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

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包括:定位杆和手柄,所述定位杆上设有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通孔,所述定位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所述手柄与所述定位杆呈角度固定于所述定位杆的后端。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能够有效避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由于手法不稳导致的定位偏移;同时,所述定位锥还能够插入骨皮质,减少松动,防止滑脱,有效提升定位的准确性,进而使得前交叉韧带达到临床所需要的解剖重建的效果,有助于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853177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2022660342.X

  • 发明设计人 陈连旭;龚恒;付鹏飞;

    申请日2020-11-17

  • 分类号A61B17/17(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韩世虹

  • 地址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立汤路168号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30: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22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

背景技术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手术是前交叉韧带断裂或损伤后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在进行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时,术者需要在膝关节腔内的股骨端和胫骨端进行两点定位,将韧带重建到两个起止点上。这样的方式需要肉眼定位后使用克氏针盲穿。

这种定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在进行股骨端定位时,碍于关节腔内空间所限,肉眼定位后,克氏针通过定位点钻孔时,会由于手法不稳或定位点摩擦力过小导致克氏针滑脱,使定位点偏移,无法达到临床所需要的解剖重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进行股骨端定位时,由于手法不稳或定位点摩擦力过小导致克氏针滑脱,使定位点偏移,无法达到临床所需要的解剖重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包括:定位杆和手柄,所述定位杆上设有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通孔,所述定位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所述手柄与所述定位杆呈角度固定于所述定位杆的后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所述定位杆的前端为斜切弧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所述定位杆为中空圆柱状的杆体,所述定位杆的中心通孔的轴线与所述杆体的轴线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所述中心通孔的直径与所述克氏针的直径大小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所述中心通孔的直径为2.5mm,所述定位杆的外径为6mm。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所述定位杆的长度为15cm。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所述定位杆的前端的斜切弧面的倾角为30°。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所述手柄的外表面配置成起伏曲线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所述手柄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网状防滑花纹。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中,包括定位杆和手柄,所述定位杆上还设有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通孔,所述定位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所述手柄与所述定位杆呈角度固定于所述定位杆的后端。

在临床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时,首先通过关节镜系统,肉眼定位前交叉韧带的股骨端骨道定位点。然后使用术中的关节镜通道,将所述定位杆直接插入关节腔内,并使所述定位锥插入至预先设定的定位点,此时稍加用力,将所述定位锥刺入骨皮质中以防止滑脱。随后使手掌与所述手柄良好贴合,并单手持握所述手柄,保持所述手柄静止不动。另一手持带有克氏针的电钻,使克氏针穿过所述定位杆的中心通孔插入关节腔内,待克氏针抵达预定深度后,先将克氏针拔出,随后沿相同方向拔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能够有效避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由于手法不稳导致的定位偏移;同时,所述定位锥还能够插入骨皮质,减少松动,防止滑脱,有效提升定位的准确性,进而使得前交叉韧带达到临床所需要的解剖重建的效果,有助于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的定位杆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的定位杆的前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定位杆; 200:手柄; 300:中心通孔;

400:定位锥; 500:斜切弧面结构; 600:网状防滑花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别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如图1至图3所示。该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包括:定位杆100和手柄200,定位杆100上设有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通孔300,定位杆100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400,手柄200与定位杆100呈角度固定于定位杆100的后端。

此处应当说明的是,对于定位杆100与手柄200之间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作任何限定。例如,手柄200与定位杆100呈角度焊接固定于定位杆100的后端。

在临床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时,首先通过关节镜系统,肉眼定位前交叉韧带的股骨端骨道定位点。然后使用术中的关节镜通道,将定位杆100直接插入关节腔内,并使定位锥400插入至预先设定的定位点,此时稍加用力,将定位锥400刺入骨皮质中以防止滑脱。随后使手掌与手柄200良好贴合,并单手持握手柄200,保持手柄200静止不动。另一手持带有克氏针的电钻,使克氏针穿过定位杆100的中心通孔300插入关节腔内,待克氏针抵达预定深度后,先将克氏针拔出,随后沿相同方向拔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能够有效避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由于手法不稳导致的定位偏移;同时,定位锥400还能够插入骨皮质,减少松动,防止滑脱,有效提升定位的准确性,进而使得前交叉韧带达到临床所需要的解剖重建的效果,有助于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此处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定位杆100、定位锥400以及手柄200均使用轻质金属,使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整体重量轻、强度高、坚固耐用,不易磨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定位杆100的前端为斜切弧面结构500。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定位杆100的前端的斜切弧面的倾角为30°。

具体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包括定位杆100和手柄200,定位杆100的前端部为斜切弧面结构500,并且斜切弧面的倾角为30°,在斜切弧面结构500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400,同时,在定位杆100上设有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通孔300,手柄200与定位杆100呈角度固定于定位杆100的后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将其定位杆100的前端配置成斜切弧面结构500。一方面,斜切弧面结构500能够更加方便、省力地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穿入关节腔通道内。另一方面,通过斜切弧面结构500,可以清楚观察到克氏针的穿入情况,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克氏针穿入位置错位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定位杆100为中空圆柱状的杆体,定位杆100的中心通孔300的轴线与杆体的轴线重合。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中心通孔300的直径与克氏针的直径大小相同。

根据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可知,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包括定位杆100和手柄200,定位杆100的前端部为斜切弧面结构500,在斜切弧面结构500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400,同时,在定位杆100上设有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通孔300,并且中心通孔300的直径与克氏针的直径大小相同,手柄200与定位杆100呈角度固定于定位杆100的后端。

或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定位杆100上的中心通孔300的直径略微大于克氏针的直径。

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克氏针恰好能够穿过定位杆100的中心通孔300,并且在克氏针周围几乎无间隙,能够保证克氏针不产生晃动,进而较好地固定克氏针,使得克氏针更加精确地进行钻孔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中心通孔300的直径为2.5mm,定位杆100的外径为6mm。

更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定位杆100的长度为15cm。

具体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包括定位杆100和手柄200,定位杆100为中空圆柱状的杆体,在定位杆100上设有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通孔300,中心通孔300的直径与克氏针的直径大小基本相同,并且,定位杆100的中心通孔300的轴线与杆体的轴线重合。

其中,定位杆100的长度为15cm,定位杆100的外径为6mm,中心通孔300的直径为2.5mm。

定位杆100的前端部为斜切弧面结构500,并且斜切弧面的倾角为30°,在斜切弧面结构500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400。手柄200与定位杆100呈角度固定于定位杆100的后端。例如,定位杆100的中心轴线与手柄20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20°。

通过这种结构设置,使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的定位杆100较为纤细,当定位杆100插入关节腔内后,具有一定的可调整范围,避免了由于关节腔内操作空间狭窄而无法锚定到预定位置处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柄200的外表面配置成起伏曲线状结构。

更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柄20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网状防滑花纹600。

例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包括定位杆100和手柄200,手柄200的外表面配置成起伏曲线状结构,并且在手柄200的外表面上设置网状防滑花纹600。定位杆100为中空圆柱状的杆体,在定位杆100上设有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通孔300,中心通孔300的直径与克氏针的直径大小基本相同,并且,定位杆100的中心通孔300的轴线与杆体的轴线重合。

其中,定位杆100的长度为15cm,定位杆100的外径为6mm,中心通孔300的直径为2.5mm。

定位杆100的前端部为斜切弧面结构500,并且斜切弧面的倾角为30°,在斜切弧面结构500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定位锥400。手柄200与定位杆100呈角度固定于定位杆100的后端。

通过将手柄200配置成起伏曲线状结构,在持握手柄200时能够使得人手与手柄200贴合的更加紧密,手持操作更加稳定。同时,在手柄200的外表面上设置网状防滑花纹600,增加了手柄200与人手之间的摩擦力,同样能够增加手持操作的稳定性。

在临床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时,首先通过关节镜系统,肉眼定位前交叉韧带的股骨端骨道定位点。然后使用术中的关节镜通道,将定位杆100直接插入关节腔内,并使定位锥400插入至预先设定的定位点,此时稍加用力,将定位锥400刺入骨皮质中以防止滑脱。随后使手掌与手柄200良好贴合,并单手持握手柄200,保持手柄200静止不动。另一手持带有克氏针的电钻,使克氏针穿过定位杆100的中心通孔300插入关节腔内,通过定位杆100前端的斜切弧面结构500,观察克氏针的穿入情况,防止克氏针穿入位置错位。待克氏针抵达预定深度后,先将克氏针拔出,随后沿相同方向拔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