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喷射头的清洗方法

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喷射头的清洗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头的清洗方法,能够以从储液箱向多个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构成有效地进行清洗。将N个第五开闭阀当中与第一清洗对象的记录头对应的M个打开,其他(N-M)个关闭(S120)。然后驱动第四泵(S130)。结果,使墨水以经过M个记录头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与此同时,驱动第三泵对副储液箱减压(S140)。而且,若副储液箱的减压完成(Psub≤PD成立),若在完成后经过了第一清洗时间(第一CL时间)T1,则判断是否还有应当进行第一清洗的第一CL对象喷头,如果还有第一CL对象喷头,则同样地重复S110~S170的处理,若没有第一CL对象喷头,则停止第四泵的驱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00122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010272459.9

  • 发明设计人 小池薰;熊谷利雄;芳本忠幸;

    申请日2010-08-31

  • 分类号B41J2/165;B41J2/01;

  • 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轶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00: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8-27

    授权

    授权

  • 2011-05-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41J2/165 申请日:201008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4-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喷射墨水等液体的液体喷射头进行清洗的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喷射头的清洗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液体喷射装置,提出了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打印机,具备:作为液体喷射头的多个喷头机构(记录头),该液体喷射头向记录用纸等目标喷着作为液体的墨水;收容向各喷头机构内供给的墨水的墨水储液箱;副储液箱。该打印机构成为,在进行从喷头机构中去除墨水中的气泡或固体物的清除动作时,通过驱动空气泵来对墨水储液箱加压,从而墨水从墨水储液箱经过循环往路被供给到各喷头机构,并且未被各喷头机构排出的一部分分墨水经由循环返路被积存到副储液箱。而且,清除动作结束之后,临时积存在副储液箱的墨水返回墨水储液箱被再次利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42634号公报

因此,就专利文献1记载的这种墨水循环型打印机而言,清洗时未被各喷头机构排出的一部分分墨水经由循环返路回流到副储液箱,因此也能预期记录头内的墨水中含有的气泡等被循环的墨水流去除之后被副储液箱回收的效果。

这种情况下,通过提高在记录头内流动的墨水流的流速,能够提高去除气泡的清洗效果。为了提高墨水的流速,需要提高加压泵的能力。因此,存在难以获得与泵的能力相应的清洗效果的问题。此外,就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而言,还从喷嘴排出墨水,因此,与对记录头的墨水供给流量相比,在记录头内向循环返路流动的墨水的流量,减少了从喷嘴排出所使用的量,不能预期有效地清洗。

此外,由于构成为从记录头的喷嘴强制地排出墨水的喷嘴清洗也是通过使墨水循环来进行的,因此导致墨水回流,从而无法使记录头内的墨水压力足够高,无法从喷嘴猛烈地排出墨水。

尤其是在作为墨水而使用了通过紫外线照射而固化的UV(UltraViolet)墨水(紫外线固化型墨水)等、相对于水系墨水粘度较高的墨水的情况下,为了进行清洗,需要达到这种强度的墨水流速,但是却为公开这样的方法。因此,在需要提高清洗效果的情况下,需要设置清洗专用的大规模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做出,其目的在于,在从储液箱向多个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构成中,提供能够有效地进行清洗的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喷射头的清洗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主要内容为:在具备喷射液体的N(N≥2)个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具备:从储液箱向上述N个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供给路;使液体从上述各液体喷射头返回上述储液箱的循环路;在上述供给路和上述循环路当中的至少一个上,对每一个上述液体喷射头设置的N个开闭阀;向液体赋予从上述储液箱向上述液体喷射头送出的力的液体送出机构;通过开闭选择和上述液体送出机构的驱动,向上述N个当中清洗对象的M个液体喷射头选择性地送入液体来进行清洗,所述开闭选择为,将与上述N个开闭阀当中被选择为清洗对象的M(M<N)个液体喷射头对应的M个开闭阀打开。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设于循环路的N个开闭阀当中被选择为清洗对象的M个液体喷射头对应的M个开闭阀打开的开闭选择、和液体送出机构的驱动,对液体赋予从储液箱向液体喷射头送出的力,从而能够通过向清洗对象的M个液体喷射头送出液体而选择性地进行清洗。这时,被液体送出机构送出的液体因开闭阀的开闭选择的结果而向清洗对象的M个液体喷射头集中地流动,因而能够获得很高的清洗效果。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上述液体送出机构具备设于上述供给路的供给泵,在将与清洗对象的液体喷射头对应的开闭阀打开的状态下驱动上述供给泵。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M个开闭阀打开的的状态下驱动泵,液体以从供给路经由与该开状态的开闭阀对应的M个液体喷射头内向循环路排出(回流)的方式流动,通过该流动来进行去除液体喷射头内的气泡等的清洗。这时,液体不是向N个所有液体喷射头而是仅向其一部分(M个)液体喷射头集中流动,因此其流量变多,能够获得高的清洗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还具备对上述储液箱内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进行上述清洗时,驱动上述减压机构使上述储液箱内成为负压。

根据本发明,由于清洗时驱动减压机构使储液箱内成为负压,因而即便在清洗对象的液体喷射头流动的液体的流量增加,也能通过储液箱的负压抵消因流量的增加而引起的液体喷射头内的液压的增加量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或至少抑制基于清洗时液体喷射头内的流量增加的液压增加而导致从喷嘴泄露液体。而且,通过液体喷射头内被减压气泡变大,因此易于通过液体的流动来去除气泡。因此能够极力地抑制从喷嘴泄露液体同时进行高效的清洗。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上述液体送出机构还具备对上述储液箱加压的加压泵,在上述供给路和上述循环路当中设置了上述N个开闭阀的另一方,设置能暂时遮断从上述储液箱向上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流动的遮断机构,在使上述遮断机构为遮断状态并且关闭了上述N个开闭阀的状态下,驱动上述加压泵使上述储液箱成为加压状态,之后打开与清洗对象的液体喷射头对应的至少一个上述开闭阀,从与该开闭阀对应的至少一个液体喷射头的喷嘴排出液体。

根据本发明,在使设置于在供给路和循环路的当中设置了N个开闭阀侧的另一方的遮断机构为遮断状态且使N个开闭阀为关闭状态下,驱动加压泵使储液箱成为加压状态(蓄压状态),然后将与清洗对象的至少一个液体喷射头对应的至少一个开闭阀打开。结果,被加压(蓄压)的液体一下子被供给到清洗对象的至少一个液体喷射头,从其喷嘴猛烈地排出液体。通过该液体的排出,去除堵塞在喷嘴的液体增粘物或灰尘(纸粉等)等,消除或预防了喷嘴堵塞。另外,在该构成中,能够将所有液体喷射头作为清洗对象进行清洗,也能仅选择不到N个的M个液体喷射头进行清洗。

而且,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优选上述N个开闭阀设于上述循环路,在关闭上述N个开闭阀的状态下驱动上述供给泵,向上述N个液体喷射头送入液体,从该N个液体喷射头的喷嘴排出液体从而进行清洗。

根据本发明,在关闭N个开闭阀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向N个液体喷射头送入液体,从N个液体喷射头的喷嘴排出液体,从而来进行清洗。通过该清洗,去除了堵塞在液体喷射头的喷嘴的液体增粘物或灰尘(纸粉等)等,消除或预防了喷嘴堵塞。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上述液体送出机构为对上述储液箱加压的加压机构,在上述供给路和上述循环路当中设有上述N个开闭阀侧的另一方,设于能够暂时遮断从上述储液箱向上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流动的遮断机构,在上述遮断机构为遮断状态且关闭了上述N个开闭阀的状态下驱动上述加压机构使上述储液箱成为加压状态,然后打开与上述清洗对象的液体喷射头对应的M个上述开闭阀,从而从与打开的该开闭阀对应的M个液体喷射头的喷嘴排出液体。

根据本发明,在使在供给路和循环路当中的设有N个开闭阀侧的另一方设置的遮断机构为遮断状态并且关闭了N个开闭阀的状态下,驱动加压机构使储液箱成为加压状态(蓄压状态),然后打开与清洗对象的液体喷射头对应的M个开闭阀。结果,加压(蓄压)后的液体一下子被供给到清洗对象的M个液体喷射头,从其喷嘴猛烈地排出。通过液体的排出,去除了堵塞在喷嘴的液体增粘物或灰尘(纸粉等)等,消除或预防了喷嘴目堵塞。

此外,本发明的主要内容为,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喷射头的清洗方法,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喷射液体的N(N≥2)个液体喷射头;从储液箱向多个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供给路;使液体从上述各液体喷射头向上述储液箱返回的循环路;通过开闭选择和液体送出机构的驱动,向上述N个液体喷射头当中被选择作为清洗对象的M个液体喷射头选择性地送入液体来进行清洗,其中,所述开闭选择为如下选择:将对设置在上述供给路和上述循环路当中至少一方上针对上述液体喷射头的每一个设置的N个开闭阀当中,与被选择作为清洗对象的M(M<N)个液体喷射头对应的M个开闭阀打开;所述液体送出机构的驱动为,对液体赋予从上述储液箱向上述液体喷射头送出的力的驱动。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打印机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3是包括副储液箱和记录头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侧视图。

图4是第一加热装置的示意侧视剖视图。

图5是去掉了第二加热装置的一部分部品的示意俯视剖视图。

图6是第二加热装置的图5中的A-A线剖视图。

图7是第二加热装置的在与图6不同的方向切开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将设置有保温装置的记录头的一部分剖开了的示意剖视图。

图9是表示墨水供给控制例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一清洗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第二清洗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中的打印机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11...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13...墨盒;14...托架部;15...主储液箱;18...第一墨水供给管;21...搅拌装置;25...作为储液箱的副储液箱;25d...墨水流入口(液体流入部);26...第一液体供给部;27...第二墨水供给管;28...第一驱动电机;29...第一泵;30...第一开闭阀;31...副侧余量传感器;32...作为第一温度检测机构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3...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4...加减压装置;35...构成加压机构的第二驱动电机;36...构成液体送出机构及加压机构的第二泵(加压泵);37...第二开闭阀;38...构成减压机构的第三驱动电机;39...构成减压机构的第三泵(减压泵);40...构成减压机构的压力开放阀;41...第三开闭阀;42...墨水喷射单元;43...作为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机构)的记录头;44...作为第三温度检测机构的第二温度传感器;45...喷头用加热器;46...第二液体供给部;47...作为供给路的第三墨水供给管;47b...作为共通路的共通管;47c...管部(管路);48...作为连接路的连接管;49...第四驱动电机;50...构成液体送出机构并且作为供给泵的第四泵;51...作为遮断机构的第四开闭阀;52...减振器;53...作为第二温度检测机构的第三温度传感器;54...供给路用加热器;55...作为循环路的墨水循环管;56...作为开闭阀的第五开闭阀;57...构成输送机构的输送电机;58...压力传感器;60...控制装置;61...计算机;62...喷头驱动控制部;63...电机驱动控制部;64...阀驱动控制部;65...加热器驱动控制部;67...CPU;68...ROM;69...RAM;71...第一加热装置(第一加热机构);72...第二加热装置(第二加热机构);73...保温装置(保温机构);74...热传导体;75...热传导块;76...热传导板;80...喷头本体;81...喷头部;82...墨水室;83...过滤器;84...喷嘴;85...喷头遮盖(热传导部件);86...传热板(热传导部件);90...第6开闭阀;S1...共通管的流路截面面积;S2...连接管的流路截面面积;S3...墨水循环管的流路截面面积;R...流路阻力;R1...作为共通路流路阻力的共通管流路阻力;R2...作为连接路流路阻力的连接管流路阻力;R3...作为循环路流路阻力的墨水循环管流路阻力;A1、A2...液面;Anozl...墨水弯液面表面高度;H...水头差;Qin...墨水供给流量(液体供给流量);Qh...墨水喷射流量;Qhmax...最大墨水喷射流量(最大液体喷射流量);Qhm...最大墨水喷射流量(最大液体喷射流量);Qout...墨水循环流量(回流流量);D...能率(duty)值;Dfull...最大能率值;Ph...记录头内的墨水压力;PA...目标加压值;PD...目标负压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1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11”。)具备打印部12,该打印部12作为液体的一例而使用UV(紫外线辐射;Ultra Violet)墨水(紫外线固化型墨水),对未图示的目标(薄膜等)实施打印处理。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中设置有未图示的照射部,该照射部对由打印部12完成了打印的目标照射紫外线,使附着于目标的UV墨水固化。另外,UV墨水包含分散稳定性低的颜料成分,并且该颜料成分具有易沉淀的性质。

打印部12具备:托架部14,其安装积存UV墨水的墨盒13;有底近似圆筒形状的主储液箱15,该主储液箱15在重力方向上配置于托架部14的下方。在托架部14设有中空状的墨水供给针17,该墨水供给针17能相对于在图1中双点划线表示的安装位置配置的墨盒13的导出部16插入或脱离。此外,在托架部14连接有上游端18a与墨水供给针17内连通的第一墨水供给管18,该第一墨水供给管18的下游端18b配置于主储液箱15内。该主储液箱15构成为,其UV墨水的收容容许量与墨盒13中的UV墨水的墨水量相比足够大。在这样的主储液箱15的侧壁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主侧余量传感器19、20,所述主侧余量传感器19、20用于根据UV墨水的液面A1的位置,检测主储液箱15内的UV墨水的余量,各主侧余量传感器19、20配置于在重力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

此外,在打印部12设置有用来对主储液箱15内收容的UV墨水进行搅拌的搅拌装置21。该搅拌装置21具备:作为驱动源的搅拌用电机22、通过该搅拌用电机22的驱动而旋转的轴部件23、设于该轴部件23的前端(图1中的下端)的多个叶片部件24。

此外,在打印部12设置有:副储液箱25,其作为UV墨水的收容容许量比主储液箱15少的储液箱;第一液体供给部26,其用来从主储液箱15向副储液箱25内供给UV墨水。该第一液体供给部26具备:上游端27a配置于主储液箱15内并且下游端27b与副储液箱25连接的第二墨水供给管27;通过第一驱动电机28的驱动而吸入主储液箱15内的UV墨水并向副储液箱25侧排出该UV墨水的第一泵29。此外,在第二墨水供给管27的比第一泵29靠副储液箱25侧,还设置有为了容许或限制UV墨水在各储液箱15、25间的流动而动作的第一开闭阀(例如电磁阀)30。

副储液箱25具有呈有底筒状的储液箱本体、闭塞该储液箱本体的开口部的遮盖部。在这样的副储液箱25的侧壁设置有副侧余量传感器31,该副侧余量传感器31用来检查临时收容在该副储液箱25内的UV墨水的收容量。在副储液箱25内的UV墨水的液面A2与副侧余量传感器31的设置位置为同一位置或比设置位置位于上方的情况下,从该副侧余量传感器31输出ON信号。此外,副储液箱25设置有:用来对该副储液箱内的UV墨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2、用来对UV墨水进行加热的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此外,副储液箱25上连接有用来对该副储液箱25内加压减压的加减压装置34。

该加减压装置34具备:第二泵36,该第二泵36进行驱动,通过第二驱动电机35向副储液箱25内压送气体从而使该副储液箱25内加压;第二开闭阀(例如电磁阀)37,该第二开闭阀37在该第二泵36驱动时成为开状态,并且在不驱动时成为闭状态。此外,在加减压装置34设置有:第三泵39,该第三泵39进行驱动,通过第三驱动电机38从副储液箱25内排出气体从而使副储液箱25内减压;压力开放阀40,其用于进行大气开放直到将副储液箱25内升压至设定压。而且,在加减压装置34还设有第三开闭阀(例如电磁阀)41,该第三开闭阀41在第三泵39和压力开放阀40的至少一个驱动时成为开状态,并且在第三泵39和压力开放阀40均为驱动时成为闭状态。

此外,在打印部12设有向目标喷射UV墨水的墨水喷射单元42,该墨水喷射单元42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记录头(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机构))43。上述各记录头43从各喷嘴适当喷射被供给到它们内部的UV墨水。此外,在各记录头43分别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44,其对被供给到各记录头43内部的UV墨水的温度进行检测;喷头用加热器45,其用来对各内部的UV墨水进行保温。

副储液箱25内的UV墨水经由第二液体供给部46被分别供给到这样的各记录头43。第二液体供给部46具备上游端47a配置于副储液箱25的底部附近的第三墨水供给管47(供给路)。该第三墨水供给管47具有:上游侧的1根共通管47b(共通路);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连接管48(连接路),该多个连接管48从该共通管47b并列地分支并且分别与各记录头43连接的方式设置于下游侧,并且单独地与各个记录头43对应。此外,在第三墨水供给管47设置有第四泵50,该第四泵50基于第四驱动电机49的驱动,从副储液箱25侧吸入UV墨水并将该UV墨水向各记录头43侧排出。此外,在第三墨水供给管47设置有:第四开闭阀(例如电磁阀)51,其比第四泵50靠各记录头43侧,为了容许或限制UV墨水从副储液箱25向各记录头43侧流动而动作;减振器52,其用来衰减由第四泵50供给的UV墨水的搏动。另外,第一~第四泵可以使用隔膜泵、管泵、活塞泵、柱塞泵等往复式泵,或者齿轮泵、叶片泵、螺杆泵等旋转泵。

各连接管48分别构成为,它们的流路截面面积S2比共通管47b的流路截面面积S1窄。通过基于来自第三温度传感器53的检测信号而被进行控制的供给路用加热器54对在这样的各连接管48内流动的UV墨水进行加热。

此外,在各记录头43和副储液箱25之间,设有分别与各记录头43对应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墨水循环管55。上述各墨水循环管55分别构成为,各自的上游端55a与各记录头43连接,并且各自的下游端55b配置于副储液箱25内。墨水循环管55构成为,各自的流路截面面积S3比共通管47b的流路截面面积S1窄,并且比各连接管48的流路截面面积S2宽(S1>S3>S2)。在这样的各墨水循环管55分别设有为了容许或限制UV墨水从各记录头43侧向副储液箱25侧流动而动作的第五开闭阀(例如电磁阀)56。

此外,打印部12具备用来输送目标的未图示的输送机构,利用记录头43向被输送机构输送的目标喷射UV墨水,从而对目标实施打印。输送机构具备:例如辊子式输送机构、带式输送机构、旋转滚筒式输送机构等公知的输送机构、和输送电机57(参照图2)。该输送机构通过输送机构被输送电机57(参照图2)的动力驱动来输送目标。

这样构成的打印机11以如下方式动作。墨盒13配置于墨水供给针17未插入于该墨盒13的导出部16内的待机位置。若主储液箱15内的UV墨水的液面A1下降,上侧的第一主侧余量传感器19从打开变成关闭,则拆装用电机基于来自后述的控制装置60的控制指令而被驱动,在托架部14的上方配置的未图示的按压装置的推压部件,使配置于待机位置的墨盒13克服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向下方移动。结果,墨盒13被配置于插入了墨水供给针17的安装位置,从而被安装于托架部14。墨盒13内的UV墨水经由墨水供给针17及第一墨水供给管18被导出至主储液箱15侧。此时,在主储液箱15中,通过搅拌装置21对UV墨水进行预定时间的搅拌。

打印机11的控制装置60计量记录头43中的墨水消耗量,若基于该计量结果判定为副储液箱25内的UV墨水从副侧余量传感器31为打开的液面A2的状态开始消耗了预定量,则驱动第一泵29,从主储液箱15向副储液箱25供给UV墨水。若副储液箱25内的UV墨水的液面A2上升,副侧余量传感器31从关闭变成打开,则控制装置60停止驱动第一泵29,停止从主储液箱15向副储液箱25供给UV墨水。

打印时,加减压装置34对副储液箱25减压同时第四泵50进行驱动,由此UV墨水从副储液箱25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被供给到记录头43,并且墨水从记录头43经过墨水循环管55回流到副储液箱25。墨水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及墨水循环管55而在该副储液箱25和各记录头43之间循环,从而墨水被供给到各记录头43。副储液箱25中渐渐减少在各记录头43从喷嘴喷射墨水时消耗掉的量的墨水。

此外,在打印机11中,在副储液箱25及第三墨水供给管47,通过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及供给路用加热器54对UV墨水进行加热,并且在进行了该加热的状态下,进行通过喷头用加热器45对所供给的记录头43内的UV墨水保温的温度控制。此外,在打印机11中,进行以去除记录头43内的墨水中的气泡为目的的第一清洗、以及以预防、消除记录头43的喷嘴堵塞为目的的第二清洗。

另外,打印部12是能对目标喷射多种颜色UV墨水的构成,并且针对每个颜色都具备包括托架部14、各储液箱15、25及墨水喷射单元42的打印单元。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单色(例如白色)用的打印单元进行说明,为了便于理解说明书而省略了其他颜色用的打印单元的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UV墨水简称为墨水。

接下来,基于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部12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打印机11具备总括控制墨水供给系统及打印系的控制装置60。在控制装置60的输入输出接口,作为墨水供给系统的传感器而分别电连接有第一主侧余量传感器19、第二主侧余量传感器20、副侧余量传感器31、及对副储液箱25内的气压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58。而且,在该输入输出接口,作为加热控制用的传感器而分别电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32、四个第二温度传感器44、及第三温度传感器53。

此外,在控制装置60的输入输出接口,作为打印系统的控制对象而分别电连接有四个记录头43及输送电机57。而且,在该输入输出接口,作为墨水供给系统的控制对象而分别电连接有:泵驱动用的第一驱动电机28、第二驱动电机35、第三驱动电机38及第四驱动电机49;流路开闭用的第一开闭阀30、第四开闭阀51及四个第五开闭阀56;构成加减压装置34的第二开闭阀37、第三开闭阀41及压力开放阀40。

而且,在控制装置60的输入输出接口,分别电连接有墨水加热用的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墨水加热用的供给路用加热器54及墨水保温用的四个喷头用加热器45。

此外,控制装置60具备:基于从各传感器19、20、31、32、44、53、58输入的检测结果等来进行各种控制的计算机61(微型计算机);对记录头43进行驱动控制的喷头驱动控制部62;对各电机57、22、28、35、38、57进行驱动控制的电机驱动控制部63;对各开闭阀30、37、41、51、56及压力开放阀40进行控制的阀驱动控制部64;对各加热器33、45、54进行加热控制的加热器驱动控制部65。

控制装置60通过计算机61对各驱动控制部62~65发出控制内容(指令值),从而对记录动作、输送动作、泵动作、阀驱动动作、加热动作等进行控制。这里,计算机61具备CPU67、ROM68、RAM69。ROM68中存储包括CPU67进行各种控制所需的程序数据及各种控制中所使用的设定值等在内的各种数据。RAM69中临时存储CPU67的运算结果等。此外,RAM69的一部分区域,作为例如用来将从未图示的主机设备输入的打印数据展开等的缓冲器来使用。另外,各驱动控制部62~65由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及各种驱动电路等构成。此外,可以设置多个CPU67,单独地对打印系统(输送系统、喷射系统)、墨水供给系统、加热系统的每一个进行控制。

例如,计算机61对喷头驱动控制部62指示与墨水喷射量相应的能率值D,从而进行对从记录头43的喷嘴喷射的墨水喷射量进行控制的能率控制。此时,计算机61所指示的能率值D在0~100%的范围内变化,能率值(%)越大,墨水喷射量(=每次喷射的墨水排出量)与该能率值大致成正比地增多。在对所有记录头43指示能率值为100%(FULL能率)并且以每个喷射周期从所有喷嘴喷射墨水滴的情况下,通过喷射而从记录头43的喷嘴排出的单位时间的墨水排出量(墨水喷射流量Qh)最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中,进行通过墨水循环流动来去除记录头43内的墨水中的气泡的第一清洗、以及将墨水强制地从记录头43的喷嘴84(参照图8)排出而预防及消除喷嘴堵塞的第二清洗(喷嘴清洗)。

例如,在墨盒13变空而更换成相同墨水(例如同色)的墨盒13的墨盒更换时,当墨盒13被装在托架部14上时,有时会有气泡经由墨水供给针17而混入墨水中。此外,在更换成不同的墨水(例如不同色)的墨盒13时,将储液箱及流路的墨水全部替换,并且进行使所替换的墨水填充到流路的初期充填。此外,例如在墨水供给管18、27、47及墨水循环管55当中使用了树脂制的管的部分,透过树脂制的管而溶入流路内的墨水的空气,如果长时间不使用打印机11便会在墨水中形成气泡。由此,在更换墨盒时、初期充填时、长时间不使用打印机时,会发生在比记录头43内的过滤器83(参照图8)靠上游侧区域的角落等存留气泡,或者过滤器83捕捉了气泡的情况。因此,主要为了去除记录头43内的墨水中的气泡,而进行利用了墨水循环流的第一清洗。即,图2所示的计算机61在更换墨盒检测时、初期充填检测时、或者对从上次的第二清洗结束时刻开始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时的内置时钟的计时时间T到达第一清洗时间T1时,执行第一清洗。

此外,为了预防及消除记录头43的堵塞的第二清洗,在受理了用户操作的清洗执行指示时、或者到达了清洗实施时期时进行。及,图2所示的计算机61,在受理了用户操作的清洗执行指示时、或者从上次第二清洗结束时刻开始对经过时间进行计时的内置时钟的计时时间T到达第二清洗时间T2时,执行第二清洗。

该第二清洗以如下过程进行:通过驱动第二泵36(加压泵)对副储液箱25内的空气室25a加压,从而对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加压,从副储液箱25通过墨水循环管55向记录头43加压供给墨水,使墨水从记录头43的喷嘴强制地排出。因此,第二清洗包括如下两个阶段:关闭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在包括副储液箱25的副储液箱25上游侧积蓄墨水压力的阶段(加压步骤);在墨水压力积蓄到目标值的时刻打开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使加压墨水一下子冲向下游侧从喷嘴84将墨水强制地排出的阶段(开阀步骤)。

即,在第二清洗的蓄压阶段中,在开闭阀30、41、51、56关闭、开闭阀37打开的状态,并且各泵29、39、50为驱动停止的状态下,驱动第二泵36(加压泵),对副储液箱25内墨水加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选择清洗,即在所有(N个)记录头43当中选择应当进行第二清洗的M个(但1≤M<N)记录头43,仅对所选择的M个记录头43实施清洗。在打印机11中,与记录头43单独地设置有能够检查喷嘴堵塞的喷嘴检查装置(未图示),将根据该喷嘴检查装置而得出了需要清洗这种检查结果的记录头43为清洗对象。

例如,第二清洗中准备多个阶段的强度。在用户操作反复指示了第二清洗的情况下,随着其实施次数增加而选择强的清洗,并且从上次清洗实施时刻开始经过的时间越长选择越强的清洗。在蓄压阶段,开始驱动第二泵36的控制装置60利用压力传感器58对空气室25a的压力(气压)进行检测,当所该检测压力达到与所选择的清洗强度对应的目标压力时,判定为蓄压阶段结束。蓄压阶段结束后,打开与N个开闭阀56当中基于喷嘴检查结果被判定为需要清洗的M个记录头43分别连通的墨水循环管55上的开闭阀56,从而仅对该M个记录头43实施第二清洗(开阀步骤)。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设定第三墨水供给管47和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设定第三墨水供给管47(供给路)的流路阻力R(R2>R1)和墨水循环管55(循环路)的流路阻力R3满足R<R3的关系。因此,在能够使被供给到各记录头43的墨水流量大致相等的基础上,能够将各记录头43间墨水压力的不均衡抑制得很小同时将各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保持较低。这是因为在打印过程中,能够抑制从各记录头43的喷嘴漏出墨水同时将各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控制在容许范围内而喷射适量的墨水滴。

并且,设定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共通管47b的流路阻力R1、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R2、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满足R1<R3<R2的关系。这是因为在能够使被供给到各记录头43的墨水流量大致相等的基础上,能将各记录头43间墨水压力的不均衡抑制得很小同时将各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保持得很低。

这里,通过使流路阻力R1、R2、R3当中共通管47b的流路阻力R1最小、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R2最大,从而能够使共通管47b上的各连接管48的入口处的墨水压力大致相等,由于各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R2非常大,因而能够使被供给到各记录头43的墨水流量大致相等。此外,存在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越大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越高的倾向,但是由于使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较小,而能够使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保持得很低。此时,各记录头43间墨水供给流量Qin大致相等,每个记录头43的墨水喷射流量Qh不同,因此记录头43间墨水循环流量Qout(=Qin-Qh)不同。但是,由于使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较小,因而由墨水循环流量Qout和流路阻力R3的积来表示的墨水循环管55的压力损失P3loss(=Qout·R3)为很小的值。因此,视为记录头43间压力损失P3loss的值几乎相同,因而能使记录头43间各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大致相等。

此外,设定共通管47b的流路阻力R1、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满足R1<R3的关系,是因为:虽然期望尽量减小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但是至少由于打印时记录头43中墨水被喷射从而被消耗掉,墨水循环流量Qout比墨水供给流量Qin少,因此还需要使墨水循环管55的直径缩小比墨水供给流量Qin少的量,来实现墨水循环管55的小型化。此外,在记录头43中,期望将墨水压力的变动控制在±50Pa以内。为此,确定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在墨水循环流量Qout在最大打印时和非打印时所变化的范围中,能将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的变动控制在±50Pa以内。

而且,无论哪种打印模式均期望将墨水压力的变动控制在±50Pa以内,因此设定满足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R2为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的5倍以上(R2≥5·R3)的关系。因此,无论以哪种打印模式进行打印时,都能够将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的变动控制在±50Pa以内,使从记录头43的喷嘴喷射的墨水喷射量稳定化。

图3是表示包括副储液箱和记录头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副储液箱25配置于记录头43的重力方向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头43内置压力调整阀。因此,利用副储液箱25内的液面A2的高度与记录头43的喷嘴内的墨水弯液面表面高度Anozl之间的、重力方向的距离即水头差H,对记录头43内的喷嘴84中的墨水压力进行调整。

这里,记录头43内的喷嘴84中的墨水压力,不仅受副储液箱25内的液面A2与喷嘴内的墨水弯液面表面高度Anozl之间的水头差H的影响,也受在包括第三墨水供给管47及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中流动的墨水的流路阻力、及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压力等影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加减压装置34将副储液箱25内的空气室25a控制成负压而使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压力成为负压,从而来进行将记录头43的喷嘴84内的墨水弯液面上的墨水压力调整为适当值的控制。

记录头43构成如下:对每个喷嘴均具备与喷嘴84(参照图8)连通的未图示的压力室,若相对于压力室驱动针对每个喷嘴设置在与喷嘴相反侧配置的压力发生元件,则压力室进行膨胀或收缩,并且其膨胀时被吸入压力室的墨水在压力室收缩时被从喷嘴84喷出。此时,喷嘴84内的墨水弯液面表面高度Anozl由压力室的墨水压力(即到达喷嘴的墨水压力)确定。将该墨水弯液面表面高度Anozl保持在喷嘴84内的适当位置,是稳定地保持墨水喷射性能的条件。例如,若压力室的墨水压力过低,喷嘴84内的墨水弯液面表面位于喷嘴内的内方,则容易发生墨水喷射量不足或喷射错误。此外,若压力室的墨水压力过高,喷嘴内的墨水弯液面表面位于从喷嘴开口突出成圆弧面状的位置,则会导致墨水喷射量过大或者墨水从喷嘴露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墨水弯液面的墨水压力保持在适当值,而进行了墨水供给控制。

以下,用图3对墨水供给控制进行说明。这里,设定共通管47b的流路阻力为R1、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为R2、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为R3、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的液面A2与喷嘴内的墨水弯液面表面高度Anozl的水头差为H(液面高度差)、副储液箱25内的负压值为Pdec(减压值)。

在本例中,来自第四泵50(供给泵)的供给流量为20N(cc/分)且固定。这里,设定水头差H形成的压力为P(H)、共通管47b的流路阻力R1导致的压力损失为P1loss、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R2导致的压力损失为P2loss、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导致的压力损失为P3loss。此时,就压力损失P3loss而言,由于墨水循环管55的墨水循环流量Qout与能率值D相应地变化,该墨水循环流量Qout表示为能率值D的函数Qout(D),因此压力损失P3loss也能表示为能率值D的函数:P3loss(D)(=R1·Qout(D))。

记录头43的喷嘴内的墨水弯液面上的墨水压力Ph可以表示为:Ph=P(H)+Pdec-P1loss-P2loss+P3loss(D)。但是,压力以1气压为“0”的正压(>0)和负压(<0)来表示,Pdec为负压,所以Pdec<0。

而且,在本例中,为了将墨水压力Ph保持在适于墨水喷射的目标值而对第三泵39(减压泵)及压力开放阀40进行控制,使得空气室25a达到与随着墨水循环流量Qout(D)而变化的压力损失P3loss(D )(=Qout(D)·R3)相应的目标负压值Pdectrg。目标负压值Pdectrg由公式Pdectrg=Po-Ph(H)-P3loss(D)表示。这里,若设定Ph的目标值为Phtrg,则Po是由Po=Phtrg+P1loss+P2loss表示的常数。

此外,即便能率值D相同,记录头43的墨水喷射流量Qh还会因打印模式的不同而变化,因此计算目标负压值Pdectrg时也要考虑打印模式。就打印模式而言,有相对于打印品质更优先打印速度的高速打印模式、相对于打印速度更优先打印品质的低速打印模式(高画质打印模式)等。就高速打印模式而言,打印相同图像时,打印速度比低速打印模式快,因此墨水喷射流量Qh(cc/分)多。因此,函数P3loss(D)分别以高速打印模式用和低速打印模式用存储在ROM68。而且,将从ROM68读取的、与当时的打印模式相应的函数P3loss(D)应用于上述公式,并且使用上述公式来算出目标负压值Pdectrg。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60内的计算机61基于当时的打印模式、根据当时的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的液面A2的液面高度Hsub而确定的水头差H、记录头控制用的能率值D,并且使用公式Pdectrg=Po-Ph(H)-P3loss(D)来算出目标负压值Pdectrg。然后,计算机61对第三泵39(减压泵)用的第三驱动电机38及压力开放阀40进行控制,使得压力传感器58所检测的实际负压值Pdet与其目标负压值Pdectrg一致。

另外,若设定液面高度为Hsub、从副储液箱25的内底面到喷嘴开口高度(墨水弯液面表面高度Anozl)的距离为h,则根据H=Hsub+h算出水头差H。这里,以副侧余量传感器31对液面进行检测时的已知的液面高度Hsubo为基准,使用之后副储液箱25的液面变位ΔA,,从而根据公式Hsub=Hsubo+ΔA求出液面高度Hsub。通过将副侧余量传感器31检测之后的、从第一泵29向副储液箱25补充的墨水补充量、以及根据在记录头43中被消耗的墨水喷射量的计量结果或者计算结果求出的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变化量,除以与副储液箱25的液面平行的截面面积,从而求出液面变位ΔA。当然,可以设置对副储液箱25的液量进行检测的液量传感器,基于液量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求出液面高度Hsub。

例如,打印量少且能率值D比较小时墨水循环流量Qout多,打印量多且能率值D比较大时墨水循环流量Qout少。在墨水循环流量Qout多时,根据流路阻力R3和墨水循环流量Qout的积所确定的压力损失P3loss大,墨水弯液面上的墨水压力的上升量相对的较大,因此,目标负压值Pdectrg向减压侧升高。另一方面,墨水循环流量Qout少时,根据流路阻力R3和墨水循环流量Qout的积确定的压力损失P3loss小,墨水弯液面上的墨水压力的上升量相对的较小,因此目标负压值Pdectrg向减压侧降低。

接下来,针对在从配备于打印机11的副储液箱25向记录头43供给墨水的过程中对墨水进行加热,并且在记录头43内对被供给到记录头43的加热墨水进行保温的加热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加热系统具备:第一加热装置71(第一加热机构),其将从主储液箱15经过第二墨水供给管27被供给的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预备加热至目标温度;第二加热装置72(第二加热机构),在连接管48的部分,对在副储液箱25被加热的、并且以温度稍有不均的状态向第三墨水供给管47供给的墨水,消除其温度不均而将其加热至目标温度。而且,加热系统还具备保温装置73(第三加热机构),该保温装置73设置于各记录头43,用于将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被供给的各记录头43内的加热墨水保温在目标温度。

第一加热装置71具备:配置于副储液箱25内的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储液箱用加热器)、对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2。控制装置60进行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发热控制,使得第一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32的位置上的墨水的温度)为副储液箱25中的墨水的目标温度即第一目标温度(目标值)。

此外,第二加热装置72具备:供给路用加热器54,其在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连接管48的部分,对从副储液箱25被供给的加热墨水进行加热;热传导体74(加热块),其传导供给路用加热器54的热来加热连接管48;对该热传导体74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三温度传感器53。控制装置60进行供给路用加热器54的发热控制,使得第三温度传感器53的检测温度(热传导体74的表面温度)成为第二目标温度(目标值)。

并且,保温装置73具备:对记录头43内的加热墨水进行保温的喷头用加热器45、对喷头用加热器45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二温度传感器44。控制装置60进行喷头用加热器45的发热控制,使得第二温度传感器44的检测温度(喷头用加热器45的表面温度)成为记录头43内的墨水应当保持的第三目标温度(目标值)。

接下来,对第一加热装置71、第二加热装置72及保温装置73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配备了第一加热装置71的副储液箱25的剖视图。此外,图5是第二加热装置72的示意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加热装置72的沿图5中的A-A线剖视的示意部分剖视图,图7是表示沿第二加热装置72的与图6垂直的方向剖视的示意剖视图。而且,图8是记录头43的一部分断裂了的示意侧视剖视图。

首先,针对第一加热装置71的构成及功能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副储液箱25具备有底圆筒状的储液箱本体25b、闭塞储液箱本体25b的开口的遮盖部25c。副储液箱25使用热传导率比较小、耐热性高、难以浸透墨水且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作为上述材料的一例,可以举出玻璃等。例如,若为使用不锈钢等金属容器并且在金属容器的外壁面设置加热器的构成,则热量从容器的内周面向墨水的内侧传递而进行加热,因此将墨水加热至第一目标温度(例如40℃)需要很长的时间。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浸泡在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中,因此,从距离墨水的中央附近稍稍位于下方的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周边部分开始进行加热,墨水整体的平均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为止所需的时间比较短。此时,副储液箱25由比金属热传导率小的无机材料(例如玻璃)形成,因此被加热了的墨水的热不易从副储液箱25的壁部向外部散热,从这方面看,加热至第一目标温度所需的时间也很短。

这里,间歇地对副储液箱25供给墨水。而且,被加热至第一目标温度的墨水中流入常温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中,在从来自主储液箱15的墨水的墨水流入口25d(液体流入部)离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配置了第一温度传感器32。这里,第一温度传感器32的配置条件如下:相对于和连结墨水流入口25d与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中心的假想线垂直且经过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中心的假象面,在与墨水流入口25d相反侧的位置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32。这是因为,假设在温度传感器32位于墨水流入口25d附近的情况下,在墨水开始流入开始的时刻立刻降低了的墨水温度被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检测到,于是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迅速进行加热。此时,墨水流入过程中该墨水流具有对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进行搅拌的作用,因此,在被搅拌的同时墨水的温度上升,墨水整体的温度容易上升。但是,墨水流入结束后,基于墨水流的搅拌作用也消失,因此墨水流入口附近的墨水的温度局部地上升,若其局部温度达到目标加热温度,则即便其他部位的墨水温度较低,在该时刻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也会停止加热,导致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中存在温度分布。另外,所谓确定第一温度传感器32的配置条件时的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中心,在如实施方式这样的环状加热器的情况下,是指环状的中心。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使副储液箱25内的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配置位置从墨水流入口25d仅离开预定距离,避免了上述的墨水流入口25d附近的温度局部地达到目标温度,但是在离该墨水流入口25d最远的相反侧的部分墨水远低于目标温度的温度分布的发生。

详细地说,从流入口(上游端27a)流入副储液箱25内的常温的墨水,若从墨水流入口25d仅流入了预定距离,则第一温度传感器32对该常温的墨水温度进行检测,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发热。主要在该发热了的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上侧流动的流入墨水,因温度差导致的比重的不同,或者通过与从墨水循环管55回流的墨水流合流,而易于向下方流动。然后,如上述那样从墨水流入口25d稍稍下降的同时流动的墨水,在经过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附近的过程中被加热。于是,墨水在从主储液箱15的墨水流入过程中,一边被该墨水流搅拌一边被加热,因此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的温度分布不易发生。此外,在墨水循环过程中,墨水在被来自墨水循环管55的墨水流搅拌的同时被加热,因此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的温度分布不易发生。

此外,若墨水在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周围局部地升温,则热量可能会给墨水带来恶劣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热量不会带来恶劣影响的位置配置第一温度传感器32。在墨水加热过程中,发生如下的温度分布:越靠近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周边墨水温度越高,越远离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墨水温度越低。例如,若使第一温度传感器32离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过远,则从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周边温度变得很高开始,在第一温度传感器32的位置的墨水温度达到目标加热温度,在该时刻开始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发热停止。这种情况下,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周边附近的墨水温度变得很高,可能会对墨水带来恶劣影响。另一方面,若使第一温度传感器32离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过近,则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周边的墨水温度达到目标加热温度时,尽管与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分离的周缘的墨水温度与目标加热温度相比还很低,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也会停止发热。因此,为了能避免发生这样的两个极端的温度分布,将第一温度传感器32配置在与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仅分开适度距离的位置。所谓该位置,在本例中设定为:将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与从主储液箱15的墨水流入停止时的液面(例如图4中的液面A2)的中间位置夹在正中,深度方向上在从液面A2到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深度的一半的范围内。尤其是在本例中,在其深度方向的范围当中的、比液面A2和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之间的中间位置稍稍靠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位置,配置第一温度传感器32。

此外,在副储液箱25内,构成第三墨水供给管47上游端侧的一部分的预定长度的管部47c(管路),以沿着副储液箱25的底面延伸的方式插入比副储液箱25的底面稍稍靠上方的位置。相对于墨水流入口25d,管部47c的流入口47d在从该墨水流入口25d流入的墨水横穿了副储液箱25内的相反侧的位置开口。这里,管部47c的插入位置的条件如下:相对于与连结墨水流入口25d和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中心的假想线垂直且经过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中心的假想面,直到流入口47d到达与墨水流入口25d相反侧的位置,使管部47c以横穿副储液箱25内的一半以上的预定长度插入副储液箱25内。因此,在从主储液箱15流入副储液箱25内并在副储液箱25内横穿的过程中被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加热了的墨水、或者被搅拌着加热至平均温度同时流到流入口47d的墨水,如图4箭头所示,从管部47c的流入口47d流入。因此,避免了刚刚流入副储液箱25内的常温的墨水从管部47c的流入口47d流入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情况。

管部47c沿着副储液箱25的底面延伸,因此在该管部47c内流动的过程中,在经过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下侧时也被加热。将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配置在从管部47c向上侧保持适度距离的位置,使得经过该管部47c的墨水被适度加热。即便在从主储液箱15间歇地流入墨水的时刻,加热不足的墨水从管部47c的流入口47d临时流入,也会在在管部47c内流动并在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下侧经过的过程中被加热,因此被加热至大概第一目标温度的墨水从副储液箱25向第三墨水供给管47流出。此外,未从主储液箱15流入墨水时,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将发热控制在对加热至第一目标温度的墨水进行保温的程度,因此在沿着副储液箱25的底面延伸的管部47c流动的墨水,即便经过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下侧,由于该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本身不怎么发热,因而不会有过度加热了的墨水从副储液箱25向第三墨水供给管47流出。而且,在副储液箱25的底面附近延伸的管部47c,相对于在比液面A2稍向下侧的深度位置流入常温的墨水的墨水流入口25d,彼此分开地位于深度方向上将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位置夹在中间的相反侧。因此,避免了经过管部47c的墨水被刚刚从墨水流入口25d流入的常温的墨水冷却。

此外,从副储液箱25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被供给到记录头43的墨水,从记录头43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回流到副储液箱25,从而加热墨水从墨水循环管55流入。这时,在副储液箱25内从墨水流入口25d流入常温的墨水时,该常温的墨水和从墨水循环管55流入的加热墨水混合,从而防止了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的温度急剧降低。此外,常温墨水的流入结束后的加热过程中,在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出现温度分布、或者温度尚未十分稳定时,通过从墨水循环管55流入的比目标温度稍低的加热墨水的流入、和该流入时产生的墨水流的搅拌作用,促使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的温度平均化以及墨水温度向目标温度缓慢接近。因此,能够将在副储液箱25内被加热至大概适度温度的墨水的温度不均抑制到更小。因此,能够向第三墨水供给管47供给将温度不仅抑制到更小且温度稳定的墨水。

例如,若构成为打印过程中不进行墨水循环而在记录头43仅供给必要的量的墨水,则在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没有第二加热装置72的位置的墨水容易冷却,因而会发生因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导致温度不同的温度分布。由于在第三墨水供给管47已经发生了的温度分布难以消除,所以会影响记录头43的墨水喷射性能。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打印准备期间开始到打印过程中(液体喷射动作中)甚至打印结束后的待机期间进行墨水循环,第三墨水供给管47内的墨水不会因其长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导致有意的温度分布。

如上所述,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在副储液箱25内以位于稍稍离开沿着该副储液箱25的底面附近延伸的管部47c的上方,并且位于相对于从来自主储液箱15的墨水流入停止时的液面A2到底面的深度的一半深度位置稍稍靠底面侧的状态,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筒状的副储液箱25的大致中央。而且,第一温度传感器32位于比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环状部分的中心,靠墨水流入口25d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图4中靠近左侧端部),并且位于将从液面A2到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深度的一半的中间位置夹在正中的上述范围内。尤其是第一温度传感器32位于上述范围当中的、比中间位置靠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位置。

这样,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通过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而被加热至第一目标温度,但是在副储液箱25内难以消除墨水的温度分布,并且从主储液箱15间歇地流入常温的墨水时,容易发生温度分布。因此,从副储液箱25经过管部47c流入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墨水,虽然被加热至大概第一目标温度但是还具有稍许温度不均。

接着,结合图1、图5~图7对第二加热装置72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图5~图7所示,第二加热装置72具备:将连接管48配设在内部的热传导体74、设置于热传导体74的供给路用加热器54、设置于热传导体74来检测热传导体74的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53。热传导体74构成为,传导供给路用加热器54的热来对连接管48进行加热。

如图6及图7所示,热传导体74具备:四角板状的热传导块75、同样的四角板状且尺寸大致相同的热传导板76。在热传导块75的与热传导板76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多根导向槽75a,多根(N根)连接管48在被收容于各导向槽75a的状态下,夹在热传导块75和热传导板76之间。如图6及图7所示,供给路用加热器54安装于热传导体74的热传导块75侧的表面。此外,第三温度传感器53被安装在热传导体74的热传导块75侧的表面稍稍离开供给路用加热器54的位置。当然,第三温度传感器53可以在热传导体74上,安装在与供给路用加热器54的配置位置相反侧的、热传导板76侧的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热传导体74的热传导块75和热传导板76,由热传导率高的铝类金属(例如铝或铝合金)形成,连接管48由墨水耐腐蚀性高的铁类金属(例如不锈钢)构成。而且,热传导体74和收容在导向路74a的连接管48通过钎焊而接合。当然,在热传导体74的材料具有低热传导率且墨水耐腐蚀性的情况下,热传导体74的导向路74a例如为断面圆形的流路,可以将该流路直接作为连接管来使用。

如图5所示,N根(例如4根)连接管48相邻排列且保持大致一定的间隔以大致平行的状态延伸,并且配设成弯曲的预定路径。管径小的N根连接管48通过描绘弯曲路径而细长地延伸。连接管48描绘弯曲路径同时细长地延伸,从而能够确保较宽的连接管48和热传导体74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确保较宽的配设于热传导体74的部分的连接管48和在该管内流动的墨水的接触面积。因此,供给路用加热器54的热经由热传导体74有效地传递到在连接管48流动的墨水。

此外,如图5所示,连接管48配设成,相邻且彼此隔着大致一定的间隔以大致平行的状态描绘弯曲路径,从而成为难以在连接管48间发生温度不均的配管构造。例如,在配设成使N根连接管在彼此独立的N个配管区域内描绘弯曲路径的情况下,在与墨水喷射流量多的记录头43连接的连接管48的配管区域,温度比其他区域相对较低,在与墨水消耗量少的记录头43连接的连接管48的配管区域,温度比其他区域相对较高。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连接管48之间的连接管48内的墨水温度不均,甚至导致记录头43之间的记录头43内的墨水温度不均。

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所述,N根连接管48配设成相邻且以彼此保持大致一定的间隔的状态在热传导体74的同一区域内描绘弯曲路径,因此即便与墨水喷射流量多的记录头43对应的连接管48的周边温度降低,其他连接管48也会经过该温度下降了的区域。因此,连接管48之间不易发生连接管48内的墨水温度不均。

此外,连接管48细长地延伸导致其流路阻力R2变大,即便第四泵50的搏动经过共通管47b不完全衰减而传播至各连接管48的入口,搏动也因墨水在各连接管48经过时的大的动压而衰减并消失,从而避免向记录头43内传播微弱的搏动的情况。

而且,配设成描绘图5所示的弯曲路径的N根连接管48,其管路长大致相等。因此,通过墨水在压力损失小的粗共通管47b流动而能够在各连接管48的入口处大致相同的墨水压力,在墨水分别经过流路长大致相等的各连接管48时,收到大致相等的压力损失,因此各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在记录头43之间大致相等。

接着,基于图8对保温装置73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记录头43具备喷头本体80、固定于喷头本体80的下部的喷头部81。在喷头本体80的内部形成有墨水室82,连接管48和墨水循环管55分别连接在相对于喷头本体80的上部隔着该墨水室82对置的位置。在墨水室82,在从与连接管48连通的上侧部分到喷头部81侧的中途设置了过滤器83,过滤器83去除从连接管48流入墨水室82的墨水当中的、流向喷头部81的墨水中的气泡或异物。

在墨水室82中,经过了过滤器83的墨水流向喷头部81,从在喷头部81的下面即喷嘴形成面81a开口的多个喷嘴84被以墨水滴喷射。在喷头部81,设有与各喷嘴84连通的未图示的压力室,该压力室的数量与喷嘴数相同,对每个喷嘴84均设有一个的压力发生元件使压力室的一个壁部(振动板)振动,对其内部的墨水赋予喷射压力,从而墨水滴被从喷嘴84喷射。作为该压力发生元件的一例,除了例如压电元件、静电元件之外,还可以举出在热方式的喷墨中使用的加热器等。

如图8所示,用来对流入墨水室82的加热墨水进行保温的保温装置73设于记录头43的外壁面。在记录头43上,从喷头部81的喷嘴形成面81a的周缘部直到喷头侧部,安装有金属制的喷头遮盖85(加热部件)。喷头用加热器45设置成与该喷头遮盖85接触的状态。而且,设于喷头用加热器45的第二温度传感器44,直接检测喷头用加热器45的表面温度。

因此,能够减小对喷头用加热器45进行发热控制时的温度的控制幅度,而使第二温度传感器44的检测温度接近第三目标温度(保温用的目标温度)。例如,在构成为直接检测墨水温度、喷头遮盖85、传热板86的温度的情况下,检测到墨水冷却或墨水被加热的情况时,喷头用加热器45已经相当冷或相当热,喷头用加热器45的温度的振幅比较大。对此,若是对喷头用加热器45的表面温度进行直接检测的构成,则能够将喷头用加热器45保持在大致略一定温度(第三目标温度),因此能够将记录头43保持在第三目标温度,能够确保记录头43内的加热墨水的保温效果。因此,能够避免温度的控制幅度大时出现的过冲而导致的墨水的加热过度或冷却过度的情况。而且,由于喷头用加热器45的温度的控制幅副小,所以记录头43内的墨水被保持在第三目标温度。

此外,在记录头43的外壁部设有传热板86,该传热板86配置成在喷头用加热器45的表面与喷头遮盖85的表面双方接触的状态下,对它们的侧面进行覆盖。因此,喷头用加热器45的热除了被直接传递到记录头43的侧面,还经由传热板86传递到记录头43的侧面,而且还经由传热板86及喷头遮盖85传递到喷头部81的侧部及喷嘴形成面81a的周缘部。这时,喷头用加热器45的热除了经由其端面接触部分直接传递到喷头遮盖85,还经由传热板86传递到喷头遮盖85的侧部表面。因此,能够将热更有效地传递到喷头部81的侧面及喷嘴形成面81a的周缘部。因此,能够通过保温装置73对喷头部81的压力室、喷嘴84内的墨水更有效地保温。结果,使得从喷嘴84喷射的墨水滴的喷射性能良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头本体80由树脂基体形成,包括喷头部81的喷嘴形成面81a的部分由比喷头本体80的基体树脂热传导率高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头部81当中包括喷嘴形成面81a的部分例如由硅形成。硅虽然不像金属一样,但是其与树脂或陶瓷相比热传导率较大。因此,使喷头用加热器45的热经由传热板86及喷头遮盖85传导至喷头部81的喷嘴形成面81a的周缘部及侧壁部,从而将喷头部81整体加热至与喷头用加热器45的温度大致相等且均匀的温度,从而能对喷头部81内的墨水进行保温。

这种情况下,即便从外侧对喷头本体80进行加热,热也难以传递到墨水室82、其下游的流路、压力室、喷嘴84内的墨水。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热从喷头用加热器45经由传热板86被传递到喷头遮盖85,该喷头遮盖85对喷头部81的侧部及喷嘴形成面81a的周缘部进行加热。因此,对于墨水室82内的墨水难以被加热、且喷头本体80为树脂制的记录头43而言,在从墨水室82向其下游侧流动的过程中墨水由渐渐冷却的倾向,但是通过加热喷头部81,位于墨水流路的下游端的喷嘴84或压力室内的墨水被加热。因此,在记录头43内,被喷射之前的墨水适度地保持在第三目标温度,因此确保了记录头43的良好的喷射性能。

如上所述,构成了加热系统的第一加热装置71、第二加热装置72、保温装置73通过配置加热器、温度传感器、传热机构(热传导体或传热板)等的构造实现了第一加热、第二加热、保温等各功能。而且,除此之外,基于控制装置60对加热器33、45、54的反馈控制也实现了第一加热、第二加热、保温等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60的计算机61对各加热器33,45,54进行PID控制,使得温度传感器32、44、53所检测的检测温度接近目标温度。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为P重视,进行温度的控制幅度大的PID控制,进行立刻追随温度变化的温度控制。此外,供给路用加热器54为P重视,但是温度的控制幅度较小,进行不像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那样快但是较快地追随温度变化的PID控制。而且,喷头用加热器45进行如下的PID控制:虽然检测温度和目标温度的温度差与其他的控制相同,但与其他控制相比温度的控制幅度最小,即便在喷头用加热器45中发生偏离目标温度的温度变化,实际温度也平缓地跟随第三目标温度。

接下来,对控制装置60的计算机61执行的墨水供给控制及清洗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计算机61以每个预先设定的预定周期(例如1~100毫秒的范围内的预定时间)执行墨水供给控制例程。打印机11的电源关闭时,各开闭阀30、37、41、51、56处于闭阀状态。若打印机11的电源接通,计算机61打开开闭阀30、41、51、56,并且使第三泵39及第四泵50驱动。结果,通过第三泵39对空气室25a内的空气进行的排出动作,空气室25a内成为负压,通过对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的液面A2作用负压,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压力减小。在该状态下,第四泵50被排出驱动,从而从副储液箱25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向记录头43供给墨水。此时,通过第四泵50的排出驱动,墨水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例如以20N(cc/分)的墨水排出流量Qpump(=墨水供给流量Qin)被供给。

第三墨水供给管47当中,在共通管47b流动且到达N个连接管48的各入口位置(各分岐位置)为止墨水流过的距离(流路长度)彼此不同,但是由于共通管47b的流路阻力R1小,墨水的压力损失几乎没有,因此到达N个连接管48的每一个的入口时,墨水供给压力在各连接管48之间几乎相等。而且,流过管径小且呈弯曲路径(蛇道)的细长连接管48时,墨水的流路阻力R2非常大。因此,对各记录头43内供给的墨水供给量在记录头43之间大致相等。此外,虽然这时第四泵50的搏动通过减振器52未完全衰减的微小的量传播到连接管48的入口,但因在大流路阻力R2的连接管48流动时的墨水的动压而以微小量传播了的搏动几乎消失,从而防止搏动的影响波及到记录头43内。

这里,在记录头43墨水仅消耗从喷嘴84喷射了的墨水的量。这时,被供给到记录头43的流量为20(cc/分)的墨水当中,与此时的能率值D相应的墨水喷射流量Qh的量的墨水被消耗。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最大(Full)能率打印时,每一个记录头的墨水消耗量为10(cc/分)。而且,N个所有记录头43以最大(Full)能率进行打印时的最大墨水喷射流量Qhmax(=10N(cc/分))相比,第四泵50(供给泵)供给更多的墨水供给流量为Qin(=20N(cc/分))的墨水。因此,在打印停止中当然即便是打印过程中,墨水以从墨水供给流量Qin减去墨水喷射流量Qh的量的墨水循环流量Qout(=Qin-Qh),从记录头43经过墨水循环管55回流到副储液箱25。因此,在以最大能率进行打印时,墨水一定经过墨水循环管55而回流,因此墨水一旦从记录头43向墨水循环管55流出,便不会从墨水循环管55返回记录头43。因此,能够避免一旦向墨水循环管55流出而冷却了的UV墨水再次返回记录头43内,导致记录头43内的墨水温度降低,从而导致记录头43的喷射特性的恶化的情况。

ROM68中存储用来进行打印时的墨水供给控制的、图9的流程图中表示的打印处理例程的程序。若打印开始,计算机61(具体而言是其内部的CPU67)执行图9所示的打印处理例程,从而进行打印时的墨水供给控制。以下,基于图9对计算机61执行的打印时的墨水供给控制进行说明。另外,在打印机11的打印开始前的待机过程中,在副储液箱25和记录头43间进行墨水的循环,但是若保持待机状态经过预定时间则墨水的循环停止。这里,在受理了打印任务时,墨水循环停止。这种情况下,第三墨水供给管47及墨水循环管55上的各开闭阀51、56、和加减压装置34上的开闭阀37、41全部处于闭阀状态。另外,加减压装置34随着空气室25a的容积与副储液箱25的液量的变化相应地变化,适度地使空气室25a成为目标压力。

首先,在步骤S10中,为了向记录头43供给墨水而将开闭阀打开。即、将第三墨水供给管47上的开闭阀51、墨水循环管55上的开闭阀56、加减压装置34的开闭阀41打开。

在步骤S20中,对墨水供给路径及记录头内的墨水进行加热、保温控制。计算机61从打印机11的电源接通时开始进行墨水的加压、保温控制,该步骤表示其中打印中进行的加热、保温控制的部分。即,计算机61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对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进行温度控制。计算机61基于第三温度传感器53的检测结果对供给路用加热器54进行温度控制。而且,计算机61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44的检测结果对喷头用加热器45进行温度控制。

在步骤S30中,使墨水供给用的第四泵驱动。这时,以使第四泵50满足墨水供给流量Qin比最大墨水喷射流量Qhmax多(Qin>Qhmax)的条件对泵进行驱动控制。

在步骤S40中,对副储液箱25的空气室25a进行压力控制,使得副储液箱25的空气室25a的压力成为基于打印模式、记录头控制用的能率值D和水头差H的负压值Pdec。即,选择与此时的打印模式相应的P3loss(D),使用能率值D和水头差H,通过公式Pdectrg=Po-Ph(H)-P3loss(D)算出目标负压值Pdectrg。而且,计算机61对第三泵39(减压泵)及压力开放阀40进行控制,使得压力传感器58检测的实际负压值Pdecreal与目标负压值Pdectrg一致。结果,控制成空气室25a成为目标负压值Pdectrg。详细地说,计算机61在实际负压值Pdecreal相对于目标负压值Pdectrg绝对值小时,驱动第三驱动电机38使第三泵39减压驱动,从而对空气室25a减压直至实际负压值Pdecreal与目标负压值Pdectrg一致。另一方面,若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减少而空气室25a的容积增加,则空气室25a的压力减少,这时实际负压值Pdecreal相对于目标负压值Pdectrg绝对值大。在这样的实际负压值Pdecreal相对于目标负压值Pdectrg绝对值大时,计算机61打开压力开放阀40使空气室25a向大气开放,从而使空气以小流量流入空气室25a内,直至实际负压值Pdecreal与目标负压值Pdectrg一致。

然后,在步骤S50中判定打印是否结束,若打印未结束(即处于打印中)返回步骤S20。然后,以下同样地反复执行S20~S40的处理直到在S50判断为打印结束。若打印结束,在步骤S60中使第四泵50驱动停止而停止墨水供给,并且在该第四泵50的驱动停止后关闭开闭阀51、56,遮断第三墨水供给管47及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

接着,对清洗进行说明。打印机11具有预防、消除记录头43的喷射不良的清洗功能。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中,如上所述,准备了以去除记录头43的墨水室82内的墨水中的气泡为目的的第一清洗、以预防、消除记录头43的喷嘴堵塞为目的的第二清洗。第一清洗在墨盒更换时、初期充填时、打印机长期间不使用时等墨水中可能混入了气泡时进行。

此外,打印机11对每个记录头43具备检查喷嘴是否堵塞的喷嘴检查装置(图示省略)。控制装置60在通过用户操作而受理了清洗的指示时、以及基于未图示的清洗时钟的计时时间判断为从上次清洗结束时刻开始的经过时间达到预定时间时,使喷嘴检查装置进行各记录头43的喷嘴检查。第二清洗在根据喷嘴检查装置的喷嘴检查结果判定为喷嘴有堵塞的不良的记录头43存在时,以该不良的记录头43为对象有选择地进行。在图2所示的ROM68中,存储有图10所示的第一清洗处理例程的程序及图11所示的第二清洗处理例程的程序。

首先,对第一清洗进行说明。若成为符合墨盒更换时、初期充填时、打印机长期间不使用时当中任何一个的第一清洗实施时期,计算机61执行图10所示的第一清洗处理例程。

首先,在步骤S110中,关闭第一及第二开闭阀30、37,打开第三及第四开闭阀41、51。结果,通过第一开闭阀30的关闭,遮断了将副储液箱25和主储液箱15的连通,并且通过第四开闭阀51打开而使副储液箱25和各记录头43成为连通状态,而且,在加减压装置34中,相对于副储液箱25,第二泵36为非连通状态且第三泵39为连通状态。

在接下来的步骤S120中,将N个(在本例为4个)第五开闭阀56的当中与成为本次第一清洗的对象的M个的记录头43对应的M个的第五开闭阀56打开,并且将剩余的(N-M)个开闭阀56关闭。这里,第一清洗对记录头43M个M个地依次地分多次进行,在该步骤中,选择成为本次应进行第一清洗的对象的M个的记录头43(以下也称作“第一清洗对象喷头”),并且将与所选择的M个记录头43对应的M个第五开闭阀56打开。

具体而言,第一清洗中的M个是清洗一次时的清洗对象的最大个数,对N个当中的清洗对象K(其中、M≤K≤N)个液体喷射头的清洗,至少进行|[-K/M]|(但是[]为高斯符号,||为绝对值),由此来进行K个全部液体喷射头的清洗。例如,在一个一个地进行K个量的清洗的情况下(M=1),一个一个的清洗进行K(=|[-K]|)次。此外,以两个两个地来进行7个量的清洗的情况下(M=2、K=7),两个两个的清洗进行三次,1个的清洗进行一次,合计进行4(=|[-7/2]|)次清洗。

在步骤S130中,使第四泵50(供给泵)驱动。即,计算机61使第四驱动电机49驱动,从而驱动第四泵50。结果,从副储液箱25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供给到记录头43的墨水,进行经过M根墨水循环管55再次回流到副储液箱25的墨水循环。

在接下来的步骤S140中,驱动第三泵39(减压泵)驱动。即,计算机61使第三驱动电机38驱动从而驱动第三泵39。通过第三泵39被驱动,从而副储液箱25被减压。即,利用第三泵39从空气室25a排出空气,从而空气室25a被减压,该空气室25a的负压影响到墨水的液面A2,从而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被减压。

而且,在步骤S150中,判断副储液箱25的减压是否完成。即,计算机61判断压力传感器58检测的副储液箱25内的空气压(副储液箱压)Psub是否达到了目标负压值PD(Psub≤PD)。Psub≤PD不成立期间,继续步骤S140中的第三泵39的驱动,若Psub≤PD则进入步骤S160。

在步骤S160中,判断是否经过了第一清洗时间。通过驱动第四泵50而开始墨水循环,从而计算机61利用未图示的时钟从第一清洗开始了的时刻开始计时经过时间。计算机61以该时钟的计时时间T到达第一清洗的实施时间即第一清洗时间T1(以下也记载为“第一CL时间T1”)(T≥T1)为依据,判断为经过了第一CL时间T1。如果尚未经过第一CL时间T1(T≥T1不成立),则还是继续第一清洗,若经过了第一CL时间T1(T≥T1成立),则进入步骤S170。

在步骤S170中,判断是否还存在第一清洗对象喷头(第一CL对象喷头)。即在对N个所有记录头43的第一清洗未结束,还残留应实施第一清洗的记录头43的情况下,判断为有第一清洗对象喷头。若还存在第一清洗对象喷头则回到步骤S120,对接下来的第一清洗对象喷头同样地执行步骤S120~S160的各处理,由此实施第一清洗。然后,对N个所有记录头43实施第一清洗,若在步骤S170中判断为没有第一清洗对象喷头,则进入步骤S180。

在步骤S180中,使第四泵50的驱动停止从而停止墨水的循环,并且关闭第四及第五开闭阀51、56,从而将第三墨水供给管47及各墨水循环管55关闭。而且,通过控制压力开放阀40,使空气以小流量从外部流入副储液箱25内,从而使副储液箱25从减压状态恢复到打印待机时的标准压力。另外,对于步骤S140、S150中的副储液箱25的减压,即便每一个记录头的墨水供给流量Qin(=墨水循环流量Qout)变成打印时的值(本例中为20(cc/分))的N/M倍,为了不发生喷嘴泄露墨水或者极少地泄露墨水,与每一个记录头的墨水供给流量Qin的值相应地设定可变的目标负压值PD。

在该第一清洗实施中,第四泵50的送出流量为与打印中相同的20N(cc/分)。该送出流量几乎是第四泵50的能力上限,在本例中,不能使流量比上述流量大。此外,在本例中,第一清洗对象喷头的个数M为“1”,一个一个地依次进行记录头43的第一清洗。5根墨水循环管55当中与第一清洗对象喷头对应的M根(例如1根)墨水循环管55开放,其余(N-M)根(例如3根)墨水循环管55被遮断。因此,在M=1的本例中,3根墨水循环管55被遮段,因此墨水经过与清洗对象的记录头43对应的1根墨水循环管55,以流量20N(cc/分)回流。

从副储液箱25被第四泵50向共通管47b送出的流量为20N(cc/分)的墨水,全部以经过第一清洗对象即一个记录头43的路径循环。打印时的记录头N个量的流量20N(cc/分)全部流入一个记录头43,从而在记录头43内流动的墨水的流速变快。

在本例中,如图8所示,由于从连接管48流入记录头43的墨水室82内的墨水量为打印时的N/M倍(例如4倍),在从连接管48流入到从墨水循环管55流出之前,在墨水室82流动的墨水与打印时的流速相比以N/M倍的快流速流动。因此,积存在墨水室82的上侧的角落的气泡或者被过滤器83捕捉到的气泡,被墨水的该快流速推动着流动,被从墨水室82去除。

这里,通过每一个记录头43的墨水流量成为N/M倍,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变高,很可能从喷嘴露出墨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泵39的驱动对副储液箱25进行减压,从而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也减压。因此,每一个记录头的墨水流量大幅增大所导致的墨水室82的墨水压力上升量,与副储液箱25的减压所导致的墨水减压量几乎抵消。结果,可以不从喷嘴泄露墨水,或者即便发生墨水泄露也能将该泄露量抑制得很少。

此外,例如若仅仅是增大每一个记录头的墨水流量,对记录头内的墨水进行加压的构成,该加压力将气泡压缩到很小,导致气泡难以与过滤器分离。与此相对,在本例中,对墨水室82的墨水进行减压,来抵消流量增大的量的该加压,从而与墨水室82的墨水中的气泡没有减压的情况相比发生膨胀,被过滤器83捕捉的气泡易于与过滤器83分离。由此,在每一个记录头的墨水流量增大的第一清洗中,同时进行墨水的减压,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从喷嘴露出墨水,并且能够有效地去除气泡。另外,在进行该第一清洗时,事前在记录头43的喷嘴形成面盖上罩以进行封盖,即便喷嘴泄露墨水,所泄露的墨水也会被挡在罩内。

这里,对第一清洗中的减压控制的目标负压值PD进行说明。

由于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流路阻力R大于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R>R3),清洗时也与打印时同样,各连接管48的入口处的墨水压力Pin几乎相等,从该墨水压力Pin下降了与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R2的量相当的值,成为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Phead。

这时,与处于关闭的开闭阀56对应的非清洗对象的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Phead,随着墨水经过连接管48渐渐流入记录头43而变高,在该墨水压力与入口的墨水压力Pin相同的时刻,经过连接管48的墨水的流动停止。因此,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Phead在清洗开始后不久便成为与入口的墨水压力Pin相等的值。这里,入口的墨水压力Pin使用副储液箱压力Psub、第四泵50(供给泵)的墨水排出流量Qpump(=Qintotal)、流路阻力R1,以Pin=Psub-P1loss=Psub-R1·Qpump来表示。

另一方面,经过连接管48向记录头43流入时的墨水供给流量Qin为(N/M)·Qintotal/N,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为R2,因此与处于打开的开闭阀56对应的清洗对象的记录头43的喷嘴84中的弯液面的墨水压力Phcl,以Phcl=Psub-(N/M)·(P1loss+P2loss-P3loss)+Ph(H)来表示。

此外,非清洗对象的记录头43的喷嘴84中的弯液面的墨水压力Phncl以Phncl=Psub-P1loss+Ph(H)来表示。

根据上述两个公式,,若记录头43的总个数N、清洗对象的记录头43的个数M、水头差H确定,则可以通过变化副储液箱压力Psub来进行调整第一清洗时的墨水压力Ph。因此,在本例中,对副储液箱压力Psub的负压值Pdec进行调整,使上述的墨水压力Phcl、Phncl为不从喷嘴84泄露墨水的程度的值。若针对满足不泄露墨水时的墨水压力为Phtrg2、且将用于使Ph=Phtrg2成立的副储液箱压力Psub的目标负压值按照清洗对象和非清洗对象分别设定为PDcl、PDncl,则PDcl、PDncl以PDcl=Phtrg2+(N/M)·(P1loss+P2loss-P3loss)-Ph(H)PDncl=Phtrg2+P1loss-Ph(H)来表示。而且,将上述2式中确定的PDcl、PDncl当中小的一方采用为目标负压值PD。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清洗时使副储液箱压力Psub成为负压值PD,避免了从喷嘴84泄露墨水。

接下来,对第二清洗进行说明。清洗时机为从上次清洗结束时刻开始经过了预定时间时、或者受理了基于用户操作的清洗指示时,计算机61使喷嘴检查装置进行各记录头43的喷嘴检查。若根据喷嘴检查结果判断为有喷嘴堵塞的记录头43存在,则仅以该记录头43为对象进行第二清洗。进行该第二清洗时,计算机61执行图11所示的第二清洗处理例程。以下,以N个记录头43当中成为第二清洗的对象的记录头43(以下为第二清洗对象喷头)为K个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210中,关闭第一、第三及第五开闭阀30、41、56,打开第二及第四开闭阀37、51。结果,副储液箱25和主储液箱15的连通被折断,并且N根墨水循环管55全部被遮断。此外,在加减压装置34中,相对于副储液箱25,第二泵36处于连通状态且第三泵39处于非连通的状态。

在步骤S220中,驱动第二泵36(加压泵)。即,计算机61通过使第二驱动电机35驱动而驱动第二泵36。通过驱动第二泵36而对副储液箱25加压。即,通过利用第二泵36从外部送入空气,从而空气室25a被加压,并且该空气室25a的加压力影响到液面A2,从而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被加压。

而且,在步骤S230中,判断副储液箱25的加压是否完成。即、计算机61判断压力传感器58检测的副储液箱25内的气压Psub是否达到目标加压值PA(Psub≥PA)。Psub≥PA不成立期间继续步骤S220中的第二泵36的驱动,若Psub≥PA成立则进入步骤S240。

在步骤S240中,将N个(在本例为4个)第五开闭阀56当中与第二清洗对象的K个记录头43对应的K个第五开闭阀56打开。结果,通过在副储液箱25的压力充分升高了的状态下打开K个第五开闭阀56,加压墨水从副储液箱25经过K根墨水循环管55分别被供给到K个记录头43。这时,由于第三墨水供给管47关闭,因而加压墨水一下子被供给到记录头43的墨水室82,从记录头43的喷嘴猛烈地排出墨水。

在步骤S250中,判断是否经过了第二清洗时间。计算机61通过未图示的时钟计时从打开K个第五开闭阀56开始第二清洗的时刻开始的经过时间,以该时钟的计时时间T达到第二清洗的实施时间即第二清洗时间T2(以下也记载为“第二CL时间T2”)(T≥T2)为依据,判断为经过了第二CL时间T2。如果是经过第二CL时间T2前(T≥T2不成立),则保持继续第二清洗,若经过了第二CL时间T2(T≥T2成立)则进入步骤S260。

而且,在步骤S260中,通过将K个的第五开闭阀56关闭将墨水循环管55关闭,从而停止第二清洗,并且通过切换加减压装置34的开闭阀37、41,驱动第三泵39,对副储液箱25减压,从而使副储液箱25恢复到打印待机时的标准压力。

在上述那样的第二清洗中,等到副储液箱25内的气压Psub升高到目标加压值PA后,打开第五开闭阀56,因此能够减少无益的墨水消耗。例如,如果是最初便打开第五开闭阀56,然后驱动第二泵36来开始加压的构成,则在副储液箱25达到目标加压值PA之前的加压中途的阶段,从记录头43的喷嘴泄露少许墨水。该泄露的量的墨水毫无力度,对消除喷嘴堵塞不起作用,导致无益的墨水消耗。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清洗中,对副储液箱25充分加压之后,打开第五开闭阀56,因此从喷嘴排出的墨水从最初开始便很有力,对消除喷嘴堵塞起作用,因此能够抑制无益的墨水消耗。

此外,作为喷嘴清洗的方法还考虑到以下方法:在将第五开闭阀56全部关闭的状态下驱动第四泵50,从副储液箱25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向记录头43供给墨水,从而从记录头43的喷嘴强制地排出墨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墨水经过流路阻力大的连接管48时的压力损失大,因此与第二泵36对副储液箱25的加压、以及基于第四泵50的排出力在上游侧发生的较高的墨水加压力相比,不怎么能得到从记录头43的喷嘴排出的墨水的较强的作用力。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清洗中,经过流路阻力小的墨水循环管55将加压墨水供给到记录头43,因此加压墨水经过墨水循环管55时的压力损失小,能够从记录头43的喷嘴猛烈地排出墨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如下所示的效果。

(1)设定为第三墨水供给管47(供给路)的流路阻力R(R2>R1)、和墨水循环管55(循环路)的流路阻力R3满足R<R3的关系。因此,在能使供给到各记录头43的墨水流量大致相等的基础上,能够将各记录头43间的墨水压力不均抑制得很小,同时将各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保持得很低。因此,在打印中,能够抑制从各记录头43的喷嘴泄露墨水,能够将各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控制在容许范围内而喷射适量的墨水滴。

(3)设定为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共通管47b的流路阻力R1、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R2、和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满足R1<R3<R2的关系。因此,在能使供给到各记录头43的墨水流量大致相等的基础上,能够将各记录头43间的墨水压力不均抑制得很小,同时能够将各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保持得很低。此外,由于至少在打印时墨水循环流量Qout比墨水供给流量Qin少,因而使墨水循环管55的直径仅减小该少的量,因此能够实现墨水循环管55的小型化。

(4)由于需要在记录头43中将墨水压力的变动控制在±50Pa以内,因而优选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R2为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的5倍以上。因此,通过满足R2≥5·R3的关系,无论在哪种打印模式下,都能够将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的变动控制在±50Pa以内,因此能够稳定来自记录头43的喷嘴的墨水喷射量。

(5)与以最大能率值Dfull(最大喷射流量)打印时的记录头43的最大墨水喷射流量Qhmax相比,以更多的墨水供给流量Qin向记录头43供给墨水(Qin>Qhmax)。因此,即便在以最大能率值Dfull进行打印时,也能够避免已经从记录头43向墨水循环管55流出了的变冷的墨水再次向记录头43内倒流。结果,能够将记录头43内的墨水温度稳定地保持在适当的值,并且能将记录头43内的墨水保持在适于喷射的低粘度。因此,能够抑制各记录头43间的墨水的喷射性能的不均,实现高的打印品质。

(6)由于为了增大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R2而将连接管48形成为细长状,因此通过在连接管48设置第二加热装置72,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加热在第三墨水供给管47流动的墨水。

(9)在第一清洗中,通过在至少关闭一个开闭阀的状态下驱动第四泵,使墨水以从副储液箱25经过记录头43的循环流路循环,从而大流量的墨水流向清洗对象的记录头43,并对副储液箱25进行减压,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记录头43内的墨水中的气泡。

(10)通过利用第三泵39对副储液箱25减压,从而能够抑制记录头43内的墨水中的气泡变小,同时提高气泡的除去效果,并且能够将来自记录头43的喷嘴84的墨水排出量抑制得很少。

(11)在第二清洗中,在关闭第五开闭阀56的状态下驱动第二泵36,并且等到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加压(蓄压)至预定压力后,打开第五开闭阀56,因此能够在抑制加压途中无益的墨水排出的同时进行喷嘴清洗。这时,关闭大流路阻力R的第三墨水供给管47上的第四开闭阀51,加压墨水经由小流路阻力R3的墨水循环管55被送入记录头43,因此从副储液箱25向记录头43供给加压墨水时的压力损失小,因此能够进行强的喷嘴清洗。而且,第二清洗时,第三墨水供给管47内的加热墨水几乎不流动,因此不会通过喷嘴清洗而无益地排出第三墨水供给管47内的加热墨水。因此,在清洗结束后进行打印时,使用第三墨水供给管47内的低粘度的加热墨水,能够进行良好的打印。

(12)由于使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浸泡在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中,因而能够提高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整体的平均升温速度(加热速度)。

(13)由于以比金属热传导率低的无机材料形成了副储液箱25,因而能够使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的热难以经由副储液箱25的壁部而散热。因此,有益于提高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的加热速度。

(14)在副储液箱25内,形成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上游端侧的一部分的管部47c,以沿着副储液箱25的底面横穿副储液箱25内的方式插入,该管部47c的流入口47d位于来自主储液箱15的墨水流入口25d的相反侧。因此,能够避免刚刚从墨水流入口25d流入的未怎么加热的墨水向第三墨水供给管47送出。

(15)由于将第一温度传感器32浸泡在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中,因而能够在从副储液箱25内的实际墨水温度下降到开始加热为止,提高应答速度。例如,第一温度传感器32能够立刻检测从主储液箱15流入的常温的墨水的温度,迅速地使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发热。因此,在常温的墨水流入过程中,能够将被加热到大概第一目标温度的墨水供给到第三墨水供给管47。

(16)由于使第一温度传感器32与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分开适度的预定距离,避免了过度接近时的问题即由于墨水的过度加热而导致特性变异,或者过度远离时的问题即应答性的恶化及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整体的平均升温速度降低。尤其是将第一温度传感器32配置在相对于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中心靠与墨水流入口25d相反侧的范围,并且配置在将从来自主储液箱15的墨水供给停止时的液面A2到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为止的深度一半的中心位置夹在正中,该深度的一半的范围内(尤其是在上述范围内比中心位置靠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位置)。因此,能够分别提高常温墨水流入副储液箱25内时的加热开始之前的应答速度、以及该加热开始后的墨水整体的平均升温速度(使副储液箱25内的墨水温度分布平均化的平均温度的上升速度)。

(17)构成为,在热传导体74(加热块)将连接管48夹入其中的状态下,利用通过传导供给路用加热器54的热而整体上与供给路用加热器54的温度大致相等的热传导体74,对连接管48进行加热。因此,通过保持在大致目标温度的热传导体74的热传递,能够以消除墨水温度不均的方式对连接管48内的加热墨水进行加热。

(18)构成为,通过将第三温度传感器53设于热传导体74,基于热传导体74的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对供给路用加热器54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将热传导体74保持在大致目标温度,通过被保持在大致目标温度的热传导体74的热传递,而能够以消除墨水温度不均的方式对连接管48内的加热墨水进行加热。

(19)保温装置73,从喷嘴形成面81a的周缘部到喷头侧壁,设置了传导喷头用加热器45的热来进行加热的喷头遮盖85(加热部件)。因此,喷头用加热器45的热借助喷头遮盖85传递到喷嘴形成面81a的周缘部,从其流路的下游端即喷嘴84侧将记录头43保温在目标温度。因此,能够将喷嘴84或紧挨着喷嘴84的上游侧附近的液体保温在适度的加热温度,因此能够从喷嘴84喷射低粘度的墨水,从而实现良好的喷射。

(20)构成为,将第二温度传感器44设于喷头用加热器45,基于喷头用加热器45的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对喷头用加热器45进行控制。因此,能够使喷头用加热器45保持在目标温度,并且能够将被保持在该目标温度的喷头用加热器45的热借助喷头遮盖85传递到喷嘴形成面81a的周缘部,因而即便喷头本体80为树脂制,也能够将喷头部81保温在目标温度。结果,能够将喷嘴84或紧挨着喷嘴84的上游侧附近的液体保温在适度的加热温度,实现良好的墨水滴的喷射。

(21)由于将喷头用加热器45的热借助传热板86传递到喷头遮盖85,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对喷头遮盖85进行热传递。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以下的其他实施方式。

·第二清洗不局限于驱动第三泵39(加压泵)来进行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驱动第四泵50(供给泵)来实施第二清洗。即,使设于墨水循环管55的N个第五开闭阀56成为关闭状态,来驱动第四泵50。各记录头43的下游侧的墨水循环管55,因关闭的第五开闭阀56而处于墨水流动被遮断的状态,通过第四泵50的驱动墨水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被送入各记录头43,因此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一下子升高,墨水从该喷嘴猛烈地排出。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进行消除喷嘴堵塞的第二清洗(喷嘴清洗)的构成及方法,可以采用图12所示的例子。例如,能够采用在关闭所有第五开闭阀56的状态下驱动第四泵50从而从记录头43的喷嘴排出墨水的构成及方法。这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在从第三墨水供给管47并列地分支的各连接管48上设有N个第6开闭阀90,在将各第6开闭阀90全部关闭的状态下驱动第四泵50(供给泵),从而通过各第6开闭阀90对上游侧的墨水蓄压。而且,通过在墨水压力足够高的时刻(蓄压结束时刻),选择性地打开与清洗对象的记录头43对应的M个第6开闭阀90,从而实现喷嘴清洗。如上所述,可以通过设于墨水循环管55上的第五开闭阀56、从副储液箱25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向各记录头43送出墨水的第四泵50、和连接管48上的第6开闭阀90来实施喷嘴清洗。这种情况下,蓄积在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加热墨水被供给到记录头43,从而进行排出墨水的清洗,清洗结束后记录头43内被加热墨水充填,因而将喷射加热墨水来良好地进行接下来的打印。对此,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在经由墨水循环管55使加压墨水向与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倒流的情况下,墨水循环管55内的冷却的墨水流入记录头43内,之后在记录头43内的墨水被加热之前无法立刻开始打印。对此,在该第二清洗中,墨水的流动方向为供给方向,因而在喷嘴清洗结束后记录头43内被加热墨水充填,到温度稳定为止等待比较短的时间,便可开始打印。

·可以通过选择开闭图12中的N个第6开闭阀90来进行第一清洗。即,在将N个第6开闭阀90当中选择为清洗对象的M个第6开闭阀90成为打开状态之后,驱动第四泵50(供给泵),墨水以经由清洗对象的M个记录头43的循环路径循环。当然,如图12所示,当在墨水循环管55上也存在第五开闭阀56时,至少使与清洗对象的记录头43对应的M个第五开闭阀56成为打开状态。进行上述的第一清洗的情况下,无需考虑被第6开闭阀90遮断的非清洗对象的记录头43的墨水压力Phncl,因而可以将Phcl设定为副储液箱压力Psub的负压值PD。而且,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使供给泵即第四泵50的配置位置以能向回流方向送出液体的状态向墨水循环管55侧移动,墨水在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供给路)的路径中流动,从而进行第二清洗。这种情况下,在将N个第6开闭阀90关闭的状态下驱动第三泵39(加压机构),对副储液箱25进行加压,从而成为蓄压状态,在蓄压(加压)完成后,打开M个第6开闭阀90,墨水经过第三墨水供给管47(供给路)被送入M个记录头43,从而进行第二清洗。另外,在第一清洗和第二清洗均通过第6开闭阀90的开闭选择来进行的情况下,可以废除墨水循环管55上的第五开闭阀56。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储液箱的副储液箱25可以构成为,与各记录头43分别对应的设置多个。这种情况下,墨水循环管55的下游端分别插入或连接于各副储液箱25。

·在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通过仅采用主储液箱和副储液箱当中的一个,使储液箱为仅一个,使墨水在该一个储液箱和记录头43之间供给及循环。此外,可以构成为将墨盒直接作为储液箱来使用。这种情况下,若将墨盒安装于托架部,可以使墨盒与供给路的上游端及循环路的下游端连接,同时与和第二泵36、第三泵39及压力开放阀40相连的流路的一端部连接。此外,墨盒可以构成为:直接在盒内积存墨水,或者在盒内收容墨水包。

·在实施方式中,在各墨水循环管55的途中一个一个地设置可变节流阀,通过调整可变节流阀的截流量,可以一起或个别地调整各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与能率值D相应地进行调整可变节流阀的截流量的控制,将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调整为适当的值。

·在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取得对副储液箱25减压时的负压值。解析打印数据(液体喷射处理数据),求出每单位时间的打印点数,根据该求出的打印点数的值预测墨水喷射流量(cc/分),例如通过参照列表数据来取得与所预测的墨水喷射流量相应的负压值。例如,可以基于打印数据求出结束该打印之前的过程中(即打印期间中)的最大墨水喷射流量Qhm(cc/分),对该最大墨水喷射流量Qhm加算固定值Qo求出墨水供给流量Qin(=Qhm+Qo)。例如,固定值Qo为所需的墨水循环流量Qout、或墨水循环流量Qout+盈余流量的值。这种情况下,从打印开始到结束为止的期间,始终有一定值Qo以上的墨水在循环路流动。

·而且,可以采用以下构成:解析打印数据(液体喷射处理数据),基于解析结果依次运算并预测打印中从现在起经过10毫秒~10秒的范围内的预定时间后的喷射流量,对副储液箱25实时地进行减压控制,使副储液箱25内成为与与每一时刻的喷射流量相应的负压值。另外,上述预定时间相当于应答时间,该应答时间为,从开始使副储液箱25内成为负压值(目标负压值)的压力控制之后到实际上副储液箱25内成为该负压值为止所需的时间、和该副储液箱25内成为目标负压值之后喷嘴内的墨水弯液面的液压成为所需压力为止所需的时间的和来表示。

·在实施方式中,可以改变墨水供给流量Qin。例如,在Qhmax可以与打印模式(喷射模式)相应地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在满足Qin>Qhmax的关系的范围内改变Qin。此外,可以构成为:在能够解析打印数据(液体喷射处理数据)来预测墨水喷射流量Qh的情况下,可以以与所预测的墨水喷射流量Qh相应地满足Qin>Qhmax的关系的方式来改变Qin。此外,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为了使墨水循环流量Qout尽量固定,以满足Qin=Qh+Qoutcnst(但是Qoutcnst为固定值)的墨水供给流量Qin来供给墨水。根据该构成,即便各记录头43间墨水喷射流量Qh不同,也能够使墨水循环流量Qout始终固定(=Qoutcnst),因而大体上能够消除记录头43间的墨水压力的不均。

·在实施方式中,可以使流路阻力的关系为R3<R1<R2。这种情况下,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流路阻力R由连接管48的流路阻力R2大体确定,因而在R>R3的关系成立方面并未变化。由此,通过使各流路阻力当中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最小,能够进一步减小记录头43内的墨水压力的变动,进一步减小记录头43间的墨水压力的不均。结果,能够减小记录头43间的墨水滴尺寸(或者重量)的不均。

·在实施方式中,可以对每个记录头43设置一根第三墨水供给管47。该构成中,只要第三墨水供给管47的流路阻力R和墨水循环管55的流路阻力R3的关系满足R>R3,那么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管部47c(管路)可以插入成,与副储液箱25的底面大致平行。例如,管路可以插入成,在副储液箱用加热器33的上侧,以和副储液箱25的底面(或者液面)大致平行的状态延伸。而且,管路可以插入成,沿着与和副储液箱25的底面(或液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加热块不局限于板状,可以是长方体状、立方体状、圆柱状、锥状,而且可以是在表面和背面当中的至少一面具有凸条的板状块,该凸条沿着连接管连通内部的部分(连接管的配管路径)延伸。此外,加热块将连接管覆盖即可,加热块不局限于用两个部件(块和板)夹住连接管的结构,例如可以是使连接管与形成于加热块的贯通孔贯通的结构。

·储液箱可以相对于液体喷射头配置在重量方向上的下侧或同一高度。这种情况下构成为,为了确保液体喷射头内有所需的墨水压力,在打印动作(液体喷射动作)中不对储液箱进行减压,而是通过加压机构进行加压。

·加热机构可以构成为仅设置于储液箱和供给路当中的一个的构成。此外,可以不在液体喷射头设置加热机构(保温机构)。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液体喷射头的保温性,优选用保温性高的材料来覆盖液体喷射头内的室和流路。

·应用本发明的喷墨式打印机,也可以是行式打印机、串行打印机、页面打印机的任意一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循环路可以如专利文献1所示,构成为具备一条循环返路和多条排出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专利文献1所示,可以构成为从主储液箱(墨水储液箱)经过供给路对各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遮断机构不局限于第四开闭阀51这样的开闭阀,例如可以是第四泵50。例如,如果第四泵50为齿轮泵这样的遮断液体流动的泵,则可以使第四泵50为遮断机构。这种情况下可以废除第四开闭阀51。

·在利用水头差进行供给的方式的情况下,供给/供给停止液体的一例即墨水的机构(液体供给机构)可以是设置于供给路的途中的开闭阀。即构成为,若打开开闭阀,则利用水头差从储液箱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若关闭开闭阀,则停止从储液箱向液体喷射头的液体的供给。

·记录头43可以是压电式记录头、静电式记录头、热式记录头。

·虽然使副储液箱25的负压值可与能率值D相应地变化,但是负压值可以固定。

·作为液体的墨水不局限于UV墨水,例如可以是热固化型墨水,也可以是水系或油系的颜料墨水或染料墨水。

·目标不局限于树脂薄膜,可以是纸张、布、金属薄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是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具体化为喷射或排出墨水以外的他的液体(包括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混合于液体中的液状体、凝胶状的流状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以是下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样态含有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吸管使用、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进一步,也可以采用下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在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中以点状孔隙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体喷射在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的流体喷射装置。进而,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其中的任一种喷射装置。

以下记载了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掌握的技术思想。

(一)在至少具备一个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从储液箱向上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供给路;使液体从上述液体喷射头返回上述储液箱的循环路;在上述循环路与上述液体喷射头对应地至少设置了一个的开闭阀;设于上述供给路,从上述储液箱向上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供给泵;在进行上述液体喷射头的清洗的情况下,通过在打开上述开闭阀的状态下驱动上述供给泵,使液体以经过上述液体喷射头的路径循环,在该供给泵的驱动过程中驱动上述减压机构,使上述储液箱内成为负压。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打开开闭阀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使液体以从供给路经由液体喷射头内向循环路排出(回流)的方式流动,通过上述流动来进行去除液体喷射头内的气泡等的清洗。在该清洗的时(供给泵驱动过程中),驱动减压机构使储液箱内成为负压,因此,例如,即便在液体喷射头流动的液体的流量因清洗用而增大,也可以通过储液箱的负压抵消流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液体喷射头内的液压增加量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或至少抑制清洗时从喷嘴泄露液体。而且,液体喷射头内被减压使得气泡变大,因而易于通过液体的流动来去除气泡。因此,能够极力地抑制从喷嘴泄露液体同时进行高效的清洗。

(二)根据技术方案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送出机构为设于上述供给路的供给泵,N个上述开闭阀在上述供给路设于上述供给泵的下游侧,在关闭上述N个开闭阀的状态下驱动上述供给泵,通过上述开闭阀在上述供给路使上游侧的区域成为加压状态后,打开上述供给路上的开闭阀当中与清洗对象的液体喷射头对应的开闭阀,使液体从与打开的该开闭阀对应的液体喷射头的喷嘴排出。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将循环路及供给路的开闭阀一起关闭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使供给路上的开闭阀上游侧成为加压状态(蓄压状态)之后,打开该各开闭阀当中与清洗对象的液体喷射头对应的开闭阀。结果,加压液体被供给到清洗对象的液体喷射头,液体从该喷嘴猛烈地排出。通过该液体的排出,来进行去除喷嘴内的增粘液体和灰尘(纸屑等)等的清洗,消除或预防了喷嘴堵塞。

(三)根据技术方案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M个为每清洗一次的清洗对象的最大个数,上述N个当中所有清洗对象的K(但是M≤K≤N)个液体喷射头的清洗,至少进行|[-K/M]|(其中[]为高斯符号、||为绝对值)次,从而来进行K个所有液体喷射头的清洗。

根据本发明,液体喷射头K个量的清洗,至少M个M个地分成([K/M]+1)次进行,因此至少分成多次进行清洗的情况下(K>M的情况下),与以一次进行K个量的清洗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流过液体喷射头的流量,从而提高清洗效果。

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能够实施技术方案2或3记载的清洗即第一清洗、和技术方案4至6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清洗即第二清洗双方,并且在实施上述第一清洗和上述第二清洗双方的情况下,在实施了上述第一清洗之后实施上述第二清洗。

根据本发明,在实施第一清洗和第二清洗双方的情况下,在实施了第一清洗之后实施第二清洗,因此能够极力地将清洗时被排出的液体的量抑制得很少,同时进行有效的清洗。例如,若先进行第一清洗,在去除了液体喷射头内的气泡的状态下进行第二清洗,因此第二清洗仅以能消除喷嘴堵塞的程度的液体排出量即可完成。与此相对,若先进行第二清洗,使气泡流至下游侧(例如过滤器侧)而位于之后进行第一清洗时气泡难以被去除的位置,导致难以去除气泡。如上所述,若难以去除气泡,在第二清洗中,甚至需要进行应当由第一清洗承担的气泡除去,导致需要比消除喷嘴堵塞所需的液体排出量多的液体排出量。

(五)根据技术方案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循环路设有N条,且分别与上述N个的液体喷射头连通,设定上述供给路的流路阻力R和上述循环路的流路阻力R3的关系为R>R3。

根据本发明,在清洗时的流动方向上,相对于液体喷射头,上游侧的供给路的流路阻力R和下游侧的循环路的流路阻力R3为R>R3的关系,因此针对与被关闭的开闭阀对应的液体喷射头内的液压,也能尽量抑制得很低。因此,能够避免从清洗对象以外的液体喷射头排出液体,或者即便排出了也能将其的排出量抑制得很少。

(六)根据技术方案1~6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向上述液体喷射头供给被加热了的液体,在至少包括上述储液箱和上述供给路的液体供给系统的一部分上,具备对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

根据本发明,经过循环路向清洗对象的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因而能够避免被加热机构加热了的液体通过清洗被从液体喷射头排出。这种情况下,在清洗结束后使液体循环,因此,能够从供给路向液体喷射头供给被加热了的液体,被加热了的液体将液体喷射头内填满。另一方面,为了进行清洗,被供给到清洗对象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经过供给路被供给到该液体喷射头。即、被加热机构加热了的加热液体被供给到液体喷射头。因此,即便在清洗结束后,液体喷射头内也存积有加热液体。因此,即便在清洗结束后立刻进行液体喷射动作,也能够通过加热液体确保良好的喷射性能。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