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通信中继装置、通信装置和通信中继方法

通信中继装置、通信装置和通信中继方法

摘要

公开了通信中继方法等,即使传播路径的状态变动,也能够不使通信系统的吞吐量降低地进行通信的中继。在该方法中,掌握RS-B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S T1010),基于该传播路径状态,设定在判断是否进行中继时所使用的判断指标(S T1020)。具体而言,对于RS-B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较差的中继路线,设定严格的判断指标,而对于RS-B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较好的中继路线,设定宽松的判断指标。另一方面,同时掌握MS-R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S T1030)。然后,在(ST1020)和(ST1030)都完成时,在(ST1040)中,将MS-R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与在(ST1020)所设定的判断指标对照,作出是否进行中继的最终判断。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12340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7-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110022028.1

  • 发明设计人 今村大地;堀内绫子;

    申请日2006-03-27

  • 分类号H04W16/26(20090101);H04W40/22(20090101);H04B7/155(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邸万奎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3:00: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8-20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4W16/26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40731 申请日:20060327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3-07-31

    授权

    授权

  • 2011-08-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W16/26 申请日:200603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7-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680010316.2、申请日为2006年3月27日、发明名称为“通信系统、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中继装置、通信装置和通信中继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一般家庭的宽带通信服务的普及,在蜂窝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也积极地进行着以提供大容量数据通信服务为目的的研究开发。然而,由于作为有限的资源的无线频率处于紧张的状态,所以为了实现大容量数据的传输,正在积极地展开着使用高频带而实现高传输速率的方法的研究。

在使用高频的无线频带的情况下,在近距离能够期待较高的传输速率,但是由传输距离造成的衰减较大。于是,例如将高频的无线频带适用于实际系统时,基站所覆盖的区域变小而需要设置更多的基站。由于设置基站需要相应的费用,因此,强烈期望在提供上述通信服务的同时抑制基站数目的增加的技术。

因此,为了即使位于蜂窝范围外的移动台也能够与基站进行通信,在研究使该移动台与基站之间存在的其它移动台(中继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由此实现蜂窝范围外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的技术。

例如,已出现了综合地判断从范围外的移动台到各个中继站之间的线路质量,以及从各个中继站到基站之间的线路质量的多种线路质量,基站从多个中继站中决定实际进行中继的中继站,并向多个中继站发送关于是否使其进行中继的控制信号,由此决定中继路径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和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7-3217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2543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技术中,由于基于传播路径环境的时间性变动,即根据传播路径的状态进行中继路径的更新,所以在每次更新时,基站都需要获取从移动台到中继站之间以及从中继站到基站之间的双方的线路质量。由此,线路质量的时间性变动较快时,在基站与移动台之间发生频繁的质量报告以及用于路径控制的控制信号的交换,会导致通信系统的吞吐量降低的问题。另外,在线路质量的变动比路径控制的频度快时,在基站装置等的接收特性大幅恶化,由此引起通信系统吞吐量的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通信系统、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即使传播路径的状态变动,也能够不使吞吐量降低地进行通信的中继。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通信中继装置,对从第一通信装置到第二通信装置的发送进行中继,该通信中继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获取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通信中继装置之间的第一传播路径状态;判断指标接收单元,接收是否进行中继的判断指标;以及判断单元,基于所述第一传播路径状态和所述判断指标,判断是否进行中继。

本发明的通信中继方法,用于对从第一通信装置到第二通信装置的发送进行中继,该通信中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通信中继装置之间的第一传播路径状态;接收是否进行中继的判断指标;以及基于所述第一传播路径状态和所述判断指标,判断是否进行中继。

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由通信中继装置对从其他通信装置到本通信装置的发送进行中继,该通信装置包括:第二获取单元,获取所述通信中继装置与本通信装置之间的第二传播路径状态;设定单元,基于所述第二传播路径状态,设定所述通信中继装置是否进行中继的判断指标;以及发送单元,将所述判断指标发送到所述通信中继装置。

本发明的通信中继方法,用于由通信中继装置对从其他通信装置到本通信装置的发送进行中继,该通信中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所述通信中继装置与本通信装置之间的第二传播路径状态;基于所述第二传播路径状态,设定所述通信中继装置是否进行中继的判断指标;以及将所述判断指标发送到所述通信中继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传播路径变动,也能够不使吞吐量降低地进行通信的中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的概要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通信中继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通信中继装置(中继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的一系列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用于中继控制的阈值设定表;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用于中继控制的阈值设定曲线;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通信中继方法的具体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帧格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帧格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开环控制时的实施方式1的通信中继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在发送和接收中使用不同天线时的实施方式1的通信中继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通信中继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基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以及

图15是表示如何进行实施方式2的中继判定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的概要的图。这里,以希望从移动台MS1向基站BS1发送信号的情况,即通过上行线路的通信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包括移动台MS1、中继站(Relay Station)RS1、RS2以及基站BS1。而且,移动台MS1希望向基站BS1发送信号。然而,由于移动台MS1位于蜂窝范围外,或者由于移动台MS1的发送功率小于基站BS1的发送功率,所以移动台MS1处于无法直接向基站BS1发送信号的状态。因此,移动台MS1向在移动台MS1与基站BS1之间存在的中继站RS1和中继站RS2请求发送信号的中继。

图2是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通信中继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另外,为了简化说明,将通过中继站RS1进行中继时的中继路线称为路线#1,而将通过中继站RS2进行中继时的中继路线称为路线#2。

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首先,掌握各个中继站与基站之间(RS-B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ST1010),基于该传播路径状态,设定在判断各个中继站是否进行中继时所使用的判断指标(ST1020)。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对于RS-B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较差的中继路线,设定严格的是否进行中继的判断指标,而对于RS-B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较好的中继路线,设定宽松的是否进行中继的判断指标。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还掌握请求了中继的移动台和中继站之间的传播路径状态,即MS-R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ST1030)。然后,在ST1020和ST1030都完成时,在ST1040,将MS-R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与在ST1020所设定的判断指标对照,作出各个中继站是否进行中继的最终判断。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各个中继站基于周围的传播路径状态,自主地(autonomously)判断是否进行中继。基站等的高层站不进行从移动台MS1到基站BS1的中继路线的路由处理。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由于不存在由基站判断在各个中继站有无中继的步骤,以及对各个中继站指示判断结果的步骤,因此能够迅速进行中继处理本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对于RS-B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较差的中继路线,设定严格的判断指标。也就是说,RS-BS间的传播路径状态较差,意味着即使通过该中继路线进行中继,基站最终无差错地接收其中继信号的几率也较低。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对于这样的中继路线一开始就使用严格的判断指标,进行是否中继的判定(中继判定)。由此,即使不由基站等的高层站进行路由处理,也自动地选择更好的中继路线,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而且,还能够迅速进行中继路线的选择。

这里,传播路径的状态例如是SNR(Signal to Noise power Ratio,信噪比)、BER(Bit Error Rate,比特差错率)等的线路质量,或者是用于线路变动补偿的信道估计值。例如在图1的例子中,MS-RS间的线路质量在路线#1和#2都是SNR=12dB。而且,在路线#1,RS-BS间的线路质量为SNR=15dB,而在路线#2,RS-BS间的线路质量为SNR=8d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与路线#1相比,在路线#2中将是否进行中继的判断指标设定得更严格。

例如,如果在路线#1设定成MS-RS间的线路质量为10dB以上时判断为进行中继,则在路线#2设定成MS-RS间的线路质量不到15dB时不进行中继。因此,在图1的例子中,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只使用路线#1进行中继。

另外,在图1的例子中,表示了只有通过中继站RS1的中继路线满足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中继条件,通过该中继路线进行中继的情况。但是,在其它环境下,也有可能中继站RS1和中继站RS2的双方的中继路线都满足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中继条件。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双方的中继路线发送信号。也就是说,也有可能存在有多个中继路线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基站BS1对来自各个中继路线的接收信号进行合成,通过空间分集增益,进一步提高接收性能。

另外,这里以在移动台MS1和基站BS1之间存在中继站RS1、RS2的多个中继站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使只有一个中继站,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方法也起作用。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判断为只存在一个的中继站中不进行中继时,该通信系统中不进行移动台MS1的通信数据的中继,移动台MS1无法与基站BS1进行通信。

另外,这里以中继的请求源(中继请求站)为移动台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中继请求站也可以是笔记本电脑等的移动通信终端。

接下来,在构成上述通信系统的各个通信装置中,对体现本发明特征的中继站RS1(RS2)和基站BS1的具体内部结构及其动作进行说明。这里,以作为表示传播路径状态的指标使用线路质量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上述中继站RS1(RS2)的具体装置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中继站装置)10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这里只说明进行上行线路中继处理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适用将在图2说明的判断是否进行中继的各个步骤作为都由中继站进行的开环控制,或作为由中继站和基站分散进行的闭环控制。于是,首先对作为闭环控制的情况进行说明。

通信中继装置100包括天线101、接收RF处理单元102、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03、中继控制单元104、发送RF处理单元105、天线106、解调单元107以及接收RF处理单元108。

通信中继装置100的各个单元进行以下动作。

接收RF处理单元102对通过天线101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正交检波等的为非再生中继所需的处理。

这里,再生中继是指再生接收比特串,也就是将二进制数据变换成实际数据的处理。也就是说,再生中继中,在对接收数据施加纠错处理之后进行再调制处理,然后进行中继数据的发送。相对于此,非再生中继是指不进行接收比特串的再生,对接收信号只施加功率放大等简单的处理之后发送的处理。也就是说,在非再生中继中,对接收信号只进行物理层级的处理,然后迅速地转移到发送处理。于是,由于在非再生中继中不进行应用(application)层等的非物理层级的处理,因此与再生中继的情况相比,能够快速进行中继处理。

线路估计单元103对从接收RF处理单元102输出的来自移动台MS1的接收信号进行线路质量的估计。通过该线路质量的估计,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03能够获取MS-RS间的线路质量。另外,关于线路质量的具体估计方法,将在后面叙述。

中继控制单元104对从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03输出的线路质量信息与由基站BS1指示的阈值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决定是否进行中继,并将表示是否进行中继的ON/OFF控制信号输出到发送RF处理单元105。

发送RF处理单元105对从接收RF处理单元102输出的中继信号施加正交调制、功率放大及滤波处理等的为非再生中继所需的处理,并通过天线106发送该中继信号。

另一方面,接收RF处理单元108对接收信号施加滤波处理、下变频及A/D变换等的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并将所得到的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107。

解调单元107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的从接收信号提取数据的处理。在所解调的接收数据中,将用于中继控制的阈值信息输出到中继控制单元104。

图4是表示上述基站BS1,即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5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这里也只说明进行上行线路中继处理的功能。

基站装置150包括天线151、接收RF处理单元152、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阈值选择单元154、调制单元155、发送RF处理单元156以及天线157。

基站装置150的各个单元进行以下动作。

接收RF处理单元152对通过天线151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下变频及A/D变换等的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将其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出到解调单元(未图示)和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

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对来自中继站RS1(RS2)的接收信号进行线路质量的估计。该线路质量的估计处理为与通信中继装置100内的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03中所进行的线路质量的估计处理同样的处理,通过该处理,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能够获取RS-BS间的线路质量。

阈值选择单元154基于有关作为对象的移动台的上行线路(上行链路)的调制参数(MCS参数)的信息和从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输出的RS-BS间的线路质量估计结果,决定通信中继装置100的中继判定上所使用的阈值。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存在多个通信中继装置,阈值选择单元154对每个通信中继装置设定阈值。

调制单元155对所决定的阈值的信息施加QPSK等的规定的调制处理,并输出到发送RF处理单元156。

发送RF处理单元156对从调制单元155输出的发送基带信号施加D/A变换、上变频、功率放大及滤波处理等的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通过天线157进行发送。

图5是用于说明由上述通信中继装置100和基站装置150构成的通信系统的一系列的动作的时序图。

首先,基站对RS-BS间的线路质量进行估计(ST1110)。基于该线路质量和有关作为对象的移动台的上行链路的MCS参数的信息,选择用于中继站的中继判定的阈值(ST1120)。关于该阈值的信息被发送到中继站(ST1130)。中继站接收该阈值信息(ST1210)。另外,中继站估计MS-RS间的线路质量(ST1220),并将所得到的线路质量与在ST1210得到的阈值比较(ST1230)。然后,在线路质量为阈值以上时,中继站进行中继(ST1240),基站接收中继信号(ST1114)。另外,在存在多个中继站时,ST1140成为合成接收。另一方面,在ST1230中线路质量小于阈值时,中继站不进行中继(S T125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RS-BS间的线路质量,决定用于由中继站判定中继的实施/中止的阈值(用于与MS-RS间的接收信号质量进行比较和判定的阈值)。而且,在RS-BS间的线路质量状态较好时,将用于判定MS-RS间的质量的阈值设定得较低。也就是说,在RS-BS间的线路质量较好时,即使MS-RS间的线路质量稍差也判断为进行中继。另一方面,在RS-BS间的线路质量状态较差时,将基于MS-RS间的线路质量的中继判定的阈值设定得较高。各个中继站基于该所设定的阈值判断是否进行中继。

由此,由于中继路径基于各个中继路径的瞬时的质量自适应地切换,因此即使在传输路径特性的变动较快时也能够跟随。而且,由于减少质量较差的非再生中继信号的发生而且能够在基站BS1等的接收装置利用空间分集增益,因此提高接收特性而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吞吐量。

接下来,详细说明在ST1120的阈值选择处理。

图6表示在基于MCS参数进行是否中继的判断时所使用的判断指标的表,即用于中继控制的阈值设定表。以使用SNR作为线路质量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该表中,基于RS-BS间的SNR的程度,对每个MCS参数的所需质量设定了在通信中继装置100内的中继控制单元104所使用的判定阈值。假设MCS参数已经基于MS-RS间及RS-BS间的线路质量测定值等另行选择。阈值选择单元154接收从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输出的估计SNR值和对中继请求站MS1的MCS参数(例如,16QAM),从该阈值设定表中选择在中继站RS1(RS2)所使用的用于中继判定的阈值。

如果使用由该表所设定的阈值进行中继判定,则例如在RS-BS间的SNR较好时,MS-RS间的判定阈值被设定得较低,使此中继判定较宽松。另一方面,在RS-BS间的SNR较差时,MS-RS间的判定阈值被设定得较高而使中继判定较严格。而且,与此同时,来自移动台MS1的信号满足MCS的所需质量。例如,在MCS为16QAM而且RS-BS间的估计SNR为15dB的情况下,判定阈值被设定为10dB。另外,在MCS为16QAM而且RS-BS间的估计SNR为8dB的情况下,判定阈值被决定为15dB。在MCS为QPSK时,也同样基于RS-BS间的SNR决定MS-RS间的判定阈值。

另外,在RS-BS间的SNR不满足MCS的所需质量时,MS-RS间的判定阈值被设定为无限大等,成为实际上无法进行中继的设定。或者,也可以一开始就输出表示中继中止的控制信号。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除了各个RS-BS间的线路质量之外,还基于MCS参数的所需质量决定上述阈值。于是,由于能够决定适合于MCS参数的阈值,因此能够实施更适当的中继控制,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

而且,在各个中继站中,与各个移动台分别对应地独立实施以上动作,由此在一个中继站中能够实现对应于各个移动台的分散的中继控制,从而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

而且,在中继站为固定时,或者在移动速度较慢的移动台作为中继站动作时,与MS-RS间的线路质量相比,RS-BS间的线路质量的变动十分地缓慢。于是,由于能够将基站BS1向中继站RS1(RS2)通知阈值的间隔设定得较大,因此能够降低信令(signaling)的开销(overhead)。

另外,也可以例如使用图7所示的阈值设定曲线决定阈值,来取代图6所示的表。该曲线具有对于每个MCS参数,在RS-BS间的SNR较小时阈值的值较大,而在RS-BS间的SNR值较大时阈值的值较小的特征,而且由下式所示的函数来表现。

阈值=f(MCS参数、RS-BS间的SNR)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方法的具体例子的图。具体条件与图1相同。

在该图的例子中,假设用于移动台MS1所发送的数据的调制的MCS被设为16QAM时,由于路线#1的RS-BS间的估计SNR为15dB,所以基于图6的阈值设定表,MS-RS间的判定阈值被决定为10dB。另一方面,路线#2的RS-BS间的估计SNR为8dB时,判定阈值被决定为15dB。因此,假设路线#1和路线#2的MS-RS间的SNR=12dB时,路线#1在阈值以上而进行中继,但由于路线#2低于阈值而不进行中继,即中止中继。

例如MCS为QPSK时,也同样基于RS-BS间的SNR,参照图6的阈值设定表决定MS-RS间的判定阈值。

接下来说明SNR估计方法。

首先,基站装置150内的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基于在从中继站发送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导频码元及数据码元等估计RS-BS间的SIR。作为SIR估计方法,假设在所接收的数据码元之前连续发送了N个导频码元pn(n=1,2,…,N)时,基于与基站内的导频码元串的复数乘法运算结果的平均值,由下式(1)来估计传输路径的信道响应。

h~=1NΣn=1Nrnpn*...(1)

再有,由下式(2)计算rn

rn=pnh+nn  ...(2)

另外,N为导频码元总数,pn为第n个导频码元,rn为第n个接收导频码元,h为实际传输路径的信道响应,nn为接收第n个导频码元时的加法性高斯噪声(additive Gaussian noise)。

这里,假设pn满足下式(3),而且对于连续的N个导频码元的长度,信道响应的变化量充分小。

|pn|2=1    ...(3)

于是,式(1)成为下式(4)。

h~=1NΣn=1Nrnpn*=1NΣn=1N(pnh+nn)pn*=1NΣn=1Nh+1NΣn=1Nnnpn*...(4)

在所平均的导频码元数目N充分大时,满足下式(5)和(6)。

1NΣn=1Nnnpn*0...(5)

h~h...(6)

因此,将由下式(7)计算出的S作为接收信号功率来处理。

S=|h~|2...(7)

进而,由下式(8),能够对所接收的导频码元估计噪声功率。

N=1NΣn=1N(rnh~*/|h~|2-pn)

=1NΣn=1N{(pnh+nn)h~*/|h~|2-pn}

1NΣn=1Nnnh~*/|h~|2...(8)

因此,接收信号的估计SNR[dB]成为下式(9)。

SNR=10*log10(|h~|21NΣn=1Nnnh~*/|h~|2)...(9)

另外,虽然这里例示了使用导频码元的SNR估计方法,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它方法。

在ST1130中的阈值信息例如通过图9所示的帧格式的信号,作为分组发送到每个中继站。这里,MSID中存储了表示用于识别各个移动台的ID的比特,而判定阈值中存储了表示与MSID对应的移动台的用于中继控制的阈值的比特。

另外,在对多个移动台发送判定阈值时,如图9所示汇总发送与多个移动台对应的MSID和判定阈值。由此,能够减小用于阈值通知的开销。

另外,也可以采用如图10所示的结构,即通过在用于识别各个中继站(RS)的ID(RSID)的后面配置表示与各个中继站对应的移动台的判定阈值的比特,来进而将对多个中继站的阈值通知汇总为一个帧而发送。

通信中继装置接收这些包含来自基站的阈值信息的发送帧的信号,提取对应于各个移动台的多个阈值并将这些阈值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适当地用于中继判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传播路径状态变动,也能够不使吞吐量降低地进行通信的中继。

另外,在上述通信中继装置100和基站装置150的例子中,以中继站和基站分散进行是否进行中继的判断的闭环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为线路质量的估计和阈值选择都由通信中继装置进行的开环控制。这在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等的通信系统中尤其有效。图11是表示中继判定为开环控制时的通信中继装置100a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如该图所示,在通信中继装置100a中,作为设置在基站装置150中的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和阈值选择单元154设置了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a和阈值选择单元154a(参见图4)。

另外,在上述通信中继装置100的例子中,以使用共用于发送和接收共通的天线106进行RS-BS间的通信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使用不同的天线而分别进行发送和接收。图12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的通信中继装置100b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通信中继装置100b包括发送天线106和接收天线109。通过采用该结构,通信中继装置100b能够在相同的定时进行发送和接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行线路中继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同样适用于下行线路中继的情况,即从基站向移动台发送信号的情况。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采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频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Multiplexing,码分复用)以及SDM(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空分复用)等的多址复用方式,对每个子信道进行实施方式1所示的中继判定。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通信中继装置20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这里,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作为复用方式采用FDM(FDMA: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频分多址)方式,而作为传输方法采用OFDM方式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对每个副载波进行中继判定。

另外,通信中继装置200具有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通信中继装置100(参见图3)相同的基本结构,对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由于通信中继装置200作为传输方式采用OFDM方式,所以具有将时域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的FFT单元201,以及将频域信号复原为时域信号的IFFT单元203。另外,由于通信中继装置200对每个副载波进行中继判定,所以具有与各个副载波对应的处理系统202-1至202-N。而且,例如处理系统202-1具有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03-1、中继控制单元104-1以及开关204-1。这样,各个处理系统具有线路质量估计单元、中继控制单元以及开关。

而且,通信中继装置200将接收的中继信号进行对施加了解调处理和解码处理后的数据比特串进行差错判定,并对判定为不包含差错的副载波进行再生中继。而且,对判定为包含差错的副载波,通信中继装置200切换为非再生中继而进行中继。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5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另外,基站装置250也具有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基站装置150(参见图4)相同的基本结构,对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对每个副载波进行中继判定,所以基站装置250具有与各个副载波对应的处理系统252-1至252-N、FFT单元251以及P/S变换单元253。而且,例如在处理系统252-1中,具有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1以及阈值选择单元154-1那样,各个处理系统具有线路质量估计单元以及阈值选择单元。

图15是表示具体是如何基于副载波的接收质量进行本实施方式的中继判定的图。这里,图15的上半部表示路线#1中的各个副载波,而图15的下半部表示路线#2中的各个副载波。

例如,如图15的上半部所示,在路线#1对副载波#1和#4设定了阈值Th1,而对副载波#2和#3设定了不同的阈值Th2。另外,如图15的下半部所示,在路线#2对副载波#1和#4设定了阈值Th4,而对副载波#2和#3设定了阈值Th3。也就是说,根据副载波(频带)设定了不同的阈值。于是,由于在路线#1,副载波#3不具有阈值以上的SNR,所以从中继对象中除去副载波#3。而且,由于在路线#2,副载波#1不具有阈值以上的SNR,所以副载波#1从中继对象中被除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基于所适用的调制参数的所需质量,对每个子信道决定中继判定的阈值。由此,即使在每个子信道的线路质量不同的环境下,也能够基于每个子信道的质量进行中继控制,从而减少质量较差的非再生中继信号的发生。因此,能够提高在基站等的接收装置中的接收特性。尤其是,即使在频率选择性衰落的环境下,也能够基于每个子信道的质量进行中继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对每个子信道进行中继判定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对将多个副载波汇总为一组而成的每个副载波组进行中继判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子信道为OFDM方式的副载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子信道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复用方式为SDM(SDMA:Spac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空分多址)时也可以是子流,在复用方式为CDM(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时也可以是扩频码,在复用方式为TDM(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多址)时也可以是时间帧或者是时隙。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并不限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而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而实施。例如,各个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组合而实施。

本发明的通信中继装置可以配备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台装置等,由此能够提供具有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的移动台装置等。

另外,这里作为在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03和线路质量估计单元153所估计的线路质量、即表示传播路径状态的指标,以采用了SNR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CNR(Carrierto Noise Ratio,载波与噪声比)、接收功率、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以及接收振幅等来取代SNR。另外,在如蜂窝系统那样,除了噪声功率之外,干扰功率也作为线路质量信息而同样重要的系统中,也可以使用SIR(Signal toInterference Ratio,信干比)、CIR(Carrier to Interference Ratio,载波-干扰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以及CINR(Carrier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载波-干扰噪声比)等作为表示传播路径状态的指标。或者,也可以使用基于前述的指标所示的数值计算的填充(loading)比特数、发送功率或者发送复数加权系数等控制值作为表示传播路径状态的指标。或者,在采用了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多入多出)方式时,也可以使用由奇异值分解、特征值分解或者QR分解得到的矩阵、奇异值、或者特征值等的值作为表示传播路径状态的指标。

另外,虽然这里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例如,通过编程语言对本发明的通信中继方法的算法进行记述,并在内存中保存该程序并通过信息处理单元来实行,从而能够实现与本发明的通信中继装置相同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功能块典型地通过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既可以分别实行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实行单芯片化。

另外,每个功能块在此虽然称作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等。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技术不只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利用可对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进行重新构置的可重构置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者,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取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也有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说明书基于2005年3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5-095343号。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作为参考。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通信中继装置和通信中继方法可以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台装置等的用途。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