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地图数据保有装置、更新管理服务器以及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

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地图数据保有装置、更新管理服务器以及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

摘要

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包括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1、2),具备对地图差分数据进行储存的地图差分数据储存部(12)和配送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部(137);以及地图数据保有装置(3),具备基于地图差分数据来进行地图数据的更新的更新部(414)。地图差分数据储存部追溯到版本不同的更新,储存与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的数据处于依存关系的地图要素的数据,作为地图差分数据。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具备提取在地图数据保有装置中未更新的未更新数据的未更新数据提取部(233)、将处于依存关系的地图要素的数据彼此群组化的群组化部(134)、以及通过将群组化后的未更新数据的记录收敛于规定的通信大小且越是优先级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则排列为越早的顺序来创建配送数据的配送数据创建部(135)。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6474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电装;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21988.8

  • 发明设计人 矢野诚;新康孝;铃木孝光;

    申请日2014-04-09

  • 分类号G09B29/00;G01C21/26;

  • 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舒艳君

  • 地址 日本爱知县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54:5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4-0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9B29/00 专利号:ZL2014800219888 申请日:20140409 授权公告日:2018011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8-01-16

    授权

    授权

  • 2016-0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9B29/00 申请日:201404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公开基于2013年4月16日申请的日本申请2013-085992号主张优 先权,并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进行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该 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所包括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以及地图数据 保有装置、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所包括的更新管理服务器以及地图差 分提取服务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例如将对道路等的地图要素进行更新之前的版本 号(以下称为版本)的地图数据、与对地图要素进行了更新后的版本的 地图数据的差分作为地图差分数据而向车辆导航装置配送的技术。在接 收到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的车辆导航装置中,根据该地图差分数据来更 新地图数据。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不是将以把地图数据的层(layer) 分割成多个区划的区划单位而创建的地图差分数据,而将以地图要素单 位创建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给车辆导航装置的技术。另外,在专利文献 1所公开的技术中,尝试了针对存在依存关系的地图要素的更新彼此, 追溯到版本不同的地图数据中的地图要素的更新而进行分组来创建地 图差分数据,使道路网络不产生不匹配。依存关系是指若在更新某个地 图要素的情况下不预先更新,则该图要素处于与其它地图要素不匹配的 关系。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存在地图差分数据配送时的通信大 小有可能过度增加这一问题点。详细情况如下所述。

当从将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至车辆导航装置开始到再次的配送为止, 地图数据的更新产生了多个版本时,要配送在追溯了该多个版本量的范 围内包括处于依存关系的地图要素的全部更新的地图差分数据。由于必 须追溯的版本越增加,则处于依存关系的地图要素的更新的数量也越膨 大,所以地图差分数据配送时的通信大小有可能过度增加。

另外,也存在一次配送中的通信大小的制约、日或月单位下的通信 大小有制约的情况下,若地图差分数据的通信大小过度增加,则还会产 生无法配送地图差分数据的状况这一问题点。并且,针对该问题点,若 以缩小至制约的范围内的方式单纯地分割地图差分数据来进行配送,则 仅在被分割出的一部分地图差分数据中,会产生道路网络等更新后的地 图要素间的关系无法取得匹配这一问题点。

此外,可认为若以缩小至制约的范围内的方式分割地图差分数据, 并单纯地分为多次来进行配送,则对用户而言必要性较低的地图差分数 据与必要性较高的图差分数据相比被先配送的状况会大量发生。而且, 可认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较低的地图要素的更新与必要性较高的地图 要素的更新相比先进行的状况也较多发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95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针对 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存在通信大小的制约的情况下,虽然将所配送的地 图差分数据的通信大小抑制为遵照该制约的通信大小,但更新后的地图 要素间的关系能够不产生不匹配、并且能够优先进行被推断为对用户来 说必要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更新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地图差分数 据配送装置、地图数据保有装置、更新管理服务器、以及地图差分提取 服务器。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涉及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包括:具备地图差 分数据储存部和配送部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以及地图数据保有装 置。地图差分数据储存部对更新地图要素的数据之前的版本的地图数据 与更新了地图要素的数据之后的版本的地图数据的差分即地图差分数 据进行储存。配送部配送储存在地图差分数据储存部中的地图差分数 据。地图数据保有装置基于由配送部配送的地图差分数据来进行由本装 置处理的地图数据的更新。地图差分数据储存部除了储存在上述版本中 被更新的地图要素的数据之外,还在对该地图要素的数据进行更新的情 况下,针对若未预先更新则该地图要素与其它地图要素不匹配的处于依 存关系的地图要素的数据,追溯到版本不同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更新, 来作为地图差分数据进行储存。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具备未更新数据 提取部、群组化部、和配送数据创建部。提取部从储存在地图差分数据 储存部的地图差分数据中提取在地图数据保有装置中未更新的地图要 素的数据即未更新数据。群组化部将在同一版本内处于依存关系的地图 要素的数据彼此群组化。配送数据创建部将由群组化部群组化后的未更 新数据的集合即记录以收敛于规定的通信大小的方式排列,并且通过相 同的版本的记录越是包括按照用于决定地图要素的数据的优先级的条 件而决定的优先级高的地图要素的记录则排列为越早的顺序来创建由 配送部配送的配送数据。配送部通过配送由配送数据创建部创建的配送 数据来配送地图差分数据。

根据上述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在对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有通信 大小的制约的情况下,虽然将配送的地图差分数据的通信大小抑制为遵 照该制约的通信大小,但能够使更新后的地图要素间的关系不产生不匹 配,并且,能够优先进行被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 更新。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涉及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是本公开的第一 方式涉及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所使用的装置。

根据该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方式涉及的地 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相同的效果。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涉及的地图数据保有装置是本公开的第一方式 涉及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所使用的装置。

根据该地图数据保有装置,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方式涉及的地图差 分数据配送系统相同的效果。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涉及的更新管理服务器是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涉 及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所使用的服务器。

根据该更新管理服务器,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方式涉及的地图差分 数据配送系统相同的效果。

本公开的第五方式涉及的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是本公开的第一方 式涉及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所使用的服务器。

根据该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方式涉及的地图 差分数据配送系统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的 简要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的简要结构 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地图数据进行迁移的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地图要素的依存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更新管理服务器的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的简要结构的一 个例子的功能框图。

图6是表示导航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 图。

图7是表示从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中的多个导航装置收集探测信 息来决定地图要素的使用频率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与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中的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相关 联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9是用于进行记录处理的说明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进行配送数据创建处理的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1.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公开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的简要结构 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所示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包括地图差分 提取服务器1、更新管理服务器2、以及导航装置3。地图差分提取服务 器1以及更新管理服务器2相当于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

<2.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如图1所示,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具备提取服务器侧通信部11、 地图差分数据库(DB)12,以及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提取服务器 侧通信部11经由通信网与更新管理服务器2、导航装置3之间进行通信。

地图差分DB12对地图差分数据进行储存。因此,地图差分DB12 相当于地图差分数据储存部。地图差分数据是产生了对地图数据(基础 地图)进行更新的需要的部分的数据,地图数据表示地图要素的配置方 式。因此,地图差分数据是配置方式从基础地图产生了变更的部分的地 图要素的数据。

地图要素例如是表示道路、POI(PointsOfInterest:名胜)、背景、 地名等的文字等。另外,地图数据例如是由节点数据以及线路(link) 数据构成的道路数据、表示地形等的背景数据、用于显示地名等的文字 数据、各种设施的POI数据等。只要是地图差分DB12对从未图示的外 部服务器提供的地图差分数据进行储存的构成即可。对于地图差分数据 后面将进一步详述。

线路数据由确定线路的固有编号(线路ID)、表示线路的长度的线 路长、线路的始端以及终端节点坐标(纬度/经度)、道路名称、道路种 类、道路宽度、车道数、右拐/左拐专用车道的有无和该专用车道的数 量、以及限制速度等各数据构成。节点数据由对地图上的每个节点附加 了固有的编号的节点ID、节点坐标、节点名称、描述与节点连接的线 路的线路ID的连接线路ID、以及交叉路口种类等各数据构成。作为一 个例子,道路种类被分为高速公路、国道、县道、小街道等种类。除此 之外,道路种类也可以分为快速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 乡道、小街道等种类。

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以由CPU、ROM、RAM、备份RAM、I /O等(均未图示)形成的微型计算机为主体而构成。而且,提取服务 器侧控制部13通过基于从提取服务器侧通信部11输入的各种信息执行 存储在ROM中的各种控制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另外,提取服务器 侧控制部13如图2所示,具备使用频率决定部130、差分数据提取部 131、依存差分组提取部132、差分组ID发送部133、群组化部134、 配送数据创建部135、数据URL发送部136、以及配送部137作为功能 模块。对于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中的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2-1.地图差分数据>

此处,对储存在地图差分DB12中的地图差分数据进行说明。地图 差分数据是对地图要素的数据进行更新之前的版本的地图数据与更新 了地图要素的数据之后的版本的地图数据的差分。更新地图要素的数据 之前的版本也称为更新前版本,更新了地图要素的数据之后的版本也称 为更新后版本。更新前版本与更新后版本的差分换言之是以各版本更新 后的地图要素的数据。例如地图要素的更新因道路的开通或关闭、设施 的追加或拆除等而产生。另外,地图差分数据被以将地图数据分割成多 个的例如矩形的区划单位进行管理。对各区划赋予了区划ID。

在地图差分数据中,作为一个例子,按被更新的每个版本,对被更 新后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组(差分组)按顺序赋予确定该差分组的ID (以下称为差分组ID)。差分组例如在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是夹着交叉 路口的道路区间的情况下,成为表示道路区间的线路数据以及节点数据 的集合。作为其它例子,在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为设施的情况下,成为 表示设施的POI数据、文字数据等的集合。

另外,地图差分数据中也包括地图要素彼此的依存关系的数据。此 外,也可以是依存关系的数据被储存在与地图差分DB12不同的存储器 的构成。只要是关于地图差分数据的生成与公知的方法同样地创建的构 成即可。例如,只要是通过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法同样的方法进行 创建的构成即可。以下,针对依存关系进行说明。

<2-2.依存关系>

依存关系是指若在更新某个地图要素(以下称为第1地图要素)的 数据的情况下未预先更新其它地图要素(以下称为第2地图要素)的数 据,则第1地图要素与其它地图要素处于不匹配的关系。此处,使用图 3来进行针对依存关系的说明。在图3中,对从首版地图数据起按照第 2版地图数据、第3版地图数据的顺序进行了地图数据的更新的情况的 地图差分数据中的依存关系进行说明。

在从首版地图数据被创建的最初铺设道路区间“a”~“d”的情况 下,如图3所示,创建包括道路区间“a”~“d”的首版地图数据。在 从该状态起开通了道路区间“e”~“h”的情况下,创建将道路区间“e”~ “h”的追加反映到首版地图数据的第2版地图数据。以下,将表示作 为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的道路区间“e”的数据的组设为差分组A1、将 表示道路区间“f”的数据的组设为差分组A2、将表示道路区间“g” 的数据的组设为差分组A3、将表示道路区间“h”数据的组设为差分组 A4。

如图3所示,道路区间“e”以从道路区间“c”分支的方式开通, 道路区间“f”以从道路区间“e”伸长的方式开通,道路区间“g”以 与道路区间“b”交叉的方式开通,道路区间“h”以从道路区间“g” 伸长的方式开通。

并且,在从该状态开通了道路区间“i”~“l”的情况下,创建将 道路区间“i”~“l”的追加反映到第2版地图数据的第3版地图数据。 以下,将表示作为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的道路区间“i”的数据的组设 为差分组B1、将表示道路区间“j”的数据的组设为差分组B2、将表示 道路区间“k”的数据的组设为差分组B3、将表示道路区间“l”的数据 的组设为差分组B4。

如图3所示,道路区间“i”以从道路区间“f”伸长的方式开通, 道路区间“j”以从道路区间“i”伸长的方式开通,道路区间“k”、“l” 分别以从道路区间“g”伸长的方式开通。

由于第2版地图数据中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中的道路区间“f”成为 如果没有道路区间“e”的追加则成为与其它的道路区间孤立的状态, 所以在道路区间“f”与道路区间“e”之间存在道路区间“f”将道路区 间“e”作为依存目标的依存关系。因此,差分组A1和差分组A2处于 依存关系。以下,将依存目标称为“母”,将进行依存的一侧称为“子”。 若用母子表示差分组A1与差分组A2的依存关系,则差分组A1为“母”, 差分组A2为“子”。

由于第2版地图数据中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中的道路区间“h”如 果没有道路区间“g”的追加则成为与其它的道路区间孤立的状态,所 以在道路区间“h”与道路区间“g”之间也存在道路区间“h”将道路 区间“g”作为依存目标的依存关系。因此,存在差分组A3为“母”、 差分组A4为“子”的依存关系。

由于第3版地图数据中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中的道路区间“i”如果 没有第2版地图数据中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即道路区间“f”的追加则 成为与其它的道路区间孤立的状态,所以在道路区间“f”与道路区间 “i”之间也存在道路区间“i”将道路区间“f”作为依存目标的跨版本 的依存关系。因此,存在差分组A2为“母”、差分组B1为“子”的依 存关系。

由于第3版地图数据中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中的道路区间“j”如果 没有道路区间“i”的追加则成为与其它的道路区间孤立的状态,所以 在道路区间“i”与道路区间“j”之间也存在道路区间“j”将道路区间 “i”作为依存目标的依存关系。因此,存在差分组B1为“母”、差分 组B2为“子”的依存关系。

另外,由于第3版地图数据中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中的道路区间 “k”、“l”如果没有第2版地图数据中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的道路区间 “h”的追加则成为与其它的道路区间孤立的状态,所以在道路区间“k”、 “l”与道路区间“i”之间也存在道路区间“k”、“l”将道路区间“h” 作为依存目标的跨版本的依存关系。因此,存在差分组A4为“母”、差 分组B3、B4为“子”的依存关系。其中,差分组B3与差分组B4之间 没有依存关系。

差分组A1~A4、B1~B4的依存关系如图4所示,追溯到关于不同 的版本的差分组。具体而言,成为从“母”按顺序A1-A2-B1-B2、 A3-A4-B3/B4这一依存关系。地图差分DB12中储存的地图差分数 据也包括这样的依存关系的设定的信息。

将同一版本中的差分组的集合的单位称为释放(release)。释放从 版本较旧的情况开始被数为一次、两次。表示第2版地图数据中被更新 后的地图要素的差分组的集合成为释放次数为一次的释放1,表示第3 版地图数据中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的差分组的集合成为释放次数为两 次的释放2。释放1由差分组A1~A4构成,释放2由差分组B1~B4 构成。

此外,在图3中,对作为地图要素而更新了道路区间的情况下的依 存关系进行了说明,但对于道路区间以外的地图要素也是同样的。例如, 在作为地图要素而更新设施的情况下,当若该设施面对的道路区间之前 未被更新则该设施与其它的地图要素孤立时,该设施与该道路区间之间 有依存关系。另外,在显示作为某个场所的图像数据这一引导数据作为 地图要素被更新的情况下,当若该引导数据所使用的图像数据之前未被 更新则该引导数据不匹配时,该引导数据与该图像数据之间有依存关 系。

<3.更新管理服务器2>

如图1所示,更新管理服务器2具备管理服务器侧通信部21、更新 管理DB22、以及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管理服务器侧通信部21经 由通信网与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导航装置3之间进行通信。

更新管理DB22对用于判别从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已经配送给导 航装置3的地图差分数据的判别用信息进行储存。因此,该更新管理 DB22相当于判别用信息储存部。

成为例如储存已经配送给导航装置3的版本信息作为判别用信息的 构成。这是因为如果知道已经配送的版本信息,则还能够判别已经配送 的差分组。另外,也储存已经配送的差分组ID。作为版本信息,例如 能够使用释放次数。以下,列举使用释放次数作为版本信息的情况为例 来进行说明。已经配送的释放次数只要为全部的地图要素的配送完成的 释放次数即可。当存在多个导航装置3时,更新管理DB22按各导航装 置3的每个用户储存判别用信息。

此外,作为用于判别已经配送的地图差分数据的判别用信息,也可 以对已经配送的差分组(即,地图差分数据)设立标志,利用该标志来 判别差分组是否已经配送。

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以由CPU、ROM、RAM、备份RAM、I /O等(均未图示)形成的微型计算机为主体而构成。而且,管理服务 器侧控制部23通过基于从管理服务器侧通信部21、更新管理DB22输 入的各种信息执行存储在ROM中的各种控制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 另外,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如图5所示,具备探测信息中继部230、 指定信息决定部231、指定信息发送部232、未更新数据提取部233、未 更新数据发送部234、以及数据URL中继部235作为功能模块。对于 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中的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4.导航装置3>

返回到图1,导航装置3可以是车载的导航装置,也可以是能够带 入到车辆的便携式的导航装置。另外,在导航装置3为便携式的情况下, 导航装置3可以是在汽车、两轮摩托车、自行车等车辆的移动时使用的 构成,也可以是在携带导航装置3的用户徒步移动时等使用的构成。以 下,列举使用车载的导航装置作为导航装置3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只要是在使用便携终端作为导航装置3,从车辆的车载LAN等系统 取得信息的构成的情况下,导航装置3通过与车辆的车载LAN等系统 进行Bluetooth(注册商标)等公知无线通信、USB连接等的有线通信 等通信来取得信息的构成即可。

此处,对导航装置3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导航装置 3具备通信装置31、位置检测器32、外部输入接口(I/F)部33、地 图DB34、外部存储器35、显示装置36、声音输出装置37、操作开关 群38、遥控终端(以下称为遥控器)39、遥控器传感器40、以及控制 装置41。

通信装置31经由通信网与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更新管理服务器 2之间进行通信。作为通信装置31,能够采用例如信息技术通信所使用 的DCM(datacommunicationmodule:数据通信模块)等车载通信模块 等各种模块。

位置检测器32具有均基于来自公知的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以及 卫星的电波来检测本装置的位置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 等卫星测位系统用的接收机,依次检测本装置的用户的当前位置(以下 称为用户位置)。例如,用户位置是用纬度/经度表示的坐标。此外,可 以由上述的传感器中的一部分构成位置检测器32,也可以是使用其它传 感器的构成。

外部输入I/F部33是用于控制装置41从搭载于车辆的ECU、传 感器取得车辆状态的信息的接口。例如,经由车载LAN等从搭载于车 辆的ECU、传感器对外部输入I/F部33输入车辆状态的信息。作为 车辆状态的信息的一个例子,有汽车用(ACC)电源的接通断开的信号 等。

地图DB34被存储在例如SD卡等存储卡中。地图DB34例如储存 有前述的首版地图数据等地图数据。可以是控制装置41通过后述的通 信装置31从未图示的中心下载等来取得储存在地图DB34中的地图数 据的构成,也可以是预先储存的构成。

外部存储器35是能够进行写入的存储装置。外部存储器35具有存 储大量的数据、即使断开电源也不会删除的数据,并从地图DB34复制 频繁使用的数据来利用等用途。此外,外部存储器35可以是存储容量 比较小的可移动的存储器。另外,也可以是外部存储器35中存储地图 DB34的构成。

显示装置36例如能够进行全彩色显示,可使用液晶显示器、有机 EL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等来构成。另外,声音输出装置37由扬声器 等构成,基于控制装置41的指示来输出引导声音等。

操作开关组38例如采用与显示装置36为一体的触摸开关或者机械 式开关等,通过开关操作对控制装置41进行各种功能的操作指示。在 遥控器39中设置有多个操作开关(未图示),通过基于开关操作经由遥 控器传感器40将各种指令信号输入给控制装置41,能够使控制装置41 执行与操作开关组38相同的功能。

控制装置41以由CPU、ROM、RAM、备份RAM等形成的微型计 算机为主体而构成。而且,控制装置41基于从通信装置31、位置检测 器32、外部输入I/F33、地图DB34、外部存储器35、操作开关组38、 遥控器传感器39输入的各种信息来执行各种处理。控制装置41如图6 所示,具备历史记录储存部410、探测信息发送部411、提取用信息发 送部412、差分数据取得部413、以及更新部414作为功能模块。控制 装置41中的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历史记录储存部410对本车辆行驶过的道路区间(以下称为行驶区 划)、区域(以下称为行驶区域)的信息进行储存。行驶区域例如只要 是包括本车辆行驶过的道路区间的网格(mesh)、行政区划等即可。行 驶区间、行驶区域的确定方法与公知的方法同样。除此之外,可以是历 史记录储存部410对选择为目的地或经由地的设施(以下称为用户选择 设施)的信息、包括利用了地图要素的应用程序所利用的地图要素的区 域(以下称为应用使用地图区域)的信息进行储存的构成。应用使用地 图区域例如只要是包括应用程序所利用的地图要素的网格、行政区划等 即可。

<5.探测信息收集>

接下来,使用图7的时序图,对从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中的 多个导航装置3收集探测信息来决定地图要素的使用频率的处理的流程 进行说明。此处,作为一个例子,将2台车辆所分别使用的导航装置3 设为导航装置3a、3b来进行说明。

<t1.探测信息发送处理(导航装置3a)>

导航装置3a的控制装置41的探测信息发送部411进行探测信息发 送处理(t1)。探测信息发送处理在检测出规定的触发的情况下进行。 规定的触发例如是本车辆的ACC电源接通等。本车辆的ACC电源接通 只要根据经由输入I/F部33取得的ACC电源的接通断开的信号来进 行检测即可。

在探测信息发送处理中,将储存在本装置的历史记录储存部410中 的行驶区划、行驶区域、用户选择设施、应用使用地图区域等信息作为 探测信息,经由通信装置31向更新管理服务器2发送。

<t2.探测信息中继处理(更新管理服务器2)>

若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经由管理服务器侧 通信部21接收到从导航装置3a发送来的探测信息,则管理服务器侧控 制部23的探测信息中继部230进行探测信息中继处理(t2)。在探测信 息中继处理中,将接收到的探测信息经由管理服务器侧通信部21向地 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发送。

<t3.蓄积(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若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经由提取服务 器侧通信部11接收到从更新管理服务器2发送来的导航装置3a的探测 信息,则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将该探测信息蓄积于非易失性存储器 (t3)。这里所说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只要是HDD等大容量存储器即 可。

<t4.探测信息发送处理(导航装置3b)>

导航装置3b的控制装置41的探测信息发送部411与上述同样地进 行探测信息发送处理(t4)。

<t5.探测信息中继处理(更新管理服务器2)>

若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经由管理服务器侧 通信部21接收到从导航装置3b发送来的探测信息,则管理服务器侧控 制部23的探测信息中继部230与上述同样地进行探测信息中继处理 (t5)。

<t6.蓄积(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若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经由提取服务 器侧通信部11接收到从更新管理服务器2发送来的导航装置3b的探测 信息,则与上述同样,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将该探测信息蓄积于非 易失性存储器(t6)。

<t7.探测信息发送处理(导航装置3c)>

导航装置3c的控制装置41的探测信息发送部411与上述同样地进 行探测信息发送处理(t7)。

<t8.探测信息中继处理(更新管理服务器2)>

若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经由管理服务器侧 通信部21接收到从导航装置3c发送来的探测信息,则管理服务器侧控 制部23的探测信息中继部230与上述同样地进行探测信息中继处理 (t8)。

<t9.蓄积(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若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经由提取服务 器侧通信部11接收到从更新管理服务器2发送来的导航装置3c的探测 信息,则与上述同样,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将该探测信息蓄积于非 易失性存储器(t9)。

在图7中,示出了以导航装置3a、导航装置3b、导航装置3c的顺 序进行探测信息发送处理的构成,但未必局限于此,也可以更换顺序。 另外,在图7中,列举3台车辆所使用的导航装置3a、3b为例进行了 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3台以外的多个车辆所使用的导航装置3。

<t10.使用频率决定处理(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的使用频率决定 部130进行使用频率决定处理(t10)。只要是例如每隔一定的期间进行 使用频率决定处理的构成即可。除此之外,也可以是在每次提取服务器 侧控制部13将新的探测信息蓄积于非易失性存储器时进行使用频率决 定处理的构成。

在使用频率决定处理中,针对蓄积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导航装置 3a、3b、3c的探测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决定地图要素的使用频率。使用 频率决定处理中决定出的地图要素的使用频率例如与地图差分DB12的 地图差分数据相关。更详细而言,与地图差分DB12的差分组中的、包 括决定了使用频率的地图要素的差分组相关。

作为一个例子,在探测信息为行驶区间的情况下,只要将通过统计 处理计算出的道路区间的各车辆的行驶次数决定为地图要素的使用频 率即可。道路区间的各车辆的行驶次数可以是也包括同一用户的多次行 驶的合计次数,也可以是不包括同一用户在同一道路区间的重复行驶的 次数。

在探测信息为行驶区域的情况下,只要将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出的区 域的各车辆的行驶次数决定为该区域所包含的地图要素的使用频率即 可。此处所说的区域只要为网格、行政区划等即可。对于区域的各车辆 的行驶次数,也可以是合计次数,还可以是不包括同一用户的重复的次 数。

在探测信息为用户选择设施的情况下,只要将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出 的、设施作为目的地、经由地被选择的选择次数决定为地图要素的使用 频率即可。对于设施的选择次数,也可以是合计次数,还可以是不包括 同一用户的重复的次数。

在探测信息为应用使用地图区域的情况下,只要将通过统计处理计 算出的应用使用地图区域的利用次数决定为该应用使用地图区域所包 含的地图要素的使用频率即可。对于应用使用地图区域的利用次数,也 可以是合计次数,还可以是不包括同一用户的重复的次数。

另外,可以是探测信息从导航装置3a、3b、3c的发送在提取用信 息发送处理的提取用信息的发送中与该提取用信息一起进行的构成。

<6.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中的处理的流程>

接下来,使用图8的时序图,对与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中的 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相关的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

<t11.提取用信息发送处理(导航装置3)>

首先,导航装置3的控制装置41的提取用信息发送部412进行提 取用信息发送处理(t11)。提取用信息发送处理在检测出规定的触发的 情况下进行。规定的触发例如是本车辆的ACC电源接通、导航装置3 的目的地设定。本车辆的ACC电源接通只要基于经由外部输入I/F部 33取得的ACC电源的接通断开的信号来进行检测即可。

在提取用信息发送处理中,将用于由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以及更 新管理服务器2提取为了对导航装置3的地图DB34的地图数据进行更 新而需要的地图差分数据的信息(以下称为提取用信息)经由通信装置 31发送给更新管理服务器2。

作为一个例子,在检测出本车辆的ACC电源接通的情况下,发送 包括由位置检测器32检测出的用户位置、地图DB34的地图数据的版 本、以及用于确定发送源的识别信息的提取用信息。用于确定发送源的 识别信息可以是车辆ID,也可以是导航装置3、通信装置31的设备ID, 以下列举是设备ID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另外,在检测出目的地设定的情况下,发送包括由位置检测器32 检测出的用户位置、目的地的坐标(纬度/经度)、地图DB34的地图数 据的版本、以及设备ID的提取用信息。在也进行了经由地的设定的情 况下,发送还包括经由地的坐标(纬度/经度)的提取用信息。以下, 将检测出本车辆的ACC电源接通的情况下的处理区分为ACC接通时, 将检测出目的地设定的情况下的处理区分为目的地设定时。

<t12.指定信息决定处理(更新管理服务器2)>

若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经由管理服务器侧 通信部21接收到从导航装置3发送来的提取用信息,则管理服务器侧 控制部23的指定信息决定部231进行指定信息决定处理(t12)。

在指定信息决定处理中,基于接收到的提取用信息来决定发送给地 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指定信息。例如指定信息是成为基点的纬度经度、 释放次数。在指定信息决定处理中,判断提取用信息所包含的地图数据 的版本是否与储存在更新管理DB22中的已经配送的释放次数所对应的 版本相同。而且,在相同或比其旧的情况下,将该释放次数用作指定信 息的释放次数。其中,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成为预先具有关于地图 数据的版本与释放次数的对应关系的信息的构成。

另一方面,在提取用信息所包含的地图数据的版本比储存在更新管 理DB22中的与已经配送的释放次数对应的版本新的情况下,将与地图 数据的版本对应的释放次数用作指定信息的释放次数。提取用信息所包 含的地图数据的版本比与配送完毕的释放次数对应的版本新的状况存 在用户购入新的版本的地图数据作为储存在地图DB34中的地图数据的 情况等。

在ACC接通时的指定信息决定处理中,决定包括用户位置的纬度/ 经度和释放次数的指定信息。在目的地设定时的指定信息决定处理中, 决定包括用户位置的纬度/经度、目的地的纬度/经度、和释放次数的指 定信息。在也进行经由地的设定的情况下,决定还包括经由地的纬度/ 经度的指定信息。

<t13.指定信息发送处理(更新管理服务器2)>

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的指定信息发送部232 进行将在前述的指定信息决定处理中决定的指定信息经由管理服务器 侧通信部21向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发送的指定信息发送处理(t13)。

<t14.差分数据提取处理(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若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经由提取服务 器侧通信部11接收到从更新管理服务器2发送来的指定信息,则提取 服务器侧控制部13的差分数据提取部131进行差分数据提取处理 (t14)。

在差分数据提取处理中,基于接收到的指定信息,从储存在地图差 分DB12的地图差分数据中提取对更新管理服务器2发送差分组ID的 差分组。作为一个例子,差分组的提取如以下那样进行。

不管ACC接通时还是目的地设定时,在差分数据提取处理中,都 提取如高速公路那样横跨较宽的范围的地图要素、且被推断为对全部的 用户来说希望更新的差分组(以下称为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中与指定 信息所包含的释放次数相比次数较多的释放所包含的全国配送对象差 分组。即,提取不是已经配送的释放所包含的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作 为一个例子,只要是差分数据提取部131判别包括道路种类为高速公路 的线路的差分组和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的构成即可。以下将全国配送对 象差分组的差分组ID称为全国配送ID。

在ACC接通时的差分数据提取处理中,计算在以指定信息所包含 的用户位置的纬度/经度为中心的规定的矩形范围(以下称为要求矩形 范围)中至少包括区划的一部分的前述的区划ID。规定的矩形范围例 如只要在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为10km的范围等即可。而且,提取计算 出的区划ID表示的区划内所包含、且与指定信息所包含的释放次数相 比次数较多的释放所包括的差分组(以下称为个人配送差分组)。其中, 与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的差分组ID重复的差分组为提取对象外。

在目的地设定时的差分数据提取处理中,计算在以指定信息所包含 的用户位置的纬度/经度以及目的地的纬度/经度为中心的要求矩形范 围中至少包括区划的一部分的前述的区划ID。在指定信息还包括经由 地的纬度/经度的情况下,也计算在以经由地的纬度/经度为中心的要求 矩形范围中至少包括区划的一部分的前述的区划ID。

另外,实施从用户位置到目的地的路径搜索,计算搜索出的路径经 过的区划的区划ID。只要是按照公知的路径搜索方法进行路径搜索的 构成即可。而且,提取计算出的区划ID表示的区划内所包含、且与指 定信息所包含的释放次数相比次数较多的释放所包括的差分组。以下将 该差分组也称为个人配送差分组。其中,与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的差分 组ID重复的差分组为提取对象外。以下将个人配送差分组的差分组ID 称为个人配送ID。

<t15.依存差分组提取处理(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依存差分组提取部132进行提取与在差分数据提取处理中提取出的 差分组以及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处于依存关系的差分组的依存差分组 提取处理(t15)。在依存差分组提取处理中,从与前述的指定信息所包 含的释放次数相比次数较多的释放所包括的差分组中提取与在差分数 据提取处理中提取出的差分组以及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处于依存关系 的差分组(以下称为依存差分组)。

其中,在相同的差分组被重复提取为差分数据提取处理中提取出的 差分组以及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的依存差分组的情况下,使重复的差分 组为对象外。另外,以下将依存差分组的差分组ID称为依存差分ID。

只要是在差分数据提取处理中未提取出差分组的情况下,作为无差 分组而将结果返回到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构成即可。在无差分组的情况 下,不进行t15以后的处理。

<t16.差分组ID发送处理(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的差分组ID发送 部133进行差分组ID发送处理(t16)。在差分组ID发送处理中,将在 差分数据提取处理中提取出的个人配送差分组的个人配送ID、在差分 数据提取处理中提取出的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的全国配送ID、以及在 依存差分组提取处理中提取出的依存差分组的依存差分ID经由提取服 务器侧通信部11向更新管理服务器2发送。

<t17.未更新差分组提取处理(更新管理服务器2)>

若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经由管理服务器侧 通信部21接收到从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发送来的个人配送ID、全国 配送ID、以及依存差分ID,则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的未更新数据提 取部233进行未更新差分组提取处理(t17)。

在未更新差分组提取处理中,提取接收到的个人配送ID、全国配 送ID、以及依存差分ID所表示的差分组中的、未配送给导航装置3的 差分组(以下称为未更新差分组)。作为一个例子,通过提取从接收到 的个人配送ID、全国配送ID、以及依存差分ID中除去储存到更新管 理DB22的、配送未完成的释放次数中的已经配送的差分组ID之外的 差分组ID,来提取未更新差分组。

只要是在未更新差分组提取处理中未提取出未更新差分组的情况 下,作为没有未更新差分组而将结果返回到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构 成即可。在没有未更新差分组的情况下,不进行t17以后的处理。

<t18.未更新差分组发送处理(更新管理服务器2)>

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的未更新数据发送部 234进行未更新差分组发送处理(t18)。在未更新差分组发送处理中, 将在未更新差分组提取处理中提取出的未更新差分组的差分组ID经由 管理服务器侧通信部21向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发送。以下将未更新 差分组的差分组ID称为未更新组ID。未更新差分组相当于未更新数据。

<t19.记录处理(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若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经由提取服务 器侧通信部11接收到从更新管理服务器2发送来的未更新组ID,则提 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的群组化部134进行记录处理(t19)。

在记录处理中,基于储存在地图差分DB12中的地图差分数据所 包含的依存关系的设定的信息,来将在未更新差分组提取处理中提取出 的未更新差分组中的、为同一释放次数且处于依存关系的未更新差分组 彼此群组化。将群组化得到的未更新差分组彼此统一称为记录。

此处,使用图9对记录处理中的分组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图 9中,列举释放1中的未更新组为差分组ID11~14这4个差分组(以 下简称为ID11~ID14)、释放2中的未更新组为差分组ID21~25这5 个差分组(以下简称为ID21~ID25)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对于依 存关系而言,虚线箭头的前端表示“母”,虚线的箭头尾部表示“子”。

在图9的例子中,对于未更新组的依存关系而言,相对于ID11 为“母”而ID12为“子”,相对于ID13为“母”而ID14为“子”。另 外,相对于ID12为母而ID22为“子”,相对于ID13为“母”而ID23 为“子”。并且,相对于ID22为母而ID21为“子”,相对于ID25为“母” 而ID23为“子”,相对于ID23为母而ID24和ID21为“子”,相对于 ID24为母而ID21为“子”。

该情况下,将释放1中处于依存关系的最小单位即ID11和ID12 群组化,并且,将ID13和ID14群组化。以下,将ID11和ID12群组 化的记录称为记录1,以下将ID13和ID14群组化的记录称为记录2。 另外,对释放2中处于依存关系的最小单位即ID21~25进行群组化。 以下,将对ID21~25进行群组化的记录称为记录3。

由于对于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以全部用户为对象而不是与各个 用户对应,所以只要是在t19的记录处理之前,预先将同一释放次数且 处于依存关系的差分组彼此群组化的构成即可。即,只要是不等待由地 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接收与各个用户对应的前述的指定信息,而预先进 行群组化的构成即可。

而且,在预先群组化后的差分组的全部都符合未更新组的情况下, 只要将该群组化后的差分组作为记录即可。另外,在预先群组化后的差 分组中包括部不符合未更新组的差分组的情况下,只要将从该群组化后 的差分组中删除不符合未更新组的差分组的差分组作为记录即可。

由此,对于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由于无需当每次接收到与各个 用户对应的前述的指定信息时都每次进行分组,所以能够降低地图差分 提取服务器1的处理时间、处理负荷。

<t20.配送数据创建处理(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的配送数据创建 部135进行配送数据创建处理(t20)。在配送数据创建处理中,为了使 在记录处理中群组化后的记录收敛于规定的通信大小,从较旧的版本的 记录开始按顺序排列来创建配送数据。较旧的版本的记录可换言之为释 放次数较小的记录。

另外,在配送数据创建处理中,相同的版本的记录以收敛于规定 的通信大小的方式,越是包括按照预先设定的条件(以下称为优先级决 定条件)而决定的优先级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记录则排列为越早的顺 序来创建配送数据。优先级决定条件是以越是被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 性较高的地图要素则决定越高的优先级的方式设定的条件。

例如作为优先级决定条件,有道路种类与优先级的对应关系(以 下称为道路种类对应关系)。作为该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只要使用比 道路种类为小街道的地图要素的优先级高地将道路种类为高速公路的 地图要素的优先级建立了对应的对应关系即可。更详细而言,只要使用 将快速公路、高速公路这种高速道路的优先级对应为“高”,将国道、 省道、县道、乡道(市镇村道)这种高速公路以外的比较大的道路的优 先级对应为“中”,将小街道这种比较小的道路的优先级对应为“小” 的对应关系即可。

由于高速道路如前述那样是横跨较宽的范围的地图要素且被推断 为对全部用户来说希望更新,所以可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最高的道 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这种高速道路以外的比较大的道路被推断 为与小街道相比容易行驶,与小街道相比用户利用的可能性较高。因此, 被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紧接着高速道路而较高的道路。小街道这种 比较小的道路被推断为难以行驶,用户利用的可能性最低。因此,被推 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最低的道路。从而,如果将道路种类对应关系用 作优先级决定条件,则越是被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较高的地图要素 则能够决定越高的优先级。

前述的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由于道路种类为高速公路,所以与道 路种类不是高速公路的差分组相比优先级变高。因此,包括全国配送对 象差分组的记录在配送数据中与不包括全国配送对象差分组的记录相 比排列在先。

另外,作为优先级决定条件,也存在根据用户位置与地图要素的 距离变近而优先级变高的对应关系(以下称为距离对应关系)。只要是 通过由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计算前述的指定信息所包含的用户位置 的坐标与地图要素的坐标的直线距离来取得用户位置与地图要素的距 离的构成即可。作为一个例子,只要是根据用户位置与地图要素的距离 变近,将“高”、“中”、“低”等几个阶段的优先级建立对应的构成即可。

推断为越是与用户位置的距离近的地图要素,则用户利用的可能 性越高。因此,如果将距离对应关系用作优先级决定条件,则越是被推 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高的地图要素,则能够决定越高的优先级。

并且,作为优先级决定条件,也存在根据地图要素的使用频率变 高而优先级变高的对应关系(以下称为使用频率对应关系)。成为使用 由使用频率决定部130决定的频率作为地图要素的使用频率的构成。作 为一个例子,只要是根据地图要素的使用频率变高,将“高”、“中”、“低” 等几个阶段的优先级建立对应的构成即可。

推断为越是其它用户的使用频率高的地图要素,则用户利用的可 能性越高。因此,如果将使用频率对应关系用作优先级决定条件,则越 是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高的地图要素,则能够决定越高的优先级。

除此之外,作为优先级决定条件,也存在地图要素的数据的用途 与优先级的对应关系(以下称为用途对应关系)。作为该对应关系的一 个例子,只要使用比图像显示所需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优先级高地将路 径计算所需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优先级建立了对应的对应关系即可。推 断为路径计算所需的地图要素的数据与图像显示所需的地图要素的数 据相比,对用户来说必要性更高。因此,如果将用途对应关系用作优先 级决定条件,则越是被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高的地图要素,则能够 决定越高的优先级。

另外,也可以是配送数据创建部135在使用前述的各对应关系中 的多个作为优先级决定条件的情况下,基于使用该多个对应关系分别决 定的优先级,来决定关于相同的版本的各记录在配送数据中的排列顺序 的构成。

作为一个例子,即便是根据道路种类对应关系而决定的优先级相 同的记录彼此,只要是在以距离对应关系决定出的优先级不同的情况 下,将根据距离对应关系而决定的优先级较高的记录的排列顺序决定为 较早的顺序的构成即可。对于使用频率对应关系、用途对应关系也同样。

另外,只要是在某个记录彼此间根据各对应关系而决定的优先级 相反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的对应关系间的优先顺序来决定各记录在 配送数据中的排列顺序的构成即可。作为优先级相反的情况下的一个例 子,存在根据某个对应关系而决定的优先级在一方的记录中为“高”而 在另一方的记录中为“低”,但根据其它的对应关系而决定的优先级相 反的情况。对应关系间的优先顺序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只要使对应 关系间的优先顺序为道路种类对应关系、距离对应关系、使用频率对应 关系、用途对应关系的顺序等即可。

可以是优先级决定条件例如作为表格而储存于提取服务器侧控制 部13的ROM等存储器中的构成,也可以是被编入到由提取服务器侧 控制部13执行的程序的构成。

规定的通信大小可任意地规定,例如是3MB等。另外,配送数据 只要创建为压缩后的通信大小收敛于规定的通信大小即可。对于没有收 敛于规定的通信大小的记录,从剩下的记录中的关于较旧的版本的记录 开始按顺序排列来创建下一个的配送数据。并且,通过相同的版本的记 录越是包括按照优先级决定条件而决定的优先级高的地图要素的记录 则排列为越早的顺序来创建下一个配送数据。

此处,使用图10对配送数据创建处理中的配送数据的创建的一个 例子进行说明。图10中,列举以图9所示那样的记录单位对未更新差 分组进行群组化的情况下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0的例子中, 记录1的差分组只包括道路种类为小街道的线路,记录2的差分组包括 道路种类为高速公路的线路。

由于配送数据的排列顺序从关于较旧的版本的记录开始按顺序排 列,所以记录1以及记录2比记录3排列在先。另外,对于相同的释放 次数的记录而言,越是包括按照优先级决定条件而决定的优先级高的地 图要素的记录则排列为越早的顺序来创建配送数据。

在图10的例子中,由于记录1的差分组中不包括高速公路的线路, 但记录2的差分组中包括高速公路的线路,所以记录2与记录1相比包 括优先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因此,以记录2比记录1早的顺序的 方式排列。并且,对于记录内的各差分组而言,只要越是“子”的数量 多的属于“母”的差分组则越早排列即可。

结果,如图10所示,按照以ID13-ID14的顺序排列的记录2、 以ID11-ID12的顺序排列的记录1、以ID25-ID23-ID22-ID24- ID21的顺序排列的记录3的顺序排列来创建配送数据。配送数据创建 处理中创建出的配送数据被储存于未图示的HDD等大容量的非易失性 存储器。

<t21.数据URL发送处理(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的数据URL发送 部136进行数据URL发送处理(t21)。在数据URL发送处理中,将表 示在前述的配送数据创建处理中创建并储存在存储器中的配送数据的 地址的数据URL以及包含于配送数据的未更新组的差分组ID经由提取 服务器侧通信部11向更新管理服务器2发送。

<t22.数据URL中继处理(更新管理服务器2)>

若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经由管理服务器侧 通信部21接收到从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发送来的数据URL,则管理 服务器侧控制部23的数据URL中继部235进行数据URL中继处理 (t22)。在数据URL中继处理中,将接收到的数据URL经由管理服务 器侧通信部21向导航装置3发送。

另外,只要是管理服务器侧控制部23将从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发送来的差分组ID作为已经配送的差分组ID而储存于更新管理DB22 的构成即可。

<t23.差分数据取得处理(导航装置3)>

若导航装置3的控制装置41经由通信装置31接收到从更新管理服 务器2发送来的数据URL,则控制装置41的差分数据取得部413进行 差分数据取得处理(t23)。在差分数据取得处理中,对接收到的数据 URL所表示的地址进行访问,请求储存在该地址中的配送数据的发送。

<t24.配送处理(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的提取服务器侧控制部13的配送部137进 行配送处理(t24)。在配送处理中,将在前述的差分数据取得处理中请 求的配送数据经由提取服务器侧通信部11向导航装置3配送。在配送 处理中,当在配送数据创建处理中创建的配送数据存在多个时,从包括 关于较旧的版本的记录的配送数据开始按顺序进行配送,并且,从包括 按照优先级决定条件而决定的优先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配送数 据开始按顺序进行配送。

<t25.更新处理(导航装置3)>

在导航装置3的控制装置41经由通信装置31接收到从地图差分提 取服务器1配送来的配送数据之后,控制装置41的更新部414进行更 新处理(t25)。在更新处理中,每当在导航装置3中从地图DB34读出 基于地图数据来进行引导的应用程序(以下称为引导应用)所需的地图 数据时,都将地图DB34的地图数据、和之前接收到的配送数据(即, 地图差分数据)进行合成。

此外,也可以是在配送数据创建处理中创建的配送数据储存于地 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以外的服务器中的构成。此时,只要是在差分数据 取得处理中,导航装置3对储存有配送数据的服务器请求配送数据的发 送,而储存有配送数据的服务器对配送数据进行配送的构成即可。

在图8的时序图中,列举了导航装置3从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 接受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 也可以是使存储有地图DB34的存储卡与PC连接,通过该PC从地图 差分提取服务器1接受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并将地图差分数据储存于 存储卡的构成。该情况下,连接了存储有地图DB34的存储卡的PC相 当于地图数据保有装置。

另外,在是代替导航装置3而利用PC接受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 的构成的情况下,只要请求矩形范围为用户的居住地的地方即可。此外, 也可以是代替用户的居住地的地方而使用用户的居住地的省的构成。只 要是用户的居住地的地方或省与用户ID相关地预先存储于地图差分提 取服务器1的存储器的构成即可。

<7.实施方式1的总结>

根据实施方式1的构成,能够从若未预先进行更新则和其它的地图 要素不匹配的未更新差分组中以在同一释放次数(即,同一版本内)中 保障依存关系的最小单位即记录单位先进行更新。因此,能够以更新后 的地图要素间的关系不产生不匹配的最小单位来更新地图数据。

另外,对于同一版本内的记录,从包括按照优先级决定条件而决 定的优先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记录开始按顺序进行配送。由于优 先级决定条件是越是被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高的地图要素则决定 越高的优先级的条件,所以根据实施方式1的构成,能够从包括被推断 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未更新差分组开始先更 新地图数据。

因此,在对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有通信大小的制约的情况下,虽 然将所配送的地图差分数据的通信大小抑制为遵照该制约的通信大小, 但能够使更新后的地图要素间的关系不产生不匹配,并且,能够优先进 行对用户来说必要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更新。

<8.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1中表示了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包括分别独立的 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以及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包括具有地图差分提取服务 器1和更新管理服务器2的功能的服务器的构成。即,也可以是包括地 图差分提取服务器1和更新管理服务器2一体化的服务器的构成。

<9.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1中表示了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中不包括每当地 图数据被更新时便根据更新前后的地图数据生成地图差分数据的服务 器(以下称为地图差分数据生成服务器)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 如,可以是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中包括地图差分数据生成服务器 的构成。另外,也可以是地图差分数据生成服务器与地图差分提取服务 器1或更新管理服务器2一体化的构成。

上述的公开包括如下的方式。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涉及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系统100包括:地图 差分数据配送装置1、2,具备对更新地图要素的数据之前的版本的地图 数据与更新了地图要素的数据之后的版本的地图数据的差分即地图差 分数据进行储存的地图差分数据储存部12、和对储存在地图差分数据储 存部中的地图差分数据进行配送的配送部137;以及地图数据保有装置 3,具备基于由配送部配送的地图差分数据来进行在本装置中处理的地 图数据的更新的更新部414,地图差分数据储存部除了储存版本中被更 新了的地图要素的数据之外,还在对该地图要素的数据进行更新的情况 下,对于处于若未预先更新则该地图要素与其它地图要素不匹配的依存 关系的地图要素的数据,追溯到版本不同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更新,作 为地图差分数据进行储存,其中,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具备未更新数 据提取部233,从储存在地图差分数据储存部中的地图差分数据中提取 在地图数据保有装置中未更新的地图要素的数据即未更新数据;群组化 部134,将在同一版本内处于依存关系的地图要素的数据彼此群组化; 以及配送数据创建部135,使由群组化部群组化后的未更新数据的集合 即记录以收敛于规定的通信大小的方式排列,并且通过相同版本的记录 越是包括按照用于决定地图要素的数据的优先级的条件而决定的优先 级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记录则以越早的顺序排列来创建由配送部配 送的配送数据,配送部通过配送由配送数据创建部创建的配送数据来配 送地图差分数据。

据此,由于将在同一版本内处于依存关系的未更新数据彼此群组 化,所以能够在同一版本内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更新中以不使更新后的 地图要素间的关系产生不匹配的最小单位将未更新数据群组化。该最小 单位为记录。

另外,由于配送数据创建部以收敛于规定的通信大小的方式排列 该记录来创建配送数据,所以能够从包括较旧的版本的记录的配送数据 开始先创建被抑制为遵照制约的通信大小的配送数据。并且,如果配送 部从包括较旧的版本的记录的配送数据开始按顺序进行配送,则在地图 数据保有装置中,能够从较旧的版本的记录开始按顺序更新地图数据。

若从较旧的版本的记录开始按顺序更新地图数据,则即使在必须 进行更新的地图要素的数据遍及不同的版本而存在的情况下,也不会产 生被更新后的地图要素与其它地图要素不匹配的状况。这是因为能够以 不使更新后的地图要素间的关系产生不匹配的最小单位进行更新。

另外,配送部针对同一版本内的记录通过越是包括按照用于决定 地图要素的数据的优先级的条件而决定的优先级高的地图要素的记录 则排列为越早的顺序来创建由配送部配送的配送数据。因此,对于同一 版本内的记录,能够从包括按照用于决定地图要素的数据的优先级的条 件而决定的优先级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记录开始按顺序进行配送。因 此,在地图数据保有装置中,能够从包括按照前述的条件而决定的优先 级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记录开始按顺序更新地图数据。从而,通过设 定被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的优先级变高这 样的条件,能够从被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数据开 始按顺序更新地图数据。

结果,在对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有通信大小的制约的情况下,虽 然将配送的地图差分数据的通信大小抑制为遵照该制约的通信大小,但 能够使更新后的地图要素间的关系不产生不匹配,并且,能够优先进行 被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更新。

另外,由于本公开的地图差分数据配送装置、地图数据保有装置、 更新管理服务器、以及地图差分提取服务器被用于上述地图差分数据配 送系统,所以,由此在对地图差分数据的配送有通信大小的制约的情况 下,虽然将所配送的地图差分数据的通信大小抑制为遵照该制约的通信 大小,但能够使更新后的地图要素间的关系不产生不匹配,并且,能够 优先进行被推断为对用户来说必要性较高的地图要素的更新。

本公开依据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公开并不限于该实施例、结 构。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组 合、方式、以及在它们中仅包括一个要素或更多或更少的其它组合、方 式也在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