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轨交车辆防撞预警雷达系统

一种用于轨交车辆防撞预警雷达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轨交车辆防撞预警雷达系统,包含:第一雷达主机,用于主动测距问讯;第二雷达主机,其与第一雷达主机相连,用于测距应答;当第一雷达主机发生故障时,第二雷达主机接管第一雷达主机的主动测距问讯功能;当第二雷达主机发生故障时,第一雷达主机接管第二雷达主机的测距应答功能。本发明具有双机互为监测冗余的工作模式,提高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及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52659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610855149.7

  • 发明设计人 王磊磊;朱思悦;张仲鑫;梁影;

    申请日2016-09-27

  • 分类号G01S13/93;G01S13/87;

  • 代理机构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朱成之

  • 地址 200090 上海市杨浦区黎平路203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48:1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6-23

    授权

    授权

  • 2017-04-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S13/93 申请日:201609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3-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车辆运行安全保障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轨交车辆防撞预警雷达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轨道交通中的高、大、中运量系统的行车安全主要依赖于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中的列车自动保护系统(ATP),而次中量、低运量系统全部依靠司机驾驶。比如地铁、轻轨是依靠ATP系统,现代有轨电车是依靠司机驾驶。当ATP系统故障或降级时,车辆则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其行车安全依靠电话闭塞措施。在该状态下,司机凭调度的命令来手动开车。此时,如遇弯道、上下坡等特殊路段,司机视线受限,存在列车追尾的隐患,如上海2011年10号线追尾擦碰事故。

为此,出现了一些独立于ATC系统的列车安全保障方法,如基于声波(公布号CN102765409 A,公布号CN 102756748 A,公布号CN 102756747 A的发明专利)、激光(公布号CN 103847765 A的发明专利)、红外、视频、GPS(公布号CN 103101558 A的发明专利)、桥隧结构导波(公布号CN 104149818 A的发明专利)、RFID标签与惯导联合定位(公布号CN103192852 A的发明专利)、隧道活塞风(公告号CN 102745211 B的发明专利)及雷达的列车防撞方法(授权公告号CN 103235310 B、公布号CN 103171596 A的发明专利)。但声波探测方法具有声污染且传播速度受限;激光、红外、视频在雨雾天气性能受影响;GPS在隧道环境下无法直接与卫星建立稳定通信;桥隧结构导波的列车防撞系统需要预先储存本车行进声相应特征,与预存特征对比才能得出探测结论,且远距探测上可靠性差;RFID标签与惯导联合定位的方法,需在轨道上间隔布置RFID标签,并预先利用卫星定位和精密地图确定每个轨旁RFID标签的精确位置信息,工作量大,若要达到较高的测距精度,需布置标签数量庞大;基于隧道活塞风的列车预警方法只适用于隧道环境;雷达探测系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工作能力成为理想选择。

2014年11月授权的专利(CN 103235310 B)“一种车载毫米波列车防撞雷达系统”,采用相控阵雷达技术,对列车前方障碍物进行检测,但在隧道环境下高频电磁波衰减较大,探测距离受限,且轨旁环境复杂情况下虚警率很高,不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环境。

2013年6月申请公布的专利(CN 103171596 A)“一种轨道交通列车的防撞预警方法”,上下行采用不同的频段进行测距,只能对上下行不同的列车进行区分,适用的工况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轨交车辆防撞预警雷达系统,具有双机互为监测冗余的工作模式,提高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及效率。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轨交车辆防撞预警雷达系统,其特点是,包含:

第一雷达主机,用于主动测距问讯;

第二雷达主机,其与第一雷达主机相连,用于测距应答;

当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发生故障时,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接管第一雷达主机的主动测距问讯功能;

当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发生故障时,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接管第二雷达主机的测距应答功能。

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发出一测距问讯信号,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接收测距问讯信号后返回一测距应答信号。

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收到返回的测距应答信号,则对除第二雷达主机外的应答地址设备分别测距。

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没有收到返回的测距应答信号,判断第一雷达主机发射自检是否正常;

若否,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接管第一雷达主机的主动测距问讯功能;

若是,分别判断第二雷达主机发射自检和接收自检是否正常;

当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发射自检和接收自检都正常时,第二雷达主机接管第一雷达主机的主动测距问讯功能;

当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的发射自检或接收自检异常时,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接管第二雷达主机的测距应答功能。

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发出一测距问讯信号,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未收到测距问讯信号,判断第一雷达主机发射自检是否正常;

当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发射自检正常时,第一雷达主机接管第二雷达主机的测距应答功能;

当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发射自检异常时,第二雷达主机接管第一雷达主机的主动测距问讯功能。

当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发生故障时,若对应司机室钥匙信号为高电平,则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接管第一雷达主机的主动测距问讯功能;若对应司机室钥匙信号为低电平,则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执行原功能。

当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发生故障时,若对应司机室钥匙信号为高电平,则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执行原功能;若对应司机室钥匙信号为低电平,则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接管第二雷达主机的测距应答功能。

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包含:

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依次相连的第一DDS调频信号发生器、第一滤波器、第一上变频器、第一功率放大器、第一T/R开关、第一低噪声放大器、第一下变频器、第一AGC放大器和第一A/D转换器,所述的第一DDS调频信号发生器输入端连接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输出端,所述的第一A/D转换器输出端连接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输入端;

第二滤波器、第一收发天线,所述的第一收发天线通过第二滤波器连接第一T/R开关。

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包含:

第二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其与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相连;

依次相连的第二DDS调频信号发生器、第三滤波器、第二上变频器、第二功率放大器、第二T/R开关、第二低噪声放大器、第二下变频器、第二AGC放大器和第二A/D转换器,所述的第二DDS调频信号发生器输入端连接第二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输出端,所述的第二A/D转换器输出端连接第二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输入端;

第四滤波器、第二收发天线,所述的第二收发天线通过第四滤波器连接第二T/R开关。

所述的第一、二雷达主机分别连接RFID天线,用于根据所述的RFID天线接收的RFID标签信息识别轨交车辆的运行状态。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具有双机互为监测冗余的工作模式,当其中一个雷达系统发生故障时,另一个雷达系统可以接管出现故障的雷达系统的功能,提高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及效率。

本发明通过RFID标签自动识别或手动设置列车的上下行、出入库、临时停车线等运行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轨交车辆防撞预警雷达系统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用于轨交车辆防撞预警雷达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3为第一雷达主机的工作流程图;

图4为第二雷达主机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轨交车辆防撞预警雷达系统,包含:第一雷达主机100,用于主动测距问讯;第二雷达主机200,其通过CAN总线与第一雷达主机100相连,用于测距应答;所述的第一、二雷达主机分别连接RFID天线300,用于根据所述的RFID天线接收的RFID标签信息识别轨交车辆的上下行、出入库、临时停车线等运行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手动设置列车的运行状态。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雷达主机100和第二雷达主机200分别设置在轨交车辆的车头和车尾。

如图2所示,上述的第一雷达主机100包含: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101;依次相连的第一DDS调频信号发生器102、第一滤波器103、第一上变频器104、第一功率放大器105、第一T/R开关106、第一低噪声放大器107、第一下变频器108、第一AGC放大器109和第一A/D转换器110,所述的第一DDS调频信号发生器102输入端连接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101输出端,所述的第一A/D转换器110输出端连接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101输入端;第二滤波器111、第一收发天线112,所述的第一收发天线112通过第二滤波器111连接第一T/R开关106。测距问讯信号由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控制第一DDS调频信号发生器产生,测距问讯信号带宽为80MHz的Chirp编码信号,经过第一滤波器103、第一上变频器104、第一功率放大器105及第二滤波器111后由第一收发天线112辐射出去,第一收发天线112接收到的测距应答信号经第二滤波器111、低噪放、下变频、AGC放大、A/D采样获得数字信号,经过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101进行脉冲压缩、信号解码及距离解算。

上述的第二雷达主机200包含:第二数字信号处理模块201,其与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101相连;依次相连的第二DDS调频信号发生器202、第三滤波器203、第二上变频器204、第二功率放大器205、第二T/R开关206、第二低噪声放大器207、第二下变频器208、第二AGC放大器209和第二A/D转换器210,所述的第二DDS调频信号发生器202输入端连接第二数字信号处理模块201输出端,所述的第二A/D转换器输出端连接第二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输入端;第四滤波器211、第二收发天线212,所述的第二收发天线212通过第四滤波器211连接第二T/R开关206。第二雷达主机200工作原理与第一雷达主机100工作原理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二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还分别连接一CAN通信模块(113、213),为雷达系统与外部设备及电路间通信提供通信接口。

本发明采用带宽为22MHz的Chirp信号,有上调频(Upchirp)、和下调频(Downchirp)两种,接收时则把回波信号经过匹配滤波技术加以压缩,使它的等效带宽B满足B=Δf>>1/τ,距离分辨率Δr=c/2B,其中c为电磁波传播速度。

以上调频为例,雷达发射信号表达式

其中T为脉冲持续时间,f0为中心频率,t是时间变量,K是线性调频率。

带有时延的中频接收回波为:

ti为回波的延迟时间。

匹配滤波为发射中频信号的复共轭:

h(t)=rect(t/T)exp[-jKt2]

经过匹配滤波后的时域输出为:

Chirp信号经匹配滤波的输出具有sinc函数的形状和特性,压缩后脉宽变窄,具有很高的距离分辨率。

列车运行时在探测范围内可能会有多列车多台设备同时存在,为保证设备间正常测距,需要对不同设备的发射信号进行识别,使得有潜在危险的列车间能有效的进行距离探测。每台设备被分配唯一的地址编码,编码内容可根据需要包含线路号、列车车次、列车上下行信息、A/B端、设备工作模式(问询/应答),但不局限于以上信息。

如图3所示,系统上电,静默3s后,第一雷达主机100状态初始化,并进入测距问讯模式。第一雷达主机100发出一测距问讯信号,第二雷达主机200接收测距问讯信号后返回一测距应答信号。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100收到返回的测距应答信号,则对除第二雷达主机200外的应答地址设备分别测距。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100没有收到返回的测距应答信号,判断第一雷达主机100发射自检是否正常;若否,则判断第一雷达主机发射通道故障,故障报警,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200接管第一雷达主机100的主动测距问讯功能;若是,分别判断第二雷达主机发射自检和接收自检是否正常;当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发射自检和接收自检都正常时,则判断第一雷达主机接收通道故障,故障报警,第二雷达主机200接管第一雷达主机100的主动测距问讯功能;当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200的发射自检或接收自检异常时,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100接管第二雷达主机200的测距应答功能,即,若第二雷达主机发射自检异常,则判断第二雷达主机发射通道故障,故障报警,第一雷达主机100接管第二雷达主机200的测距应答功能;若第二雷达主机发射自检正常,则对第二雷达主机的接收自检进行判断,若第二雷达主机接收自检失效,则判断第二雷达主机接收通道故障,故障报警,第一雷达主机100接管第二雷达主机200的测距应答功能。

如图4所示,系统上电,静默3s后,第二雷达主机200状态初始化,然后进入测距应答模式,第一雷达主机100发出一测距问讯信号,当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200收到测距问讯信号,则第一、二雷达主机工作正常,第二雷达主机200正常应答。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200未收到测距问讯信号,判断第一雷达主机发射自检是否正常;当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100发射自检正常时,则判断第二雷达主机发射通道故障,故障报警,第一雷达主机100接管第二雷达主机200的测距应答功能;当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100发射自检异常时,则判断第一雷达主机接收通道故障,故障报警,第二雷达主机200接管第一雷达主机100的主动测距问讯功能。

当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100发生故障时,若对应司机室钥匙信号为高电平,则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200接管第一雷达主机100的主动测距问讯功能;若对应司机室钥匙信号为低电平,则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200执行原功能。当所述的第二雷达主机200发生故障时,若对应司机室钥匙信号为高电平,则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100执行原功能;若对应司机室钥匙信号为低电平,则所述的第一雷达主机100接管第二雷达主机200的测距应答功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一种用于轨交车辆防撞预警雷达系统,具有双机互为监测冗余的工作模式,提高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及效率。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