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中西部煤矿区动态预复垦的新方法

一种中西部煤矿区动态预复垦的新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于中西部煤矿区动态预复垦的新方法,本发明结合沉陷区的土地损毁特点,根据开采沉陷理论,采用梯次动态预复垦方法,即,将未来沉陷区划分为三个区段,然后,在不同的区段上,可根据田块宽度,进一步划分复垦块段,依次进行治理。大幅减少土地荒芜时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824364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西安科技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810014567.2

  • 发明设计人 陈秋计;

    申请日2018-01-08

  • 分类号A01B79/00(20060101);

  • 代理机构61100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佘文英

  • 地址 710054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中段5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5:52:2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9-10

    授权

    授权

  • 2018-07-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B79/00 申请日:201801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7-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述的是服务于煤矿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适应于中西部平原型矿区,开采后地表不积水的采煤沉陷地动态预复垦新方法。

背景技术

煤炭资源开采沉陷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损毁土地的复垦也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土地复垦主要针对沉陷稳定后的土地进行治理,导致土地荒废时间长,治理难度增大。如果能在开采的同时,对损毁土地及时治理,不仅可以控制生态环境退化,而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动态预复垦成为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多关注在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对中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在中国的在中西部平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耕地,地下潜水位较低,地表沉陷后不出现长期积水。沉陷所引发的坡度变化及裂缝,造成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治理的重点是控制土地退化,减少土地荒废时间,为最终土地复垦提供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西部煤矿区动态预复垦的新方法,本发明结合沉陷区的土地损毁特点,根据开采沉陷理论,采用梯次动态预复垦方法,将未来沉陷区划分为三个区段,然后,在不同的区段上,根据田块宽度,进一步划分复垦块段,依次进行治理,大幅减少土地荒芜时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西部煤矿区动态预复垦的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治理区段划分

将未来沉陷区划分为三个区段,然后,在不同的区段上,可根据田块宽度,进一步划分复垦块段,依次进行治理;

第一区段(L1):开切眼一侧沉陷边界(S1)至第一个地表最大下沉点(S2),长度采用下式估算:

L1=H*ctg(δ0)+H*ctg(ψ3)(1)

第二区段(L2):盆地部分,在走向主断面上,第一个最大下沉点(S2)至最后一个地表最大下沉点(S3),长度采用下式估算:

L2=D2=D-D1-D3=D-2*H*ctg(ψ3)(2)

第三区段(L3):第一个地表最后一个最大下沉点(S3)至停采一侧沉陷边界(S4),长度采用下式估算,长度与第一区段相同,

L3=H*ctg(δ0)+H*ctg(ψ3)(3)

式中,L1、L2、L3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区段在沉陷区主断面上的水平长度,δ0为边界角,ψ3为充分采动角,H煤层埋深,D表示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D1,D2和D3分别表示相应区段在煤层走向上的长度;(2)复垦时间选择

第一区段复垦时间:设定开切眼时刻为T0=0,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为V,当回采工作推进到Ds1长度时,时刻T1=Ds1/V=1.4H/V,当T1时刻或工作面推进距离大于1.4H,可以进行第一区段的复垦工作;

第二区段复垦时间:距回采工作面的距离超过H*ctg(ψ3)的盆底部分可以进行复垦,如果考虑田块的长度,第二区段的第一田块复垦时间可以根据下式进行推算:

T21=T1+Dt1/V(3)

式中,Dt1为第一田块在走向断面上的长度,后续田块,依次类推;

第三区段复垦时间:根据下式进行推算:

T3=T2+1.4H/V式中,T2为第二区段复垦结束时间

(3)复垦措施设计

对于第一和第三区段,采用梯田式复垦,梯田的断面结构可根据沉陷产生的附加坡度进行计算,沉陷产生的附加坡度可根据下式计算:

α=arctag(W0/L1)(deg)(4)

式中,α为沉陷所产生的坡度,W0为地表最大下沉值;

位于第二区段内的沉陷地整治措施,应当分片进行,对走向和倾向均达到最大值的盆底部分,采用田块内部土地平整方式,消除局部高程差异,达到田面平整;由于在倾向方向本区段内仍存在一定的坡地,其治理方法同第一区段,梯田田面布局尽可能与第一区段衔接;

第三区段治理分析过程同第一区段。

本发明能够减少土地的荒芜时间,控制水土流失,保持土地的生产力,实现“边开采边复垦”的目标。

附图说明

图1是梯次动态预复垦区段划分示意图。

图中:A煤层开切眼位置;B为煤层停采位置;D表示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L1为第一区段在沉陷区主断面上的水平长度,D1表示与L1区段对应的煤层在走向上的长度;L2为第二区段在沉陷区主断面上的水平长度,D2表示与L2区段对应的煤层在走向上的长度;L3为第三区段在沉陷区主断面上的水平长度,D3表示与L3区段对应的煤层在走向上的长度;δ0为边界角,ψ3为充分采动角,H煤层埋深。S1,S2,S3,S4,表示各区段的分界点,其中S1和S4为沉陷影响边界点,其中S2和S3为沉陷盆地的盆底边界点。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中西部煤矿区动态预复垦的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治理区段划分

结合沉陷区的土地损毁特点,根据开采沉陷理论,本发明采用梯次动态预复垦方法,即,将未来沉陷区划分为三个区段,然后,在不同的区段上,可根据田块宽度,进一步划分复垦块段。依次进行治理。如图1所示。

第一区段(L1):开切眼一侧沉陷边界(S1)至第一个地表最大下沉点(S2)。采用下式估算其在走向主断面上的长度。

L1=H*ctg(δ0)+H*ctg(ψ3)(1)

式中,L1为第一区段在沉陷区主断面上的水平长度,δ0为边界角,ψ3为充分采动角,H煤层埋深。

第二区段(L2):盆地部分,在走向主断面上,第一个最大下沉点(S2)至最后一个地表最大下沉点(S3)。长度采用下式估算:

L2=D2=D-D1-D3=D-2*H*ctg(ψ3)(2)

式中,L2为第二区段在沉陷区主断面上的水平长度。ψ3为充分采动角,H煤层埋深,D表示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D1,D2和D3分别表示相应区段在煤层走向上的长度。

第三区段(L3):第一个地表最后一个最大下沉点(S3)至停采一侧沉陷边界(S4)。长度与第一区段相同。

L3=H*ctg(δ0)+H*ctg(ψ3)(3)

式中,L3为第三区段在沉陷区主断面上的水平长度,δ0为边界角,ψ3为充分采动角,H煤层埋深。

(2)复垦时间选择

第一区段复垦时间。根据动态沉陷理论及现场观测数据,当回采工作面距离开切眼的长度Ds1=1.4*H(H煤层埋深)时,沉陷盆地第一个最大下沉值接近理论最大值(W0),此处取值0.98W0。设定开切眼时刻为T0=0,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为V。则当回采工作推进到Ds1长度时,此时的时刻T1=Ds1/V=1.4H/V。由于后续残余变形(0.02W0)需要持续相当长得时间,如果等完全稳定,则需要长时间等待,导致土地荒废,质量退化。所以,当T1时刻(或工作面推进距离大于1.4H),可以进行第一区段的复垦工作。

第二区段复垦时间。根据开采开采沉陷变形规律,在动态开采过程中,当开采长度达到充分采动后,地表最大下沉点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不断向前移动。可以近似认为,达到超充分采动后,后续最大下沉点滞后采煤工作面的的距离为H*ctg(ψ3)。因此,距回采工作面的距离超过H*ctg(ψ3)的盆底部分可以进行复垦。如果考虑田块的长度,第二区段的第一田块复垦时间可以根据下式进行推算:

T21=T1+Dt1/V(3)

式中,Dt1为第一田块的在走向断面上的长度,后续田块,依次类推。

第三区段复垦时间。此区段可以认为是停采后地形移动变形影响范围。复垦时间可以根据下式进行推算:

T3=T2+1.4H/V

式中,T2为第二区段复垦结束时间。

(3)复垦措施设计

对于第一和第三区段,位于沉陷盆地的边缘,不同部位沉陷深度不同,地表出现一定坡度。此类区段,采用梯田式复垦。梯田的断面结构可根据沉陷产生的附加坡度进行计算。沉陷产生的附加坡度可根据下式计算:

α=arctag(W0/L1)(deg)(4)

式中,α为沉陷所产生的坡度,

W0为地表最大下沉值

根据梯田建设技术要求,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标准进行沉陷地梯田复垦设计。

表1梯田复垦断面尺寸表

考虑到一般平原区沉陷产生的附加坡度小于10°,所以对超度10°的坡地本文没有涉及。另外,梯田建设以水平梯田为为主,如果考虑残余沉降,可修建1°以内的反坡梯田。

位于第二区段内的沉陷地整治措施,应当分片进行。对走向和倾向均达到最大值的盆底部分,采用田块内部土地平整方式,消除局部高程差异,达到田面平整。由于在倾向方面本区段内仍存在一定的坡地,其治理方法同第一区段,梯田田面布局尽可能与第一区段衔接。

第三区段治理分析过程同第一区段。

(4)注意事项

(1)制定方案前,首先对走向和倾向的的采动情况进行分析,如果走向达不到充分采动,治理布局应该进行改变。

(2)治理时机除了考虑开采沉陷因素外,还应当考虑作物的生长季节。复垦工作做好在农作物收割以后,休田时间进行。

(3)地表变形过程复杂,建议在待沉陷区设置监测点,复垦前对比实际下沉值与预计下沉值得差异,根据监测值选择合适复垦时机。案例分析

某矿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面高程H0=900m,地势平坦。矿井主要开采3#煤层,煤层平均倾角α=4°,属于近水平煤层,煤层埋深H=320m,煤层平均厚度m=6.5m。设计采用综采方法进行采煤,垮落法管理顶板,模拟采煤工作面长L=2200m,宽度D=300m工作面推进速度V=2m/d,下沉系数q=0.86,δ0=67°,ψ3=72°。以开采眼时间T0=0。根据开采沉陷理论及前文所提出的治理思路,计算该工作面动态预复垦的关键技术参数。

(1)第一区段

第一区段在地表长度:L1=H*ctg(δ0)+H*ctg(ψ3)=240m

治理时间:T1=1.4*320/2=224(d)

该工作面走向和倾向均达到充分采动,地表最大下沉值可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W0=m*q*cosα=5.58m

沉陷产生的附加坡度:

α=arctag(W0/L1)=2.35°

采用治理措施为梯田式复垦,其中梯田田面宽度30m,田坎高1m,田坎坡度85°。

(2)第二区段

第二区段的长度L2=1992m。因第二区段较长,所以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块段,每个区段500m左右,第一块段L21的治理时间:

T21=T1+Dt1/V=224+500/2=474(d)

因为在此区段,走向和倾向均达到超充分采动,盆地部分采用土地平整方式进行治理。盆地部分的田块宽度可用下式近似计算:d=300-2*104=92m。倾向方向的坡地治理措施同第一区段。

(3)第三区段

走向长度同第一区段L3=240m,治理时间T3=224+1992/2+224=1444(d),治理措施同第一区段。

(4)效益分析

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治理,需要等待整个工作面开采完成及地表沉陷稳定后进行复垦。对本案例来说,传统方法需要等待5.2年后治理治理。动态预复垦方法在0.6年后,即可开展治理,减少荒芜时间4.6年。说明动态预复垦方法可以大幅减少土地荒芜时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