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电能表异常电流判断线损异常的方法

基于电能表异常电流判断线损异常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基于电能表异常电流判断线损异常的方法,属于电力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对关口电能表以及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的用户电能表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电流数值、异常出现的次数、所属台区或线路的线损率区间等多个限定条件作为判断依据,对电能表各相电流采集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从电能表电流失流和负电流两个方向探寻对线损造成的影响,能够快速地可精准筛选出由于电能表接线错误或人为窃电等造成的电能表异常电流,为现场检查人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显著提高线损治理的工作效率,保证了线损异常判断的准确性。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7-09

    授权

    授权

  • 2018-04-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R35/04 申请日:201709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3-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技术领域,涉及判断线损异常的方法,具体涉及基于电能表异常电流判断线损异常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技术判断线损异常时依据条件单一,即电能表电流的采集数据出现一次异常就认定为异常电流,没有将异常与采集错误、电能表异常次数、相关线路或公变台区的线损率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导致筛选出的大部分异常并未影响线损率,增加了现场检查人员工作量,降低了专业人员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基于电能表异常电流判断线损异常的方法,该方法可精准筛选出由于电能表接线错误或人为窃电等造成的电能表异常电流,为现场检查人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提高了线损治理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基于电能表异常电流判断线损异常的方法,本方法是在过滤采集错误的关口、用户的电能数据,排除由于采集装置故障的异常样本,排除存在拆表、换表流程的用户数据,经过检查用户档案信息中电能表的计量方式、额定电压电流、接线方式而排除用户档案录入错误以及排除由于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企业停产等两相供电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关键点是,所述的方法利用电能表的采集数据进行线损异常的判断操作,该判断操作步骤如下:

A、如果是关口电能表的采集数据,则跳至步骤B;如果是用户电能表的采集数据,则跳至步骤C;否则,跳至步骤D;

B、对电流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三相电流数值中有任意一相大于0.5且有一相等于0,即判断为电能表电流失流导致线损异常;否则,跳至步骤D;

C、如果是三相三线电能表的采集数据,则跳至步骤C1;如果是三相四线电能表的采集数据,则跳至步骤C2;否则,跳至步骤D;

C1、对电流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如果A、C两相电流数值中一相大于1,另一相等于0,同时所属线路线损率不在0-5%区间内的,即判断为电能表电流失流导致线损异常;如果A、C两相电流数值都小于0,且其中任意一相小于负0.5,即判断为电能表负电流导致线损异常;否则,跳至步骤D;

C2、对电流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三相电流数值中有任意两相大于0.5,另一相等于0,且一个自然日中出现次数2次以上,同时所属台区线损率不在0-9%区间内或所属线路线损率不在0-5%区间内的,即判断为电能表电流失流导致线损异常;如果任意两相电流数值都小于0,且其中任意一相小于负0.5,一个自然日中出现次数2次以上,同时所属台区线损率不在0-9%区间内或所属线路线损率不在0-5%区间内的,即判断为电能表负电流导致线损异常;否则,跳至步骤D;

D、线损无异常,操作结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从电能表电流失流和负电流两个方向探寻对线损造成的影响,通过电流数值、异常出现的次数、所属台区或线路的线损率区间等多个限定条件作为判断依据,能够快速地对电能表各相电流采集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可精准筛选出由于电能表接线错误或人为窃电等造成的电能表异常电流,为现场检查人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显著提高线损治理的工作效率,保证了线损异常判断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能表异常电流是数据综合分析平台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综合分析平台构架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关口电能量系统上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关口电能量系统提供的采集数据,结合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中线变关系、变户关系、关口及用户档案和业务流程变更信息,通过对电能表电流电压、采集设备等进行在线监测、综合分析和智能诊断,能准确、及时定位计量装置异常电流故障、窃电引发的线路、台区线损异常,提高业务时效性,减少经营损失,降低客户投诉风险。

本发明涉及基于电能表异常电流判断线损异常的方法,本方法是在过滤采集错误的关口、用户的电能数据,排除由于采集装置故障的异常样本,排除存在拆表、换表流程的用户数据,经过检查用户档案信息中电能表的计量方式、额定电压电流、接线方式而排除用户档案录入错误以及排除由于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企业停产等两相供电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述的方法利用电能表的采集数据进行线损异常的判断操作。

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首先进行数据检查并清除错误数据,然后针对用户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是否是数据采集装置出现故障,如果出现故障,则结束线损异常的判断,如果未出现故障,则检查用户业务流程及档案,判断是否存在流程或档案问题,如果是,则结束线损异常的判断,如果不是,则进行电能表异常电流导致线损异常的判断,该判断操作步骤如下:

A、如果是关口电能表的采集数据,则跳至步骤B;如果是用户电能表的采集数据,则跳至步骤C;否则,跳至步骤D;

B、对电流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三相电流数值中有任意一相大于0.5且有一相等于0,即判断为电能表电流失流导致线损异常;否则,跳至步骤D;表1为电流采集数据分析时采用不同判断参数情况下线损异常用户的数量对比表;

表1

由表1可知,设定条件为三相有1相>0.2且有一相=0时,筛选出线损异常台区数量多,经现场抽查,发现其中冗余项较多(即实际为线损正常),精确度低;设定条件为三相有1相>0.5且有一相=0时,筛选出线损异常台区数量正常,经现场抽查,发现均为线损异常台区,精确度高。

C、如果是三相三线电能表的采集数据,则跳至步骤C1;如果是三相四线电能表的采集数据,则跳至步骤C2;否则,跳至步骤D;

C1、对电流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如果A、C两相电流数值中一相大于1,另一相等于0,同时所属线路线损率不在0-5%区间内的,即判断为电能表电流失流导致线损异常;如果A、C两相电流数值都小于0,且其中任意一相小于负0.5,即判断为电能表负电流导致线损异常;否则,跳至步骤D;

表2为A、C两相电流数值都不小于0时采用不同判断标准的线损异常用户数量对比表;

表2

由表2可知,设定条件为AC相有1相>0.3且另一相=0时,筛选出线损异常台区数量多,经现场抽查,发现其中冗余项较多(即实际为线损正常),精确度低;设定条件为AC相有1相>1且另一相=0时,筛选出线损异常台区数量正常,经现场抽查,发现均为线损异常台区,精确度高;

表3为A、C两相电流数值都小于0时采用不同判断标准的线损异常用户数量对比表;

表3

由表3可知,设定条件为AC两相<0且任一相<-1时,筛选出线损异常台区数量多,经现场抽查,发现其中冗余项较多(即实际为线损正常),精确度低;设定条件为AC两相<0且任一相<-0.5时,筛选出线损异常台区数量正常,经现场抽查,发现均为线损异常台区,精确度高;

C2、对电流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三相电流数值中有任意两相大于0.5,另一相等于0,且一个自然日中出现次数2次以上,同时所属台区线损率不在0-9%区间内或所属线路线损率不在0-5%区间内的,即判断为电能表电流失流导致线损异常,该判断过程需排除非电网原因停电时只有值班室用电的情况;如果任意两相电流数值都小于0,且其中任意一相小于负0.5,一个自然日中出现次数2次以上,同时所属台区线损率不在0-9%区间内或所属线路线损率不在0-5%区间内的,即判断为电能表负电流导致线损异常;否则,跳至步骤D;

表4为三相电流数值都不小于0时采用不同判断标准的线损异常用户对比表;

表4

由表4可知,设定条件为两相>0.5一相=0,每日1次以上时,筛选出线损异常台区数量多,经现场抽查,发现其中冗余项较多(即实际为线损正常),精确度低;设定条件为两相>0.5一相=0,每日2次以上时,筛选出线损异常台区数量正常,经现场抽查,发现均为线损异常台区,精确度高;

表5为三相电流数值都小于0时采用不同判断标准的线损异常用户对比表;

表5

由表5可知,设定条件为两相<0、一相<0,每日2次以上时,筛选出线损异常台区数量多,经现场抽查,发现其中冗余项较多(即实际为线损正常),精确度低;设定条件为两相<0、一相<-0.5,每日2次以上时,筛选出线损异常台区数量正常,经现场抽查,发现均为线损异常台区,精确度高;

D、线损无异常,操作结束。

通过上述操作过程,可快速对电能表各相电流采集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从电能表电流失流和负电流两个方向探寻对线损造成的影响,通过电流数值、异常出现的次数、所属台区或线路的线损率区间等多个限定条件作为判断依据,可精准筛选出由于电能表接线错误或人为窃电等造成的电能表异常电流,为现场检查人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提高了线损治理的工作效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