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电梯轿厢、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及电梯轿厢侧板的更换方法

电梯轿厢、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及电梯轿厢侧板的更换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使侧板的更换作业容易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电梯轿厢、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及电梯轿厢的侧板的更换方法。沿轿厢底(2)的上表面设有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在支柱架部分(5a~5f)的上端设置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在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和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之间设有侧板(10)。该侧板(10)的下缘被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引导,并且该侧板(10)的上缘被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引导。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33763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9-01-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810136001.3

  • 发明设计人 渡部正人;

    申请日2008-07-03

  • 分类号B66B1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72002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徐冰冰;黄剑锋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1:19:2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8-2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6B11/02 授权公告日:20120418 终止日期:20140703 申请日:20080703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4-18

    授权

    授权

  • 2009-02-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1-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轿厢、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及电梯轿厢侧板的更换方法,特别是涉及使侧板的更换作业容易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电梯轿厢、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及电梯轿厢侧板的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地,电梯轿厢具有:轿厢底、轿厢顶、在轿厢底和轿厢顶之间设置的侧板、隔膜板、入口柱及主操作板等,这些部件(零件)全都是通过螺栓连结而固定。例如,在日本国专利申请涉及的特开2003-292271号公报(JP2003-292271A)中,公开有如下的电梯轿厢室,即、利用销将侧板的上端部卡止在轿厢顶上,并且在轿厢底的端部设置支承部件,利用该支承部件,在侧板的上端部卡止在轿厢顶的状态下一边使该侧板离开轿厢底并位于其上方,一边对其进行支承。

然而,对于以往的电梯轿厢而言,在重新对电梯进行设置并经过长时间后,对轿厢的侧板进行翻新时,需要将通过螺栓连结等而固定的侧板取下并安装新的侧板,因此在该翻新工程中需要花费很多的作业时间。在这样的翻新工程中,电梯的工作长时间停止,会给使用者带来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使侧板的更换作业容易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电梯轿厢、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及电梯轿厢的侧板的更换方法。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可多次地对轿厢室进行翻新,另外,还能够容易且在短时间内将通常的电梯翻新成为用于无障碍通行的轮椅兼用的电梯的电梯轿厢、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及电梯轿厢的侧板的更换方法。

本发明的电梯轿厢,具备:轿厢底;下部导承架部分,沿上述轿厢底的上表面设置;支柱架部分,从上述轿厢底向上方延伸地设置;上部导承架部分,设于上述支柱架部分的上端;多个侧板,设置于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和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各自的下缘被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引导,并且上缘被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引导;轿厢顶,设于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的上方。

根据这种电梯轿厢,由于可以将下部导承架部分和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所设置的侧板以利用下部导承架部分引导该侧板的下缘并且利用上部导承架部分引导上缘的方式来取下或安装,因此无需利用螺栓连结等将侧板固定在这些框架部分或其他部分上,从而能够容易且在短时间内完成侧板的更换作业。另外,由此,可多次地对轿厢室进行翻新,另外,还能够容易且在短时间内将通常的电梯轿厢的侧板翻新成为用于无障碍通行的轮椅兼用的侧板。

在本发明的电梯轿厢中,优选地,沿着除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之外的上述轿厢底的各边设置有多个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从上述轿厢底的各角部向上方延伸地设有多个上述支柱架部分,与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相对应地,沿着除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之外的上述轿厢顶的各边设置有多个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

在本发明的电梯轿厢中,优选地,在上述出入口部附近的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或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的端部,设有进行该端部的开闭的开闭机构,在利用上述开闭机构使上述端部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以利用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及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从该端部对上述侧板进行引导,在利用上述开闭机构使上述端部处于关闭状态时,无法将上述侧板插入该端部。根据这样的电梯轿厢,仅仅使开闭机构开闭,就能够将新的侧板插入下部导承架部分和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还能够取下旧的侧板。这里,优选地,上述开闭机构具有:设置在位于上述出入口部的支柱架部分上的合页部件、和安装于上述合页部件且阻止上述侧板向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或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的端部插入的盖部件。

在本发明的电梯轿厢中,优选地,在上述侧板上设有用于拆装自如地与邻接的侧板连接的连接部件。由此,就能够容易地将邻接侧板彼此连接,且能够容易地将侧板一张张地从下部导承架部分和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取下并容易地将新的侧板一张张安装上。另外,优选地,在上述开闭机构上设有用于拆装自如地与邻接的侧板连接的连接部件。这里,优选地,上述连接部件由弹性材料构成。

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在轿厢底之上分别设置沿该轿厢底的上表面设置的下部导承架部分、从上述轿厢底向上方延伸地设置的支柱架部分、以及在上述支柱架部分的上端所设置的上部导承架部分的工序;以及,从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利用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对侧板的下缘进行引导并且利用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对侧板的上缘进行引导,由此将侧板一张张地插入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和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的工序。

根据由这样的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所制造而成的电梯轿厢,由于可以将下部导承架部分和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所设置的侧板以利用下部导承架部分引导该侧板的下缘并且利用上部导承架部分引导上缘的方式来取下或安装,因此,无需利用螺栓连结等将侧板固定在这些框架部分或其他部分上,从而能够容易且在短时间内完成侧板的更换作业。

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侧板的更换方法,是下述电梯轿厢的侧板的更换方法,该电梯轿厢具备:轿厢底、沿上述轿厢底的上表面设置的下部导承架部分、从上述轿厢底向上方延伸地设置的支柱架部分、以及,在上述支柱架部分的上端所设置的上部导承架部分,且该电梯轿厢是通过将侧板一张张地插入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和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而制造的,该电梯轿厢侧板的更换方法具备:利用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对侧板的下缘进行引导,并且利用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对侧板的上缘进行引导,由此将侧板一张张地从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和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取下的工序;利用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对新的侧板的下缘进行引导并且利用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对该新的侧板的上缘进行引导,由此将新的侧板一张张地插入上述下部导承架部分和上述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的工序。

根据这样的电梯轿厢侧板的更换方法,由于可以将下部导承架部分和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所设置的侧板以利用下部导承架部分引导该侧板的下缘并且利用上部导承架部分引导上缘的方式来取下或安装,因此,无需利用螺栓连结等将侧板固定在这些框架部分或其他部分上,从而能够容易且在短时间内完成侧板的更换作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及电梯轿厢侧板的更换方法,能够容易且在短时间内完成侧板的更换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梯轿厢的构成的立体图,是表示在通过使侧板在上部导承架部分及下部导承架部分之间滑动移动来对侧板进行引导时的状态的图。

图2是用于表示图1中示出的电梯轿厢中的侧板的配置状况的说明图。

图3是图1中示出的电梯轿厢的上部导承架部分、侧板及下部导承架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电梯轿厢的侧板上安装的连接部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示出的侧板及连接部件的俯视图。

图6是图4中示出的侧板及连接部件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利用连接部件使两张侧板连接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在图1中示出的电梯轿厢上所设置的开闭机构的构成的俯视图,是下部导承架部分的端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图。

图9是在图8中示出的开闭机构中,当下部导承架部分的端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图。

标记说明

1-轿厢地坎;2-轿厢底;3a~3e-下部导承架部分;4a~4e-上部导承架部分;5a~5f-支柱架部分;6-轿厢顶;7a、7b-焊接螺母;8-导靴;9-螺钉;10-侧板;11-贯穿孔;12-连接部件;13-螺柱销;14-盖部件;15-蝶板;16-柱状螺栓;17-装饰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轿厢的构成的立体图,是表示在通过使侧板在上部导承架部分及下部导承架部分之间滑动移动来对侧板进行引导时的状态的图,图2是用于表示图1中示出的电梯轿厢中的侧板的配置状况的说明图,图3是图1中示出的电梯轿厢的上部导承架部分、侧板及下部导承架部分的侧剖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电梯轿厢的侧板上安装的连接部件的构成的立体图,图5是图4中示出的侧板及连接部件的俯视图,图6是图4中示出的侧板及连接部件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利用连接部件使两张侧板连接时的状态的俯视图。另外,图8是表示在图1中示出的电梯轿厢上所设置的开闭机构的构成的俯视图,是下部导承架部分的端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图,图9是在图8中示出的开闭机构中,当下部导承架部分的端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图。

如图1所示,电梯轿厢具备:粘贴完地板砖(床タイル)的轿厢底2、沿轿厢底2的上表面设置的五根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从轿厢底2向上方延伸地设置的六根支柱架部分5a~5f、以及在支柱架部分5a~5f的上端设置的五根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和各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之间设有侧板10,另外,在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的上方设有轿厢顶6。另外,图1是表示在通过使侧板10在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及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之间滑动移动来对侧板进行引导时的状态的图,因此仅表示了一张侧板10,但对于实际组装完成的电梯轿厢而言,在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和各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之间设有多个侧板10,如图2所示,电梯轿厢的轿厢室以被这些侧板10覆盖的方式形成。

以下,详细地对这种电梯轿厢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轿厢底2中的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上设有轿厢地坎(car sill)1。另外,在该轿厢底2的上表面上,在底周围的三边及出入口部的左右共计五个位置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侧板10的下缘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这些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由铝挤压材料或金属板(板金)轧制成形材料形成,其截面形状如图3所示,呈向上方开口的导槽形状,在与该导槽相反的面上,等间隔间距地设置有安装孔。通过在该安装孔中嵌入螺钉,来将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和轿厢底2连接。这里,形成于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中的导槽全都相连,通过五根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形成了一条连续的导槽。另外,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处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a的端部呈关闭状态,从而无法将后述的侧板10的导靴8从该端部取下。

支柱架部分5a~5f是通过板弯曲而形成的L字形状的部件,设置在轿厢底2的四个角及出入口部的左右共计六个位置上。这些支柱架部分5a~5f分别位于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的两端上。具体而言,使L字形状的支柱架部分5a~5f的内表面或外表面对准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的角部,并利用了螺钉连结。五根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与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相对地设置在这些支柱架部分5a~5f的上端。

各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的截面形状如图3所示与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但导槽向下方开口。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设置在后述轿厢顶6的周围的三边及出入口部的左右的合计5个位置上。与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的情况相同,使L字形状的支柱架部分5a~5f的内表面或外表面对准各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的角部,并利用了螺钉连结。另外,形成于各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中的导槽全都相连,通过五根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形成了一条连续的导槽。另外,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处的上部导承架部分4a的端部呈关闭状态,从而无法将后述的侧板10的导靴8从该端部取下。

通过这样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及支柱架部分5a~5f构成框架构造体。接着,使设有照明装置的轿厢顶6搁置在该框架构造体之上,并通过将螺钉嵌入各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上所形成的孔和轿厢顶6的板面上所形成的孔,来将轿厢顶6连结到框架构造体上。

侧板10具有钢板或SUS(不锈钢板)制的薄板。侧板10被引导到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和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之间,具体而言,侧板10的下缘由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引导,并且侧板10的上缘由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引导。利用图3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侧板10的上缘及下缘的背面形成有焊接螺母(weld nut)7a、7b,在该焊接螺母7a、7b上,螺钉9以向侧板10的上方及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而且,在上方及下方的各螺钉9上,分别安装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导靴8,且这些导靴8分别嵌入于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的导槽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的导槽中。这样的导靴8设置在侧板10的上缘的两个位置,下缘的两个位置,即合计四个位置。通过将这些导靴8在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的导槽内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的导槽内滑动移动,利用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引导侧板10的下缘,并利用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引导侧板10的上缘。

在侧板10上,设有用于拆装自如地与邻接侧板10连接的连接部件12。将结合图4至图7对这样的连接部件12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侧板10的两侧面弯折成コ字形状,其侧面部分上形成有长方形的贯穿孔11。图4中表示了仅一个贯穿孔11形成在侧板10的侧面上的例子,但实际上贯穿孔11沿着侧板10的侧面的上下方向形成在多个位置上。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侧板10上的折回成コ字形状的面上也形成有多个长方形的贯穿孔11。

而且,如图5及图6所示,连接部件12经螺柱销(stud pin)13连结在侧板10上的折回面的背面。连接部件12由弹性材料构成,且被设为:具体而言是将具有10-50mm左右宽度的钢制的带体以在中间具有隆起部的形状折回,并如图4及图5所示地贯穿于贯穿孔11。该连接部件12,如图7所示地,通过贯穿于邻接的侧板10的贯穿孔11而将邻接的侧板10彼此拆装自如地连接。在图7所示的邻接侧板10彼此被连接的状态下,若使这些侧板10分离,则由于连接部件12的弹性性能,该连接部件12发生变形,从而安装于一个侧板10上的连接部件12从其他的侧板10的贯穿孔11脱离。

如图8及图9所示,在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附近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e的端部附近设有对该端部进行开闭的开闭机构。该开闭机构具有设于出入口部的支柱架部分5f的蝶板(合页部件)15和安装于该蝶板15上的盖部件14。这里,蝶板14及盖部件15位于比下部导承架部分3e稍微靠上方的位置。

具体地进行说明,盖部件14具有钢板或SUS制的薄板,通过折曲加工而形成为大致コ字形状。该盖部件14构成了电梯轿厢的入口柱。在盖部件14的背面,经焊接或熔敷设有蝶板15。蝶板15经柱状螺栓16紧固在支柱架部分5f的内表面上。另外,上述的连接部件12通过螺柱销13连结在盖部件14上的コ字折回部分的内表面上。通过将连接部件12设在盖部件14上,可以实现下部导承架部分3e上所设置的侧板10与盖部件14之间的拆装自如的连接。

能够利用蝶板15以铅直方向延伸的轴(合页轴)为中心使盖部件14旋转,且能够使该盖部件14在如下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该关闭位置是如图8所示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e的端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位置,而该打开位置是如图9所示的该端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位置。即,如图9所示,在利用开闭机构的盖部件14使下部导承架部分3e的端部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将侧板10的导靴8从该端部送入下部导承架部分3e的导槽中,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利用开闭机构的盖部件14使该端部处于关闭状态时,由于盖部件14会阻碍侧板10的移动,因此无法将侧板10的导靴8插入下部导承架部分3e的导槽中。

为了将盖部件14固定在关闭位置,可以利用装饰螺钉17将盖部件14固定在支柱架部分5f的外表面上。若利用装饰螺钉17将盖部件14固定在支柱架部分5f的外表面上,则该盖部件14无法旋转,且无法向图9所示的打开位置移动。

接着,对具有这种结构的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及侧板10的更换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对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最初准备轿厢底2,在该轿厢底2上安装轿厢地坎1并且在轿厢底2的上表面顺次组装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支柱架部分5a~5f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并且,如图9所示,经由蝶板15将盖部件14安装在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的支柱架部分5f上作为电梯轿厢的入口柱。这时,如图9所示,将盖部件14处于打开位置。

并且,通过将位于侧板10的上缘及下缘的导靴8插入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的端部的导槽中,来使该侧板10沿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滑动移动并对其进行引导。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之间所插入的侧板10,如图1所示,滑动移动地顺次经过下部导承架部分3d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d之间的位置、下部导承架部分3c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c之间的位置、以及下部导承架部分3b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b之间的位置,被搬送到下部导承架部分3a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a之间的位置。即,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之间所插入的侧板10被以顺次滑动移动于电梯轿厢的右方侧面、背面、左方侧面的方式,沿着轿厢室的周围被引导。

这样,侧板10一张张地顺次地、从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的端部,沿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滑动移动而被引导,由此,如图2所示沿着除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之外的轿厢底2的各边对多个侧板10进行了配置。这些侧板10中,邻接的侧板10彼此通过连接部件12连接。即,对于邻接侧板10而言,一个侧板10上所形成的连接部件12插入另一个侧板10上所形成的长方形的贯穿孔11中,连接部件12的隆起部分卡在该贯穿孔11上,这样,邻接侧板10彼此就被连接起来。

最后,如图8所示,使盖部件14向关闭位置移动,并利用装饰螺钉17将盖部件14固定在支柱架部分5f的外表面。这时,通过将盖部件14上形成的连接部件12插入设于下部导承架部分3e和上部导承架部分4e之间的侧板10上所形成的长方形的贯穿孔11中,来进行该侧板10和盖部件14之间的连接。

接着,对侧板10的更换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盖部件14上安装的装饰螺钉17取下,使盖部件14向图9所示的打开位置移动。接着,通过使侧板10一张张地在各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和各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之间滑动移动,将侧板10从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的端部取下。

接着,与上述的电梯轿厢的制造方法一样,将新的侧板10的上缘及下缘上的导靴8插入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的端部的导槽中,由此将该新的侧板10沿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滑动移动,从而来对其进行引导。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之间所插入的新的侧板10,如图1所示,滑动移动地顺次经过下部导承架部分3d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d之间的位置、下部导承架部分3c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c之间的位置、以及下部导承架部分3b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b之间的位置,被搬送到下部导承架部分3a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a之间的位置。

这样,新的侧板10一张张地顺次地、从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的端部,沿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滑动移动而被引导,由此,如图2所示沿着除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之外的轿厢底2的各边对多个新的侧板10进行了配置。这些新的侧板10中,邻接的侧板10彼此通过连接部件12连接。即,对于邻接的侧板10而言,一个侧板10上所形成的连接部件12插入另一个侧板10上所形成的长方形的贯穿孔11中,连接部件12的隆起部分卡在该贯穿孔11上,这样,邻接的侧板10彼此就被连接起来。

最后,如图8所示,使盖部件14向关闭位置移动,并利用装饰螺钉17将盖部件14固定在支柱架部分5f的外表面。这时,通过将盖部件14上形成的连接部件12插入设于下部导承架部分3e和上部导承架部分4e之间的新的侧板10上所形成的长方形的贯穿孔11中,来进行该侧板10和盖部件14之间的连接。

在对这样的新的侧板10进行安装时,通过将具有轮椅用的操作板及侧板引导(扶手)的侧板10和具有轮椅用背面镜及侧板引导(扶手)的侧板10作为新的侧板进行安装,可以构成轮椅兼用或轮椅专用的电梯轿厢。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沿着轿厢底2的上表面设置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在支柱架部分5a~5f的上端设置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将侧板10设于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和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之间,该侧板10中的下缘被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所引导,并且该侧板10中的上缘被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所引导。这样,以利用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来引导该侧板10的下缘,并且利用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来引导上缘的方式,能够对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和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之间所设置的侧板10进行拆卸或安装,因此不需要利用螺栓连结等将侧板10固定在这些框架部分或其他的部分上,从而就能够容易且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侧板10的更换作业。另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多次对轿厢室进行翻新,另外,还能够容易且在短时间内将通常的电梯轿厢的侧板10翻新成为用于无障碍通行的轮椅兼用的侧板10。

这里,在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处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e的端部上,设有对该端部进行开闭的开闭机构(蝶板15及盖部件14),当利用该开闭机构使端部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以利用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从该端部对侧板10进行引导,当利用开闭机构使端部处于关闭状态时,则无法将侧板10插入该端部。由此,仅仅通过使开闭机构开闭,就能够将新的侧板10插入下部导承架部分3e和上部导承架部分4e之间,并且可以将旧的侧板10取下。

另外,上述那样的具有蝶板15及盖部件14的开闭机构并不仅限于设置在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处的下部导承架部分3e的端部附近,也可以设置在电梯轿厢的出入口部处的上部导承架部分4e的端部附近,或者也可以设置在下部导承架部分3e及上部导承架部分4e双方的端部附近。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该开闭机构也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侧板10上设置有用于装拆自如地与邻接侧板10连接的连接部件12。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邻接侧板10彼此进行连接,且能够容易从下部导承架部分3a~3e和上部导承架部分4a~4e之间将侧板10一张张取下,并容易将新的侧板10一张张地安装上。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轿厢并不限于上述的方式,而可以加以各种变形。即、只要是在轿厢底之上设置具有下部导承架部分、上部导承架部分及支柱架部分的框架构造体,并在下部导承架部分及上部导承架部分之间引导侧板这样的构成,则能够采用图1至图9所示构成以外的各种构成。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