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雪蛤幼蛙在粤北地区的养殖方法

一种雪蛤幼蛙在粤北地区的养殖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雪蛤幼蛙在粤北地区的养殖方法,旨在提供一种能使雪蛤幼蛙在粤北地区克服存活关、饵料关、高温关等难点,高存活率的养殖方法。本养殖方法包括建立一个适合林蛙生存的生态环境,以及在幼蛙期,高温防控期,保温育肥期的饲养管理。本发明的实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发展粤北山区经济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69529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4-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0910193320.2

  • 发明设计人 邹发生;余春胜;陈小凤;

    申请日2009-10-26

  • 分类号A01K67/02(20060101);

  • 代理机构广州科粤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余炳和

  • 地址 510260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05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3:40:0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12-1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K67/02 授权公告日:20110914 终止日期:20141026 申请日:2009102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09-14

    授权

    授权

  • 2010-06-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7/02 申请日:200910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4-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雪蛤的养殖方法,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雪蛤幼蛙在粤北地区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雪蛤,即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俗称哈士蟆,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一种著名的滋补保健食品,是一种集药、食品、保健于一体的经济价值极高的两栖动物,据《本草纲目》记载,雪蛤油具有益精补肾、滋阴养颜、健脑润肺、延缓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之功效。雪蛤油中含蛋白质56.3%、脂肪3.5%、矿物质4.7%、无氮有机物27.5%,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目前,国际国内市场均供不应求。

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雪蛤的医用价值和保健特效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捕捉野生雪蛤的人越来越多,致使雪蛤资源日渐枯竭。此外,随着雪蛤新产品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雪蛤被用于药、食品、保健、化妆等行业,所以,其潜在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可见,为了既有效遏止滥捕滥杀野生雪蛤,抢救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环境,又满足市场的需求,发展经济,出口创汇,同时,推进雪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贡献,利国利民,发展雪蛤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对于目前的各种雪蛤养殖方式来说,仅仅野外封沟养殖相对成熟,而全人工养殖在东北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在东北全人工养殖需要2-3年才能达到商品蛙规格。中国专利公开号CN1406466“中国林蛙雌性诱导饵料及繁殖技术”、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94093“一种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技术”和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99545“中国林蛙人工养殖”都介绍了一种人工养殖雪蛤的方法,但都是针对北方雪蛤天然分布地区的一种养殖方法,并未涉及在南方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相应养殖方法。中国专利CN1296741“中国林蛙南移繁殖及饲养技术”,该方法主要适合于在上海等平原地区繁殖和饲养林蛙的方法。由于广东省的气候、环境与北方和华东的平原地带截然不同,以上方法并不适用于广东。广东的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为全省最低,日照时间最短,是最适合实施林蛙养殖的地方,虽然目前中国专利CN101543193“一种中国林蛙在粤北的繁育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的是粤北山区雪蛤产卵、孵化、蝌蚪饲养与变态管理的方法,并未涉及到雪蛤变态上岸后在粤北山区的饲养管理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出一种雪蛤幼蛙在粤北地区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人根据雪蛤在东北天然的生长环境,跟粤北山区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制定出相应适合雪蛤在各个生长阶段的生态环境与饲养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雪蛤幼蛙在粤北地区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生态环境的建立:在地面泥土渗透性好、背阳的山脚下,建设一个适合雪蛤生长发育的蛙圈,该蛙圈外周具有60~70cm高,防止雪蛤外逃和外敌入侵的,具有“T”形倒檐的围栏,在蛙圈中的地面上栽种50cm以下的中低层植物,覆盖率为50%-60%,蛙圈上方设有2~2.2cm米高的顶棚,在蛙圈外周种植多年生爬藤植物,并将其引导爬上顶棚,使蛙圈的遮阳率达到60%以上,形成绿色生态层,蛙圈地面上设有沟渠,该沟渠的进、出水口均设有防雪蛤外逃的网,蛙圈内还具有诱虫灯和喷雾式水喷头,清除蛙圈内的雪蛤的敌害,用消毒剂,常规剂量对蛙圈消毒,保持蛙圈的洁净;

a)幼蛙期的管理:每年5月中旬,当雪蛤蝌蚪尾巴收缩,开始变态上岸,将此开始变态的蝌蚪置于蛙圈内,沟渠里开通流动水,水深5-10cm,流速3-5m/min,湿度在80%以上,雪蛤开口食用5-7mm长的二龄黄粉虫,之后每天至少在上午、下午雪蛤活跃期各投喂足量的饵料一次,每次投至雪蛤不进食时为准,晚上开诱虫灯引诱野外昆虫,按照上述方法饲养管理直至进入高温防控期;

b)高温防控期的饲养管理:进入7-8月的高温期,加大沟渠内的流水量,水深5-10cm,流速15-20m/min,并在在绿色生态层下再设置遮阳网,使蛙圈内遮阳率达到80%以上,圈内湿度保持在70%-75%之间,温度在30℃以内,并在地面设置枯枝落叶、树皮、瓦片,给雪蛤提供隐蔽场所,每天至少在上午、下午雪蛤活跃期各投喂一次足量的饵料,每次投至雪蛤不进食时为准,晚上开诱虫灯引诱野外昆虫,按照上述方法饲养管理直至进入保温育肥期;

c)保温育肥期的饲养管理:进入10月下旬的低温期,在蛙圈内设置透光保温大棚,使雪蛤在保温大棚中生长,温度为15℃~25℃,再养殖1-2个月,将其养殖到12月份,期间沟渠流水量减少,水深5-10cm,流速3-5m/min,并适时喷水,保持湿度在70%-75%之间,每天至少在上午、下午雪蛤活跃期各投喂一次足量的饵料,每次投至雪蛤不进食时为准,按照上述方法饲养管理直至雪蛤不再采食。

本发明在雪蛤开口食用5-7mm长的二龄黄粉虫,解决了雪蛤开口食的问题,防止雪蛤饿死,并且所述的各个阶段投喂时间是至少每天上午、下午的雪蛤活跃期投喂足量的饵料,其投喂量为每次投至雪蛤不进食为准,在各个阶段雪蛤的活跃期是不同的,一般在幼蛙期的管理阶段,雪蛤的活跃期即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7:45~8:15、下午5:45~6:15,而在高温防控期的饲养管理阶段,雪蛤的活跃期即投喂时间一般是在上午6:45~7:15、下午6:45~7:15,而保温育肥期的饲养管理阶段,雪蛤的活跃期即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6:45~7:15、下午6:45~7:15,为了更好的使雪蛤在饥饿的时候能够随时取食饵料,在保持上午、下午的雪蛤活跃期投喂足够量的饵料的情况下,还可以将饵料投放在均匀分布于蛙圈中的饵料台上,全天保持饵料台内有新鲜的饵料,任由雪蛤随时采食,饵料要一直保持有活力,在活性比较弱,或者死亡的情况下,要及时的更换新鲜的饵料。饵料可以为黄粉虫、蝇蛆或者蚯蚓等以及他们的组合,在充分考虑成本以及营养搭配,饵料最好为黄粉虫和蝇蛆各半的组合。饵料在使用前最好应用微生物生态制剂对其进行消毒,每10kg用1-2g微生物生态制剂搅拌进行消毒。诱虫灯可以引诱野外昆虫,从而增加雪蛤饵料的多样性。本发明中幼蛙期、高温防控期和保温育肥期的饲养管理中的饵料投喂的具体投喂时间的选择是根据雪蛤在粤北地区的活动规律,进行多次实验后才选择。因此解决了雪蛤幼蛙在粤北地区高效养殖时雪蛤的饵料关。

为了保持蛙圈的洁净,要经常用消毒剂对蛙圈进行消毒,最好使用微生物生态制剂,消毒的频率根据蛙圈以及环境条件决定,一般在幼蛙期的管理阶段,每周对蛙圈消毒一次,而在高温防控期的饲养管理阶段,由于环境比较炎热,加大对蛙圈的消毒力度,一般每4天消毒一次,而保温育肥期的饲养管理阶段,每周对蛙圈消毒一次。微生物生态制剂是一种由多种具有抗性的微生物组成的环境改良剂,可以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土壤抗病力的增强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

所述的蛙圈最好为方形,优选规格为10m×10m,四周用100cm高的石棉瓦作围栏,其中有30cm埋在地下,即围栏高70cm,所述的绿色生态层是在蛙圈上方营造的瓜棚,在圈内打下2-2.2m高的木桩,在上面用竹竿搭建网状瓜棚,在蛙圈外周种植多年生爬藤植物,并将其引导爬上瓜棚,所述的透光保温大棚是在蛙圈内构建一个方形具有拱顶的透光塑料大棚,大棚两端设置通风窗口,大棚的规格为7m×8m,大棚拱顶高1.8m,由9根拱形与数根直形钢管焊接而成,所述的沟渠为是在蛙圈内挖出一个“中”字形的沟渠,当然也可以挖出其他形状,该沟渠通水后可以起到降温,保湿的作用,所述的喷雾式水喷头为50cm地插微喷,流量30-50L/H,射程2.5-3.0m,在蛙圈内均匀的安装8个喷头,四个角分别安装一盏诱虫灯。上述规格的蛙圈一般可以养8000-10000只雪蛤。在幼蛙期的管理阶段,为了保证蛙圈内的湿度为80%以上,在白天一般需要每隔3个小时喷水一次,每次10分钟。进入7-8月份,粤北山区出现高温气候,中午气温甚至达到35℃以上,为了让雪蛤更好的生长发育,一定要做好降温保湿的工作,每隔4个小时喷水一次,每次10分钟。经过保温育肥期的管理后,可显著增加雪蛤的肥满度。

所述的遮阳网为聚乙烯的拉丝编织网,已广泛在农业、温室大棚使用,作为遮阳使用。

本发明是从5月下旬幼蛙上岸进入蛙圈开始,根据雪蛤在东北天然的生长环境,与粤北山区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从而使雪蛤幼蛙能够在粤北地区养殖,克服了存活关、饵料关、高温关,可以使幼蛙变态成活率达到90%以上,雪蛤幼蛙存活率达到80%以上。本发明即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发展粤北山区经济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生态环境的建设,选址在南面背阳的山脚下,地面泥土渗透性良好的地方。建立一个正方形,规格为10m×10m的蛙圈,四周用100cm高的石棉瓦作围栏,其中有30cm埋在地下,即围栏高70cm,围栏上制作“T”形倒檐,地面种植50cm以下的中低层植物,覆盖率50%-60%,在蛙圈上方营造瓜棚,在圈内打下2m高的木桩,在上面用竹竿搭建网状瓜棚,在蛙圈外周种植多年生爬藤植物,并将其引导爬上瓜棚,使蛙圈遮阳率达到60%以上,形成绿色生态层;蛙圈内挖出一个“中”字形的沟渠,分别从蛙圈的一端进水、另一端出水,进、出水口均设置有纱窗网,防止雪蛤的外逃;蛙圈内均匀安装8个园林灌溉用的喷雾式水喷头,喷雾式水喷头所用的喷头为50cm地插微喷,流量30-50L/H,射程2.5-3.0m,四个角分别安装一盏诱虫灯,诱虫灯晚上开灯后引诱野外昆虫,从而增加雪蛤饵料的多样性。上述沟渠、喷雾式水喷头和绿色生态层构成本蛙圈的降温保湿设置,清除蛙圈内的雪蛤的敌害,如蛇、鼠、野生青蛙等。

(二)雪蛤幼蛙的饲养管理步骤如下:

(1)2008年5月26日雪蛤蝌蚪尾巴收缩,开始变态爬上岸的时候,先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蛙圈进行全面消毒。然后将将要开始变态上岸的蝌蚪转移到蛙圈内,幼蛙变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渡期,对环境要求特别高。沟渠里开通流动水,水深5-10cm,流速3-5m/min,并且白天每隔3个小时喷水一次,每次10分钟,保证环境湿度在80%以上,经此饲养管理的幼蛙变态存活率为93%。

(2)2008年5月28日开始投喂,变态幼蛙的开口时,食用5-7mm长的二龄黄粉虫,采取散撒投喂方式,让每只幼蛙都能吃上开口食。之后用黄粉虫与蝇蛆各半混合投喂,每天早8点、晚6点投喂,投食量为每次投至雪蛤不进食为准,每10kg饵料用1-2g微生物生态制剂搅拌消毒。晚上开诱虫灯引诱野外昆虫,增加雪蛤饵料的多样性。根据情况适时喷水,保持环境湿度在70%-75%之间。每周用微生物生态制剂(本实施例使用的是烟台爱普乐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水产养殖专用消毒液)对环境消毒一次,常规剂量喷洒,按照上述方法饲养管理直至进入高温防控期。

(3)高温防控期的饲养管理:进入7-8月份的夏季,粤北山区出现高温气候,中午气温甚至达到35℃以上,这时雪蛤出现夏眠状态,即雪蛤在阴凉处静伏不动,同时也减少了食量。为了让雪蛤更好的生长发育,一定要做好降温保湿的工作,2008年7月1日在绿色生态层下再设置一层遮阳网,使蛙圈内遮阳率达到80%以上;同时加大沟渠内的流水量,流速15-20m/min;每4个小时喷水一次,每次10分钟。通过采取这些管理措施,蛙圈内温度保持在30℃以内,湿度保持在70%-75%之间。并且在地面设置枯枝落叶、树皮、瓦片,给雪蛤提供隐蔽场所。每天早7点、晚7点各投喂一次黄粉虫与蝇蛆各半混合的饵料,其投食量为每次投至雪蛤不进食为准,饵料用微生物生态制剂消毒,晚上开诱虫灯引诱野外昆虫,同时,加大圈内环境的消毒力度,每隔4天用微生物生态制剂消毒一次(烟台爱普乐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水产养殖专用消毒液),按照上述方法饲养管理直至进入保温育肥期。

(4)保温育肥期的饲养管理:进入10月下旬以后,粤北山区的温度开始逐渐下降,雪蛤的食量也会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少,晚上温度甚至下降到15℃以下,严重的影响了雪蛤的进食与消化,为了促进雪蛤进食与消化,2008年10月25日在蛙圈内构建一个方形的透光塑料保温大棚,规格为7m×8cm,大棚拱高1.8m,在大棚相对的两端设有通风窗口,保证大棚内温度在15℃~25℃以上,将雪蛤的饲养期延长至12月份,从而增加了雪蛤的肥满度,期间沟渠流水量减少,水深5-10cm,流速3-5m/min,保持湿度在70%-75%之间,上午11点、下午15点各喷水一次,每天早7点、晚7点各投喂一次黄粉虫与蝇蛆各半混合的饵料,投食量为每次投至雪蛤不进食为准,饵料用微生物生态制剂消毒,每周用微生物生态制剂,常规剂量对蛙圈消毒一次。按照本实施例方法饲养管理,雪蛤幼蛙存活率达到85%以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只是采用饵料台24小时提供饵料的饲养方式,即在实施例1中的投喂时间外,另外增加投喂,使其在24小时内饵料台上都有新鲜的饵料,在10m×10m的蛙圈用水泥铺设20个饵料台,饵料台均匀分布在蛙圈内,饵料台铺成深2cm的锅底形,并在饵料台上塑料布设置防雨措施,全天保持饵料台内有新鲜的饵料,任由雪蛤随时采食,为其提供充足的饵料。

按照本实施例方法饲养管理,幼蛙变态成活率达到了92%,雪蛤幼蛙存活率达到83%。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