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组合斜顶抽芯机构及双斜度抽芯机构

一种组合斜顶抽芯机构及双斜度抽芯机构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组合斜顶抽芯机构及双斜度抽芯机构;本实用新型的双斜度抽芯机构包括斜导杆、斜顶杆、斜顶滑座和斜滑块,斜滑块上设有转动块,斜顶杆可滑动的穿设在模具的后模板上,斜顶杆的滑动方向与斜顶杆的轴向平行,斜顶杆的一端穿过后模板与转动块紧固连接,斜顶杆的另一端用于设置顶块;其能够降低模具抽芯机构卡死或不完全回位的风险。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斜顶抽芯机构包括两组上述一种双斜度抽芯机构及一斜顶机构,斜顶机构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一滑座;其还能够提高模具抽芯机构的适用范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319097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重庆正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23149496.3

  • 发明设计人 刘发;陈世杰;

    申请日2021-12-15

  • 分类号B29C45/33(2006.01);B29C45/44(2006.01);

  • 代理机构重庆嘉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302;

  • 代理人李阳

  • 地址 401120 重庆市渝北区北部新区云柏路6号

  • 入库时间 2022-09-26 23:57:0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30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斜顶抽芯机构及双斜度抽芯机构。

背景技术

模具在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现有注塑模具中,倒扣处的抽芯动作是经常遇到的难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模具多采用双斜度抽芯机构,请参阅图1,双斜度抽芯机构包括:斜导杆(51)、斜顶杆(52)、斜顶滑座(53)、斜滑块(54);斜导杆 (51)穿过模具的顶针板(55)并倾斜设置在模具的后模板(56)和模底板(57)之间,斜顶滑座(53)可滑动的设置在模具的顶针板(55)上,且斜顶滑座(53)的一端还可滑动的套设在斜导杆(51)上,斜滑块(54)可滑动的限位在斜顶滑座(53)的另一端上,斜滑块(54)沿斜顶滑座(53)滑动能够靠近或远离模底板(57),斜顶杆(52)可滑动的穿设在后模板(56)上,斜顶杆(52)的滑动方向与斜顶杆(52)的轴向平行,斜顶杆(52)的一端穿过后模板(56)与斜滑块(54)固定连接,斜顶杆(52)的另一端用于设置顶块(58),模具的顶针板(55)沿后模板(56)和模底板(57)的连线方向运动能使斜顶杆(52)滑动,顶块(58)沿斜顶杆(52)的轴向远离后模板(56)进行抽芯。但是这种双斜度抽芯机构的斜顶滑座(53)对斜滑块(54)作用的斜顶角度较大以及制造误差的客观存在,容易在抽芯过程中出现卡死或者不完全回位的情况,限制了使用模具的生产效率。同时,当零件具有多个相邻的扣边时,这种双斜度抽芯机构也难以顺利脱模,限制了模具抽芯机构的适用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组合抽芯机构及双斜度抽芯机构,以降低模具抽芯机构卡死或不完全回位的风险,提高模具抽芯机构的适用范围。

为降低模具抽芯机构卡死或不完全回位的风险,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斜度抽芯机构,本实用新型的双斜度抽芯机构包括斜导杆、斜顶杆、斜顶滑座和斜滑块,所述斜滑块上设有转动块,所述斜顶杆可滑动的穿设在模具的后模板上,所述斜顶杆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斜顶杆的轴向平行,所述斜顶杆的一端穿过后模板与所述转动块紧固连接,所述斜顶杆的另一端用于设置顶块。

所述斜顶滑座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倾斜延伸向模具的模底板,所述斜滑块限位在所述滑槽内,并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转动块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斜滑块上,所述斜顶杆远离顶块的一端伸入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转动块紧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滑块的数量为两组,所述转动块设置在两所述斜滑块之间,并同时与两所述斜滑块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块的转轴线与所述斜顶杆的轴线和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同时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双斜度抽芯机构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模具的顶针板顶推或复位时,斜滑块与斜顶滑座相对滑动,斜顶杆与后模板相对滑动,转动块转动能够使斜顶杆与斜滑块的夹角改变,以抵消斜顶杆和斜滑块与斜顶滑座和后模板间的制造误差,降低模具抽芯机构卡死或不完全回位的风险。

为降低模具抽芯机构卡死或不完全回位的风险,并提高模具抽芯机构的适用范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组合斜顶抽芯机构,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斜顶抽芯机构包括两组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双斜度抽芯机构及一斜顶机构,所述斜顶机构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一滑座,所述第一滑座可滑动的设置在模具的顶针板上,所述第一顶杆可滑动的穿设在后模板上,所述第一顶杆的一端倾斜穿过后模板并与所述第一滑座连接,所述第一顶杆的另一端用于设置顶块,所述第一顶杆的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顶杆的轴向平行;所述双斜度抽芯机构并排设置在所述斜顶机构的两侧,所述第一顶杆倾斜的方向和所述斜顶杆倾斜的方向朝向后模板的同一端,模具的顶针板顶推运动能使所述第一顶杆上的顶块远离模底板的距离,大于所述斜顶杆上的顶块远离模底板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斜度抽芯机构分别向所述斜顶机构的两侧偏斜设置,且两所述斜顶杆朝向模具顶针板的一端分别向所述斜顶机构的外侧偏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座上还设有转动连接块,所述第一顶杆远离顶块的一端与所述转动连接块紧固连接,所述转动连接块的转轴线与所述第一滑座的滑动方向和所述第一顶杆的滑动方向同时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斜顶抽芯机构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两双斜度抽芯机构和斜顶机构上分别设置顶块共同对应一组扣边,两双斜度抽芯机构上的顶块能优先与零件分离,便于零件脱模。

(2)两双斜度抽芯机构和斜顶机构上分别设置顶块共同对应一组扣边,两双斜度抽芯机构上的顶块能优先与零件分离,分离过程中,两顶块同时向中间的斜顶机构靠拢,使顶块能够脱离两侧的相邻扣边,提高了模具抽芯机构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一现有的的双斜度抽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斜度抽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双斜度抽芯机构的斜导杆和转动块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双斜度抽芯机构的运动行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斜顶抽芯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斜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第一顶杆和第一滑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的组合斜顶抽芯机构安装顶块的运动方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顶针板,12-后模板,13-模底板,14-顶块;

2-双斜度抽芯机构,21-斜导杆,22-斜顶杆,23-斜顶滑座,231-滑槽,24- 斜滑块,25-转动块;

3-斜顶机构,31-第一顶杆,32-第一滑座,321-转动连接块;

51-斜导杆,52-斜顶杆,53-斜顶滑座,54-斜滑块,55-顶针板,56-后模板, 57-模底板,58-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2至图4,一实施方式中的双斜度抽芯机构包括:斜导杆21、斜顶杆22、斜顶滑座23和斜滑块24,斜滑块24上设有转动块25;其能够降低模具抽芯机构卡死或不完全回位的风险。

具体的,斜顶杆22可滑动的穿设在模具的后模板12上。斜顶杆22的滑动方向与斜顶杆22的轴向平行。斜顶杆22的一端穿过后模板12与转动块25 紧固连接,斜顶杆22的另一端用于设置顶块14。可以理解的是,斜导杆21、斜顶杆22、斜顶滑座23和斜滑块24在模具上的安装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结构。

斜导杆21穿过模具的顶针板11并倾斜设置在模具的后模板12和模底板 13之间。斜顶滑座23可滑动的设置在模具的顶针板11上,且斜顶滑座23的一端还可滑动的套设在斜导杆21上。斜滑块24可滑动的限位在斜顶滑座23 的另一端上,斜滑块24沿斜顶滑座23滑动能够靠近或远离模底板13。斜顶杆22可滑动的穿设在后模板12上。斜顶杆22的滑动方向与斜顶杆22的轴向平行。斜顶杆22一端与转动块25连接,再通过转动块25与斜滑块24连接。斜顶杆22的另一端用于设置顶块14,模具的顶针板11沿后模板12和模底板 13的连线方向运动能使斜顶杆22滑动,顶块14沿斜顶杆22的轴向远离后模板12进行抽芯。可以理解的是,顶针板11、后模板12和模底板13是模具的基本结构件。顶针板11设置在后模板12与模底板13之间。零件脱模时,顶针板11向后模板12运动。合模时,顶针板11向模底板13运动。

请参阅图2和图4,零件脱模时,各部件的运动形成如图4。其中,L1为模具顶出距离,斜顶滑座23在顶针板11上的移动距离L2,a为斜顶滑座挑开角、b为斜顶角度、c为加速位移后斜顶座角度、d为斜顶脱模方向。

请再次参阅图2至图4,一实施方式中,斜顶滑座23上设有滑槽231。滑槽231倾斜延伸向模具的模底板13。斜滑块24限位在滑槽231内,并能够沿滑槽231滑动。可以理解的是,滑槽231可以设置成多种结构,其能够保证斜滑块24在其内滑动,其能够使斜滑块24与斜顶杆22顺利连接即可。转动块 25可转动的设置在斜滑块24上,斜顶杆22远离顶块14的一端伸入滑槽231 内并与转动块25紧固连接。具体的,斜滑块24的数量为两组。转动块25设置在两斜滑块24之间,并同时与两斜滑块24转动连接。转动块25的转轴线与斜顶杆22的轴线和滑槽231的延伸方向同时垂直。

模具的顶针板11顶推或复位时,斜滑块24与斜顶滑座23相对滑动,斜顶杆22与后模板12相对滑动,转动块25转动能够使斜顶杆22与斜滑块24 的夹角改变,以消抵斜顶杆22和斜滑块24与斜顶滑座23和后模板12间的制造、装配误差,降低模具抽芯机构卡死或不完全回位的风险。

请参阅图1至图8,一实施方式中的组合斜顶抽芯机构包括双斜度抽芯机构2和斜顶机构3,其能够降低降低模具抽芯机构卡死或不完全回位的风险,并提高模具抽芯机构的适用范围。

请参阅图5至图7,斜顶机构3包括第一顶杆31和第一滑座32。第一滑座32可滑动的设置在模具的顶针板11上。第一顶杆31可滑动的穿设在后模板12上,第一顶杆31的一端倾斜穿过后模板12并与第一滑座32连接,第一顶杆31的另一端用于设置顶块14。第一顶杆31的滑动方向与第一顶杆31的轴向平行。具体的,第一滑座32上还设有转动连接块321。第一顶杆31远离顶块14的一端与转动连接块321紧固连接。转动连接块321的转轴线与第一滑座32的滑动方向和第一顶杆31的滑动方向同时垂直。顶针板11运动时,第一滑座32在顶针板11滑动,以适应顶针板11与后模板12间的距离。转动连接块321转动能够消抵第一顶杆31与第一滑座32、后模板12的制造误差和相互间的装配误差,降低模具抽芯机构卡死或不完全回位的风险。

双斜度抽芯机构2并排设置在斜顶机构3的两侧。第一顶杆31倾斜的方向和斜顶杆22倾斜的方向朝向后模板12的同一端。模具的顶针板11顶推运动能使第一顶杆31上的顶块14远离模底板13的距离,大于斜顶杆22上的顶块14远离模底板13的距离。两双斜度抽芯机构2和斜顶机构3上分别设置顶块14共同对应一组扣边,零件脱模时,顶针板11运动,两双斜度抽芯机构2 上的顶块14能优先与零件分离,便于零件脱模。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顶杆31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可以改变顶块14的运动轨迹和移动距离,从而适应不同零件。

一实施方式中,双斜度抽芯机构2分别向斜顶机构3的两侧偏斜设置,且两斜顶杆22朝向模具顶针板11的一端分别向斜顶机构3的外侧偏斜。两双斜度抽芯机构2和斜顶机构3上分别设置顶块14共同对应一组扣边,两双斜度抽芯机构2上的顶块14能优先与零件分离。请参阅图8,分离过程中,两顶块14同时向中间的斜顶机构3靠拢,使顶块14能够脱离两侧的相邻扣边,使抽芯机构能适用于具有三组相邻扣边的零件。提高了模具抽芯机构的适用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模具制造中,顶块14的机构一般根据零件和抽芯机构设置,各机构上的顶块相互配合设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双斜度抽芯机构,模具的顶针板11顶推或复位时,斜滑块24与斜顶滑座23相对滑动,斜顶杆22与后模板12相对滑动,转动块 25转动能够使斜顶杆22与斜滑块24的夹角改变,以抵消斜顶杆22和斜滑块 24与斜顶滑座23和后模板12间的制造误差,降低模具抽芯机构卡死或不完全回位的风险。组合斜顶抽芯机构的两双斜度抽芯机构2和斜顶机构3上分别设置顶块14共同对应一组扣边,两双斜度抽芯机构2上的顶块14能优先与零件分离,分离过程中,两顶块14同时向中间的斜顶机构3靠拢,使顶块14 能够脱离两侧的相邻扣边,提高了模具抽芯机构的适用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