轮104的远离编织面一侧,下过线轮105固定在断线检测片301的 靠近编织面的一端,断线检测片3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置有下过线轮301,对应远离编织 面的一端与底座101的内部相接触;在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依次缠绕在上过 线轮104、下过线轮105的纱线的作用下沿着储纱器的轴向向上过线轮104一侧提升,即,向编织面一侧提升。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均位于底座101的外周曲面 上、与底座101的外周曲面相光滑过渡,并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和上过线轮104可设置在底座101的外周曲面的不同侧, 优选的,断线检测片301、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同轴设置,其轴线与储纱器1000的 轴线平行。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的靠近编织面的一端设置有滑块直线轴承106,用于固定 安装下过线轮105,滑块直线轴承106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断线检测片301相固定连接,对 应靠近编织面一端与下过线轮105相固定连接;断线检测片301、滑块直线轴承106、上过线 轮104、下过线轮105均位于底座101的外周曲面上,并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优选的, 断线检测片301、滑块直线轴承106、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同轴设置,其轴线与储纱 器1000的轴线平行。

实施例七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302设置在轨道盘200未被夹持区域内,接近传感器302的一端与轨道盘200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与轨道盘200相垂直方向向编织面一侧延伸,接近传感器302朝向断线检测片301一端设有用于检测断线检测片301的工作面3021,工作面3021与轨道盘200相垂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工作面302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平齐, 工作面3021与断线检测片301之间的直线距离处于工作面3021的感应范围内;正常编织过 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 高于工作面302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设有多个接近传感器302,各接近传感器302绕着轨道盘200 周向设置,并关于轨道盘200中心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还设有接近传感器座,接近传感器座通过螺钉结构与轨道盘 200相固定连接,接近传感器200安装在接近传感器座上,并通过螺钉结构与接近传感器座 相固定连接,以使得接近传感器200固定在轨道盘200上。

实施例八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向 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高于接近传感器302的工作面3021的靠 近编织面一端,断线检测片301离开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接近传感器302未检测到断 线检测片301,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中,当储纱器100发生断线情况,断线检测片30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落至原 位,落入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接近传感器302的 工作面302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平齐,接近传感器302感应到断线检测片301,产生断线信 号,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单片机采集到该断线信号,将该断线信号发送至三维自动编织 设备1000的上位机,上位机停止发送编织指令,并发出警报,提示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 发生断线。

实施例九

如图7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储纱器位置检 测系统400,该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400包括信号圈401和位置检测传感器402,信号圈401 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储纱器100上,位置检测传感器402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 备1000的轨道盘200上,编织过程中,信号圈401随着储纱器100移动到指定位置时,信号 圈401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的感应区,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检测到信号圈401,判定储纱器100到达指定位置。通过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上设置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不仅实现了储纱器位置检测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该检测系统得知任一编织单元中当前储纱器的数量和储 纱器的排列位置情况,并且可实施监测当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的整体排列情况和排 列位置。

本实施例中,信号圈401随着储纱器100在电机的作用下共同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 动,信号圈401和位置检测传感器402处于轨道盘200的同一侧,编织过程中,信号圈401 随着储纱器100移动到指定位置时,信号圈401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的感应区,位置检 测传感器402检测到信号圈401,判定储纱器100到达指定位置,提示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 可以进行下一编织程序;信号圈401随着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移动到非指定位置时,信号圈 401离开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的感应区,判定储纱器100未到达指定位置。

实施例十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包括底座101,底座101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底座101呈镂空状,以构成储纱器100的支撑骨架,以固定储纱器100的储纱 管108、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等,以用于纱线的退绕,信号圈401设置在底座101的 远离编织面一侧,轨道盘200部分夹持在底座101和信号圈401之间,位置检测传感器402 设置在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一侧,信号圈401和位置检测传感器402均位于轨道盘200 的远离编织面一侧,以使得储纱器100位于指定位置时,信号圈401能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 402的感应区。

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还包括底座盘柱107,底座盘柱107的一端与底座101的远离 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并穿过信号圈401,以固定信号 圈401,信号圈401与底座盘柱107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呈镂空的圆柱状,底座盘柱107呈圆柱状,信号圈401呈圆环状, 底座101、底座盘柱107和信号圈401三者同轴设置;优选的,信号圈401的直径不大于底座101的直径,信号圈401的内径与底座盘柱107的直径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底座盘102,底座盘102与底座101相固 定连接,并同轴设置,以支撑固定底座101,底座盘102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与底座101相固定连接,底座盘102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底座盘柱107相固定连接。底座盘柱107的一端与底座盘102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并穿过信号圈401。底座盘102、 轨道盘200均呈圆饼状,底座盘102、轨道盘200和信号圈401三者平行设置,轨道盘200 部分夹持在底座盘102和信号圈401之间。

本实施例中,信号圈401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设有用于支撑固定信号圈的底座下盘103, 底座下盘103与信号圈401同轴设置、并与信号圈401相固定连接,底座盘柱401的一端与 底座盘102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并穿过信号圈401和底座下盘103; 底座下盘103的直径与信号圈401的直径相等。

实施例十一

如图7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位置检测传感器402设置在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 一端、轨道盘200的未被夹持区域内,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沿着轨道盘200的径向延伸,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朝向信号圈401的一端设有用于检测信号圈401的检测面4021。

本实施例中,位置检测传感器402可以为现有技术的任意传感器,例如接近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检测面402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不低于信号圈4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检测 面402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不高于信号圈4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检测面4021与信号圈200 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处于检测面4021的感应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设有多个位置检测传感器402,各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绕着 轨道盘200周向间隔设置。

实施例十二

如图7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编织过程中,储纱器100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 电机的作用下沿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当储纱器100移动到指定位置处时,信号圈401 进入对应位置检测传感器402的感应区,对应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检测到信号圈402,产生 到达信号,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单片机采集该到达信号,判定储纱器100到达指定位置, 单片机发出下一步编织程序指令。

本实施例中,当对应位置检测传感器402未检测到信号圈402,单片机未采集到到达信 号,判定储纱器100未到达指定位置,控制储纱器100继续移动直至到达指定位置,或者发 出报警,提示用户对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进行维修。

实施例十三

如图9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旋转定位系统700, 该旋转定位系统700包括旋转码盘705和旋转定位传感器706,旋转码盘705可周向旋转式 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编织站上,旋转定位传感器706固定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 编织站上,编织过程中,旋转码盘705随着编织站共同绕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旋转定位 传感器706检测旋转码盘705所旋转的角度以确定编织站旋转角度,当旋转定位传感器706 检测到所设定的旋转角度,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停止旋转。

本实施例中,旋转码盘705上设有开孔,旋转码盘随着编织站共同绕编织站的轴线周向 旋转的过程中,旋转定位传感器706通过检测开孔以确定旋转码盘705所旋转的角度,从而 控制编织站和旋转码盘705停止旋转。旋转定位传感器706可采用光电传感器或其他能实现 检测开孔的传感器。

实施例十四

如图9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旋转码盘705包括圆环状的定位码盘7051,定位码盘7051与编织站同轴设置,旋转定位传感器706包括定位传感器7061,定位码盘7051上设有一个定位孔7054,编织过程中,定位码盘7051随着编织站共同绕着定位码盘7051的轴线周向旋转,当定位传感器7061检测到定位码盘7051的定位孔7054时,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停止旋转。

本实施例中,定位传感器7061设置在定位码盘7051的内侧,定位传感器7061上设有两 个定位工作部7065,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上下相对设置,定位码盘7051设置在两个定位工 作部7065的上下间隙中,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相互配合以检测定位码盘7051上的定位孔 7054。当定位传感器7061检测到定位孔7054,定位传感器7061判定编织站旋转到位,三维 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停止旋转。

本实施例中,定位传感器7061呈水平放置的U型结构,U型定位传感器7061的开口水 平朝向定位码盘7051,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均设置在U型定位传感器7061的开口端,两个 定位工作部7065上下相对设置,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之间的上下间隙构成了U型定位传感 器7061的开口,定位码盘7051位于U型定位传感器7061的开口内。

本实施例中,定位码盘7051上的定位孔7054的长度范围为1-4mm,宽度范围为0.5-2mm。

本实施例中,该旋转定位系统700还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定位码盘7051和定位传感器7061 的探测底板704和码盘隔离圈702,探测底板704与编织站的轴线相垂直设置,码盘隔离圈 702呈圆筒状,码盘隔离圈702的内部中空,并且其中空内部贯穿码盘隔离圈702的上下两 侧面,码盘隔离圈702与编织站同轴设置,并设置在探测底板704的上方,定位码盘7051设 置在码盘隔离圈702的中空内部,定位码盘7051与码盘隔离圈702相固定连接、并与码盘隔 离圈702同轴设置,定位传感器7061的底部与探测底板704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探测底板704上设有定位传感器底座7063,定位传感器底座7063分别与 探测底板和定位传感器7061相固定连接,以令定位传感器7063固定在探测底板704上。

本实施例中,编织站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探测底板704水平放置。

本实施例中,码盘隔离圈702的下方设有同等直径的码盘支架下圈703,码盘支架下圈 703呈圆圈状,并与码盘隔离圈702同轴连接,码盘支架下圈703的下端搁置在探测底板704 上。

本实施例中,码盘隔离圈702的上方设有同等直径的码盘支架上盖701,码盘支架上盖 701的下端与码盘隔离圈702同轴连接,码盘隔离圈702的内部还设有码盘支架7053,码盘 支架7053分别与码盘隔离圈702的内周和定位码盘7051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码盘支架上盖701和探测底板704上均设有相对应的通孔,用于安装旋转 轴,旋转轴、通孔和编织站均同轴设置,旋转轴旋转带动码盘支架上盖701、码盘隔离圈702、 码盘支架下圈703和定位码盘7051共同旋转。

实施例十五

如图9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旋转码盘705还包括呈圆环状的计数码盘7052,旋转定位传感器706还包括计数传感器7062,计数码盘7052上设有沿着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计数孔7055。编织过程中,计数码盘7052随着编织站共同绕着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当计数传感器7062检测到所设定数量的计数码盘7052的计数孔7055时,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旋转速度减小。

本实施例中,计数传感器7062设置在计数码盘7052的内侧,计数传感器7062上设有两 个计数工作部7066,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上下相对设置,计数码盘7052设置在两个计数工 作部7066的上下间隙中,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相互配合以检测计数码盘7052上的计数孔 7055的个数。当计数传感器7062检测到所设定数量的计数孔7055时,计数传感器7062判 定编织站旋转了指定角度,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旋转速度降低。

本实施例中,计数传感器7062呈水平放置的U型结构,U型计数传感器7062的开口水 平朝向计数码盘7052,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均设置在U型计数传感器7062的开口端,两个 计数工作部7066上下相对设置,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之间的上下间隙构成了U型计数传感 器7062的开口,计数码盘7052位于U型计数传感器7062的开口内。

本实施例中,计数码盘7052上的计数孔7055的长度范围为1-4mm,宽度范围为0.5-2mm。

本实施例中,计数码盘7052同轴设置在码盘隔离圈702的中空内部、并位于定位码盘 7051的上方,计数码盘7052与定位码盘7051直径相等,计数码盘7052高于定位传感器7061 的定位工作部7065的最顶端,定位码盘7051低于计数传感器7062的计数工作部7066的最 低端。

本实施例中,计数传感器7062的底部与探测底板704相固定连接,计数码盘7052经码 盘支架7053与码盘隔离圈702的内周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探测底板704上设有计数传感器底座7064,计数传感器底座7064分别与 探测底板704和计数传感器7062相固定连接,以将计数传感器7062固定在探测底板704上。

本实施例中,旋转定位传感器706包括多个定位传感器7061和一个计数传感器7062, 各定位传感器7061周向间隔分布在码盘隔离圈702内,计数传感器7062可设置在任意两个 定位传感器7061之间。

实施例十六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探测底板704上设有两个定位传感器7061,两个定位传感 器7061设置在探测底板704的同一条直径上,并关于探测底板704中心对称。

本实施例中,计数传感器7062设置在两个定位传感器7061之间。

实施例十七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探测底板704上设有三个定位传感器7061,各定位传感器 7061之间间隔120゜设置,并关于探测底板704中心对称。

本实施例中,计数传感器7062设置在任意两个定位传感器7061之间。

实施例十八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探测底板704上设有四个定位传感器7061,各定位传感器 7061之间间隔90゜设置,并关于探测底板704中心对称。

本实施例中,计数传感器7062设置在任意两个定位传感器7061之间。

实施例十九

如图9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编织过程中,编织站在离合控制系统的控制下绕着编 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定位码盘7051和计数码盘7052随着编织站共同绕着编织站的轴线周 向旋转,三者的旋转速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旋转过程中,计数传感器7062检测经过计数传感器7062的计数工作部7065 的计数码盘7052的计数孔7055,当计数传感器7062检测到所设定数量的计数孔7055时, 判定编织站旋转了设定角度,计数传感器7062向单片机发出信号,单片机控制编织站旋转速 度降低。

本实施例中,当编织站旋转速度降低后,定位码盘7051随之速度同样降低,定位传感器 7061检测经过定位传感器7061的定位工作部7065的定位码盘7051的定位孔7054,当设定 的定位传感器7061检测到定位孔7054后,定位传感器7061向单片机发出信号,单片机判定 编织站旋转到位,控制编织站停止旋转。

实施例二十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编织站800, 该编织站800包括夹子段801和旋转定位系统700,夹子段801上设有用于夹持三维自动编 织设备1000的储纱器100的夹子8011,夹子8011可随着夹子段801共同绕着编织站800的 轴线周向旋转,旋转定位系统700用于控制夹子段801旋转到指定位置。

本实施例中,夹子段801、旋转定位系统700与编织站800同轴设置,编织过程中,夹子8011夹持储纱器100进行周向旋转,当旋转定位系统700判定夹子8011旋转到指定位置,夹子8011停止旋转。

本实施例中,该编织站800还包括旋转轴802,旋转轴802位于编织站800的中心,沿着编织站8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旋转轴802分别穿过夹子段801和旋转定位系统700,离 合控制系统805控制旋转轴802周向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和停止转动,旋转轴802带动 夹子段801和旋转定位系统700进行周向旋转。

本实施例中,旋转轴802自靠近编织面一端向远离编织面一端依次穿过夹子段801和旋 转定位系统700,旋转轴802可进行周向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和停止转动,旋转轴802 带动夹子8011和旋转定位系统700进行周向旋转。

本实施例中,旋转轴802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伞齿807。

实施例二十一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夹子段801包括夹子安装板8012,夹子安装板8012 与编织站800的轴线相垂直设置,夹子8011固定安装在夹子安装板8012上,旋转轴802穿 过夹子安装板8012的中心、并带动夹子安装板8012周向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本实施例中,夹子8011沿着编织站800的径向固定在夹子安装板8012上,并可沿着编 织站800的径向伸缩,夹子8011沿着编织站800的径向向外伸出时,夹持储纱器100,并带着储纱器100共同绕编织站800的周向旋转;夹子8011沿着编织站800的径向向内回缩时,松开储纱器100,停止周向旋转。

本实施例中,旋转轴802带动夹子安装板8012旋转,由于夹子固定安装在夹子安装板 8012上,夹子随着夹子安装板8012共同旋转。旋转轴802开始旋转时,夹子8011和夹子安装板8012随着旋转轴802共同周向旋转,夹子8011沿着编织站800的径向向外伸出,夹持 储纱器100,并带着储纱器100共同绕编织站800的周向旋转;旋转轴802停止旋转时,夹 子8011和夹子安装板8012停止周向旋转,夹子8011松开储纱器100,并沿着编织站800的 径向向内回缩。

本实施例中,夹子段8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编织站电机804,编织站电机804控制 夹子8011的径向伸缩。夹子8011上设有沿着编织站800径向延伸的齿条8013,夹子安装板 8012上还设有与齿条8013相配合设置的夹子齿轮8014,夹子齿轮8014和齿条8013相配合 以控制夹子8011的径向伸缩,编织站电机804通过控制夹子齿轮8014以控制夹子8011的径 向伸缩。

本实施例中,夹子段801还包括微动开关,微动开关用于指示夹子8011伸出和缩回的端 点。

本实施例中,夹子段801设有多个夹子8011,各夹子8011等角度周向间隔分布;优选 的,夹子段801上设有四个夹子8011,各夹子8011之间间隔90゜设置,并关于旋转轴802对称设置。

实施例二十二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包括离合控制系统805,离合控制系统805包括如下三种状态:

(1)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电机相连接,控制旋转轴802周向顺时针旋转;

(2)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电机相连接,控制旋转轴802周向逆时针旋转;

(3)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电机相断开,控制旋转轴802停止旋转。

实施例二十三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包括动力控制系统,动力控制系统包括 如下三种状态:

(1)控制旋转轴802周向顺时针旋转;

(2)控制旋转轴802周向逆时针旋转;

(3)控制旋转轴802停止旋转。

实施例二十四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还包括轨道盘200,轨道盘200位于编织站8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轨道盘200的靠近编织面的一端设有用于检测储纱器100断线的接近传感器302,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设有用于检测储纱器100移动到位的位置检测传感器402;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的中心、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提环803,提环803沿着编织站 800的轴向延伸,用于维修时提出和放置编织站800。

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还包括导电滑环806,导电滑环806的一端与旋转定位系统804 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编织站的轴向延伸、与离合控制系统805相固定连接,用于旋转轴 802、夹子段801和旋转定位系统804的供电。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 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 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 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 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