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应用智慧城市的基于人脸识别模型的智慧人证一体终端

应用智慧城市的基于人脸识别模型的智慧人证一体终端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应用智慧城市的基于人脸识别模型的智慧人证一体终端,具体涉及人证一体终端领域,包括支撑底台,所述支撑底台的顶部设置有终端本体,所述支撑底台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支撑底台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对证件进行识别的证件识别槽,所述证件识别槽的两侧设置有对指纹进行识别的指纹识别器。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摄像头和显示屏可以进行人脸识别,并通过证件识别槽和指纹识别器对证件和指纹进行识别检测,提高设备的智能效果,并通过设置的防撞条可以防止终端本体角度调整时与支撑杆产生碰撞,造成损坏,起到防护的作用,并通过设置的防滑垫提高设备放置后的稳定性,防止设备滑落,造成损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6927659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腾云格物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23429962.3

  • 发明设计人 陈玲;

    申请日2021-12-31

  • 分类号G06V40/16(2022.01);G06V40/12(2022.01);F16M11/22(2006.01);F16M11/10(2006.01);

  • 代理机构深圳市鼎圣霏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59;

  • 代理人袁野

  •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横朗社区华繁路110号嘉安达大厦1208

  • 入库时间 2022-08-23 08:04: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08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证一体终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智慧城市的基于人脸识别模型的智慧人证一体终端。

背景技术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证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将人脸信息,身份证信息,指纹信息等进行采集、处理、对比等,来鉴定个人身份的一项技术。

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现有的智慧人证一体终端设备在使用时大多是直接放置在台面上,从而进行识别,且人脸识别对不同身高的访问者有局限性不便于调节摄像角度,为使用者带来不便,且设备直接放置在台面上,多人往复使用,容易导致设备不稳,从而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应用智慧城市的基于人脸识别模型的智慧人证一体终端,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吸盘、终端本体的配合,可以方便进行人证和指纹识别,且方便调节拍摄的角度,方便使用,且提高设备放置的稳定性,防止设备滑落造成损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应用智慧城市的基于人脸识别模型的智慧人证一体终端,包括支撑底台,所述支撑底台的顶部设置有终端本体,所述支撑底台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支撑底台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对证件进行识别的证件识别槽;

所述证件识别槽的两侧设置有对指纹进行识别的指纹识别器;

所述终端本体的顶部设置有人脸识别用的摄像头;

所述终端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显示人脸的显示屏。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底台的一侧设置有USB插口,所述支撑底台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所述终端本体的顶部设置有把手,所述终端本体靠近显示屏的一侧设置有按键和按钮,所述支撑底台的两侧设置有散热孔。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底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终端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支撑杆和连接座通过滚轴活动连接,所述终端本体的底部靠近连接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撞条。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底台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固定板靠近支撑底台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延伸至限位槽的内部,所述限位槽的中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贯穿第二固定板的两端,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底部开设有吸气槽,所述吸气槽的中部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的表面设置有密封套,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底部壁体固定连接有密封垫,所述第一固定板的顶部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吸气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固定板的顶部插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螺纹杆的底端与吸盘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摄像头和显示屏可以进行人脸识别,并通过证件识别槽和指纹识别器对证件和指纹进行识别检测,提高设备的智能效果,并通过USB插口方便将识别的数据导出,方便后期调取查看,并通过设置的防撞条可以防止终端本体角度调整时与支撑杆产生碰撞,造成损坏,起到防护的作用,并通过设置的防滑垫提高设备放置后的稳定性,防止设备滑落,造成损坏;

2、本实用新型还通过转动转盘可以带动吸盘向上移动,从而对吸气槽内部的空气进行吸收,从而将第一固定板固定在台面上,并通过第二固定板和固定杆的配合,提高支撑底台放置的稳定性,并通过设置的密封垫和密封套,防止泄气,影响稳定效果,提高密封性,并通过设置的透气孔,方便将吸气槽顶部的气体排出,方便使用;

综上,通过上述多个作用的相互影响,可以方便进行人证和指纹识别,且方便调节拍摄的角度,方便使用,且提高设备放置的稳定性,防止设备滑落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支撑底台;2、终端本体;3、第一固定板;4、证件识别槽;5、指纹识别器;6、摄像头;7、显示屏;8、USB插口;9、防滑垫;10、把手;11、按钮;12、按键;13、限位槽;14、散热孔;15、支撑杆;16、连接座;17、第二固定板;18、固定杆;19、吸气槽;20、吸盘;21、螺纹杆;22、转盘;23、透气孔;24、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1-4所示的应用智慧城市的基于人脸识别模型的智慧人证一体终端,包括支撑底台1,支撑底台1的顶部设置有终端本体2,支撑底台1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3,支撑底台1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对证件进行识别的证件识别槽4;

证件识别槽4的两侧设置有对指纹进行识别的指纹识别器5;

终端本体2的顶部设置有人脸识别用的摄像头6;

终端本体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显示人脸的显示屏7。

如附图1所示,支撑底台1的一侧设置有USB插口8,支撑底台1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9,终端本体2的顶部设置有把手10,终端本体2靠近显示屏7的一侧设置有按键12和按钮11,支撑底台1的两侧设置有散热孔14,以便于通过设置的USB插口8方便将识别数据导出,方便后期调取查看,并通过设置的防滑垫9,防止设备滑落,造成损坏,通过设置的把手10方便对支撑底台1进行携带。

如附图1和2所示,支撑底台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5,终端本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座16,支撑杆15和连接座16通过滚轴活动连接,终端本体2的底部靠近连接座1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撞条,以便于通过支撑杆15和连接座16将支撑底台1和终端本体2相连接,同时方便调节终端本体2的倾斜角度,方便使用。

如附图1和3、4所示,支撑底台1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13,第一固定板3靠近支撑底台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7,第二固定板17延伸至限位槽13的内部,限位槽13的中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8,固定杆18贯穿第二固定板17的两端,第一固定板3的底部开设有吸气槽19,吸气槽19的中部设置有吸盘20,吸盘20的表面设置有密封套,第一固定板3的底部壁体固定连接有密封垫24,第一固定板3的顶部开设有透气孔23,透气孔23与吸气槽19相连通第一固定板3的顶部插设有螺纹杆21,螺纹杆2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盘22,螺纹杆21的底端与吸盘20活动连接,以便于通过转动转盘22可以带动吸盘20向上移动,从而对吸气槽19内部的空气进行吸收,从而将第一固定板3固定在台面上,并通过第二固定板17和固定杆18的配合,提高支撑底台1放置的稳定性,并通过设置的密封垫24和密封套,防止泄气,影响稳定效果,提高密封性,并通过设置的透气孔23,方便将吸气槽19顶部的气体排出,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使用时,只需将支撑底台1放置在台面上,然后转动转盘22,接口通过螺纹杆21调动功能吸盘20向上移动,从而对吸气槽19内部的气体进行吸收,并通过与密封垫24的配合,可以将第一固定板3固定在台面上,并通过固定杆18和第二固定板17的配合,使支撑底台1固定在台面上,并通过防滑垫9提高支撑底台1的稳定性和防滑性;

然后通过支撑杆15和连接座16调节终端本体2的倾斜角角度,并按动按钮11将设备开启,然后啊通过摄像头6可以进行人脸识别,并通过指纹识别器5进行指纹识别,通过证件识别槽4可以进行证件识别,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