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利用麻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一种利用麻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麻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将麻竹株行距按照3m×4m~5m×6m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麻竹生长的区域,抚育麻竹3~4年,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持续遏制薇甘菊。本发明提供的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除了能够完全遏制薇甘菊生长,控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还能收获麻竹的竹材、竹笋及其加工的制品、产品;且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行、易推广的特点;生态效益、观赏价值显著,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9-0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22/60 专利号:ZL2014104346598 申请日:20140829 授权公告日:2019062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9-06-21

    授权

    授权

  • 2015-03-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0 申请日:201408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2-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麻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属于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薇甘菊为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200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其为世界上危害严重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13年1月9日再次被中国政府公告确定为唯一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植物。目前采取的化学防治、天敌资源利用防治、人工拔除防治、防控薇甘菊的措施,虽然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治标不治本,薇甘菊仍在复发、扩散、蔓延。

尽管已有发明专利申请“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CN201210533086)”,其选用红薯Ipomoea batatas结合除草剂“灭草松”防控薇甘菊,但毕竟红薯适宜种植区域多为农地,且为相对肥沃的熟地,而山地、生地不易种植,再有红薯适宜范围窄,且对薇甘菊持续控制能力有限,一到冬季藤蔓会枯萎,需要不断更新种植,这给薇甘菊的持续防治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有该项发明或多或少需要使用化学农药,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压力。另一项发明专利申请“一种完全遏制恶性杂草薇甘菊新个体生长的方法(CN200510033305)”,虽也涉及薇甘菊替代控制,选用的是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替代控制薇甘菊,且幌伞枫虽然能够一定程度控制薇甘菊,但由于幌伞枫最大的价值在于观赏,属于风景园林植物,规模化应用于替代控制薇甘菊,其成本投入相对较大,难以推广应用;再有,发生薇甘菊的区域立地条件,并非完全适合种植幌伞枫。除此之外,也就是本发明人曾提出的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201410343674.1)”,其同样涉及薇甘菊替代控制,选用的是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 (Munro) Kurz替代控制薇甘菊,同样也存在发生薇甘菊的区域立地条件,并非完全适合种植勃氏甜龙竹的现实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早从2008年开始调研、试验,以尝试筛选出用薇甘菊发生区的各种经济植物来替代控制薇甘菊,结果发现利用麻竹抚育3~4年,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持续遏制薇甘菊。而且在持续控制薇甘菊的同时,还能收获麻竹木材及其加工的制品、产品;还能收获麻竹的竹材、竹笋及其加工的制品、产品;且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行、易推广的特点;生态效益、观赏价值显著,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可见,研制出本发明,对持续防控薇甘菊而言,意义深远、贡献较大。

于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麻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麻竹苗按3×4m~5×6m的株行距,于当年6~7月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麻竹生长的区域,抚育麻竹3~4年,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所述适宜麻竹生长的区域是指:具有麻竹生长自然地理条件的区域,该区域海拔150~ 1900m,年平均气温为17~22.5℃,极端低温为-4℃,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大于900mm,年平均湿度大于75%,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pH为4.5~7.5的沙质土或砂质黄土壤、红土壤、黄红土壤,土壤肥沃、湿润、深厚、排水良好。

所述麻竹苗为1年生优良种苗。

所述抚育麻竹3~4年是指:麻竹苗下地种植后,连续生长3~4年,并于每年的3月、5月、8月各进行1次除草、松土、施肥,年底再除草1次;3~4年后,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通常麻竹喜温暖湿润,不耐严寒,因此,只能在年平均气温为17~22.5℃,极端低温为-4℃,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忌重霜,年平均降水量大于900mm,年平均湿度大于75%的水湿条件较好的山谷、山麓和山腰地带种植;麻竹生长地带的土壤条件为:土壤肥沃、湿润、深厚和排水良好,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且pH为4.5~7.5的酸性、微酸性或中性的沙质土或砂质黄壤、红壤、黄红壤最宜,土壤干燥瘠薄、石砾多或过于粘重的均不适于种植麻竹;麻竹生长的地形条件为海拔150~1600m,南部河谷地区可高至1900m,选择造林地时要注意高山地区、干燥多风的山脊、山坡和容易积水的地带均不适合,忌积水、干旱。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通过上述方案,可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麻竹生长的区域内,种植麻竹并抚育3~4年后,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持续遏制薇甘菊。另,本发明还具有能收获麻竹的竹材、竹笋及其加工的制品、产品;且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行、易推广的特点;生态效益、观赏价值显著,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薇甘菊盖度及麻竹郁闭度变化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1)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麻竹生长的区域,该区域海拔150m,年平均气温为22.5℃,极端低温为-4℃,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大于900mm,年平均湿度大于75%,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pH为4.5的沙质土,土壤肥沃、湿润、深厚、排水良好;

2)将1年生优良麻竹苗按3×4m的株行距,于当年6月种植在步骤1)的区域内,连续生长3年,并于每年的3月、5月、8月各进行1次除草、松土、施肥,年底再除草1次;3年后,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实施例2

1)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麻竹生长的区域,该区域海拔1900m,年平均气温为17℃,极端低温为-4℃,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大于900mm,年平均湿度大于75%,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pH为7.5的砂质黄红土壤,土壤肥沃、湿润、深厚、排水良好;

2)将1年生优良麻竹苗按5×6m的株行距,于当年7月种植在步骤1)的区域内,连续生长4年,并于每年的3月、5月、8月各进行1次除草、松土、施肥,年底再除草1次;4年后,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实施例3

1)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麻竹生长的区域,该区域海拔1600m,年平均气温为20℃,极端低温为-4℃,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大于900mm,年平均湿度大于75%,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pH为5.5的砂质黄土壤,土壤肥沃、湿润、深厚、排水良好;

2)将1年生优良麻竹苗按4×5m的株行距,于当年6月种植在步骤1)的区域内,连续生长4年,并于每年的3月、5月、8月各进行1次除草、松土、施肥,年底再除草1次;4年后,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实施例4

1)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麻竹生长的区域,该区域海拔1500m,年平均气温为21℃,极端低温为-4℃,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大于900mm,年平均湿度大于75%,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pH为6.5的红土壤,土壤肥沃、湿润、深厚、排水良好;

2)将1年生优良麻竹苗按5×5m的株行距,于当年7月种植在步骤1)的区域内,连续生长3年,并于每年的3月、5月、8月各进行1次除草、松土、施肥,年底再除草1次;3年后,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为表明本发明利用麻竹控制薇甘菊的效果,下面通过具体试验加以证明。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陇川县(云南省林业科学院薇甘菊除治示范地),面积5亩,原本是一块废弃撂荒农地,优势植物为薇甘菊,其平均盖度达70%。试验地所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分明。每年5至10月是雨季,11月至来年4月是旱季。历年平均气温18.9℃,降雨量1595mm,日照数2316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9%。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30m/s。历年平均降雨量1595mm,年均降雨日166天,终年无雪。土壤疏松,多为红壤,完全适宜薇甘菊生长、繁殖,且属于麻竹适宜种植区。

1.2替代控制试验

2009年6月,选取1年生优质麻竹苗,按照4m×5m株行距种植试验地。种植当年下底肥,以后每年年底追肥1次。种植后对麻竹幼苗进行人工抚育,清除麻竹苗周围杂草,使其不被覆盖;每年3月、5月、8月除草、松土、施肥各进行1次,年底再除草1次;逐年在薇甘菊的生长旺盛期的7月,调查麻竹郁闭度,以及薇甘菊盖度的变化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麻竹种植到试验地后,薇甘菊盖度及麻竹郁闭度变化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随着麻竹的逐年抚育、生长,1年后,麻竹郁闭度达到25%;2年后,麻竹郁闭度达到55%;3年后,郁闭度为85%;到第4年,麻竹完全育闭,郁闭度为100%。薇甘菊则相反,初始盖度为70%,1年后盖度为60%,2年后,盖度为40%,3年后,盖度为5%,到第4年,薇甘菊盖度降到0%,仅能在试验地边缘能发现零星薇甘菊,但已经不构成危害,试验地内彻底没有薇甘菊的存在。

3 结论

本发明利用麻竹替代控制薇甘菊,抚育麻竹3年,薇甘菊盖度为70%的地块,3年后,薇甘菊的盖度就降到5%;4年后,薇甘菊的盖度就可降到0%,试验地内彻底没有薇甘菊的存在,仅能在试验地块边缘发现零星薇甘菊,但已经不构成危害;4年后,麻竹完全育闭,林中已经彻底没有薇甘菊存在。据此可得出,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麻竹生长的区域,种植麻竹抚育3~4年,就能够完全遏制薇甘菊生长,控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持续彻底替代薇甘菊。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