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水生植被的方法

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水生植被的方法

摘要

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水生植被的方法,其特征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栽种水生浮叶植物菱,栽种要点如下:1)选择包括小白菱、邵伯菱、沙角菱抗风浪、茎蔓韧性强的品种;2)栽种水体为湖泊中的相对封闭水体,水深1-2m,最深不超过4m,底质松软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淤泥层应在0.2m以上;3)栽种方法包括菱种播种与幼苗栽种,两种单独或同时使用,菱种植区须进行消浪防护。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60265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5-04-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0410065660.4

  • 发明设计人 刘正文;李宽意;

    申请日2004-11-10

  • 分类号A01G1/00;A01G7/00;

  • 代理机构32200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奚幼坚

  • 地址 210008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7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6:04: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09-01-07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 2006-12-13

    授权

    授权

  • 2005-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5-04-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湖泊水体的生态保护,特别是一种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水生植被的方法。

                             背景技术

湖泊作为地球表面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育和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完整结构的生态系统,在维系自身生态平衡的同时,也维系了区域的生态平衡,从而显现了其特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但由于受认识水平的制约,人类在开发、利用湖泊过程中,往往仅注重其是资源的载体,而忽视其作为功能载体的生态价值。我国淡水湖泊大多为浅水水体,它不仅是人类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局部、短期利益的驱动,湖泊网围养殖过度发展,一方面阻塞航道造成水上交通不畅,影响泄洪和供水;另一方面由于过量投饵,使湖泊营养盐增加、富营养化加剧,导致我国湖泊原有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表现特征为水质恶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湖泊富营养化呈现迅猛发展趋势。目前,湖泊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湖泊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从整体看,我国的富营养化湖泊大多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如网围养殖和大水面增养殖的过度发展导致了草型湖泊优质水生植被消失,湖泊自我调节功能受到抑制或失去,湖泊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加剧,草型湖泊向藻型湖泊转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水生植被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宜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栽种的水生浮叶植物并施以正确的栽种方法以形成群落规模,改善水体环境,修复水生生态系统。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水生植被的方法,其特征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栽种水生浮叶植物菱,栽种要点如下:1)选择包括小白菱、邵伯菱、沙角菱抗风浪、茎蔓韧性强的品种;2)栽种水体为湖泊中的相对封闭水体,水深1-2m,最深不超过4m,底质松软肥沃、腐殖质含量10%以上,淤泥层应在0.2m以上;3)栽种方法包括菱种播种与幼苗栽种两种,单独或同时使用,菱种播种采用成行均匀撒种,行距3-4m,每亩播种量20-25kg;幼苗栽种选择分盘期的菱苗移栽,菱苗4-7棵一束,栽种时用长柄木杈叉住苗束绳头,插入底泥中固定,行株距3-4m,同时使用时,菱种播种行与菱苗移栽行错开。菱种植区须进行消浪防护,采用围网隔浪与生物网格综合消浪,围网隔浪是在菱种植区外围打桩,桩距25-30m,然后用网目为0.1-0.12m的网片将菱种植区围成相对封闭区域;生物网格消浪是在菱种植区齐水面在桩上拉草绳,草绳上每隔0.3-0.5m系上一束水花生形成水上生物带,生物带纵横交叉行成生物网格。菱种播种时,以生物网格为标志,成行均匀撒种。

选择菱的原因是:1)相对其他浮叶植物如芡实、莼菜、睡莲等,菱植株相对较大,生长较快,在富营养化水体种植能利用较多营养物质;2)相对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芡实、莼菜、睡莲等一般生活在静水水体;3)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由于菱在萌芽阶段(出芽到菱苗出水)不进行光合作用,靠菱种自身供给养分,因此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菱的生长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说菱耐水体富营养化,即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菱的栽种基本没有影响。而对莼菜等而言,由于种子发芽率低,主要靠茎蔓无性繁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其生长有较大影响,在补偿深度(植物光合作用合成与消耗支出相等时的水体深度为补偿深度)以下植株由于光照不足就会停滞生长甚至死亡;4)菱角是大家喜食的食品,有一定的经济价值。5)栽种难点主要是大风浪影响,因此栽种水体应为相对封闭水体并采用消浪防护。

本发明的优点及效果:菱(Trapa L.)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菱果实可生食、熟食和制菱粉,茎、叶可作青饲料或沤制绿肥,菱的两种根系还可吸收淤泥与水中养分。由于水生植被能有效地吸收水中营养盐,固着底泥、澄清水质,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同时高等水生植物的分泌物能抑制低等植物-藻类的过量生长,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一般而言,湖泊中水生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水质较好,有较高的渔业和旅游等景观价值,一般没有污染和富营养化水体的特征即蓝绿藻的大量繁殖。因此种植菱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净化水质,降低湖泊富营养化水平。本方法简单实用,可以迅速恢复水体中的浮叶植物,对于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恢复水生植被、净化水质有现实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以长江流域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菱的栽种为例:

品种选择:选抗风浪、茎蔓韧性强的品种,如小白菱、邵伯菱、沙角菱等。

栽种环境选择:菱种植区面积15-50ha,水深1-2m,最深不超过4m;底质松软肥沃、腐殖质含量高(10%以上),淤泥层在0.2m以上。

消浪:综合使用围网隔浪与生物网格消浪技术。在菱种植区外围打桩,桩距25-30m,然后用网目为0.1-0.12m的网片将菱种植区围成相对封闭区域,最后在桩上齐水面拉草绳,草绳上每隔0.3-0.5m系上一束水花生形成水上生物带,纵横方向的生物带交叉成生物网格,每个网格面积600-900m2

栽种:为确保栽种成功,综合使用菱种播种与幼苗栽种技术。3月下旬到4月中旬,水温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菱种播种,以生物网格为标志,成行均匀撒种,行距3-4m左右,每亩播种量20-25kg;根据菱种生长情况,6月中旬到7月上旬栽种分盘期的菱苗,菱苗4-10棵一束,栽时用长柄木杈叉住苗束绳头,插入底泥中固定,行株距3-4m。菱种播种行与菱苗移栽行要错开。菱种发育生长不良的地方补种菱苗,菱苗5-10棵一束。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