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含氟啶虫胺腈和丁烯氟虫腈的杀虫组合物

一种含氟啶虫胺腈和丁烯氟虫腈的杀虫组合物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氟啶虫胺腈和丁烯氟虫腈的杀虫组合物,该组合物中氟啶虫胺腈和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是8:1~1:8。本杀虫组合物可以配制成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乳油、微乳剂剂型。本发明组分合理,杀虫效果好,用药成本低,其活性和杀虫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可减缓抗性的产生,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对水稻稻飞虱、象甲、螟虫、棉花蚜虫、蝽蟓,蔬菜蚜虫、白粉虱、跳甲、蓟马、柑橘蚜虫、荔枝蝽蟓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7-24

    授权

    授权

  • 2011-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N47/40 申请日:201101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4-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氟啶虫胺腈和丁烯氟虫腈的杀虫组合物,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氟啶虫胺腈英文通用名称sulfoxaflor,化学名称为[1-[6-(三氟甲基)吡啶-3-基]乙基]甲基(氧)-λ4-巯基氨腈,化学分子式C10H10F3N3OS。氟啶虫胺腈是磺酰亚胺类杀虫剂,磺酰亚胺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即作用于胆碱受体内独特的结合位点而发挥杀虫功能。可经叶、茎、根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氟啶虫胺腈与其它现有众多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可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水稻、棉花、果树及多种大田作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独使用氟啶虫胺腈单剂存在使用成本高、速效性一般,害虫易产生抗性的缺陷。

丁烯氟虫腈,化学名称:3-氰基-5-甲代烯丙基氨基-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亚磺酰基吡唑;分子式:C16H10Cl2F6N4OS。丁烯氟虫腈是一种在N-取代苯基吡唑类化合物基础上通过结构修饰开发的低毒苯基吡唑类杀虫剂,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与氟虫腈、乙虫腈或丁烯氟虫腈属同类产品。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一定的内吸作用。杀虫机制是阻碍昆虫一氨基丁酸控制的氯化物正常传递代谢,破坏害虫中枢神经传导而致死。药效试验表明,该药能有效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害虫成虫及幼虫,如水稻螟虫、棉铃虫、小菜蛾、菜青虫和潜叶蛾、甲虫等。对鱼、虾的毒性低于锐劲特,是该药的一大特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丁烯氟虫腈为5%乳油,丁烯氟虫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使用成本高,抗性逐渐增大的风险,持效期一般的缺陷。

目前,以氟啶虫胺腈为有效成份的农药制剂以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为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持效性长,但速效性一般,使用成本高;丁烯氟虫腈作为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吡咯类杀虫剂,杀虫效果好,速效性快,但使用成本高,抗性增大的风险,持效期一般的缺陷,发明人意外发现将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使用,具有显著的增效效果,可降低使用成本,减缓害虫抗性产生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显著增效,杀虫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含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杀虫组合物的应用。

为了克服现有单一制剂的缺陷,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解决的:

含氟啶虫胺腈的杀虫组合物,包括:

A)第一活性成分氟啶虫胺腈;

B)第二活性成分丁烯氟虫腈;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8:1~1:8。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80%,优选为5%~80%,活性成分累积量的大小也与剂型密切相关,如悬浮剂的活性成分累积量一般不超过50%。

本发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杀虫组合物按照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剂剂型是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乳油、微乳剂。

对于水分散粒剂来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很熟悉使用相应的助剂完成本发明。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EO/PO嵌段聚醚;润湿剂选自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崩解剂选自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氯化铵、尿素、蔗糖、葡萄糖;粘结剂选自硅藻土、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可溶性淀粉、糊精、黄原胶、羧甲基(或乙基)纤维素类;填料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质碳酸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

对可湿性粉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润湿剂选自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填料选自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质碳酸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

对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TERSPERSE 2425(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烷基萘磺酸盐类);乳化剂选自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通用名: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农乳1601#(通用名: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TERSPERSE 4894(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TERSPERSE 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增稠剂选自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防腐剂选自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消泡剂选自有机硅类消泡剂;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

对可分散油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扩散剂NNO)、TERSPERSE 2425;乳化剂选自BY(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系列乳化剂(BY-110、BY-125、BY-140)、农乳700#、农乳2201#、斯盘-60#、吐温-60#、农乳1601#、TERSPERSE 4894;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TERSPERSE 2500;增稠剂选自白炭黑、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稳定剂选自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磷酸三苯酯;分散介质选自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油酸甲酯、柴油、机油、矿物油。

对于乳油来说,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农乳700#、农乳2201#、斯盘-60#、吐温-60#、TX-10(通用名: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农乳1601#、农乳600#、农乳400#;溶剂选自二甲苯、溶剂油(S-150、S-180、S-200)、甲苯、生物柴油、甲酯化植物油、助溶剂、乙酸乙酯、甲醇、乙醇、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丙酮、二甲基亚砜;稳定剂选自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醋酐。

对微乳剂,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农乳700#、农乳2201#、斯盘-60#、吐温-60#、TX-10、农乳1601#、农乳600#、农乳400#;助乳化剂选自甲醇、异丙醇、正丁醇、乙醇;溶剂选自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二甲苯、甲苯、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 

本发明组分合理,杀虫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虫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可减缓抗性的产生,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本发明对水稻稻飞虱、象甲、螟虫、蔬菜蚜虫、白粉虱、跳甲、蓟马、棉花蚜虫、蝽蟓、柑橘蚜虫、荔枝蝽蟓等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水稻稻飞虱、象甲、水稻螟虫、蔬菜蚜虫、白粉虱、跳甲、蓟马、棉花蚜虫、蝽蟓、柑橘蚜虫、荔枝蝽蟓,发明人以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等成分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

1)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4.7—2006》。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氟啶虫胺腈的浓度梯度为1ug/g、2ug/g、4ug/g、8ug/g、16ug/g,丁烯氟虫腈及混剂的浓度梯度为0.25ug/g、0.5ug/g、1ug/g、2ug/g、4ug/g;试虫为采自田间的稻飞虱(褐飞虱)蛹,温室内用水稻苗饲养3代,挑选均匀一致的四龄若虫,按入置放水稻幼苗(用棉花球保湿处理)直径12cm的培养皿,每皿接已麻醉若虫30头,每处理接4个培养皿,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次喷一个皿,每皿喷药液3ml,待虫子苏醒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12H/12H光照培养箱内培养,72小时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空白对照喷等量清水。用DPS数据处理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值,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ATI——  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  标准杀虫剂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  混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 TIB×PB

式中:

T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  A药剂毒力指数;

P——  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  B药剂毒力指数;

P—— 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

CTC—— 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2)水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herg)鞘翅目,象甲科。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4.6-2006》。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象甲死亡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氟啶虫胺腈的浓度梯度为1ug/g、2ug/g、4ug/g、8ug/g、16ug/g,丁烯氟虫腈及混剂的浓度梯度为0.25ug/g、0.5ug/g、1ug/g、2ug/g、4ug/g;试虫为采自田间的稻象甲,在实验室挑选龄期均匀一致的象甲,将象甲浸入预备好的药液中,用滤纸吸取多余药液,将象甲转移至正常条件下饲养,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浸虫30头,24小时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

3)水稻二化螟学名 Chilo supperssalis (Walker)鳞翅目,螟蛾科,别名钻心虫。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282-2007》。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水稻二化螟死亡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试虫为采自田间的二化螟,在实验室挑选龄期均匀一致的二化螟,放入带有叶片的培养皿内,每皿40头虫子,每处理4个培养皿,重复3次,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次喷一个皿,每皿喷药液3ml,然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12H/12H光照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空白对照喷等量清水。

4)蔬菜跳甲(花椰菜)黄曲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 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4.6-2006》。

5)蔬菜蚜虫(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4.6-2006》。

6)蔬菜白粉虱(番茄)(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同翅目,粉虱科,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4.6-2006》。

7)蔬菜蓟马(黄瓜)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4.6-2006》。

8)柑橘蚜虫(桔蚜 Toxoptera citricidus(Kirkaldy),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4.6-2006》。

9)荔枝蝽蟓(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4.1—2006》。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氟啶虫胺腈的浓度梯度为1ug/g、2ug/g、4ug/g、8ug/g、16ug/g,丁烯氟虫腈及混剂的浓度梯度为0.25ug/g、0.5ug/g、1ug/g、2ug/g、4ug/g;试虫为采自田间的蝽蟓,在实验室挑选均匀一致的试验置于培养皿中备用,将培养皿内试虫逐头进行点滴处理,每头点滴药剂0.06ug/L,药后24小时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用DPS数据处理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值,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活性。

10)棉花蚜虫(Aphis gossypii G10ver),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4.7—2006》。

11)棉花绿盲蝽(Lygocoris lucorμm),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4.1—2006》。

从表1-11可以看出,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复配(1:8)~(8:1),对水稻稻飞虱、象甲、螟虫、蔬菜蚜虫、白粉虱、跳甲、蓟马、棉花蚜虫、蝽蟓、柑橘蚜虫、荔枝蝽蟓均有很高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125~270之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制剂实施例1

称取40%氟啶虫胺腈、5%丁烯氟虫腈、4% TERSPERSE 2700(聚羧酸盐,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2%扩散剂NNO(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1%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1% K-12(十二烷基硫酸钠)、3%可溶性淀粉、5%葡萄糖、高岭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4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水分散粒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45%,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2

称取40%氟啶虫胺腈、10%丁烯氟虫腈、3% TERSPERSE 2700、4%木质素磺酸钠、1%拉开粉BX、1%K-12、1%羧甲基纤维素、5%尿素、硅藻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5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水分散粒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5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3

称取60%氟啶虫胺腈、20%丁烯氟虫腈、3% TERSPERSE 2700、3%TERSPERSE 2425、1%拉开粉BX、1%K-12、0.8%糊精、5%硫酸铵、凹凸棒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8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水分散粒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8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4:

称取6%氟啶虫胺腈、48%丁烯氟虫腈、4% Morwet D-425(烷基萘磺酸盐,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出品)、3%木质素磺酸钠、2%拉开粉BX、2%K-12、1%聚乙烯吡咯烷酮、10%硫酸钠、硅藻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54%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水分散粒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54%,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5

称取50%氟啶虫胺腈、10%丁烯氟虫腈、5%木质素磺酸钙、3% Morwet D-425、2%拉开粉BX、1%K-12、3%白碳黑、高岭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6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6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6

称取20%氟啶虫胺腈、10%丁烯氟虫腈、4%木质素磺酸钙、3% TERSPERSE 2700、2%拉开粉BX、1%K-12、轻质碳酸钙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3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3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7

称取10%氟啶虫胺腈、20%丁烯氟虫腈、4%木质素磺酸钠、4%扩散剂NNO、2%拉开粉BX、2%K-12、5%白碳黑、凹凸棒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3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3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8

称取5%氟啶虫胺腈、20%丁烯氟虫腈、4%木质素磺酸钠、2% TERSPERSE 2700、2%K-12、10%硫酸铵、陶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2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25%,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9

称取25%氟啶虫胺腈、15%丁烯氟虫腈、3%TERSPERSE 4894、2%TERSPERSE 2500、1%TERSPERSE 2425、0.2%黄原胶、5%乙二醇、0.3%苯甲酸、0.5%有机硅消泡剂(商品名:s-29南京四新应用化学品公司出品)、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4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4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0:

称取20%氟啶虫胺腈、5%丁烯氟虫腈、1.5%NNO(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1%TERSPERSE 2500、2%吐温-60#、3%农乳700#、0.1%黄原胶、5%丙二醇、0.5%甲醛、0.3%有机硅消泡剂s-29,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2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25%,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1:

称取20%氟啶虫胺腈、15%丁烯氟虫腈、3%TERSPERSE 4894、2%辛基酚聚氧乙烯基(10EO)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1%TERSPERSE 2425、0.2%黄原胶、1%硅酸镁铝、5%乙二醇、0.3%苯甲酸钠、0.5%有机硅消泡剂s-29,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3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35%,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2:

称取10%氟啶虫胺腈、10%丁烯氟虫腈、3%农乳700#、2%农乳1601#、1.5%TERSPERSE 2500、1.5%TERSPERSE 2425、0.2%黄原胶、5%乙二醇、0.3%苯甲酸、0.5%有机硅消泡剂s-29,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2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

本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2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3

称取10%氟啶虫胺腈、5%丁烯氟虫腈、2%TERSPERSE 2425、4%斯盘-60#、3%吐温-60#、4%农乳2201#、3%农乳700#、1%TERSPERSE 2500、0.5%白炭黑、5%丙二醇、1%环氧氯丙烷、油酸甲酯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1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15%,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4

称取15%氟啶虫胺腈、5%丁烯氟虫腈、2%扩散剂NNO、3%农乳2201#、10% BY-110、1%TERSPERSE 2500、1%硅酸镁铝、3%甘油、15%环氧大豆油、大豆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2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2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5

称取10%氟啶虫胺腈、8%丁烯氟虫腈、1.5%TERSPERSE 2425、3%斯盘-60#、3%吐温-60#、8% BY-110、1%TERSPERSE 2500、0.5%白炭黑、5%丙二醇、20%环氧大豆油、油酸甲酯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18%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18%,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6

称取20%氟啶虫胺腈、2.5%丁烯氟虫腈、1%扩散剂NNO、5% BY-125、3%斯盘-60#、3%吐温-60#、4%农乳1601#、1%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0.5%膨润土、5%甘油、3%磷酸三苯酯、菜籽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22.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22.5%,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7

称取5%氟啶虫胺腈、10%丁烯氟虫腈、1%TERSPERSE 2425、4%农乳2201#、2%农乳700#、5% BY-110、1%TERSPERSE 2500、1.5%硅酸镁铝、5%丙二醇、20%环氧大豆油、油酸甲酯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1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15%,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8

称取5%氟啶虫胺腈、2.5%丁烯氟虫腈、4%TX-10、5%农乳700#、6%农乳500#、4%农乳1601#、15%环己酮、5%N-甲基吡咯烷酮、5%正丁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7.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微乳剂。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7.5%,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9

称取9%氟啶虫胺腈、3%丁烯氟虫腈、5%农乳400#、4%农乳500#、6%农乳1601#、25%环己酮、5%二甲苯、5%异丙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12%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微乳剂。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12%,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20

称取2%氟啶虫胺腈、5%丁烯氟虫腈、6%农乳2201#、5%农乳700#、6%农乳600#、10%环己酮、5%N-甲基吡咯烷酮、5%甲苯、5%乙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7%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微乳剂。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7%,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21

称取1%氟啶虫胺腈、5%丁烯氟虫腈、4%TX-10、8%农乳600#、6%农乳500#、20%环己酮、5%N-甲基吡咯烷酮、5%甲苯、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6%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微乳剂。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6%,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22

称取8%氟啶虫胺腈、4%丁烯氟虫腈、4%农乳500#、2%农乳600#、3%农乳2201#、3%亚磷酸三苯酯,15%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12%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乳油。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12%,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23

称取10%氟啶虫胺腈、6%丁烯氟虫腈、4%农乳500#、3%农乳400#、5%农乳1601#、1%环氧氯丙烷、15%乙酸乙酯、10%丙酮、S-150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16%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乳油。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16%,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24

称取5%氟啶虫胺腈、5%丁烯氟虫腈、4%斯盘-60#、3%吐温-60#、5%农乳2201#、、1%环氧氯丙烷、10%环己酮、10%二甲基亚砜、生物柴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1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乳油。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1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25

称取2%氟啶虫胺腈、8%丁烯氟虫腈、4%农乳500#、3%农乳1601#、3%农乳2201#、3%亚磷酸三苯酯,15%甲醇、10%二甲基甲酰胺、甲苯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1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乳油。

实施例中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的重量比例可以在8:1~1:8之间变化,两者总的重量成分仍为10%,形成新的实施例。

生物实施例1: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试验

发明人在四川省广元市进行制剂实施例3的8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60+20)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水稻,防治对象水稻稻飞虱。试验药剂及剂量为8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水分散粒剂亩用量3克、4克、5克,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采用常规喷雾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d、7d、14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采取平衡跳跃式随机取样,调查时每小区10点每点2丛(共20丛),用盆拍法记录稻飞虱虫数,按每丛药前、药后的虫数计算校正防效,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同时在药后2、7、14天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目测供试药剂对水稻有无药害产生。

式中:Pt0 -----处理区药前;Pt1 -----处理区药后

      CK0 -----对照区药前;CK1 -----对照区药后  

 

表12 为药后第14天时各小区防效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一致,8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水分散粒剂4克/亩、5克/亩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8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水分散粒剂3克/亩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2个处理间比较差异不显著。

田间试验表明:8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稻飞虱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其4克、5克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的防治效果,其亩用3克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的防治效果相当,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水稻稻飞虱的速效性及持效期,大大降低了用药量,对水稻生长安全。

生物实施例2:防治水稻象甲田间试验                                        

发明人于2010年5月11日在湖南省长沙县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0 中的2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20+5)悬浮剂防治水稻水象甲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水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水稻,防治对象水稻水象甲。试验药剂及剂量为2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亩用量9克、12克、15克,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30克/亩,采用常规喷雾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d、14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采取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丛,每小区调查50丛,按每丛药前、药后的虫数计算校正防效,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同时在药后3、14天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目测供试药剂对水稻有无药害产生。

表13 为药后第14天时各小区防效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一致,2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亩用15克、亩用12克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亩用9克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亩用15克、5%丁烯氟虫腈乳油30克/亩3个处理两两间比较差异不显著。

田间试验表明:2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对水稻水象甲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亩用12克、15克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30克/亩的防治效果。其亩用9克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30克/亩的防治效果相当,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水稻水象甲的速效性及持效期,大大降低了用药量,对水稻生长安全。

生物实施例3: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

发明人于2010年6月27日在湖南省衡东县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3中的1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10+5)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水稻,防治对象水稻二化螟。试验药剂及剂量为1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亩用量20克、25克、30克,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采用常规喷雾法于水稻分蘖期,一代二化螟卵发育末期到卵孵初期,采用手动喷雾器常规喷雾,每亩喷液量45升,于一代二化螟螟害稳定时调查各小区的防治效果。采取平衡跳跃式随机取样,每小区调查25丛稻,统计枯心率及死亡率。同时在药后4、10天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目测试验药剂对水稻有无药害产生。

计算方法:

   

式中:  Pt0 -----药剂处理区药后枯心率;

CK0 -----空白对照区药后枯心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组合复配,在二化螟卵发育末期到卵孵初期施药一次可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且用药量少于对照药剂用量,有明显的增效效果,可用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且对水稻安全。

生物实施例4:防治花椰菜黄曲跳甲的田间药效试验

发明人于2010年9月21日在广东省汕头市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8中的7.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5+2.5)微乳剂防治花椰菜黄曲跳甲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花椰菜黄曲跳甲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花椰菜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花椰菜,防治对象花椰菜黄曲跳甲。试验药剂及剂量为7.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微乳剂亩用量40克、50克、60克,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采用常规喷雾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2d、14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采取随机取样法,每小区调查20株,按每丛药前、药后的虫数计算校正防效,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同时在药后2、14天观察花椰菜生长情况,目测供试药剂对花椰菜有无药害产生。

表15为药后第14天时各小区防效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一致,7.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微乳剂50克/亩、60克/亩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7.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微乳剂40克/亩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3个处理两两间比较差异不显著。

田间试验表明:7.5%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微乳剂对花椰菜黄曲跳甲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其50克、60克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的防治效果。其亩用40克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的防治效果相当,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花椰菜黄曲跳甲的速效性及持效期,大大降低了用药量,对花椰菜生长安全。

生物实施例5:防治番茄白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在陕西省武功县进行了制剂实施例9中的 4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25+15)防治番茄白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番茄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番茄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番茄,防治对象番茄白粉虱。试验药剂及剂量为4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6克/亩、8克/亩、10克/亩,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采用常规喷雾法。 试验前各小区随机选5点,每点选择易于观察调查的番茄2株,并用红线标记,在标记的植株0.5米处目测每株番茄全部叶片上的白粉虱成虫数,此为虫口基数,药后1 d 、3d、7d对标记的植株进行调查,进行防治效果统计。

表16为药后第7天时各小区防效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极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一致, 4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10克/亩、8克/亩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4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6克/亩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克/亩相当,与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田间试验表明:4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对番茄白粉虱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8克/亩、10克/亩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的防治效果,其6克/亩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克/亩相当,明显优于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番茄白粉虱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了用药量,对番茄生长安全。

生物实施例6:防治甘蓝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在福建省厦门市进行了制剂实施例5中的6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50+10)可湿性粉剂防治甘蓝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甘蓝蚜虫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甘蓝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甘蓝,防治对象甘蓝蚜虫。试验药剂及剂量为6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湿性粉剂3克/亩、4克/亩、5克/亩,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20克/亩,采用常规喷雾法。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d、3d 、7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调查时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固定2株甘蓝调查,调查固定株叶片上的蚜虫数,记载活虫数,进行防治效果统计。

表17为药后第7天时各小区防效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极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一致,6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湿性粉剂4克/亩、5克/亩处理差异极显著,其3克/亩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5克/亩相当、与5%丁烯氟虫腈乳油20克/亩处理间差异显著。

田间试验表明:6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湿性粉剂对甘蓝蚜虫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4克/亩、5克/亩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20克/亩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甘蓝蚜虫的速效及持效期,降低了用药量及用药成本,对甘蓝生长安全。

生物实施例7:防治黄瓜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在福建省厦门市进行了制剂实施例22中的12%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 (8+4)乳油防治黄瓜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黄瓜蓟马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黄瓜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黄瓜,防治对象黄瓜蓟马。试验药剂及剂量为12%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乳油20克/亩、30克/亩、40克/亩,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采用常规喷雾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d 、7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调查时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固定2株黄瓜调查,调查固定株叶片上的蓟马数,记载活虫数,进行防治效果统计。

表18 为药后第7天时各小区防效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极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一致,12%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乳油30克/亩、40克/亩处理差异极显著,其20克/亩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差异不显著。

田间试验表明:12%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乳油对黄瓜蓟马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30克/亩、40克/亩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黄瓜蓟马的速效及持效期,降低了用药量及用药成本,对黄瓜生长安全。

生物实施例8:防治柑橘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在广东省德庆县进行了制剂实施例23的16%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 (10+6)乳油防治柑橘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柑橘蚜虫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柑橘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柑橘,防治对象柑橘蚜虫。试验药剂及剂量为16%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乳油4000倍、5000倍、6000倍,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00倍,5%丁烯氟虫腈乳油2000倍,采用常规喷雾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d、3d 、7d、14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调查时每小区标记两棵果树,每棵果树按东西南北中固定5个被害梢,调查顶梢叶片上的蚜虫数,记载活虫数,进行防治效果统计。

表19为药后第7天时各小区防效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极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一致,16%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乳油4000倍、5000倍处理差异极显著,其与其6000倍处理、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00倍、5%丁烯氟虫腈乳油2000倍处理间差异显著。

田间试验表明:16%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乳油对柑橘蚜虫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4000倍、5000倍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00倍、5%丁烯氟虫腈乳油2000倍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后,明显提高了速效性及持效期,降低了用药量及用药成本,对柑橘生长安全。

生物实施例9:防治荔枝蝽蟓的田间药效试验

在福建省龙岩市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4 中的 20 %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15+5)防治荔枝蝽蟓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荔枝蝽蟓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荔枝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荔枝,防治对象荔枝蝽蟓。试验药剂及剂量为2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3000倍、4000倍、5000倍,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00倍,5%丁烯氟虫腈乳油2000倍,采用常规喷雾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d、3d 、7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调查时每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树按东南西北中五点调查30个枝条上的若虫,调查定点株上的虫数,记载活虫数,进行防治效果统计。

表20为药后第7天时各小区防效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一致,2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3000倍、4000倍处理差异极显著,其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00倍、5%丁烯氟虫腈乳油2000倍处理间差异显著。

田间试验表明:2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荔枝蝽蟓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3000倍、4000倍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00倍、5%丁烯氟虫腈乳油2000倍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荔枝蝽蟓的速效性及持效期,降低了用药量及用药成本,对荔枝生长安全。

生物实施例10:防治棉花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进行了制剂实施例6的3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20+10)可湿性粉剂防治棉花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棉花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棉花,防治对象棉花蚜虫。试验药剂及剂量为3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湿性粉剂8克/亩、10克/亩、12克/亩,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采用常规喷雾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d、3d 、7d、14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调查时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固定2株棉花调查,每株固定中上部叶片有5片,调查固定叶片上的蚜虫数,记载活虫数,进行防治效果统计。

表21 为药后第7天时各小区防效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极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一致,30 %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8克/亩、10克/亩、12克/亩处理差异极显著,其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处理间差异显著。

田间试验表明:3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棉花蚜虫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8克/亩、10克/亩、12克/亩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40克/亩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棉花蚜虫的速效及持效期,降低了用药量及用药成本,对棉花生长安全。

生物实施例11:防治棉花绿盲蝽田间试验

在河北省安新县7月20日实施例12中的 2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10+10)悬浮剂防治棉花绿盲蝽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棉花绿盲蝽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棉花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棉花,防治对象棉花绿盲蝽。试验药剂及剂量为2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8克/亩、10克/亩、12克/亩,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30克/亩,采用常规喷雾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d、3d 、5 d 、7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调查时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固定20株棉花调查,调查定点株上的虫数,记载活虫数,进行防治效果统计。

表22 为药后第7天时各小区防效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一致,2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10克/亩、8克/亩处理差异极显著,其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30克/亩处理间差异显著。

田间试验表明:20%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悬浮剂对棉花绿盲蝽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10克/亩、8克/亩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5克/亩、5%丁烯氟虫腈乳油30克/亩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与丁烯氟虫腈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棉花绿盲蝽的速效性及持效期,降低了用药量及用药成本,对棉花生长安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是采用两种活性成分复配方案,其活性和杀虫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减缓抗性的产生,制剂残留量少,对作物无污染,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