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

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其包括排盐沟、喷灌装置、盐水淡化装置和蓄水池,盐碱地上设置有种植区,所述排盐沟设置在所述种植区的边缘,所述排盐沟的深度大于35cm,所述排盐沟与所述蓄水池相连通,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所述盐水淡化装置,所述蓄水池上设置有水管,所述水管与所述喷灌装置相连通,所述喷灌装置通过所述水管将蓄水池内淡化后的水喷洒在所述种植区内。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排盐沟、蓄水池、喷灌装置和盐水淡化装置,可以实现淡水的循坏利用,从而可以达到控盐、压盐、排盐的效果。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23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盐碱地改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

背景技术

国内园林行业对于盐碱化地区的控制基本分为物理改良、大水漫灌压碱、化学元素平衡改良、生物改良等措施,通过改良土壤结构降低盐碱化对于苗木的成活率影响。但是盐碱化尤其是重盐碱化区域的改良措施仍旧起不到有效的改良效果。且物理改良只是延迟了盐碱发生的时间;大水漫灌措施压碱工作仅仅对于当下的盐碱化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土壤板结严重,团粒结构降低,盐碱化反而更加严重,且改良的难度加大;化学元素改良采用增加元素,达到平衡的模式,整体投入较大,且为了预控盐碱化,每年都需要相当大的投入来改良整体土壤元素,降低土壤盐碱粒子;生物改良仅仅对于基肥进行了改良提升,但基肥多为土杂肥,养分含量较低,肥效慢,对植物生长缓解能力局限性较大。

目前滨海退海之地,地势低下,地下水位高,土壤含盐量高,且淡水资源匮乏,多为重盐碱地。同时,滨海地区有大面积的吹填土地,土壤含盐量极高,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除一些盐生植物外,一般园林植物难以成活,即使通过客土、排盐、堵盐等方法有小部分观赏植物得以存活,也存在生长困难的问题。若要在重盐碱地土壤中种植宿根花卉,会在返盐高峰期受到盐、旱的严重胁迫,成活率低,观赏性差,生长缓慢。因此,目前盐碱地亟需研发一种低成本、成活率高、长势好、可持续的原土栽植宿根花卉的绿化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重盐碱地土壤中种植宿根花卉成本高、成活率低以及生长缓慢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其包括排盐沟、喷灌装置、盐水淡化装置和蓄水池,盐碱地上设置有种植区,所述排盐沟设置在所述种植区的边缘,所述排盐沟的深度大于35cm,所述排盐沟与所述蓄水池相连通,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所述盐水淡化装置,所述蓄水池上设置有水管,所述水管与所述喷灌装置相连通,所述喷灌装置通过所述水管将蓄水池内淡化后的水喷洒在所述种植区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种植区内设置有若干排盐管,所述排盐管连通所述排盐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排盐管上设置有若干渗水孔,所述渗水孔上设置有防渗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排盐沟的深度为40c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蓄水池包括沉淀区和清水区,所述盐水淡化装置位于所述沉淀区和所述清水区之间,所述水管连接在所述清水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盐水淡化装置为膜法海水淡化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喷灌装置与所述水管通过水泵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水管为PE水管或PVC水管。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中,通过设置的排盐沟、蓄水池、喷灌装置和盐水淡化装置,可以实现淡水的循坏利用,提高宿根花卉的存活率和栽种成本,具体的,因宿根花卉多为浅根型植物,其生长需求的土壤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即可满足其生长要求,所以在种植区周围修建40cm深的排盐沟,并设置蓄水池与排盐沟连通。在蓄水池内设置盐水淡化装置,蓄水池的淡水通过PE水管通向种植区并与喷灌装置连接。通过日常浇灌与天然降雨配合的方式满足宿根花卉生长需水的同时,富余的水分从排盐沟汇入蓄水池,达到控盐、压盐、排盐的效果;通过设置的排盐管,可以提高排水效果,从而可以提高排盐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水增效,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又有新的助力,将对园林绿化行业在滨海盐碱区域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中排盐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排盐沟;2、喷灌装置;3、盐水淡化装置;4、蓄水池;41、沉淀区;42、清水区;5、盐碱地;6、种植区;7、水管;8、排盐管;9、渗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盐碱地种植宿根花卉的喷灌排盐结构,包括排盐沟1、喷灌装置2、盐水淡化装置3和蓄水池4,盐碱地5上设置有种植区6,所述排盐沟1设置在所述种植区6的边缘,所述排盐沟1的深度大于35cm,所述排盐沟1与所述蓄水池4相连通,所述蓄水池4内设置有所述盐水淡化装置3,所述蓄水池4上设置有水管7,所述水管7与所述喷灌装置2相连通,所述喷灌装置2通过所述水管7将蓄水池4内淡化后的水喷洒在所述种植区6内。

所述种植区6内设置有若干排盐管8,所述排盐管8连通所述排盐沟1。这样可以及时将溶解在水中的盐通过排盐管排出,避免了盐水向下渗透,使土壤板结。

所述排盐管8上设置有若干渗水孔9,所述渗水孔9上设置有防渗膜。防渗膜为无纺布,可以可防止渗水在进入排盐管过程中,泥沙对渗水孔的堵塞。

所述排盐沟1的深度为40cm。排盐沟1的深度还可以是35cm、36cm、37cm、41cm、42cm等等,因为宿根花卉多为浅根型植物,其生长需求的土壤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即可满足其生长要求,因此将排盐沟的深度设为40cm。

所述蓄水池4包括沉淀区41和清水区42,所述盐水淡化装置3位于所述沉淀区41和所述清水区42之间,所述水管7连接在所述清水区42。所述盐水淡化装置3为膜法海水淡化装置。这样可以将浇灌在种植区的水实现循环利用,同时将种植区的盐排出。

所述喷灌装置2与所述水管7通过水泵连接;所述水管7为PE水管或PVC水管。喷灌装置具体的为喷管,水泵通过将清水区的水抽出,再通过水管流到喷管最后对种植区的宿根花卉进行浇灌;水管7为PE水管,防腐蚀性强,可以提高使用寿命。

工作原理:在种植区周围修建40cm深的排盐沟,并设置蓄水池与排盐沟连通。在蓄水池内设置盐水淡化装置,蓄水池的淡水通过PE水管通向种植区并与喷灌装置连接。通过日常浇灌与天然降雨配合的方式满足宿根花卉生长需水的同时,富余的水分从排盐沟汇入蓄水池,达到控盐、压盐、排盐的效果;通过设置的排盐管,可以提高排水效果,从而可以提高排盐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