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内支撑、逆做法立柱垂直度控制器

内支撑、逆做法立柱垂直度控制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支撑、逆做立柱垂直度控制器,属于建筑施工设备的技术领域。主要技术方案为:底板和顶板用四根柱子连接,底板和顶板互相平行,平行间距大于2000mm,每根柱子下设有一个液压支撑腿,底板和顶板中心各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圆洞,下层圆洞与套筒连接,在底板上部与顶板下部的圆洞圆周均匀设置四个液压顶,在液压顶前部设置夹板,在液压顶上设置标尺,顶板下设有水准气泡,底板上设有液压控制台和液压泵,顶板上设置混凝土浇筑平台。应用证明:由于液压顶上设有精确至1mm的标尺,上下液压顶顶出的偏差可控制在1mm以内,底板与顶板间距大于2000mm,因此立柱的垂直度偏差可控制在0.5‰以内,能有效控制立柱的垂直度要求。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2-15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E04G21/1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0923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5-11-25

    授权

    授权

  • 2014-03-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4G21/18 申请日:201309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2-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设备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内支撑、逆做立柱垂直度控制器,主要用于内支撑、逆做法立柱垂直度的控制。 

背景技术

内支撑、逆做法施工时,立柱垂直度要求较高,尤其是逆做法施工时,垂直度的控制决定着施工的成败,因此垂直度的控制尤为重要。 

传统施工中,垂直度较难控制,一般是用经纬仪来控制立柱下放过程中的垂直度,但在最终立柱下至设计标高时,垂直度纠偏较难,垂直度无法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针对传统施工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内支撑、逆做法立柱垂直度控制器,从而能有效控制立柱的垂直度到达施工要求。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由底板(1)、顶板(2)、柱子(3)、液压支撑腿(4)、套筒(5)、护筒(6)、液压顶(7)、夹板(8)、立柱(9)、水准气泡(10)、液压控制台(11)和液压泵(12)构成的内支撑、逆做法立柱垂直度控制器,底板(1)和顶板(2)用四根柱子(3)连接,底板(1)和顶板(2)互相平行,底板(1)和顶板(2)平行间距大于2000mm,每根柱子(3)下设有一个液压支撑腿(4),用于场地不平整时调整水平度,确保底板(1)和顶板(2)均水平;顶板(2)下设有水准气泡(10),用于检查顶板(2)是否水平;底板(1)和顶板(2)中心各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圆洞,套筒(5)连接于底板(1)的圆洞口圆周边缘上,灌注桩成孔时所用的护筒(6)置于套筒(5)内,通过量取套筒(5)与护筒(6)的间距进行垂直度定位,使圆洞、套筒(5)与护筒(6)为同一轴线;底板(1)上部与顶板(2)下部的圆洞圆周四方均匀设置四个液压顶(7),每个液压顶(7)到圆洞轴心的距离相等,每个液压顶(7)前部设有夹板(8),顶板下四个和底板上四个液压顶(7)共同作用夹紧立柱(9),每个液压顶(7)上设置有标尺,用于显示每个液压顶(7)伸出长度,并保持每个液压顶(7)伸出长度一致;底板(1)上设有液压控制台(11)和液压泵(12),液压控制台(11)和液压泵(12)与所有液压顶(7)连接,用于控制和提供液压顶(7)的运动和动力。 

所述夹板(8)设置成平板或弧形板。 

所述顶板(2)上的柱子处设有四个吊圈(13),用于吊运、移动本控制器。 

所述底板(1)和顶板(2)之间连接爬梯(14),顶板(2)四周设置围栏(15)。 

所述顶板(2)上设有凝土浇筑平台,用于浇筑混凝土工作。 

技术原理是:底板(1)和顶板(2)互相水平平行,底板(1)通过每根柱子(3)下设有的液压支撑腿(4)来调节底板(1)的水平度,顶板(2)通过顶板(2)下底面上设有的水准气泡(10)检查顶板(2)是否水平,从而保证底板(1)和顶板(2)互相水平平行。其次,底板(1)和顶板(2)中心各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圆洞,并且两个圆洞都在同一轴线上,通过量取套筒(5)与护筒(6)的间距进行定位,使圆洞、套筒(5)与护筒(6)为同一轴线,底板(1)上部与顶板(2)下部的圆洞圆周四方均匀设置四个液压顶(7),每个液压顶(7)到圆洞轴心的距离相等,每个液压顶(7)前部设有夹板(8),顶板下四个和底板上四个液压顶(7)共同作用夹紧立柱(9),通过液压顶(7)上设有精确至1mm的标尺,控制八个液压顶(7)以同样的伸长度共同挤紧立柱(9),由此上下液压顶(7)顶出的偏差可控制在1mm以内,顶板(2)间距大于等于2000mm,所以,立柱(9)的垂直度可控制在0.5‰左右,能有效保证立柱(9)的垂直度要求。 

其中所述的夹板(8)为可更换的设置方式,当浇筑方形立柱时,使用平板型夹板,当浇筑圆柱立柱时,使用圆弧型夹板。 

所述顶板(2)上的柱子(3)处设有四个吊圈(13),用于吊运、移动本控制器。 

所述底板(1)和顶板(2))之间连接爬梯(14),顶板(2)四周设置围栏(15),便于人工在顶板(2)上进行浇筑施工作业。 

所述顶板(2)上设有凝土浇筑平台,用于浇筑混凝土工作。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省了工程耗时。 

本发明应用证明:由于液压顶上设有精确至1mm的标尺,上下液压顶顶出的偏差可控制在1mm以内,底板与顶板间距大于2000mm,因此立柱的垂直度偏差可控制在0.5‰以内,能有效控制立柱的垂直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内支撑、逆做法立柱垂直度控制器的侧视方向立体图。 

图2本发明内支撑、逆做法立柱垂直度控制器的仰视方向立体图。 

图3本发明内支撑、逆做法立柱垂直度控制器的立体图。 

图中,1为底板,2为顶板,3为柱子,4为液压支撑腿,5为套筒,6为护筒,7为液压顶,8为夹板,9为立柱,10为水准气泡,11为液压控制台,12为液压泵,13为吊圈,14为爬梯,15为围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底板1、顶板2、柱子3、液压支撑腿4、套筒5、护筒6、液压顶7、夹板8、立柱9、水准气泡10、液压控制台11和液压泵12构成的内支撑、逆做法施工时垂直度控制器,其底板1和顶板2用四根柱子3连接,底板1和顶板2互相平行,底板1和顶板2平行间距大于2000mm,每根柱子3下设有一个液压支撑腿4,用于场地不平整时调整水平度,确保底板1和顶板2均水平;顶板2下设有水准气泡10,用于检查顶板2是否水平;底板1和顶板2中心各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圆洞,套筒5连接于底板1的圆洞口圆周边缘上,灌注桩成孔时所用的护筒6置于套筒5内,通过量取套筒5与护筒6的间距进行垂直度定位,使圆洞、套筒5与护筒6为同一轴线;底板1上部与顶板2下部的圆洞圆周四方均匀设置四个液压顶7,每个液压顶7到圆洞轴心的距离相等,每个液压顶7前部设有夹板8,顶板下四个和底板上四个液压顶7共同作用夹紧立柱9,每个液压顶7上设置有标尺,用于显示每个液压顶7伸出长度,并保持每个液压顶7伸出长度一致;底板1上设有液压控制台11和液压泵12,液压控制台11和液压泵12与所有液压顶7连接,用于控制和提供液压顶7的运动和动力。

进一步的,所述夹板8设置成平板或弧形板。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2上的柱子处设有四个吊圈13,用于吊运、移动本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1和顶板2之间连接爬梯14,顶板2四周设置围栏15。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2上设有凝土浇筑平台,用于浇筑混凝土工作。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内支撑、逆做法立柱垂直度控制器,用于浇灌立柱为正方体的情形,其结构为:底板1和顶板2用四根柱子3连接,底板1和顶板2互相平行,平行间距为2000mm,每根柱子3下设有一个液压支撑腿4,用于场地不平整时调整水平度,确保底板1和顶板2均水平;底板1和顶板2中心各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圆洞,套筒5连接于底板1的圆洞口圆周边缘上,通过量取套筒5与护筒6的间距定位,使圆洞与护筒6为同一轴线;在底板1上部与顶板2下部的圆洞圆周均匀设置四个液压顶7,液压顶7与圆洞中心距离相等;在液压顶7前部设置夹板8,夹板8为平板,用于夹紧方立柱9;在液压顶7上设置有精度为1mm的标尺,可目视液压顶伸出长度;顶板2下设有水准气泡10,用于检查顶板2是否水平;底板上设有液压控制台11和液压泵12,液压控制台11和液压泵12与所有液压顶连接,用于控制液压顶7运动;顶板2上部可作为混凝土浇筑平台,用于浇筑混凝土工作;在顶板2上的柱子3处设有四个吊圈13,用于吊运、移动本控制器;底板1和顶板2之间连接爬梯14,顶板2四周设置围栏15。

如图3所示,工作原理为:在内支撑、逆做法施工时,外露部分立柱9采用工具式立柱,工具式立柱为与浇灌立柱匹配的正方体,工具式立柱长度以不穿出顶板为准,在地面上,工具式立柱与下部立柱用螺栓连接好,启动液压泵12,控制液压顶7夹紧工具式立柱,观察标尺的刻度,并实时调整到标尺刻度相等,刻度误差可控制在1mm以内,此时,表明工具式立柱的直线度满足要求。待立桩桩浇筑完,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拆除工具式立柱,用于下一个立柱垂直度调整。

实施例2:

一种内支撑、逆做法立柱垂直度控制器,用于浇灌立柱为钢管立柱的情形,其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底板1与顶板2的平行间距为2500mm,液压顶7前部的夹板8为弧形板,工具式立柱为与浇灌立柱匹配的钢管立柱。

应用证明:由于液压顶上设有精确至1mm的标尺,八个液压顶挤紧立柱后,上下液压顶顶出的偏差可控制在1mm以内,底板与顶板间距大于等于2000mm,因此立柱的垂直度可控制在0.5‰以内,能有效控制立柱的垂直度到达要求。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