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

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包括外箱,所述外箱内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外壁上套设有安装板,所述固定杆的外壁上位于安装板与外箱内壁底部之间套接有缓冲弹簧,所述外箱内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过滤框。该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本实用通过外箱、气泵本体、出气管、第一连接管、固定杆、第二连接管、安装板、减震器、缓冲弹簧、过滤框、进风管和吸音棉层的配合使用,气泵本体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噪音直接会被外箱进行阻挡,在外箱的外部再听到气泵本体的声音已经很小了,同时由于吸音棉层的设置,会对气泵本体在运行状态下产生的噪音进行有效的吸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926220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汕头市天泰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21996894.0

  • 发明设计人 钟秀童;黄文珠;

    申请日2022-07-29

  • 分类号F04B39/12(2006.01);F04B39/16(2006.01);F04B39/00(2006.01);F16F15/067(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天下创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44;

  • 代理人张爽

  • 地址 515000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玉新街道创新路1号厂房第二层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37: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29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泵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

背景技术

气泵即“空气泵”,从一个封闭空间排除空气或从封闭空间添加空气的一种装置。气泵主要分为电动气泵和手动气泵,脚动气泵。电动气泵。以电力为动力的气泵,通过电力不停压缩空气,产生气压。主要用于打气、污水处理、电镀鼓气、沼气池曝气、隧道通风等。

但是,目前市面上传统的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气泵,会发出较大的噪音,严重影响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气泵由于其自身的振动,会增加气泵内部零件的故障几率,严重影响气泵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包括外箱,所述外箱内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外壁上套设有安装板,所述固定杆的外壁上位于安装板与外箱内壁底部之间套接有缓冲弹簧,所述外箱内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过滤框,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气泵本体,所述外箱顶部的一侧固定穿插安装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与气泵本体的输出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气泵本体的输入端与过滤框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安装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减震器,所述过滤框的一侧固定穿插安装有进风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框内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过滤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箱的内壁上设置有吸音棉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箱的正面设置有箱门,所述箱门的正面固定镶嵌安装有可视化透明玻璃。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与固定杆相适配的滑孔,且安装板通过其顶部开设的滑孔与固定杆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的材质均为软性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通过外箱、气泵本体、出气管、第一连接管、固定杆、第二连接管、安装板、减震器、缓冲弹簧、过滤框、进风管和吸音棉层的配合使用,气泵本体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噪音直接会被外箱进行阻挡,在外箱的外部再听到气泵本体的声音已经很小了,同时由于吸音棉层的设置,会对气泵本体在运行状态下产生的噪音进行有效的吸收,使得在外箱外部听到气泵本体的噪音会进一步减小,此时的噪音已经比较微弱了,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通过缓冲弹簧的弹性边与减震器的配合,使气泵本体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感进行有效的抵消,保证气泵本体在运行时的稳定性,降低气泵本体内部零件的故障率,保证气泵本体的使用寿面。

2、本实用通过过滤网、箱门和可视化透明玻璃的配合使用,过滤网会对气体中含有的灰尘杂质进行截留,经过过滤的气体会通过第二连接管进入气泵本体的内部,对气体中灰尘和杂质的过滤,避免杂质和灰尘进入气泵本体的内部,保证气泵本体的稳定使用,同时后期可通过箱门,对过滤框内部截留下来的灰尘和杂质进行清理,会灰尘和杂质堆积过多,对过滤网造成堵塞,影响过滤网的通过性,同时通过可视化透明玻璃的设置,可随时观察外箱内部气泵本体的工作状况,以便做出及时调整,以及可视化透明玻璃采用的是双层结构,确保可视化透明玻璃的隔音性,避免气泵本体的噪音外传。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的正视图;

图3为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的俯视图。

图中:外箱1、气泵本体2、出气管3、第一连接管4、固定杆5、第二连接管6、安装板7、减震器8、缓冲弹簧9、过滤框10、进风管11、过滤网12、吸音棉层13、箱门14、可视化透明玻璃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气流控制组件的低噪音长寿命气泵,包括外箱1,外箱1内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杆5,固定杆5的外壁上套设有安装板7,固定杆5的外壁上位于安装板7与外箱1内壁底部之间套接有缓冲弹簧9,外箱1内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过滤框10,安装板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气泵本体2,外箱1顶部的一侧固定穿插安装有出气管3,出气管3与气泵本体2的输出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4,气泵本体2的输入端贯穿安装板7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板7底部下方,气泵本体2的输入端与过滤框10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6,且第二连接管6与过滤框10的内部相连通,安装板7底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减震器8,且减震器8的底端与外箱1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过滤框10的一侧固定穿插安装有进风管11,且进风管11的一端贯穿外箱1内壁的一侧并与外箱1的一侧齐平。

参照图1,本申请中,过滤框10内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过滤网12。

参照图1,本申请中,外箱1的内壁上设置有吸音棉层13。

参照图2,本申请中,外箱1的正面设置有箱门14,箱门14的正面固定镶嵌安装有可视化透明玻璃15,且可视化透明玻璃15为双层中空结构。

参照图1,本申请中,安装板7的顶部开设有与固定杆5相适配的滑孔,且安装板7通过其顶部开设的滑孔与固定杆5滑动连接。

参照图1,本申请中,第一连接管4与第二连接管6的材质均为软性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参照图1~3,使用时,该气泵本体2在使用的时候,因处于外箱1的内部进行使用,气泵本体2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噪音直接会被外箱1进行阻挡,在外箱1的外部再听到气泵本体2的声音已经很小了,同时由于吸音棉层13的设置,会对气泵本体2在运行状态下产生的噪音进行有效的吸收,使得在外箱1外部听到气泵本体2的噪音会进一步减小,此时的噪音已经比较微弱了,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同时气泵本体2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会直接带动安装板7在固定杆5的外壁上进行竖向的滑动,安装板7的移动会引起缓冲弹簧9的弹性形变,通过缓冲弹簧9的弹性边与减震器8的配合,使气泵本体2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感进行有效的抵消,保证气泵本体2在运行时的稳定性,降低气泵本体2内部零件的故障率,保证气泵本体2的使用寿面。

参照图1~3,使用时,气泵本体2在使用过程中,气泵本体2输入端的进气,是依靠进风管11与外箱1外部的连通,将外界的气体吸入至过滤框10的内部,然后经过过滤框10内部过滤网12的过滤,过滤网12会对气体中含有的灰尘杂质进行截留,经过过滤的气体会通过第二连接管6进入气泵本体2的内部,对气体中灰尘和杂质的过滤,避免杂质和灰尘进入气泵本体2的内部,保证气泵本体2的稳定使用,同时后期可通过箱门14,对过滤框10内部截留下来的灰尘和杂质进行清理,会灰尘和杂质堆积过多,对过滤网12造成堵塞,影响过滤网12的通过性,同时通过可视化透明玻璃15的设置,可随时观察外箱1内部气泵本体2的工作状况,以便做出及时调整,以及可视化透明玻璃15采用的是双层结构,确保可视化透明玻璃15的隔音性,避免气泵本体2的噪音外传。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