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S1,事先准备好栽种所用的土壤混合一定量的发酵后的潮湿粪便,具体按照25:1的比例进行混合,并露天放置5‑8天,期间不定时对土壤进行翻动;S2,在种植区域按照前后间距2.5‑3m、左右间距3.5‑4.5m进行挖坑,坑洞具体为圆形形状,坑洞具体深度为15‑30cm、直径为120‑140cm,然后对坑洞附近土壤进行压实;S3,选取直径在160‑180cm、高在140‑160cm的控根器,将其按放入相应的坑洞中,然后将S2步骤中所挖取的土壤对控根器与坑洞之间进行压实填缝。本发明优点在于:通过对桃树生长的微域环境进行合理的设定,有助于桃树栽种后的稳定生长,使得栽种后的桃树枝叶更加繁茂,果实更加香甜可口。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01

    授权

    发明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桃树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桃树微域环境指的是桃树种植附近具体的土壤环境以及空气环境(包括空气温度以及空气的湿度);现有的桃树种植户在进行桃树在种植过程并未对桃树生产的微域环境进行充分有合理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桃树栽种后的生长速度以及生长的稳定性,为此,设计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使得桃树栽种后更加稳定的生长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事先准备好栽种所用的土壤混合一定量的发酵后的潮湿粪便,具体按照25:1的比例进行混合,并露天放置5-8天,期间不定时对土壤进行翻动;

S2,在种植区域按照前后间距2.5-3m、左右间距3.5-4.5m进行挖坑,坑洞具体为圆形形状,坑洞具体深度为15-30cm、直径为120-140cm,然后对坑洞附近土壤进行压实;

S3,选取直径在160-180cm、高在140-160cm的控根器,将其按放入相应的坑洞中,然后将S2步骤中所挖取的土壤对控根器与坑洞之间进行压实填缝;

S4,将S1步骤中所获得混合土壤装入相应的控根器内,需注意,混合土壤在控根器内的高度低于控根器上端15-20cm,并在相应控根器所装土壤中预留一个桃树栽种用树坑,树坑具体设置为长宽高各为80-90cm;

S5,栽种前5-7天时,将少量的发酵后的干燥粪便混入水中,然后在傍晚时分对控根器内的栽种土壤表面进行润湿,然后将干稻草铺撒在每个控根器上;

S6,栽种前28-32h将控根器上的稻草取下放置空闲位置进行晾晒;

S7,在S6步骤结束4-6h后对S4步骤中所挖的树坑进行基肥的施加;

S8,在控根器内的土壤表面挖出两个环形的土沟,然后利用钢丝网制成环形网圈并插入相应的土沟上,具体设置时相应钢丝网圈之间的距离以及其与相应的控根器边缘处、桃树根部之间距离相等;

S9,然后将S6步骤中晾晒的稻草再次铺撒在相应的钢丝网圈上;

S10,15-20天后取下S9步骤中的稻草以及钢丝网圈,然后在外层的土沟进行翻土,然后进行豌豆的播种。

在上述的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中,所述S3步骤中所用的粪便具体为林间散养鸡的鸡粪。

在上述的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中,所述S8步骤中的土沟深度为8-10cm,所述S8步骤中的钢丝网圈的高度为35-40cm。

在上述的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中,所述S7步骤中的基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厩肥20-25份、桃树叶10-15份、氮肥5-8份、磷肥2.5-4份、钾肥5-8份、秸秆30-35份、菌种1-3份、糠灰5-10份、蟹壳粉2-5份。

在上述的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中,所述S7步骤中的基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厩肥21-25份、桃树叶12-15份、氮肥5.5-8份、磷肥2.8-4份、钾肥5.5-8份、秸秆31-35份、菌种1.5-3份、糠灰6-10份、蟹壳粉2.5-5份。

在上述的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中,所述S7步骤中的基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厩肥22-25份、桃树叶13-15份、氮肥6-8份、磷肥3-4份、钾肥6-8份、秸秆32-35份、菌种2-3份、糠灰7-10份、蟹壳粉3-5份。

在上述的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中,所述S7步骤中的基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厩肥22-23份、桃树叶13-14份、氮肥6-7份、磷肥3-3.8份、钾肥6-7份、秸秆32-33.5份、菌种2-2.8份、糠灰7-9份、蟹壳粉3-4.5份。

上述的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的应用,所述控根器具体应用碱性土壤以及粘重土壤。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优点在于:通过对桃树生长的微域环境进行合理的设定,有助于桃树栽种后的稳定生长,使得栽种后的桃树枝叶更加繁茂,果实更加香甜可口。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事先准备好栽种所用的土壤混合一定量的发酵后的潮湿粪便,具体按照25:1的比例进行混合,并露天放置5-8天,期间不定时对土壤进行翻动;

S2,在种植区域按照前后间距2.5-3m、左右间距3.5-4.5m进行挖坑,坑洞具体为圆形形状,坑洞具体深度为15-30cm、直径为120-140cm,然后对坑洞附近土壤进行压实;

S3,选取直径在160-180cm、高在140-160cm的控根器,将其按放入相应的坑洞中,然后将S2步骤中所挖取的土壤对控根器与坑洞之间进行压实填缝;

S4,将S1步骤中所获得混合土壤装入相应的控根器内,需注意,混合土壤在控根器内的高度低于控根器上端15-20cm,并在相应控根器所装土壤中预留一个桃树栽种用树坑,树坑具体设置为长宽高各为80-90cm;

S5,栽种前5-7天时,将少量的发酵后的干燥粪便混入水中,然后在傍晚时分对控根器内的栽种土壤表面进行润湿,然后将干稻草铺撒在每个控根器上;S3步骤中所用的粪便具体为林间散养鸡的鸡粪;

S6,栽种前28-32h将控根器上的稻草取下放置空闲位置进行晾晒;

S7,在S6步骤结束4-6h后对S4步骤中所挖的树坑进行基肥的施加;S7步骤中的基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厩肥20-25份、桃树叶10-15份、氮肥5-8份、磷肥2.5-4份、钾肥5-8份、秸秆30-35份、菌种1-3份、糠灰5-10份、蟹壳粉2-5份;

S8,在控根器内的土壤表面挖出两个环形的土沟,然后利用钢丝网制成环形网圈并插入相应的土沟上,具体设置时相应钢丝网圈之间的距离以及其与相应的控根器边缘处、桃树根部之间距离相等;S8步骤中的土沟深度为8-10cm,S8步骤中的钢丝网圈的高度为35-40cm;

S9,然后将S6步骤中晾晒的稻草再次铺撒在相应的钢丝网圈上;

S10,15-20天后取下S9步骤中的稻草以及钢丝网圈,然后在外层的土沟进行翻土,然后进行豌豆的播种。

控根器具体应用碱性土壤以及粘重土壤上果树的栽种。

实施例2

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事先准备好栽种所用的土壤混合一定量的发酵后的潮湿粪便,具体按照25:1的比例进行混合,并露天放置5-8天,期间不定时对土壤进行翻动;

S2,在种植区域按照前后间距2.5-3m、左右间距3.5-4.5m进行挖坑,坑洞具体为圆形形状,坑洞具体深度为15-30cm、直径为120-140cm,然后对坑洞附近土壤进行压实;

S3,选取直径在160-180cm、高在140-160cm的控根器,将其按放入相应的坑洞中,然后将S2步骤中所挖取的土壤对控根器与坑洞之间进行压实填缝;

S4,将S1步骤中所获得混合土壤装入相应的控根器内,需注意,混合土壤在控根器内的高度低于控根器上端15-20cm,并在相应控根器所装土壤中预留一个桃树栽种用树坑,树坑具体设置为长宽高各为80-90cm;

S5,栽种前5-7天时,将少量的发酵后的干燥粪便混入水中,然后在傍晚时分对控根器内的栽种土壤表面进行润湿,然后将干稻草铺撒在每个控根器上;

S6,栽种前28-32h将控根器上的稻草取下放置空闲位置进行晾晒;

S7,在S6步骤结束4-6h后对S4步骤中所挖的树坑进行基肥的施加;S7步骤中的基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厩肥21-25份、桃树叶12-15份、氮肥5.5-8份、磷肥2.8-4份、钾肥5.5-8份、秸秆31-35份、菌种1.5-3份、糠灰6-10份、蟹壳粉2.5-5份;

S8,在控根器内的土壤表面挖出两个环形的土沟,然后利用钢丝网制成环形网圈并插入相应的土沟上,具体设置时相应钢丝网圈之间的距离以及其与相应的控根器边缘处、桃树根部之间距离相等;S8步骤中的土沟深度为8-10cm,S8步骤中的钢丝网圈的高度为35-40cm;

S9,然后将S6步骤中晾晒的稻草再次铺撒在相应的钢丝网圈上;

S10,15-20天后取下S9步骤中的稻草以及钢丝网圈,然后在外层的土沟进行翻土,然后进行豌豆的播种。

实施例3

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S1,事先准备好栽种所用的土壤混合一定量的发酵后的潮湿粪便,具体按照25:1的比例进行混合,并露天放置5-8天,期间不定时对土壤进行翻动;

S2,在种植区域按照前后间距2.5-3m、左右间距3.5-4.5m进行挖坑,坑洞具体为圆形形状,坑洞具体深度为15-30cm、直径为120-140cm,然后对坑洞附近土壤进行压实;

S3,选取直径在160-180cm、高在140-160cm的控根器,将其按放入相应的坑洞中,然后将S2步骤中所挖取的土壤对控根器与坑洞之间进行压实填缝;

S4,将S1步骤中所获得混合土壤装入相应的控根器内,需注意,混合土壤在控根器内的高度低于控根器上端15-20cm,并在相应控根器所装土壤中预留一个桃树栽种用树坑,树坑具体设置为长宽高各为80-90cm;

S5,栽种前5-7天时,将少量的发酵后的干燥粪便混入水中,然后在傍晚时分对控根器内的栽种土壤表面进行润湿,然后将干稻草铺撒在每个控根器上;

S6,栽种前28-32h将控根器上的稻草取下放置空闲位置进行晾晒;

S7,在S6步骤结束4-6h后对S4步骤中所挖的树坑进行基肥的施加;S7步骤中的基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厩肥22-25份、桃树叶13-15份、氮肥6-8份、磷肥3-4份、钾肥6-8份、秸秆32-35份、菌种2-3份、糠灰7-10份、蟹壳粉3-5份;

S8,在控根器内的土壤表面挖出两个环形的土沟,然后利用钢丝网制成环形网圈并插入相应的土沟上,具体设置时相应钢丝网圈之间的距离以及其与相应的控根器边缘处、桃树根部之间距离相等;S8步骤中的土沟深度为8-10cm,S8步骤中的钢丝网圈的高度为35-40cm;

S9,然后将S6步骤中晾晒的稻草再次铺撒在相应的钢丝网圈上;

S10,15-20天后取下S9步骤中的稻草以及钢丝网圈,然后在外层的土沟进行翻土,然后进行豌豆的播种。

实施例4

1、一种利于稳定桃生长微域环境提质增效的栽培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S1,事先准备好栽种所用的土壤混合一定量的发酵后的潮湿粪便,具体按照25:1的比例进行混合,并露天放置5-8天,期间不定时对土壤进行翻动;

S2,在种植区域按照前后间距2.5-3m、左右间距3.5-4.5m进行挖坑,坑洞具体为圆形形状,坑洞具体深度为15-30cm、直径为120-140cm,然后对坑洞附近土壤进行压实;

S3,选取直径在160-180cm、高在140-160cm的控根器,将其按放入相应的坑洞中,然后将S2步骤中所挖取的土壤对控根器与坑洞之间进行压实填缝;

S4,将S1步骤中所获得混合土壤装入相应的控根器内,需注意,混合土壤在控根器内的高度低于控根器上端15-20cm,并在相应控根器所装土壤中预留一个桃树栽种用树坑,树坑具体设置为长宽高各为80-90cm;

S5,栽种前5-7天时,将少量的发酵后的干燥粪便混入水中,然后在傍晚时分对控根器内的栽种土壤表面进行润湿,然后将干稻草铺撒在每个控根器上;

S6,栽种前28-32h将控根器上的稻草取下放置空闲位置进行晾晒;

S7,在S6步骤结束4-6h后对S4步骤中所挖的树坑进行基肥的施加;S7步骤中的基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厩肥22-23份、桃树叶13-14份、氮肥6-7份、磷肥3-3.8份、钾肥6-7份、秸秆32-33.5份、菌种2-2.8份、糠灰7-9份、蟹壳粉3-4.5份;

S8,在控根器内的土壤表面挖出两个环形的土沟,然后利用钢丝网制成环形网圈并插入相应的土沟上,具体设置时相应钢丝网圈之间的距离以及其与相应的控根器边缘处、桃树根部之间距离相等;S8步骤中的土沟深度为8-10cm,S8步骤中的钢丝网圈的高度为35-40cm;

S9,然后将S6步骤中晾晒的稻草再次铺撒在相应的钢丝网圈上;

S10,15-20天后取下S9步骤中的稻草以及钢丝网圈,然后在外层的土沟进行翻土,然后进行豌豆的播种。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技术方案,均应认为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