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

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包括机体组、上肢锻炼机构、中间传动机构、独立传动机构、下肢锻炼机构和模式切换面板,锻炼装置通过安装于机体组靠近人体一侧的模式切换面板实现锻炼模式的切换,上肢锻炼机构通过中间传动机构与下肢锻炼机构实现联动,中间传动机构对称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的两侧,独立传动机构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的下侧。本发明可以分别对患者的上肢肌力和下肢肌力进行锻炼,同时可以通过中间传动机构实现上肢锻炼机构和下肢锻炼机构之间的联动,从而可以进行多种模式的锻炼,有利于对患者的协调性进行锻炼和患肢肌力的恢复,避免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运动性痉挛和损伤。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8728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河南省人民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2210549210.0

  • 申请日2022-05-20

  • 分类号A63B22/08(2006.01);A63B22/10(2006.01);A63B22/06(2006.01);A63B23/12(2006.01);A63B23/04(2006.01);A61H1/02(2006.01);

  • 代理机构安徽善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200;

  • 代理人黄玲

  • 地址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7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22:1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2-28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撤回 IPC(主分类):A63B22/08 专利申请号:2022105492100 申请公布日:20220812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撤回

  • 2022-08-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3B22/08 专利申请号:2022105492100 申请日:202205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康复锻炼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脑梗塞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致局部急性血流中断,因而产生缺血、缺氧、坏死软化。脑梗塞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为头昏、肢体乏力、肌力减退、吐词不清、麻木、流涎、头痛。而较少见的如口吃、舌根麻木、复视、耳鸣、呛咳、肢体震颤、黑蒙、打呵欠、胡言乱语等。

脑梗塞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患脑梗塞而存活的病人中有70%~80%因残疾不能独立生活,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循证医学证实,脑梗肢体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梗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早期的康复训练能够刺激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系统重建,缺损脑神经得到其他脑组织代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残疾程,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潜在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训练装置具有以下不足之处:(1)现有的训练装置多是针对于上肢或者下肢独立设置的,训练过程中无法实现上肢运动与下肢运动之间的联动,不利于患者协调性的恢复;(2)大部分的脑梗塞患者伴随有偏瘫症状,其一侧肢体肌力较弱,现有的训练装置不适用于脑梗塞引起的偏瘫患者,不具有针对性,使用时容易导致运动性痉挛或者二次损伤;(3)现有的训练装置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训练方式,患者在被动性训练和主动性训练之间无法自由切换,制约了装置的实用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包括机体组、上肢锻炼机构、中间传动机构、独立传动机构、下肢锻炼机构和模式切换面板,锻炼装置通过安装于机体组靠近人体一侧的模式切换面板实现锻炼模式的切换,上肢锻炼机构通过中间传动机构与下肢锻炼机构实现联动,中间传动机构对称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的两侧,独立传动机构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的下侧。

上肢锻炼机构包括手柄件、拉杆、复位弹簧、齿条板和触点开关,手柄件远离使用者躯体的一端与拉杆刚性连接,拉杆另一端与齿条板刚性连接,且复位弹簧安装于拉杆外侧,其端部分别与机体组和齿条板连接,齿条板与机体组之间滑动连接,触点开关安装于齿条板无齿牙的一侧端面,且相对于齿条板呈对称分布。

进一步的,中间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轴、第一齿轮、第一凸起部、中间齿轮、第一卡接件和第一伸缩缸,第一轴外侧中部对称设有第一凸起部,且第一齿轮通过第一凸起部与第一轴之间滑动连接,第一卡接件设置与第一齿轮的外侧,其一侧端面与第一伸缩缸的主轴刚性连接,第一伸缩缸另一端与机体组固定连接,且与触点开关之间电性连接,中间齿轮安装于第一轴的一端外侧,并与齿条板相啮合。

进一步的,独立传动机构包括第二轴、第二齿轮、第二凸起部、第二卡接件和第二伸缩缸,第二轴外侧中部对称设有第二凸起部,且第二齿轮通过第二凸起部与第二轴滑动连接,第二卡接件设置于两个第二齿轮的外侧,且其一侧端面与第二伸缩缸的主轴刚性连接,第二伸缩缸另一端与机体组固定连接,且与触点开关之间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下肢锻炼机构包括壳体、转盘、第三齿轮、第三轴和脚杆,壳体与机体组固定连接,转盘对称分布于壳体内部,且与壳体转动连接,脚杆安装于转盘一侧端面,转盘下侧与第三齿轮相啮合,第三齿轮对称安装于第三轴的外侧,第三轴端部与机体组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手柄件包括握持部、连接套、锁紧手柄和扭簧,握持部通过锁紧手柄与连接套连接,扭簧安装于握持部的内部,且扭簧端部分别与握持部和拉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机体组内部呈空心设置,其靠近使用者躯体的一侧端面设有通槽和限位轮,且手柄件在通槽中滑动,限位轮通过螺纹与机体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有的上肢锻炼机构和下肢锻炼机构可以分别对患者的上肢肌力和下肢肌力进行锻炼,同时可以通过中间传动机构实现上肢锻炼机构和下肢锻炼机构之间的联动,从而可以进行多种模式的锻炼,有利于对患者的协调性进行锻炼;

(2)可以针对性的对患者患侧肢体进行锻炼,通过健康侧肢体的主动性运动带动患侧肢体进行被动性的训练,从而适用于脑梗塞引起的一侧肢体肌力较弱的患者,同时可以避免患者的患肢在运动过程中因承受过量载荷导致出现运动性痉挛和损伤;

(3)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使患侧肢体进行多种模式的训练,实现患肢的主动训练模式和被动训练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有利于患肢发力方式的训练和肌力的恢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机体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下肢锻炼机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间传动机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手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中:1、机体组;2、上肢锻炼机构;21、手柄件;21a、握持部;21b、连接套;21c、锁紧手柄;21d、扭簧;22、拉杆;23、复位弹簧;24、齿条板;25、触点开关;3、中间传动机构;31、第一轴;32、第一齿轮;33、第一凸起部;34、中间齿轮;35、第一卡接件;36、第一伸缩缸;4、独立传动机构;41、第二轴;42、第二齿轮;43、第二凸起部;44、第二卡接件;45、第二伸缩缸;5、下肢锻炼机构;51、壳体;52、转盘;53、第三齿轮;54、第三轴;55、脚杆;6、模式切换面板;7、限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包括机体组1、上肢锻炼机构2、中间传动机构3、独立传动机构4、下肢锻炼机构5和模式切换面板6,锻炼装置通过安装于机体组1靠近人体一侧的模式切换面板6实现锻炼模式的切换,上肢锻炼机构2通过中间传动机构3与下肢锻炼机构5实现联动,中间传动机构3对称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两侧,独立传动机构4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下侧。

上肢锻炼机构2包括手柄件21、拉杆22、复位弹簧23、齿条板24和触点开关25,手柄件21远离使用者躯体的一端与拉杆22刚性连接,拉杆22另一端与齿条板24刚性连接,且复位弹簧23安装于拉杆22外侧,其端部分别与机体组1和齿条板24连接,齿条板24与机体组1之间滑动连接,触点开关25安装于齿条板24无齿牙的一侧端面,且相对于齿条板24呈对称分布。

手柄件21包括握持部51a、连接套51b、锁紧手柄51c和扭簧51d,握持部51a通过锁紧手柄51c与连接套51b连接,扭簧51d安装于握持部51a的内部,且扭簧51d端部分别与握持部51a和拉杆22固定连接。

机体组1内部呈空心设置,其靠近使用者躯体的一侧端面设有通槽和限位轮7,且手柄件21在通槽中滑动,限位轮7通过螺纹与机体组1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只需要对上肢进行锻炼时,通过模式切换面板6切换至上肢锻炼模式,此时,患者采取平躺姿势,双手分别握住手柄件21的握持部21a,第一伸缩杆36运行推动第一齿轮32相向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第二伸缩缸45运行推动第二齿轮42相向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然后沿躯干方向拉动手柄件21,使手柄件21沿机体组1的通槽做往复直线运动,手柄件21拉动拉杆22,拉杆22拉动齿条板24在机体组1内部滑动,齿条板24带动中间齿轮34和第一轴31做空载转动,当手柄件21由远离患者头部向靠近患者头部移动至最大距离时,复位弹簧23压缩量达到最大状态,此后,在复位弹簧23的弹力作用下,患者推动手柄件21向远离头部方向逐步移动至初始位置,完成一个运动循环,重复上述操作,可以对患者上肢进行锻炼,有利于上肢肌力的恢复,在使用之前,可通过调节限位轮7的初始位置,从而可以根据患者手臂长度调节手柄件21的运动行程。

实施例2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包括机体组1、上肢锻炼机构2、中间传动机构3、独立传动机构4、下肢锻炼机构5和模式切换面板6,锻炼装置通过安装于机体组1靠近人体一侧的模式切换面板6实现锻炼模式的切换,上肢锻炼机构2通过中间传动机构3与下肢锻炼机构5实现联动,中间传动机构3对称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两侧,独立传动机构4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下侧。

独立传动机构4包括第二轴41、第二齿轮42、第二凸起部43、第二卡接件44和第二伸缩缸45,第二轴41外侧中部对称设有第二凸起部43,且第二齿轮42通过第二凸起部43与第二轴41滑动连接,第二卡接件44设置于两个第二齿轮42的外侧,且其一侧端面与第二伸缩缸45的主轴刚性连接,第二伸缩缸45另一端与机体组1固定连接,且与触点开关25之间电性连接。

下肢锻炼机构5包括壳体51、转盘52、第三齿轮53、第三轴54和脚杆55,壳体51与机体组1固定连接,转盘52对称分布于壳体51内部,且与壳体51转动连接,脚杆55安装于转盘52一侧端面,转盘52下侧与第三齿轮53相啮合,第三齿轮53对称安装于第三轴54的外侧,第三轴54端部与机体组1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只需要对下肢进行锻炼时,有两种锻炼模式,一是通过模式切换面板6切换至下肢锻炼模式一,第一伸缩杆36运行推动第一齿轮32相向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第二伸缩缸45运行推动第二齿轮42相向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此时,患者采取平躺姿势,患者双脚放置于脚杆55处,并通过绷带进行固定,患者可独立围绕脚杆55的转动中心进行周期性的转动,从而可以对下肢进行独立锻炼;二是通过模式切换面板6切换至下肢锻炼模式二,第一伸缩杆36运行推动第一齿轮32相向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第二伸缩缸45运行推动第二齿轮42相对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啮合,此时,两侧的转盘52通过第二齿轮42与第三齿轮53的啮合实现联动,患者采取平躺姿势,患者双脚放置于脚杆55处,并通过绷带进行固定,患者健康侧肢体可独立围绕脚杆55的转动中心进行周期性的转动,同时健康侧肢体的转盘52通过啮合的第三齿轮53带动第二齿轮42和第二轴41转动,第二轴41带动另一侧的第二齿轮42转动,并通过啮合的第三齿轮53带动另一侧的转盘52转动,从而实现两侧肢体的联动,可以对下肢进行协调性的锻炼。

实施例3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包括机体组1、上肢锻炼机构2、中间传动机构3、独立传动机构4、下肢锻炼机构5和模式切换面板6,锻炼装置通过安装于机体组1靠近人体一侧的模式切换面板6实现锻炼模式的切换,上肢锻炼机构2通过中间传动机构3与下肢锻炼机构5实现联动,中间传动机构3对称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两侧,独立传动机构4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下侧。

上肢锻炼机构2包括手柄件21、拉杆22、复位弹簧23、齿条板24和触点开关25,手柄件21远离使用者躯体的一端与拉杆22刚性连接,拉杆22另一端与齿条板24刚性连接,且复位弹簧23安装于拉杆22外侧,其端部分别与机体组1和齿条板24连接,齿条板24与机体组1之间滑动连接,触点开关25安装于齿条板24无齿牙的一侧端面,且相对于齿条板24呈对称分布。

中间传动机构3包括第一轴31、第一齿轮32、第一凸起部33、中间齿轮34、第一卡接件35和第一伸缩缸36,第一轴31外侧中部对称设有第一凸起部33,且第一齿轮32通过第一凸起部33与第一轴31之间滑动连接,第一卡接件35设置与第一齿轮32的外侧,其一侧端面与第一伸缩缸36的主轴刚性连接,第一伸缩缸36另一端与机体组1固定连接,且与触点开关25之间电性连接,中间齿轮34安装于第一轴31的一端外侧,并与齿条板24相啮合。

下肢锻炼机构5包括壳体51、转盘52、第三齿轮53、第三轴54和脚杆55,壳体51与机体组1固定连接,转盘52对称分布于壳体51内部,且与壳体51转动连接,脚杆55安装于转盘52一侧端面,转盘52下侧与第三齿轮53相啮合,第三齿轮53对称安装于第三轴54的外侧,第三轴54端部与机体组1转动连接。

机体组1内部呈空心设置,其靠近使用者躯体的一侧端面设有通槽和限位轮7,且手柄件21在通槽中滑动,限位轮7通过螺纹与机体组1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右侧上肢和右侧下肢实现联动锻炼时,通过模式切换面板6切换至联动锻炼模式一,患者采取平躺姿势,右手握住握持部21a,右脚放置于脚杆55处并通过绷带进行固定,位于患者肢体左侧和右前侧的第一伸缩杆36运行推动第一齿轮32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位于右后侧的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相啮合,第二伸缩缸45运行推动第二齿轮42相向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沿躯干方向拉动手柄件21,使手柄件21沿机体组1的通槽做直线运动,手柄件21拉动拉杆22,拉杆22拉动齿条板24在机体组1内部滑动,齿条板24带动中间齿轮34和第一轴31转动,第一轴31带动位于右后侧的第一齿轮32转动,通过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和第三齿轮53与转盘52的啮合,带动右侧转盘52转动,从而实现右侧上肢与右侧下肢的联动,当手柄件21由远离患者头部向靠近患者头部移动至最大距离时,复位弹簧23压缩量达到最大状态,位于齿条板24下侧靠近患者头部的触点开关25被触发,并控制位于右后侧的第一伸缩杆36收缩,并带动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在复位弹簧23的弹力作用下,患者推动手柄件21向远离头部方向逐步移动至初始位置,待手柄件21复位后,位于齿条板24下侧远离患者头部的触点开关25被触发,并控制位于右后侧的第一伸缩杆36伸展,第一伸缩杆36推动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重新啮合,完成一个运动循环,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实现右侧上肢的往复直线运动和右侧下肢的周期性圆周运动相联动。

实施例4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包括机体组1、上肢锻炼机构2、中间传动机构3、独立传动机构4、下肢锻炼机构5和模式切换面板6,锻炼装置通过安装于机体组1靠近人体一侧的模式切换面板6实现锻炼模式的切换,上肢锻炼机构2通过中间传动机构3与下肢锻炼机构5实现联动,中间传动机构3对称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两侧,独立传动机构4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下侧。

上肢锻炼机构2包括手柄件21、拉杆22、复位弹簧23、齿条板24和触点开关25,手柄件21远离使用者躯体的一端与拉杆22刚性连接,拉杆22另一端与齿条板24刚性连接,且复位弹簧23安装于拉杆22外侧,其端部分别与机体组1和齿条板24连接,齿条板24与机体组1之间滑动连接,触点开关25安装于齿条板24无齿牙的一侧端面,且相对于齿条板24呈对称分布。

中间传动机构3包括第一轴31、第一齿轮32、第一凸起部33、中间齿轮34、第一卡接件35和第一伸缩缸36,第一轴31外侧中部对称设有第一凸起部33,且第一齿轮32通过第一凸起部33与第一轴31之间滑动连接,第一卡接件35设置与第一齿轮32的外侧,其一侧端面与第一伸缩缸36的主轴刚性连接,第一伸缩缸36另一端与机体组1固定连接,且与触点开关25之间电性连接,中间齿轮34安装于第一轴31的一端外侧,并与齿条板24相啮合。

下肢锻炼机构5包括壳体51、转盘52、第三齿轮53、第三轴54和脚杆55,壳体51与机体组1固定连接,转盘52对称分布于壳体51内部,且与壳体51转动连接,脚杆55安装于转盘52一侧端面,转盘52下侧与第三齿轮53相啮合,第三齿轮53对称安装于第三轴54的外侧,第三轴54端部与机体组1转动连接。

机体组1内部呈空心设置,其靠近使用者躯体的一侧端面设有通槽和限位轮7,且手柄件21在通槽中滑动,限位轮7通过螺纹与机体组1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右侧上肢和左侧下肢实现联动锻炼时,通过模式切换面板6切换至联动锻炼模式二,患者采取平躺姿势,右手握住握持部21a,左脚放置于脚杆55处并通过绷带进行固定,位于患者肢体右侧和左前侧的第一伸缩杆36运行推动第一齿轮32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位于左后侧的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相啮合,第二伸缩缸45运行推动第二齿轮42相向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沿躯干方向拉动手柄件21,使手柄件21沿机体组1的通槽做直线运动,手柄件21拉动拉杆22,拉杆22拉动齿条板24在机体组1内部滑动,齿条板24带动中间齿轮34和第一轴31转动,第一轴31带动位于左后侧的第一齿轮32转动,通过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和第三齿轮53与转盘52的啮合,带动左侧转盘52转动,从而实现右侧上肢与左侧下肢的联动,当手柄件21由远离患者头部向靠近患者头部移动至最大距离时,复位弹簧23压缩量达到最大状态,位于齿条板24下侧靠近患者头部的触点开关25被触发,并控制位于左后侧的第一伸缩杆36收缩,并带动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在复位弹簧23的弹力作用下,患者推动手柄件21向远离头部方向逐步移动至初始位置,待手柄件21复位后,位于齿条板24下侧远离患者头部的触点开关25被触发,并控制位于左后侧的第一伸缩杆36伸展,第一伸缩杆36推动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重新啮合,完成一个运动循环,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实现右侧上肢的往复直线运动和左侧下肢的周期性圆周运动相联动。

实施例5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包括机体组1、上肢锻炼机构2、中间传动机构3、独立传动机构4、下肢锻炼机构5和模式切换面板6,锻炼装置通过安装于机体组1靠近人体一侧的模式切换面板6实现锻炼模式的切换,上肢锻炼机构2通过中间传动机构3与下肢锻炼机构5实现联动,中间传动机构3对称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两侧,独立传动机构4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下侧。

上肢锻炼机构2包括手柄件21、拉杆22、复位弹簧23、齿条板24和触点开关25,手柄件21远离使用者躯体的一端与拉杆22刚性连接,拉杆22另一端与齿条板24刚性连接,且复位弹簧23安装于拉杆22外侧,其端部分别与机体组1和齿条板24连接,齿条板24与机体组1之间滑动连接,触点开关25安装于齿条板24无齿牙的一侧端面,且相对于齿条板24呈对称分布。

中间传动机构3包括第一轴31、第一齿轮32、第一凸起部33、中间齿轮34、第一卡接件35和第一伸缩缸36,第一轴31外侧中部对称设有第一凸起部33,且第一齿轮32通过第一凸起部33与第一轴31之间滑动连接,第一卡接件35设置与第一齿轮32的外侧,其一侧端面与第一伸缩缸36的主轴刚性连接,第一伸缩缸36另一端与机体组1固定连接,且与触点开关25之间电性连接,中间齿轮34安装于第一轴31的一端外侧,并与齿条板24相啮合。

下肢锻炼机构5包括壳体51、转盘52、第三齿轮53、第三轴54和脚杆55,壳体51与机体组1固定连接,转盘52对称分布于壳体51内部,且与壳体51转动连接,脚杆55安装于转盘52一侧端面,转盘52下侧与第三齿轮53相啮合,第三齿轮53对称安装于第三轴54的外侧,第三轴54端部与机体组1转动连接。

机体组1内部呈空心设置,其靠近使用者躯体的一侧端面设有通槽和限位轮7,且手柄件21在通槽中滑动,限位轮7通过螺纹与机体组1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左侧上肢和左侧下肢实现联动锻炼时,通过模式切换面板6切换至联动锻炼模式三,患者采取平躺姿势,左手握住握持部21a,左脚放置于脚杆55处并通过绷带进行固定,位于患者肢体右侧和左后侧的第一伸缩杆36运行推动第一齿轮32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位于左前侧的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相啮合,第二伸缩缸45运行推动第二齿轮42相向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沿躯干方向拉动手柄件21,使手柄件21沿机体组1的通槽做直线运动,手柄件21拉动拉杆22,拉杆22拉动齿条板24在机体组1内部滑动,齿条板24带动中间齿轮34和第一轴31转动,第一轴31带动位于左前侧的第一齿轮32转动,通过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和第三齿轮53与转盘52的啮合,带动左侧转盘52转动,从而实现左侧上肢与左侧下肢的联动,当手柄件21由远离患者头部向靠近患者头部移动至最大距离时,复位弹簧23压缩量达到最大状态,位于齿条板24下侧靠近患者头部的触点开关25被触发,并控制位于左前侧的第一伸缩杆36收缩,并带动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在复位弹簧23的弹力作用下,患者推动手柄件21向远离头部方向逐步移动至初始位置,待手柄件21复位后,位于齿条板24下侧远离患者头部的触点开关25被触发,并控制位于左前侧的第一伸缩杆36伸展,第一伸缩杆36推动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重新啮合,完成一个运动循环,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实现左侧上肢的往复直线运动和左侧下肢的周期性圆周运动相联动。

实施例6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包括机体组1、上肢锻炼机构2、中间传动机构3、独立传动机构4、下肢锻炼机构5和模式切换面板6,锻炼装置通过安装于机体组1靠近人体一侧的模式切换面板6实现锻炼模式的切换,上肢锻炼机构2通过中间传动机构3与下肢锻炼机构5实现联动,中间传动机构3对称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两侧,独立传动机构4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下侧。

上肢锻炼机构2包括手柄件21、拉杆22、复位弹簧23、齿条板24和触点开关25,手柄件21远离使用者躯体的一端与拉杆22刚性连接,拉杆22另一端与齿条板24刚性连接,且复位弹簧23安装于拉杆22外侧,其端部分别与机体组1和齿条板24连接,齿条板24与机体组1之间滑动连接,触点开关25安装于齿条板24无齿牙的一侧端面,且相对于齿条板24呈对称分布。

中间传动机构3包括第一轴31、第一齿轮32、第一凸起部33、中间齿轮34、第一卡接件35和第一伸缩缸36,第一轴31外侧中部对称设有第一凸起部33,且第一齿轮32通过第一凸起部33与第一轴31之间滑动连接,第一卡接件35设置与第一齿轮32的外侧,其一侧端面与第一伸缩缸36的主轴刚性连接,第一伸缩缸36另一端与机体组1固定连接,且与触点开关25之间电性连接,中间齿轮34安装于第一轴31的一端外侧,并与齿条板24相啮合。

下肢锻炼机构5包括壳体51、转盘52、第三齿轮53、第三轴54和脚杆55,壳体51与机体组1固定连接,转盘52对称分布于壳体51内部,且与壳体51转动连接,脚杆55安装于转盘52一侧端面,转盘52下侧与第三齿轮53相啮合,第三齿轮53对称安装于第三轴54的外侧,第三轴54端部与机体组1转动连接。

机体组1内部呈空心设置,其靠近使用者躯体的一侧端面设有通槽和限位轮7,且手柄件21在通槽中滑动,限位轮7通过螺纹与机体组1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左侧上肢和右侧下肢实现联动锻炼时,通过模式切换面板6切换至联动锻炼模式四,患者采取平躺姿势,左手握住握持部21a,右脚放置于脚杆55处并通过绷带进行固定,位于患者肢体左侧和右后侧的第一伸缩杆36运行推动第一齿轮32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位于右前侧的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相啮合,第二伸缩缸45运行推动第二齿轮42相向运动至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沿躯干方向拉动手柄件21,使手柄件21沿机体组1的通槽做直线运动,手柄件21拉动拉杆22,拉杆22拉动齿条板24在机体组1内部滑动,齿条板24带动中间齿轮34和第一轴31转动,第一轴31带动位于右前侧的第一齿轮32转动,通过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和第三齿轮53与转盘52的啮合,带动右侧转盘52转动,从而实现左侧上肢与右侧下肢的联动,当手柄件21由远离患者头部向靠近患者头部移动至最大距离时,复位弹簧23压缩量达到最大状态,位于齿条板24下侧靠近患者头部的触点开关25被触发,并控制位于右前侧的第一伸缩杆36收缩,并带动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脱离啮合,在复位弹簧23的弹力作用下,患者推动手柄件21向远离头部方向逐步移动至初始位置,待手柄件21复位后,位于齿条板24下侧远离患者头部的触点开关25被触发,并控制位于右前侧的第一伸缩杆36伸展,第一伸缩杆36推动第一齿轮32与第三齿轮53重新啮合,完成一个运动循环,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实现左侧上肢的往复直线运动和右侧下肢的周期性圆周运动相联动。

实施例7

如图1、图5所示,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包括机体组1、上肢锻炼机构2、中间传动机构3、独立传动机构4、下肢锻炼机构5和模式切换面板6,锻炼装置通过安装于机体组1靠近人体一侧的模式切换面板6实现锻炼模式的切换,上肢锻炼机构2通过中间传动机构3与下肢锻炼机构5实现联动,中间传动机构3对称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两侧,独立传动机构4安装于下肢锻炼机构5的下侧。

手柄件21包括握持部51a、连接套51b、锁紧手柄51c和扭簧51d,握持部51a通过锁紧手柄51c与连接套51b连接,扭簧51d安装于握持部51a的内部,且扭簧51d端部分别与握持部51a和拉杆22固定连接。

机体组1内部呈空心设置,其靠近使用者躯体的一侧端面设有通槽和限位轮7,且手柄件21在通槽中滑动,限位轮7通过螺纹与机体组1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进行摆臂训练时,通过模式切换面板6切换至摆臂锻炼模式,此时,旋动锁紧手柄21c,使连接套21b与握持部21a之间可以自由转动,患者采取平躺姿势,双手分别握住手柄件21的握持部21a,并转动握持部21a,扭簧21d可以为转动动作提供一定的阻尼,从而帮助患者进行上肢肌力的锻炼。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为一种用于轻中度脑梗塞的卧床锻炼装置,联动模式还包括右侧上肢与两侧下肢之间的联动锻炼、左侧上肢和两侧下肢之间的联动锻炼以及两侧上肢与两侧下肢之间的联动锻炼,其原理与实施例3至实施例6中所述的联动模式相似,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齿轮啮合困难或者无法啮合的情况,此时只需手动转动脚杆55或者拉动握持部21a即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