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横机编织组合三角、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及编织方法

横机编织组合三角、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及编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横机编织组合三角、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及编织方法。根据本发明的横机编织组合三角,包括压针三角,眉毛三角,成圈三角;压针三角左右对称的安放在眉毛三角的两侧且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三角底板上,成圈三角设置在眉毛三角的下方且二者固定设置在三角底板上;成圈三角内左右对称设置两段A针道、一段B针道,所述B针道位于A针道上端且B针道深于A针道。压针三角、眉毛三角和成圈三角三者的组合,形成各种编织针道。基于上述结构,降低了三角编织机构机头的质量,体积,同时省去了不必要的电机驱动及连杆传动装置,提高了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获得了高质量的编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8171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冯加林;冯天元;巫友群;

    申请/专利号CN201210289289.4

  • 发明设计人 冯加林;冯天元;巫友群;

    申请日2012-08-15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吴静安

  • 地址 226625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东镇洋蛮河开发区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7:36:1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8-06

    授权

    授权

  • 2013-01-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D04B15/82 申请日:201208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12-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非临时申请根据专利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要求2012年03月30日向专利局提交的专利申请201210090074X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横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

背景技术

编织横机中的织针的在编织每一行所完成的成圈编织或根据设定的编织程式所完成的成圈、翻针、集圈和不编织四种编织状态组合而形成的花型编织,都是由机头的三角底板上三角推抵每一针槽内与织针相连的相关辅助针脚上的针踵来实现的。因此对应三角的廓形、分布位置及在三角底板上的安装状态对织针动作的准确、稳定和动作可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7是文献1中公开的一种常规横编织机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已有的常规横编织机的编织控制机构,包括挺针片120、花型片130和选针片140组成的辅针来设计的,其相应的编织单元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上部的编织三角区、中部的压板区和下部的选针区。上部的编织区中包括一个移圈拦针三角104、两个移圈整理三角105、一个成圈起针三角108、一个移圈接针三角112、两个压针三角107除了压针三角107外,其余的三角都是固定连接在三角底板106上;而中部的压板区设置有固定压板110和活动压板109,将压板区自上而下分成三个位置:固定压板的H位,固定压板与活动压板之间的A位和活动压板的B位;选针区内设置有选针器114,该选针器对应于选针片上选针针踵的排列,在其内设有自上而下排列的若干选针压板。进行编织时需配合对应的压板及选针器使花型片130上的针踵处于B、A、H三个不同的高度位置完成相应的编织。

文献1中所披露的三角控制机构,由于其上编织三角都是固在三角底板上,不需要电机驱动,也不需要活动连杆来传动,故而针脚运行平稳,编织质量好。然而,该种三角机构自上而下的三段式结构分布,致使其在高度方向有着很大的尺寸,使得整个编织机的结构尺寸不易缩小,质量大,耗材多。如此,既增加了制作成本,同时还会因质量较大而导致大的运动惯性使机头运动到针床两端时,运行不平稳。

图8、9是文献2中公开的一种常规的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

如图8、9所示,三角编织机构包括移圈拦针三角1、移圈三角2、成圈回针三角3、起针三角4、接圈三角5、集圈三角6、成圈三角7、压针三角8。其中,集圈三角6沿三角底板纵向上下可滑移地滑接在三角底板上;移圈三角2、成圈回针三角3和成圈三角7沿垂直于三角底板面方向,通过一杠杆机构反向的上下移动,成圈回针三角3和成圈三角7呈一体组合设置,通过一杠杆机构与移圈三角2实现联动。图8即是移圈三角2下沉,成圈回针三角3和成圈三角7升起;而图9则是移圈三角2升起,成圈回针三角3和成圈三角7下沉。同时与之配合的是集圈三角6的向上或向下滑移,以便完成A、B、C、D四种不同的走针轨迹。其中,A线路即为成圈编织时挺针片后针踵的走针轨迹;B线路即为集圈编织时挺针片后针踵的走针轨迹;C线路即为翻针移圈编织时挺针片前、后针踵的走针轨迹,D线路即为翻针接圈编织时挺针片前、后针踵的走针轨迹。

上述移圈三角2、成圈回针三角3和成圈三角7与集圈三角6之间的作动配合,均是通过设置于三角底板的背面的驱动电机带动传动凸轮来实现的。驱动电机带动传动凸轮转动,再由传动凸轮在轴向端面方向带动集圈三角6沿三角底板纵向的上下滑移,在径向端面方向通过杠杆机构带动移圈三角2与成圈回针三角3及成圈三角7之间的沿垂直于三角底板面方向的上下联动。

文献2中所披露的三角机构,虽然采用了电磁选针,三角底板上不存在压板区和独立的选针区,并配合活动的移圈三角和集圈三角来实现一般的成圈编织和包含翻针、集圈等花型编织。并且通过对编织三角的移动来弥补了辅针的挺针片针踵的针道的减少,使得三角底板上的高度尺寸大为减小。但是,由于采用了多个活动的三角机构,以及驱动、传动装置的使用,使织针运行的整体稳定性在下降,一方面影响编织质量;另一方面,编织机的成本也不能有效的得到控制。

文献1:授权专利CN1793467B

文献2:授权专利CN101314888B

因此,需要一种能切实有效的降低三角编织机构的成本,简化机械结构,提高编织机构的质量的高稳定性、可靠性的编织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出一种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该三角编织机构针对只使用一个辅助针脚的织针组合,三角底板尺寸小,对织针的推抵准确、平稳,编织质量好。

本发明包括一种编织组合三角以及由该编织组合三角结构构成的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

本发明的编织组合三角包括:

压针三角(8),眉毛三角(6),成圈三角(7);

所述压针三角(8)以左右对称的方式,紧邻的位于所述眉毛三角(6)的两侧且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三角底板(2)上,所述成圈三角(7)紧邻的设置在所述眉毛三角(6)的下方;所述眉毛三角(6),成圈三角(7)固定设置在三角底板(2)上且与所述压针三角(8)组成成圈针道C;

所述压针三角(8)上设有回针面Ⅱ和第一移圈起针面Ⅰ;

所述眉毛三角(6)上设有成圈拦针面Ⅵ和第二回针面Ⅶ;

所述成圈三角(7)外侧设有成圈起针面Ⅷ和成圈脱圈面Ⅸ;

所述成圈三角(7)内左右对称设置有两段A针道、一段B针道,所述B针道位于A针道上端且B针道深于A针道;

所述成圈针道C位于A、B针道上方并深于B针道。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组合三角,所述压针三角(8),眉毛三角(6),成圈三角(7)可拆卸的设置在三角底板(2)上。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组合三角,所述压针三角(8)具有上下两个位置,以滑动的方式在上下位置之间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组合三角,所述B针道连通A针道和成圈针道C。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组合三角,所述成圈针道C由所述成圈起针面Ⅷ、成圈脱圈面Ⅸ、成圈拦针面Ⅵ、第二回针面Ⅶ以及回针面Ⅱ组成。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组合三角,所述A针道包含对称设置的第一接圈集圈起针面a;所述B针道包含第二接圈集圈起针面b和集圈起针面b1。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组合三角,所述第一接圈集圈起针面a和所述第二接圈集圈起针面b组成接圈起针道。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组合三角,所述第一接圈集圈起针面a、所述第二接圈集圈起针面b以及所述集圈起针面b1组成集圈起针道。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组合三角,所述回针面Ⅱ和所述第二回针面Ⅶ形成接圈回针道以及集圈回针道。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组合三角,所述成圈三角(7)内还对称设置有所述A针道的平面,所述平面与所述A针道之间通过一斜面连接。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所述三角编织机构包括包括上述编织组合三角。

根据本发明的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还包括:移圈拦针三角(4);

对称设置于所述移圈拦针三角(4)下方的移圈整理三角(5),所述移圈整理三角(5)上设有第二移圈起针面Ⅲ;

所述三角底板(2)上设置至少一个编织单元,在每一编织单元内设有四个选针位,两两一对,对称置于所述编织单元中心两侧;

所述眉毛三角(6)位于所述移圈整理三角(5)正下方且处于编织单元区中心。

根据本发明的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所述第一移圈起针面Ⅰ、第二移圈起针面Ⅲ、移圈拦针面Ⅳ、移圈回针面Ⅴ、第二回针面Ⅶ和回针面Ⅱ构成移圈针道。

根据本发明的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还包括电磁选针器(1)。

根据本发明的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所述编织机构的织针组合由舌针(30)和挺针片(20)组成,所述挺针片(20)上设有前针踵(21)、后针踵(22)以及与所述电磁选针器(1)的导磁板(11)相对应的电磁吸合面(23)。

根据本发明的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所述电磁选针器的所述导磁板(11)与所述挺针片(20)上的所述电磁吸合面(23)吸合时,挺针片(20)的后针踵(22)进入针槽,织针组合不受编织三角的推抵作用;当导磁板(11)放开电磁吸合面(23)时,挺针片(20)的后针踵(22)从针槽弹出,此时,所述织针组合受所述编织机构的推抵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所述编织机构通过推抵与所述舌针(30)对应的挺针片(20)的后针踵(22)或前针踵(21)使所述舌针(30)向上进行编织活动,编织完毕后再由相关复位三角推动所述挺针片(20)的所述前针踵(21)或所述后针踵(22)使所述的舌针(30)复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的成圈、接圈、集圈等的编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通过在三角底板上设置的A、B针道来配合固定设置在三角底板上的成圈、移圈、接圈、集圈等编织三角及电磁选针器,使其无需联动的三角机构就可与电磁选针器配合,实现织针的成圈、集圈、移圈、接圈轨迹,完成对应的编织功能。避免了由于采用三角联动结构而使得部分编织三角成为活动状态,使其位置状态不稳定而造成织针运动不稳定,从而影响编织质量。本发明的三角编织机构中的织针运行平稳,工作可靠性高,提供较高较平稳的编织质量。同时,本发明三角编织机构的无独立的选针区和压板区使三角底板的尺寸减小,加之采用织针组合仅有织针和挺针片组成,使针槽的长度大大减小,由此使针床尺寸大大减小,进而使整个编织机的尺寸减小了,使整机的耗材大大减少,成本降低。此外,三角底板的尺寸的减小还会使得在随机头运动时的惯性相应减小,这样可使的机头即使在高速下往返运动也能保持平稳的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编织组合三角三维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成圈编织走针轨迹图。

图4是本发明移圈编织走针轨迹图。

图5是本发明翻针接圈、集圈编织走针轨迹图。

图6是本发明眉毛、成圈三角构成的针道示意图。

图7是文献1中公开的一种常规横编织机的结构图。

图8是文献2中公开的一种电磁选针横编织机的成圈和集圈编织状态时的三维结构图。

图9是文献2中公开的一种电磁选针横编织机的移圈和接圈编织状态时的三维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该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包括电磁选针器1、三角底板2、以及多个编织三角。三角底板2上设置至少一个编织单元3(图中只绘出一个编织单元),在每一编织单元3内设有四个电磁选针位,自左向右依次为P1、P2、P3、P4选针位。其中,P1选针位与P4选针位对称,P2选针位与P3选针位对称。编织三角包括置于编织单元上部的移圈拦针三角4、对称设置于移圈拦针三角4下方的移圈整理三角5、设于移圈整理三角5下方且处于编织单元3中心的眉毛三角6、设于眉毛三角6下方的成圈三角7、设于眉毛三角6对称两侧的压针三角8以及设于压针三角8两侧的复位三角9。

压针三角8滑动设置在三角底板2上,在作业中可处于上下两个位置,当其处于上位时,压针三角8的下端面高于复位三角9的上端面,当其处于下位时,压针三角8的下端面低于复位三角9的上端面。

压针三角8上设有回针面Ⅱ和第一移圈起针面Ⅰ,移圈整理三角5上设有第二移圈起针面Ⅲ,移圈拦针三角4上设有移圈拦针面Ⅳ和移圈回针面Ⅴ,眉毛三角6上设有成圈拦针面Ⅵ和第二回针面Ⅶ,成圈三角7外侧设有成圈起针面Ⅷ和成圈脱圈面Ⅸ。

成圈起针面Ⅷ、成圈脱圈面Ⅸ、成圈拦针面Ⅵ、第二回针面Ⅶ以及回针面Ⅱ组成成圈针道。

第一、第二移圈起针面、移圈拦针面Ⅳ、移圈回针面Ⅴ、第二回针面Ⅶ和回针面Ⅱ构成移圈针道。

成圈三角7内对称设有A针道以及设置在A针道上端的B针道,A针道包含对称设置的第一接圈集圈起针面a;B针道包含第二接圈集圈起针面b和集圈起针面b1。 B针道连通A针道和成圈针道,成圈针道深于B针道,B针道深于A针道。第一接圈集圈起针面a和第二接圈集圈起针面b组成接圈起针道,第一接圈集圈起针面a、第二接圈集圈起针面b以及集圈起针面b1组成集圈起针道,回针面Ⅱ和第二回针面Ⅶ形成接圈回针道以及集圈回针道。

本发明采用的织针组合由舌针30和挺针片20组成,放置在针床上的每一针槽内。挺针片20上设有前针踵21、后针踵22以及与电磁选针器1的导磁板11相对应的电磁吸合面23,当导磁板11与电磁吸合面23吸合时,挺针片20的后针踵22进入针槽。此时,织针组合不受编织三角的推抵作用。

当导磁板11放开电磁吸合面23时,挺针片20的后针踵从针槽弹出,此时,织针组合受编织三角的推抵作用。编织三角通过推抵与该舌针30对应挺针片20的后针踵22或前针踵21使对应的舌针30向上进行编织活动,编织完毕后再由相关复位三角推动该挺针片20的前针踵21或后针踵22使对应的舌针30复位。

若横编织机的机头带动三角底板自右相左在针床上方滑动,则织针组合相对于三角底板自左向右移动,本实施例的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在完成翻针、集圈、成圈和不编织四种编织动作过程和走针轨迹如下:

下面将结合图3,描述成圈编织的走针轨迹的形成。

参加编织的舌针30所对应的挺针片20上的电磁吸合面23在P1位置时从导磁板11上脱开,挺针片20的后针踵从针槽弹出。此时,三角底板2左侧的压针三角8处于上位,三角底板2右侧的压针三角8处于下位,随着三角底板2继续向左移动,后针踵22与成圈三角7相遇并在成圈三角7的推抵下沿成圈起针面Ⅷ向上爬升。由于成圈针道深于B针道,使得后针踵23自成圈起针面Ⅷ继续沿成圈脱圈面Ⅸ向上爬升至眉毛三角6中部的成圈拦针面Ⅵ。此后,后针踵23在眉毛三角6和压针三角8的推抵下分别沿第二回针面Ⅶ和回针面Ⅱ向下回针,完成成圈编织的走针轨迹。

接下来,结合图4,对翻针编织过程中的移圈一侧的编织过程进行描述。

参加编织的舌针30所对应的挺针片20上的电磁吸合面23在P1位置时从导磁板11上脱开,挺针片20的后针踵从针槽弹出。此时,对应的压针三角8处于下位。

随着三角底板2向左移动,后针踵22和前针踵23分别在压针三角8和移圈整理三角5的向上推抵作用中沿第一、第二移圈起针面Ⅰ、Ⅲ运动,在经过移圈拦针面Ⅳ后,前针踵21、后针踵22在移圈拦针三角4、眉毛三角6、压针三角8的向下推抵作用下沿移圈回针面Ⅴ、第二回针面Ⅶ以及回针面Ⅱ回针完成移圈编织的走针轨迹。

对于翻针编织过程中接圈一侧的编织,参见图5。

参加编织的舌针30所对应的挺针片20上的电磁吸合面23在P1位置时与导磁板11保持吸合,此时挺针片20的后针踵处于针槽内,不受编织三角的推抵作用。当挺针片20与P2选针位相对应时,电磁吸合面23从导磁板11上脱开,挺针片20的后针踵从针槽弹出。此时,三角底板2左侧的压针三角8处于上位,三角底板2右侧的压针三角8处于下位。

随着三角底板2向左运动,后针踵23在成圈三角7上面滑动一段距离后落入A针道内,后针踵在A针道的向上推抵作用下沿第一接圈集圈起针面a进入B针道,并在B针道的向上推抵作用下沿第二接圈集圈起针面b向上移动。此时织针组合完成了接圈起针轨迹。

此后,后针踵23在B针道的作用下落入成圈针道C,并在压针三角8的向下推抵作用下回针完成接圈编织的走针轨迹。

对于集圈编织,同样参见图5。

参加编织的舌针30所对应的挺针片20上的电磁吸合面23在P1位置时与导磁板11保持吸合,此时挺针片20的后针踵处于针槽内,不受编织三角的推抵作用。当挺针片20与P2选针位相对应时,电磁吸合面23从导磁板11上脱开,挺针片20的后针踵从针槽弹出。此时,三角底板2左侧的压针三角8处于上位,三角底板2右侧的压针三角8处于下位。

随着三角底板2向在运动,后针踵23在成圈三角7上面滑动一段距离后落入A针道内,后针踵在A针道的向上推抵作用下沿第一接圈集圈起针面a进入B针道,并在B针道的推抵作用下分别沿第二接圈集圈起针面b和集圈起针面b1向上运动,此时,织针组合完成了集圈编织的起针轨迹。

此后,后针踵23经由集圈起针面b1进入成圈针道C,最终,在压针三角8的向下推抵作用下回针从而完成整个集圈编织的走针轨迹。

当与舌针30所对应的挺针片20上的电磁吸合面23在所有选针位置时均与导磁板11保持吸合时,挺针片20的后针踵处于针槽内,此时织针组合不编织。

成圈三角7上设置有A针道的平面与A针道之间通过过渡斜面e连接,可以确保三角底板作业在过程中出现反向运动状况时避免后针踵与A针道的端部磕碰继而引发后针踵折断。成圈针道与成圈拦针面Ⅵ相对应的底面c低于第二回针面Ⅶ与成圈拦针面Ⅵ之间的平面d,从而保证在成圈编织时织针组合适时回针。

综上所述,本发明基于由特别设计的成圈三角、眉毛三角、压针三角及由三者构成的编织组合三角,实现了横机电磁选针三角机构的简化,降低了三角编织机构机头的质量,体积,同时省去了不必要的电机驱动及连杆传动装置,提高了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获得了高质量的编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